小说 青春文学 中国散文 外国散文 悬疑推理 文学理论 文集 世界名著
外国小说| 中国当代小说| 中国古典小说| 中国近现代小说| 悬疑推理| 科幻小说 世界名著 四大名著| 作品集| 更多
外国诗歌| 中国古诗词| 中国现当代诗歌| 外国散文| 中国现当代散文| 中国古代散文 文学理论| 文集| 戏剧| 更多
玄幻/科幻| 悬疑/惊悚| 叛逆/成长| 爆笑/无厘头| 校园| 港台青春文学| 外国青春文学 更多
历史 哲学/宗教 社会科学 政治军事 传记 文化 古籍 管理 经济 成功励志 法律 语言文字
中国史| 世界史| 地方史志| 历史知识读物| 史料典籍| 史学理论| 考古文物 民族史志
政治| 军事| 中国政治| 国际政治| 外交/国际关系 哲学| 宗教| 美学 哲学知识读物| 中国古代哲学
历代帝王| 历史人物| 科学家| 体育明星| 文学家| 学者| 艺术家| 文娱明星 政治人物| 自传| 更多
世界文化| 中国文化| 中国民俗| 地域文化| 文化理论| 文化评述| 神秘现象
心理学| 人类学| 教育| 社会学| 新闻传播出版| 语言文字| 更多
古籍整理| 经部| 史类| 子部| 集部
经济理论| 中国经济| 国际经济| 经济通俗读物| 保险| 会计| 金融投资 市场营销| 管理学| 电子商务
成功激励| 口才演讲| 名人励志| 人际交往| 人生哲学| 心灵修养| 性格习惯 更多
法的理论| 法律法规| 国际法| 经济法| 更多
中国儿童文学 外国儿童文学 科普读物 绘本 动漫/卡通 幼儿启蒙
中国儿童文学| 外国儿童文学| 童话| 小说| 寓言传说|
动漫/卡通
科普| 百科| 历史读物| 生活常识| 益智游戏| 传统文化
幼儿启蒙| 少儿英语| 励志/成长| 艺术课堂
0-2岁| 3-6岁| 7岁及以上
绘画 书法篆刻 艺术理论 摄影 音乐
绘画理论| 国画| 油画| 素描速写| 水粉水彩
碑帖| 技法教程| 书法理论| 硬笔书法| 字帖| 篆刻
设计| 摄影后期| 摄影教程| 摄影理论| 摄影器材| 数码摄影| 作品集
影视理论| 影视赏析| 影视制作| 舞台/戏曲艺术
钢琴| 吉它| 理论/欣赏| 声乐| 通俗音乐| 外国音乐| 中国民族音乐| 作曲/指挥
宝石| 雕品| 古代家具| 钱币| 收藏百科| 收藏随笔| 书画| 陶瓷| 玉器
艺术理论| 雕塑| 工艺美术| 建筑艺术| 民间艺术| 人体艺术| 艺术类考试
美食 保健/心理健康 旅游 家庭教育 家居休闲
饮食文化| 保健食谱| 家常食谱| 八大菜系| 餐饮指南| 世界美食| 更多
健康百科| 健身| 心理健康| 中老年| 中医保健 常见病| 更多
旅游随笔| 旅游攻略| 旅游画册| 城市自助游| 国内自助游| 国外自助游| 地图地理 更多
孕产百科| 育儿百科| 更多
美丽妆扮| 两性关系| 家居休闲| 个人理财
中小学教辅 外语 教材 医学 计算机 自然科学
语文阅读| 拓展读物| 高考| 初中通用| 高中通用| 工具书 教师用书| 更多
英语读物| 职业英语| 英语考试| 大学英语| 少儿英语 更多
研究生/本科/专科教材 | 职业技术培训| 中小学教材|
操作系统/系统开发| 数据库| 信息安全 程序设计| 电脑杂志| 计算机教材| 计算机考试认证 计算机理论| 计算机体系结构| 家庭与办公室用书| 企业软件开发与实施| 人工智能 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
考试| 家庭教育| 自然科学| 科普读物| 医学| 农林业| 工业技术| 建筑
笔记本 布艺品 书签/藏书票
笔记本| 布艺品| 书签/藏书票| 明信片| 笺纸| 胶带| 其它
《黄帝内经》简称《内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文献典籍。包括《素问》和《灵枢》两部分,各十八卷、各八十一篇。全书采用黄帝与岐伯问答的方式,总结古代医家长期的医疗实践,在古代哲学思想指导下而成。全面地阐述了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内容,反映了中医学的理论原则和学术思想。这一理论体系的建立为中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中医学史上的著名医家和医学流派,都是在《内经》理论体系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所以《内经》为医典之祖。 本书版本权威,注释简明,翻译
本书属于《伤寒论》古籍善本之白云阁藏本,伤寒金匮合于一书,六经为纲,杂病为辅,魏碑繁体,竖排影印,疏朗清晰,古风盎然,极具阅读和收藏价值。此书原始手稿由张仲景第四十六世孙张绍祖所藏,历经左盛德、罗哲初等传人,后被陕西有名老中医黄竹斋先生寻得,如获至宝,立即誊抄刻版。因当时条件有限,未能大量印刷,仅将木刻版保留于河南南阳仲景祠,沉睡至今。 适逢盛世,岐黄大昌,国家大力搜集整理中医文献,故由率真书斋主人发掘整理,联合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共同出
本书为日本有名汉方医学家大塚敬节(1900-1980)的代表作之一。 大塚敬节先生秉承“汉方医学研究,始于伤寒论,终于伤寒论”之说,毕生坚持持续研究《伤寒杂病论》。大塚敬节受创元社编辑部长保坂富士夫氏的要求,写下了该书稿,既作为《伤寒论》入门讲义,也作为临床医生的参考用书。 在《伤寒论》注解书籍中,深奥难解者居多。但大塚敬节先生认为“这本解说书,我可以自负地认为是至今刊行的《伤寒论》注解书籍中很平易的一本。” 本书的前编是概论部分,后
康平本传抄稿系由日本空海大师于第十七次遗唐使(804)赴中国长安求法取经时,顺便抄写而带回日本(806)藏于佛寺,以供僧人习医。一直在寺庙中流传,康平三年(1060)再经由寺医丹波雅忠传抄,故俗称康平本。和气朝臣嗣重成于贞和二年(1346)重抄此书并在传抄手稿卷末书跋;大塚敬节(1936)发掘此书而公诸公世,日本现代汉方医学家大冢敬节先生,在利根川尚方家藏遗书中发现丹波雅忠的抄录本,参校和气氏家藏抄录本,又对照《宋本伤寒论》和《注解伤
《医源经旨》,综合性医书,八卷,明代余世用撰,成书于明万历三十四年(1606年),刊行于明崇祯四年(1631年)。卷一为总论,凡67篇。卷二至卷八为各论,卷二列中风等8门,卷三列痰饮等14门,卷四列积聚等10门,卷五列脚气等13门,卷六列痔漏等16门,卷七列厉风等21门,卷八列幼科门总论等29门,凡111门。全书以编述为主,卷一隔片多采择经论如《素问》等,卷二至卷八各门之论、脉、方法及活套亦多来自前代文献,注重临床实用,理法相系,方药
《广嗣全诀》系明代陈文治辑,全书共十二卷,卷一阐述种子,卷二、卷三论及保胎及保产。卷四叙述产后护理及诸疾的辨洽,卷五至卷十论述儿科杂病,卷十一至卷十二叙述痘疹。全书共№00余篇,并附诸多验方、验法。本次整理以中华医学会上海分会图书馆所藏明万历十九年(1∞oll刻本为底本...
《伤寒分经》十卷,清·吴仪洛编著。此书系《吴氏医学述》之第五种,是以冬春夏秋四时之序主病大纲来详解《伤寒论》、系统阐发伤寒外感热病之著述。吴氏推崇喻嘉言《尚论篇》,因将《尚论篇》予以重订和补注,并将喻氏《医门法律》中“中寒门”及“秋燥论”内容补入,仿袭喻氏《尚论篇》之编述体例,分经论注而成。该书共十卷二十篇。凡太阳经三篇,阳明经三篇,少阳经一篇,太阴经一篇,少阴经二篇,厥阴经一篇,春温三篇,夏热一篇,脉法二篇,诸方一篇,补卒病论一篇,
《嵩厓尊生书》,清·景日昣撰于康熙丙子年(1696)为综合性医书。全书十五卷。卷一气机部,阐述五运六气。卷二诊视部,以歌诀的形式分析脉法。卷三药性部,按草、木、果、壳、蔬、血肉、金石7类,介绍276味药物的性味功能。卷四论治部,从五脏苦欲、时令用药、七方十剂、补泻、升降、药性等方面阐述用药方法。卷五病机部,列中风、中暑、中湿及咳嗽、痰饮、血症等内伤杂病九十余种,以歌诀的形式阐述其病机、脉象、治法。卷六~卷十三按人体上、中、下部和周身部
《古今医诗》为清张望著。成书于乾隆四十八年(1783),全书共53卷,其中卷1列引据,卷2~4专论本草,卷5为脉学,卷6~7列述阴阳、脏腑、气血、经络等医理及诊法,卷8~36分述伤寒、内、妇、儿、外、杂等各科疾辨及证治方药,卷37为灸法,卷38~53为诸方以及名家方论。是一部综合类、歌赋体的中医药学著作,于学于用都颇为便利...
《医林纂要探源》作者汪绂(1692—1759),生平著书30余种。《医林纂要探源》为其代表作之一,为其集诸家医书分类编撰而成。卷一为医源,总述医学基础理论47篇,推《内》《难》微言为纲领,对中医基础理论作了全面而深刻的阐述:卷二至卷三为药性,收药680种,详述药物性味功能;卷四至卷十为方剂,收方630首,其中第四卷为肾、肝、心、脾、肺、三焦六部诸方,卷五至卷七为寒、风、署、湿、燥、火六部诸方,卷八为经带、胎产诸方,卷九为婴儿痘疹诸方,
《中国古医籍整理丛书:家藏蒙筌(套装上下册)》为清代医家王世钟编纂,成书于清道光十六年(1836)。 《中国古医籍整理丛书:家藏蒙筌(套装上下册)》属综合性医书,共16卷(其中卷二又分上、中、下三部分)。卷一主要论脉学、经络、五脏苦欲补泻、十剂、服药法等。卷二上为伤寒门,论述三阴三阳寒温表里、汗吐下法、看目辨舌、阴厥阳厥辨、温病署病辨、伤寒攻补论、六经病脉证洽法、合病、并病、两感等;卷二中、下摘录诸家注释《伤寒论》之精义,编为“订正
《中国古医籍整理丛书:神农本经会通》十卷,明·滕弘辑。书约成于1495年后。分草、木、果、谷、菜、玉石、人、兽、禽、虫鱼十部,收载药物958味。所收药物不按《本经》分上、中、下三品,不限《本经》所载,除《本经》外,杂取《重修政和经史证类备用本草》《汤液本草》等宋、金、元以来诸家本草著作,每药分述性味归经、君臣佐使、有毒无毒、功用主治、采制炮炙等,备录诸家对药物气味功用主治记载之不同,对所载药物之内容进行辨误、释疑、校讹、正读,并载验方
本书将《灵枢》《素问》合为一书, 按摄生、阴阳、藏象、脉色、经络、标本、气味、论治、疾病、针刺、运气、会通等十二类重新分类编注, 使得《内经》原文条理分明, 纲目并举, 令人“一展卷而重门洞开, 秋毫在目。...
《名方类证医书大全》,又 名《医书大全》、《新编名方类证 医书大全》、《新刊名方类证医书 大全》。明熊宗立于正统十一年 (1446)在《医方大成》基础 上,增补了孙允贤不曾采用的奇 效之方以及家传秘方,并分门别 类汇编而成。全书二十四卷,涵 盖临床各科,按病证分为68 门,门下又分类,类前先概述 病证特点、病因病机,然后列 方,共计2300余首。本次整理 以国家图书馆所藏日本大永八年 (1528)翻刻明成化三年熊氏 种德堂本为底本...
《医级》成书于1777年,是一本综合性医书。十二卷。清·董西园纂。摘录历代医著,辨证立方,作为学医入门之阶墀。卷首题《必自集》,总论医理及诊治之法,除综合前人论述外,作者也有阐发:卷一-二伤寒;卷三-五杂病;卷六女科;卷七-九类方;卷十脉诀。卷末题《无问录》,内容总论阴阳、脏腑、四诊八纲、治则等医理和治法。现存清刻本。 ...
本书为北宋以前中医学的集大成著作,由王怀隐等历时14年编写完成,宋太宗亲自作序。《太平圣惠方》不仅对中国医药的发展有深远的影响,而且传至国外。在中祥符九年(1016年)与天僖五年(1021年),宋真宗赵恒两次将《太平圣惠方》赠给高丽,促进朝鲜医药的发展。《太平圣惠方》后来传至日本,对日本医药的发展有深远的影响。日本梶原性性全1303年所编的医学名著《顿医抄》50卷就是以《太平圣惠方》等中国医书为宗编撰的...
昔神农遍尝百药,以辨五苦六辛之味,逮伊尹而汤液之剂备;黄帝欲创九针,以治三阴三阳之疾,得岐伯而砭艾之法精。虽大圣人有意于拯民之瘼,必待贤明博通之臣,或为之先,或为之后,然后圣人之所为,得行于永久也。医家之务,经是二圣二贤而能事毕矣。后之留意于方术者,苟知药而不知灸,未足以尽治疗之体;知灸而不知针,未足以极表里之变。如能兼是圣贤之蕴者,其名医之良乎。 有唐真人孙思邈者,乃其人也,以上智之材,抱康时之志,当太宗治平之际,思所以佐乃后庇民之
守方隅之见者不能驰域外之观,而好高务广辈又往往舍近求远,趋新奇而废正道。如陈相师许行梁武尊佛氏不已慎乎,然果能择善而从,则又如赵武灵王易胡服习骑射,遂霸天下,盖穷变通久不拘于墟也。方今四海为家,五洲同轨,自鸿荒以至今日天地开辟于斯,为盛举,凡三才之所有、百族之所宜,上可损益乎古今,下可参酌乎中外,要使善无不备、美无不臻,驾三皇而轶五帝,岂独一材一艺彰明较著于天下已耶!夫医其小焉者也,然即以《医论》之五行列于《洪范》为调燮阴阳之资,十全
《伤寒论纲目》为清代名医沈金鳌所撰。沈氏打破《伤寒论》原文内容次序,重新进行编排,勒为十六卷。卷首冠以总论,分为脉症总论、六经主症、阴阳、表里、传变、愈解六篇;卷一至卷十五汇伤寒六经内容分类论述;卷十六列阴阳易、瘥后劳复食复、妇人伤寒诸证,并附辨脉、平脉等篇。全书纲目分明、条理清晰,对于伤寒原文之阐述,首集先贤之注释,继附沈氏之见解,旁征博引,资料翔实。本次整理以清同治十三年(1874)湖北崇文书局刻本为底本...
龚廷贤(一五三八——约一六三五)字子才,号云林,别号悟真子,明代临床医家,江西金溪人,被誉为“回天国手”。《龚廷贤医学全书》收集龚氏医书八种。《种杏仙方》四卷,龚氏平素所集,涉及各科百余种病症。《鲁府禁方》四卷。载有大量丸、散、膏、丹、汤剂诸方,书末载有养生保健多种药酒配制应用及七情致病愈疾要言良箴。《万病回春》八卷。 《云林神彀》四卷,灵活运用四言、五言、七言歌诀体裁,书末“病家十要”一篇,可谓家庭保健医师提纲。《寿世保元》为龚氏
本书是一部中国流传久远的传统医学圣典, 包含中医学的基本理念、人体构造认识、病理病因、发病症状和治疗宜忌等临床疗法。并包含中国独特的“阴阳五行学说”, 具有高度的科学观和可行性。自成书问世以来, 影响中国二干多年的医学和诊疗发展方向, 并可运用到现代治疗和养生中等...
《万病回春》,明代龚廷贤撰。全书共8卷。卷1前列"万金统一述",总论天地人、阴阳五行、脏腑功能、主病脉证等。次载药性歌、诸病主药、脏腑、经脉等项目。卷2~8分别论述内外妇儿五官等科病证184种,每病均阐述病因、病机、治法,方药等内容,后附医...
《三三医书》,又名《秘本医学丛书》、《九九医学丛书》,此书的编纂对中医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首先,保存了大量的中医孤本秘籍。是书搜求海内外孤本、珍本、抄本,如《医经秘旨》、《温热逢源》、《医学妙谛》、《伤科方书》、《重楼玉钥续编》、《行军方便便方》等;另外,旁及日本,收有《医余》、《药征》等,保存了大量濒临散佚的医学珍籍。其次.,注重实用,简验方便。裘氏所选多为家传秘本,疗效独特,简练实用。如《重楼玉钥续编》乃郑承瀚家传,名垂数世
《金匮要略讲稿》,是柳少逸先生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根据临床教学需要而撰述的,本书以证统方,以方类证,方证结合,有法则,有案例,可一览仲景方治病之精要。所附验案,多系其经年所积,或他父亲吉忱公医案,或他蒙师牟永昌公医案,亦附有古今医家之验。 因注重方证的应用研究,故 “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篇,及很后杂疗方和忌三篇未加论述。《金匮要略讲稿》宗仲景旨意,融会新知,附以验案,而成此书,意在临床识证、立法、选方、用药之便...
《诸病源候论》成书于隋大业六年(公元610年),全书共五十卷,六十七门,记载内外妇儿五官诸科病症一千七百三十九候,论述各种疾病的病因、病理与证候。部分证候并附有养生、导引等防治方法。该书条目清楚,内容丰富,是中国历目前很早,内容很系统、很全面的病因、病理、证候学专着,有极其重要的科学史料价值和指导临床的实用价值。宋代以来,本书一直与《素问》《难经》等并列,称为“七经”,作为医生考试的主课。历代均将此书视为中医经典,直接用其指导医疗和医
《辨症良方》为医方著作,由清代医家蒋杏桥编集。全书分四卷,卷一列便易方、急救方,卷二列诸痛方、外科方、诸伤方;卷三列妇人方、《达生篇》举要、保儿举要、血、痰、嗽、喘及小儿方;卷四列小儿痘疹、麻疹诸方、《良方》举要。后人赞其书“简而赅,精而当,无方不备,些症不详。症以辨而甚明,即方以良而受益”。原书选方多为民间验方,简而赅,精而当,辨症准确,方论透晰,内容详备;皆“简便易行,适于时用者”,“庶荒僻壤中,无处延医,获此书以考证之,不啻迷津
陆渊雷先生的代表著作主要有经方三书:《伤寒论今释》《金匮要略今释》《陆氏论医集》。其著作告诉读者如何将经方医学与临床问题衔接在一起,并且帮助读者认识“方证相对应”等那些更加实质的问题,同时他以一种十分有效的方式介绍了从日本汉方家那儿获得的临床资源。当代经方学家、《中医人生》作者家娄绍昆深情评价:“陆渊雷先生的著作使我领略到经方思想的博大精深,阅读中时常触发淋漓畅达的体悟,使我对《伤寒论》有了一个完整的认识。陆渊雷先生的著作使我更直观地
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鲍艳举、花宝金所著《独立全解医案》,接近独立解析了100则经方医案,相当于临床带教、现场诊治100个疑难病患。《独立全解医案》的医案解析,突出“现在进行时”,还原真实的思考过程、思辨的细节。改“斩钉截铁”的平铺直叙,为“一波三折”的连珠炮疑问:对复杂的疑难病证反复权衡,从多种可能性中,选择相对妥当的一种或几种。名家为何如此辨证?辨为其他证型是否可以?名家为何如此用方,用其他类似方药是否可行?以连珠炮的疑问,彰显
本书以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3年版王玉兴主编《黄帝内经三家注》为参校本,参照底本全部重新标点,对文中引述语,同底本和参校本一样,不加双引号,文中加括号之处,是需要特别注意之处。书中根据《内经》经旨,将《素问》编为二十四卷,《灵枢》编为十二卷...
本书分为病理发挥、诊断提纲、伤寒新义、伤寒方解、医案五部分。主要内容包括: 凡例 ; 概论 ; 病理 ; 凡例 ; 导言 ; 脉理 ; 证候等...
本书详细讲述了中医四大经典著作《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条辨》的全部内容,按照原文、注释两部分进行叙述。原文选择公认的善本为蓝本;注释对古籍中的生僻字词进行必要的注音及注释,力求通俗易懂、简单明了...
《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很早的一部中医学典籍,也是世界医学目前很早、很完整的医学巨著。它全面阐述了中医学的学术思想和理论原则, 是中医理论的奠基石,也就是说,自《黄帝内经》问世以来,中医理论才算形成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这些理论,不仅反映了我国古代医学的伟大成就,为保证人民健康、繁衍中华民族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而且奠定了中医学的发展基础。历代医家都很好重视《黄帝内经》,尊之为医家之宗、 至道之宗,其主要内容来自春秋战国,历经秦及汉初,约成书
《经方传真:胡希恕经方理论与实践(修订版)》著者胡希恕先生作为临床效果卓著的经方大家,被中医名家刘渡舟高度评价:“每当在病房会诊,群贤齐集,高手如云,惟先生能独排众议、不但辨证准确无误,而且立方遣药,虽寥寥几味,看之无奇,但效果非凡,常出人意外,此得力于仲景之学也。”胡希恕先生之所以取得认可的临床卓效,源于先生提出的“方证是辨证的很好”学说。先生临床治病,常说:“这个病人是大柴胡汤合桂枝茯苓丸证”;“这位患者是柴胡桂枝千姜汤合当归芍药
《金匮要略》全书共25篇,主体部分22篇,约计398条,单以篇名而论,共记载了有40多种疾病。本书将讨论1.这些病是什么?2.这些病因何而发生?3.发生这样的病我们如何处理?等问题。从《金匮要略》中筛选了100个问题名为《金匮问难》目录节略如下:1问曰:张仲景说“四季脾旺不受邪”,这句话蕴含了什么?我们从中可以获得什么样的启示?2问曰:张仲景提及肝病的治疗原则——“夫肝之病,补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药调之。酸入肝,焦苦入心,甘入脾
本书主要内容包括喻氏研究《伤寒论》心得体会,对中医辨证论之法则的发凡起例、治疗痘诊的证治经验,以及其所厘定的病案规范与精湛的临床验案。本书集古籍整理现代研究与一体,是一部颇有学术价值的医籍,可供中医临床工作者及中医院校学生和自学中医者参阅...
《三三医书》,又名《秘本医学丛书》《九九医学丛书》,此书的编纂对中医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首先,保存了大量的中医孤本秘籍。本书搜求海内外孤本、珍本、抄本,如《医经秘旨》《温热逢源》《医学妙谛》《伤科方书》《重楼玉钥续编》《行军方便便方》等;另外,旁及日本,收有《医余》、《药征》等,保存了大量濒临散佚的医学珍籍。其次,注重实用,简验方便。裘先生所选多为家传秘本,疗效独特,简练实用。再次,普及推广中医学术。当时正值废止中医案起之时,中医学
本书为日本有名汉方医学家大塚敬节(1900-1980)的代表作之一。 大塚敬节先生秉承“汉方医学研究,始于伤寒论,终于伤寒论”之说,毕生坚持持续研究《伤寒杂病论》。 大约从一九七二年秋季,大塚敬节先生开始执笔编写一部对于《金匮要略》解说的书籍,从一九七三年一月开始,以《金匮要略研究》为名,在财团法人日本汉方医学研究所的月刊会志《活》上连载。这项工作至一九七九年十二月完成,跨越七年。 在《金匮要略研究》一书中,大塚敬节先生对于不出方药的
"《金匮要略方论》是中医学面向临床的一部经典著作,内容丰富,文义含蓄深奥,初学者往往感觉不容易习读。为此,任应秋先生在20世纪50年代编著了《金匮要略语译》一书,于1959年由上海科技出版社出版。任应秋先生作者根据明赵开美所刻《仲景全书》中的《金匮要略方论》,用现代语明白浅显地逐条进行翻译,并选择了较切要的各家注释,作为帮助理解的依据。又于每篇之首,冠以概括的介绍,于每篇之末,附以小结和主要内容的表解。即使既使读者对各病症的辨治有所体
本书为《拨开迷雾学中医》系列图书作者王伟的近期新力作,还原了张仲景的诊疗思路,将其理法与临床诊疗做了深度阐释,尤其是性地以“人迎气口脉法”进行六经定位,并通过形、色、脉、证以验证,使得临床诊断精准明确,使得张仲景的每个方剂在应用时都有了“明确方向”。本书还明确提出“脏、腑、经、络”的辨证层次,尤其对有些医师容易忽略的脏腑病、络脉病进行了诸多性的阐释与分析,扫除了一些临床“百思难得其解”的盲区。作者倡导并力行:保持恬淡虚无状态,真实体会
本书引用众多清末以前的名家医案为范本,全书分为四时温病、瘟疫、温毒三大类,全面分析医案中医家的诊断、治疗及患者的临床表现,每则医案均注明出处,并按成书年代先后排序...
本书以清代汪昂编撰、严苍山增辑《汤头歌诀》 (正续集) 为蓝本, 对所收方剂采用每方必解之原则。书中汤歌按照方名、歌诀、注释、来源、组成、用法、功效、主治、方解、使用注意、附注等顺次论述...
《本草纲目》是李时珍(1518—1593)用27年时间(1552—1578),参考800多种书籍写成,又经l0多年精心修改完善,约于1590年在南京首次开刻,此即是著名的金陵本。全书52卷,16部,60类,记述药物1897条(实际载药3725种),附处方11096~,药图1109幅,是我国也是世界上影响很大的中医药巨著。迄今已有80多个版本,并被译成日文、英文、拉丁文、法文、德文、俄文等,是中国的国宝。 《本草纲目》的各种版本在
《名医类案正续编》收入了《名医类案》和《续名医类案》,由焦振廉等人校注。 《名医类案》,明代江瓘著。江罐(1503~1565年),字民莹,号篁南,歙县(今属安徽)人。初习儒术,补县诸生,两次参加乡试,皆不售,转而经商。好诗文,“有志述作”,曾“周游四方,友天下之士”。因多病求治不效,自攻医术,终成名医。复“广辑古今名贤治法奇验之迹”,成《名医类案》十二卷。 医案为医家临证实录。迄于明代,中医医案已有相当积累,医案专书亦有问世
《经方诠解》重点是介绍常用经方的使用规范。分为三个章节,第1章总论部分简单的介绍了经方的定义、诊断及辨证方法;第2章药物简析部分简单的介绍了经方里面的常用药物及药物分析方法;第3章各论是本书的重点,首先以类方的形式把经方分类,每一类下面有具体的方剂,每首方剂做了详细的论述,包括组成、原文、原文分析、方解、用方标准、体质要求、八纲辨证、应用、用方说明、方药加减、方剂鉴别、扩展应用、附方等几个方面...
《金匮要略》是我国东汉著名医学家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的杂病部分,也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论述杂病诊治的专书。《金匮要略新义》遵循《金匮要略》原文,逐节串注,严密考据,阐发古义,务求与仲师心法契合无间,直贯全论。全书集注,纯粹以经典中医学说为基础,以经勘经,欲令学者先参透中医原理,乃入经方之门...
本书是《AI岐黄——中医大脑医案集》的姊妹篇。在前书治疗临床常见案例基础上,本书着重选取临床重症治疗效果较好的案例,如肺癌、脑瘤、白血病、帕金森、癫痫、肾功衰、冠心病等,以体现中医人工智能的专业水平与进步速度...
本书以现代西医对疾病的命名为总纲,按中药材对某种疾病能起到的治疗作用编排。全书共26章,内容包括:对呼吸系统有作用的药物、对神经系统有作用的药物、治疗伤暑的药物(解表化湿祛暑药)、抗菌药物、对病毒有作用的药物、对各种寄生虫有杀灭和驱除作用的药物、有机肥和土农药、预防各种传染疾病的药物等...
本专著主要描述买买提艾力·阿木提的学术思想,以及他在诊疗内科、妇科疑难杂症,尤其是高血压、心力衰竭、糖尿病、胃食管反流病、风湿性关节炎、肾结石、外阴白班、盆腔炎、附件囊肿等疑难、顽固性疾病方面独特的诊疗技巧以及用药的方式、方法和长期从事治疗过程中形成的一些验药验方、食谱等...
《御药院方》是有名的元代宫廷医家许国祯所著。该书以宋金元三朝御药院所制成方为基础,进行校勘,修改其错误,补充其遗漏,于至元四年(1267)刻板成书。全书共11卷,收方1000余首,包括内、外、妇、儿、五官、养生、美容等多方面内容...
《类证治裁》,清·林佩琴撰,8卷,附录1卷,成书于1839年。作者谓治病之难在于识证,识证之难在于辨证,而辨证的重点则是阴阳虚实、六淫七情及病机病位,故著此书以明之。卷首为内景综要,介绍脏腑生理,卷一至卷八以内科杂病为主,兼及他科病证。每一病中,先概述病因、脉证,然后分析重点证候及辨证要点,很后介绍治法方药,并附以作者验案。本次重加整理,新增了点评,反映了专家多年研习该书的学术体会与临证实践,为提高中医理论水平与临床疗效提供借鉴。本书
宋瑞祥
汪曾祺
刘争争
(美)艾玛·克莱因(EmmaCline
阎连科
[英]蕾秋·乔伊斯 著,焦晓菊 译
京ICP备09013606号-3京信市监发[2002]122号海淀公安分局备案编号:1101083394
营业执照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京出发京批字第直110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