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3文创礼盒,买2个减5元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马铃薯性状形成生物学(第一卷:块茎与逆境)

马铃薯性状形成生物学(第一卷:块茎与逆境)

出版社:中国轻工业出版社出版时间:2022-07-01
开本: 16开 页数: 276
本类榜单:农业/林业销量榜
中 图 价:¥70.4(5.5折) 定价  ¥128.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满69元免运费
?快递不能达地区使用邮政小包,运费14元起
云南、广西、海南、新疆、青海、西藏六省,部分地区快递不可达
本类五星书更多>

马铃薯性状形成生物学(第一卷:块茎与逆境) 版权信息

  • ISBN:9787518438884
  • 条形码:9787518438884 ; 978-7-5184-3888-4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马铃薯性状形成生物学(第一卷:块茎与逆境) 本书特色

本书本书重点介绍各性状形成的生物学基础和分子调控机制,同时介绍相关性状遗传改良包括资源鉴定评价、育种途径和品种选育方面的进展,另外对各性状后续研究方向提出了展望。力求系统反映以上各性状研究领域的*新研究成果,为马铃薯相关研究者提供有益的参考和思路启迪,适用于从事马铃薯相关研究的人员,也可作为农林院校作物学、园艺学、生物学等相关专业本科生和研究生教材。

马铃薯性状形成生物学(第一卷:块茎与逆境) 内容简介

本书系统介绍了马铃薯几个重要性状形成的生物学基础及其性状改良相关领域的研究进展。全书共五章,**章介绍马铃薯块茎形态建成的生物学基础及光周期和糖在块茎形态建成中的作用和影响;第二章介绍马铃薯抗旱性形成的生物学基础及分子调控机制;第三章和第 四章分别介绍了块茎低温糖化和块茎休眠的生物学基础与分子调控机制;第五章介绍了马铃薯*为严重病害——晚疫病发生的生物学基础及晚疫病抗性的遗传基础。

马铃薯性状形成生物学(第一卷:块茎与逆境) 目录

**章 马铃薯块茎形态建成

**节 马铃薯块茎形态建成的生物学基础

第二节 马铃薯块茎形态建成的分子机制解析——光周期

第三节 马铃薯块茎形态建成的分子机制解析——糖

第四节 讨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第二章 马铃薯抗旱性

**节 马铃薯抗旱性形成的生物学基础

第二节 马铃薯抗旱性形成的分子机制解析

第三节 马铃薯抗旱资源评价、遗传解析与品种选育

参考文献


第三章 马铃薯块茎低温糖化

**节 马铃薯块茎低温糖化形成的生物学基础

第二节 马铃薯块茎低温糖化形成的分子机制解析

第三节 马铃薯块茎抗低温糖化资源鉴定与遗传改良

第四节 讨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第四章 马铃薯块茎休眠

**节 马铃薯块茎休眠的生物学基础

第二节 马铃薯块茎休眠的遗传与分子机制解析

第三节 讨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第五章 马铃薯晚疫病抗性

**节 马铃薯晚疫病病害发生的生物学基础

第二节 马铃薯晚疫病抗性的遗传基础

第三节 马铃薯抗晚疫病资源评价与抗性品种选育

参考文献


展开全部

马铃薯性状形成生物学(第一卷:块茎与逆境) 节选

一、马铃薯块茎形成的形态学 马铃薯(Solanum tuberosum L.)的块茎一般由匍匐茎发育而来。匍匐茎是由地下部分侧枝转化的,它们通常具有拉长节间的对角异向芽,顶端是弯钩状,有螺旋排列的鳞片叶(图1-1)。匍匐茎与普通侧枝明显不同的是顶端具有一个较长的染色很深的高密度分生组织细胞圆柱,其分生细胞的数量远多于普通侧枝(Cutter,1978)。马铃薯块茎形成发生在匍匐茎顶端分生组织下面的延髓区,自然条件下块茎形成分为匍匐茎形成和匍匐茎顶端膨大两个相对独立的过程(Booth,1963)。 匍匐茎通常从植株的下部开始形成,逐渐向上产生。因此,在生产实践中可以发现,*下面匍匐茎产生的块茎往往是*大的。块茎形成前,匍匐茎有正常的茎结构,维管束沿着长轴生长,促进茎伸长生长。在匍匐茎顶端,一般有8个生长较密集的节间,从下往上**节上的叶片几乎不生长。块茎开始膨大的主要部位在**节,此时肉眼已经能观察到匍匐茎的变化。在这个阶段,由于**节和第二节间相当大的径向扩张,弯钩变直,匍匐茎顶芽位于块茎的顶端位置。因此块茎向上膨大,包括一些纵向延伸和连续节间的横向扩张。 (一)块茎形成过程中的形态变化 块茎形成初期,匍匐茎停止纵向生长,顶端弯钩逐渐伸直,亚顶端部分开始辐射生长逐渐膨大。当膨大部分至少是匍匐茎直径的两倍时,认为匍匐茎顶端已经形成了块茎(图1-2;Kloosterman等,2005)。在起始阶段,匍匐茎顶端通过纵向细胞分裂而膨大(Xu等,1998a)。在成熟阶段,随机细胞分裂和细胞增大决定着马铃薯块茎的*终大小,促进块茎辐射状生长。在这个过程中,**节发育为下方三分之一部分薯块,第二节整体形成中部块茎,上部块茎主要由第三节和第四节发育形成,剩下的5~8节并不伸长或膨大,以芽眼的形式集中在块茎的上半部分(Cutter,1978)。研究发现,块茎上平均每厘米有一个芽眼,小块茎单位长度的芽眼数量比大块茎多(Goodwin,1967a)。这表明块茎继续伸长,并在一定的发育时期合并新的节间。

马铃薯性状形成生物学(第一卷:块茎与逆境) 作者简介

宋波涛,华中农业大学博士,教授,博导,从事马铃薯重要性状改良与遗传育种研究工作。获湖北省技术发明一等奖1项、湖北省科技成果推广三等奖1项,主持和参与育成了马铃薯新品种15个,获国家发明专利8项,发表相关研究论文100余篇,其中SCI收录论文50余篇。 田振东,华中农业大学博士,副教授,博导,主要研究领域为马铃薯晚疫病持久抗性分子生物学。近几年在国内外刊物发表论文十余篇,其中SCI收录3篇。 司怀军,博士,教授,博导。现任甘肃农业大学生命科学技术学院院长,甘肃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马铃薯首席专家。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