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网文创礼盒,买2个减5元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中华茶艺呈现

中华茶艺呈现

作者:钟斐
出版社:原子能出版社出版时间:2022-05-01
开本: 16开 页数: 195
本类榜单:美食销量榜
中 图 价:¥47.3(5.5折) 定价  ¥86.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满69元免运费
?快递不能达地区使用邮政小包,运费14元起
云南、广西、海南、新疆、青海、西藏六省,部分地区快递不可达
本类五星书更多>

中华茶艺呈现 版权信息

  • ISBN:9787522119458
  • 条形码:9787522119458 ; 978-7-5221-1945-8
  • 装帧:一般铜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中华茶艺呈现 本书特色

☆以茶会友,品味人生,一级茶艺师写给大家的茶艺之书。 ☆多方面介绍茶叶品类和冲泡方式、技巧,你喜欢的茶都在里面。 ☆带你体悟茶艺、茶俗、茶礼,探讨中华茶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丰富翔实的内容,清新淳朴的语言,阅读就有收获。 ☆图文并茂,四色铜版纸印刷,富有活力。 ☆懂茶、品茶,就让这本书带你走进茶艺世界。

中华茶艺呈现 内容简介

中国被称为茶的故乡,不同种类的茶,因其外形和内质的差异,往往会选择不同的茶具,呈现出不同的冲泡方式。茶艺是一种文化,一种传承,一种生活方式,是一种科学合理的冲泡技巧。茶艺,不矫揉,不造作。这本书带领读者了解中华茶文化知识,掌握适宜的冲泡技巧,感知中华茶礼与茶俗,探讨中华茶的国际传播。就让本书带你走进茶的世界,感受茶艺之曼妙,生活之精致。

中华茶艺呈现 目录

**章 茶艺概论

**节 茶艺与茶道

第二节 茶艺的分类

第三节 茶艺的美学特征

第四节 茶艺的文化价值

第五节 茶艺的三大要素

第六节 茶艺的择水与配具

第二章 历史上的茶艺呈现

**节 中华茶文化的起源

第二节 从吃茶到喝茶

第三节 唐代茶艺呈现

第四节 宋代茶艺呈现

第五节 明代茶艺呈现

第六节 现代茶艺呈现

第三章 现代茶艺呈现

**节 玻璃杯冲泡绿茶茶艺呈现

第二节 盖碗冲泡绿茶茶艺呈现

第三节 乌龙茶的小壶冲泡茶艺呈现

第四节 潮汕工夫茶茶艺呈现

第五节 乌龙茶的盖碗冲泡茶艺呈现

第六节 台式乌龙茶茶艺呈现

第七节 红茶茶艺呈现

第八节 普洱茶茶艺呈现

第九节 调饮茶茶艺呈现

第四章 中华茶礼仪

**节 中华茶礼仪

第二节 茶主人礼仪

第三节 行茶礼仪

第四节 客来敬茶

第五节 端茶送客

第五章 少数民族茶俗

**节 傣族竹筒茶茶俗

第二节 白族三道茶茶俗

第三节 藏族酥油茶

第四节 土家族擂茶

第五节 基诺族凉拌茶

第六节 纳西族龙虎斗

第七节 侗族打油茶

第八节 羌族罐罐茶

第九节 傈僳族雷响茶

第六章 茶艺的对外传播

**节 韩国茶礼

第二节 日本茶道介绍

第三节 东南亚与西亚地区

第四节 欧洲茶艺

第五节 非洲茶艺

第六节 美洲及其他地区茶艺

第七章 茶席设计

**节 茶席设计的主题

第二节 茶席设计的要素

第三节 茶席设计的原则

第四节 茶席设计的文案撰写

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全部

中华茶艺呈现 节选

**章 茶艺概论 “茶艺”这个概念是在20世纪70年代由中国台湾地区茶人提出的。其实茶圣陆羽先生早在唐朝时期就提出了品饮茶的方式方法,《茶经·六之饮》中说道:“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1] 茶不但可以强身治病,还赋予生活无限的美感和审美情趣,从柴米油盐酱醋茶,到琴棋书画诗花茶,茶逐渐成为人们待客交友必不可少的高雅娱乐和社交活动之一。 茶的饮用已经有了几千年的历史,每个历史阶段,随着人们饮茶习惯的差异,饮茶方式也呈现出各式各样的变化。我们每天都在泡茶、喝茶,可怎样才能冲泡出一杯色香味俱佳的茶呢?不同的茶,它的冲泡方式会有差异吗?什么决定了茶艺呈现的独特方式?这些问题有待我们去不断地思考。 **节 茶艺与茶道 茶艺是茶道的基础,茶道是茶艺的核心内涵。中华茶艺作为中华茶文化重要的呈现方式,在宣传和推广茶文化的过程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是茶文化发展的重要方法和载体。 一、茶艺的概念 “茶艺”一词饱含浓郁的民族气息,相传*早是在20世纪70年代由中国台湾茶人提出来的。当时茶文化正在台湾逐渐复兴,为了区别于他国的“茶道”以中国民俗学会理事长娄子匡教授为主的茶人们选用了“茶艺”一词来表达中华茶文化的呈现方式,茶艺分为广义的茶艺和狭义的茶艺两种。广义 的茶艺,即研究从栽培、生产、加工、经营、贸易、冲泡直至品饮的所有茶事活动的方法,探讨茶叶自然科学、文化学、管理学、贸易学、美学等综合学科,以达到物质和精神全面满足,是一个大茶学的概念;而狭义的茶艺指的是在茶道精神指引下,围绕茶品的源流、品质风格、人文背景等特点,在泡茶过程中融入诸多审美元素,在提倡科学饮茶的基础上,承载地方民俗、民风及独特的文化,以体现沏泡者的身心修为,是一种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更加追求冲泡的意境和品饮的情趣,研究如何泡好一壶茶的技艺和如何享受一杯茶的艺术 [2]。陈香白先生认为茶艺文化即茶文化,把茶艺定义为人类种茶、制茶、用茶的方法与程式,以茶为核心内涵,并向外不断延展,其展示内容包含种茶演示、制茶演示、品饮演示几种 [3]。陈文华先生认为中华茶艺的重点是要懂得欣赏茶叶的色、香、味、形的本质及其所展现的艺术意境,可以用来祭祖、传情、联谊、示礼、养性、育德、去病养生、修身怡情、增长知识、美化生活,符合客观的科学合理性,也符合人们追求多样化视觉、味觉、嗅觉的需求,是一种专指泡茶的技艺和品茶的艺术 [4]。林治先生把茶艺定义为一种有形的艺术,包括种茶、制茶、泡茶、敬茶、品茶等一系列茶事活动中的技巧和技艺 [5]。蔡荣章先生亦把茶艺的范畴精确到饮茶的艺术方面 [6]。丁以寿先生认为,茶艺是指备器、选水、取火、侯汤、习茶的一套技艺 [7]。综合多位学者对茶艺的定义,作者认为,茶艺应该和种茶、制茶、售茶等维度区分开,专注于泡茶技艺本身,是一种形式和精神相互统一的品茗文化。茶艺即饮茶艺术,是艺术的饮茶,亦是饮茶生活的艺术化,囊括了茶、水、器、火、人、环境、技艺、礼仪和品饮等艺术活动,是一种综合性的艺术,是主观的、生动的、人文的,是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注重整个品茶过程的美学意境,注重修身养性,注重茶在人际间的关系,与文学、绘画、书法、音乐、陶艺、瓷艺、服装、插花、建筑等相结合构成了茶艺文化。 二、中国茶道概述 在中国几千年的茶文化历史长河中,茶道*早萌芽于晋代,兴于唐,继于宋,盛于明。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华茶文化重新走上了复兴之路,茶道也日益被大家所重视。 茶道是以修行得道为宗旨的饮茶艺术。茶道一词*早出现于唐代皎然的《饮茶歌·诮崔石使君》:“孰知茶道全尔真,唯有丹丘得如此。”[8]诗中不仅描写了饮茶之道,还描写了饮茶修道,通过饮茶之道来修道、悟道。同期封演的《封氏闻见记》:“因鸿渐之论润色之,于是茶道大行,王公朝士,无不饮茶。”[9] 文中探讨茶之功效及煎茶、炙茶之法,造茶具二十四器,因而茶道盛行,使茶道艺术化、理论化。陆羽《茶经》中主张以茶修德,一句“精行俭德之人”强调了饮茶之人的自修内省,也呈现了当时和谐、中庸、淡泊的茶道精神。 茶界专家对于茶道的定义也是众说纷纭。吴觉农先生认为茶道是把茶视为珍贵、高尚的饮品,饮茶是一种精神上的享受,是一种修身养性的手段 [10]。庄晚芳先生把茶道定义为一种通过饮茶的方式,对人们进行礼法教育、道德修养的一种仪式 [11]。陈香白先生从茶道的目的和理想层面给茶道做出了定义,他认为中国茶道就是通过茶事过程引导个体在本能和理智的享受中走向完成品德修养以实现全人类和谐安乐之道 [12]。周文棠先生提出,以饮茶活动为形式,通过饮茶活动获得精神感受和思想上的需求满足即为茶道 [13]。罗庆江先生认为茶道是包罗了视觉艺术、行为艺术甚至音乐艺术于一身的综合艺术,是糅合中华传统文化艺术与哲理的,既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一种修身活动,是以茶为媒介而进行的一种行为艺术,是借助茶事通向彻悟人生的一种途径 [14]。 总而言之,作者认为,茶道就是通过饮茶而修道,其目的在于修身养性,茶道是一种以养生修心为宗旨的饮茶艺术,一般包含茶艺、礼法、环境、修 行四个要素。茶艺,即泡茶技艺,是综合性的艺术。礼法,即茶道活动中要遵循一定的礼法来进行,既符合一定的礼貌、礼节、礼仪,又遵守相应的规范和法则。礼法是在茶道过程中约定俗成的行为习惯,其目的为表达对对方的友好和尊重,既包括主人与客人之间的礼法,又包含客人与客人之间的礼仪和礼节,涉及人与人之间、人与物之间、物与物之间的规范与法度,如茶客的座位安排、敬茶顺序、行茶的动作、语言、姿态和仪容仪表等。环境,是指茶道过程中可以通过所处的环境来陶冶和净化人们的心灵,一般分为自然环境、人造环境和特定环境(专门用来从事茶道活动的茶室)三种。清雅幽静的环境氛围有助于人们身处其中,忘却俗世,洗尽尘心,熏陶德化,得以修行。修行,是茶道的宗旨和根本目的,是指茶人通过茶事活动来怡情悦性、陶冶情操、修心悟道,*终达到修心、修身、修性、怡情和养生的目的。

中华茶艺呈现 作者简介

钟斐,香港理工大学博士,浙江农林大学讲师。中国茶艺一级技师,国家茶艺师考评员,韩国高级茶艺师,系统研习日本里千家茶道,跟随日本国风流家元研习日本茶道和花道。杭州2022年亚运会志愿者培训师、国家CVCC高级礼仪培训师。作者一直从事茶文化、礼仪文化的教育和传播工作,并多次赴韩国、日本及欧洲参加文化交流活动。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