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网文创礼盒,买2个减5元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儒家经典导读-《论语》入门

儒家经典导读-《论语》入门

出版社:中国致公出版社出版时间:2015-10-01
开本: 16开 页数: 295
本类榜单:哲学/宗教销量榜
中 图 价:¥27.4(7.2折) 定价  ¥38.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满69元免运费
?快递不能达地区使用邮政小包,运费14元起
云南、广西、海南、新疆、青海、西藏六省,部分地区快递不可达
本类五星书更多>

儒家经典导读-《论语》入门 版权信息

儒家经典导读-《论语》入门 本书特色

《论语》是中国古代儒家的一部重要经典,它以语录体的形式,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是一部*集中地记载孔子思想的著作。 《儒家经典导读:论语入门》为《论语》的启蒙类读物,是作者对《论语》,也是对儒家经典的核心理念的解读与阐述,其中融入了作者傅永吉数十年人生经验的结晶,启发读者开掘善良根性,开启人生智慧之门。

儒家经典导读-《论语》入门 内容简介

  《儒家经典导读:入门》是儒家经典的启蒙类读物,是对儒家经典的核心理念的解读与阐述。作者傅永吉对照了很多读本,融入自己数十年人生经验的结晶,期待对厂大读者有所启发,于开掘善良根性有所补益。

儒家经典导读-《论语》入门 目录

**篇 智慧之门
1.1 探寻生命的慧根
1.2 孝悌是践行仁德的根本
1.3 拒绝巧言令色
1.4 每日三省的修身功夫
1.5 为政五锦囊
1.6 找准人生的起跑线
1.7 人生智慧四真谛
1.8 君子人格五要素
1.9 洞察深远须慧眼
1.10 问政的学问
1.11 脚踏实地,仰望星空
1.12 完善制度,共享和谐
1.13 修身养德“三要”
1.14 学会驾驭财富与权力
1.15 乐道好礼的君子
1.16 己知与知人

第二篇 管理之基
2.1 仁德政治的愿景
2.2 诗与人的精神高度
2.3 政治管理的两大方略
2.4 渐进的心性修炼
2.5 孝道的阶梯
2.6 唯其疾之忧
2.7 人类比禽兽更高明
2.8 孝之色难
2.9 大智若愚,修身有道
2.10 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_
2.11 温故而知新
2.12 君子不器
2.13 以身立教
2.14 君子不党
2.15 处理好“学”与“思”的关系
2.16 学问的“中道”
2.17 人贵有自知之明
2.18 “干禄”的秘诀
2.19 合法性的泉源
2.20 教化的路径
2.21 践行美德,间接为政
2.22 诚信乃立身之本
2.23 因应与变革
2.24 依仁守礼,见义勇为

第三篇 和谐之路
3.1 红绿灯与规矩感
3.2 陈规陋习奚可变?
3.3 仁德是礼乐文化的内核
3.4 礼的根本
3.5 礼乐文化是为国之本
3.6 山川有灵谁堪祭?
3.7 君子之间的竞争
3.8 浓妆淡抹总相宜
3.9 历史研究要尽可能占有详细的资料
3.10 礼崩乐坏则无所措手足
3.11 博大精深的祭祀文化
3.12 如何保持虔诚心态?
3.13 阎王和小鬼
3.14 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
3.15 虚心使人进步
3.16 射礼的学问
3.17 爱羊还是爱礼?
3.18 健康的上下级关系
3.19 君臣相处有讲究
3.20 中正平和的审美趣味
3.21 社主的沿革
3.22 小气的管仲
3.23 修习礼乐,陶冶精神
3.24 道义担当精神的好榜样
3.25 尽善尽美的精神追求
3.26 改革创新与循规蹈矩

第四篇 为人之本
4.1 仁德的化身
4.2 君子能安仁、能利仁
4.3 爱憎分明的仁者
4.4 大爱无疆真君子
4.5 不违仁德,富贵有道
4.6 每个人都有修养仁德的能力
4.7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4.8 毕生求仁,孜孜不倦
4.9 含辛茹苦士君子
4.10 铁肩担道义
4.11 德法并治,和谐有期
4.12 不做纵情利欲的市侩
4.13 礼是治国的根本
4.14 时刻准备着
4.15 忠恕——仁德之核
4.16 选准做人的方向
4.17 见贤要思齐
4.18 温情而坚定的“几谏”
4.19 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4.20 孝道与现代生活
4.21 喜惧交加的天伦之乐
4.22 话到舌尖留半句
4.23 找回久违的规矩感
4.24 讷于言敏于行
4.25 美德的魅力
4.26 人与人的距离

第五篇 成长之乐
5.1 孔子择婿
5.2 进退裕如的君子
5.3 遍地皆君子
5.4 师生间的小玩笑
5.5 没有仁德,何必口才
5.6 博士后该出站了?
5.7 君子不逞匹夫之勇
5.8 需不懈努力的仁德境界
5.9 谦虚使人进步
5.10 求学也要好身板
5.11 壁立千仞,无欲则刚
5.12 向内寻求和谐
5.13 求取智慧的技巧
5.14 笨鸟先飞早入林
5.15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5.16 君子之道四法门
5.17 在心灵默契中培植友情
5.18 知礼而违礼,错上再加错
5.19 仁德的智慧根基
5.20 不做优柔寡断的懦夫
5.21 装傻充愣有学问(智可及而愚不可及)
5.22 故乡的呼唤,心灵的归宿
5.23 不念旧恶,拥有包容之心
5.24 怎样才算正直?
5.25 爱憎分明的君子
5.26 君子的伟大抱负
5.27 和自己打官司?
5.28 自学成才的典范

后记
展开全部

儒家经典导读-《论语》入门 节选

  《儒家经典导读:入门》:   对于为师者或为学者,这都是一幅美丽的图画。   孟子所谓人生三大乐事之一是“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孔子有子贡等这样的优秀学生,自然要经常地拥有生命的巅峰体验了!而子贡等辈有孔子这样的圣哲为人生引领者,这份特殊快乐,更是无以名状了吧。   回头看一下上一章,孔子希望弟子们做君子,有高尚的道德追求,于是“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此处的关键词,是这个“求”字。求者,刻意、主动追求之意。君子不是这样一类人,不是整天琢磨吃的穿的住的好点再好点,不是这样一群浑噩浊物。孔子很难说属于所谓的唯物主义一派,他不否认人们拥有适当的物质生活,但却绝不认为这是生活的主调、核心。人际关系的协调,才是他文化视野的核心课题。   他希望人们适当看轻物质生活,更加重视精神生活,重亲情,重友爱,讲“泛爱”,希望仁爱能够普遍推广,成为人际关系的主旋律。这能实现么?不是白日梦么?孔子认为,这当然不是做梦,而是很简单的现实道路,只要有人率先做起来就是了。谁来带个头呢?孔子拍拍胸脯说:区区在下我呗。此外,还有我这些不成器的弟子们!当然,孔子相信,社会上还有许多向往君子境界、有道义担当精神的士人,激发这些人的善良意志和激情,正是他毕生所追求的目标。   这就是孔子创立儒学并开办私塾教育的立意所在。要改造这个社会,改变礼崩乐坏、天下大乱的局面,只有重塑社会的价值体系,引导人们走向重视精神生命价值这一生活路径。所谓人之为人的精神生命价值,也就是孔子所谓“义以为上”“义以为质”,仁德的修养、道义(仁义)的担当,不仅居于优先的位置,而且是人的本质——人*根本的特征、特质,舍此则不足以为人。这也就是后来孟子所谓“四心”“四端”“四德”的渊源了。   贵不在求,富不在得。如果符合于道义、仁义、礼制,富贵当然顺理成章,也不必刻意地拒斥。这就是孔子对身外之物的态度。而君子人群尤其要集中精力追求人特有的趋向崇高神圣的精神价值,甚至要杀身成仁、舍生取义。饱暖、安逸、舒适,虽是生物性存在的必需,但尚非人的高级社会本质,固孔子置之不论。如果一定要说轻视与重视,较之物质价值,孔子及其儒学所高扬的是精神价值,但物质对人类生命的支撑性,却并不否认。孔子只是说不讲究这些,不刻意追求它们,却并非要求大家无条件地拒绝吃饭、喝水、穿衣。他的真实意思,更可归结为顺其自然,并且符合于礼制,如果在一定场合下,礼制要求吃穿用度上的考究,孔子就一定也不含糊,关于这一点,可以参考《乡党篇》中的记叙。在更多情况下,孔子所强调的是,真正的君子不必对物质享乐孜孜以求。   我们继续来看孔子对待贫困、富裕的态度。   贫贱之中,如何自处? 富贵之际,如何立命? 孔子主张,必须以道义为前提,在不违背道义的前提下获取财富,即财富必取之于义。任何肮脏的手段都不能用,与肮脏相关的财富也不可取。譬如贩卖毒品是一本万利的大生意,有市侩小人制毒贩毒而暴富,堕入邪恶的泥沼。而士君子则决然不为,即使再大的利益也不为所动。在缺乏正当的致富机遇、条件时,君子的选择是安贫乐道,宁可生活困顿于物质匮乏的窘境,也不能失德,更不能违法。君子是良性社会秩序的坚守者和护卫者。   人类在现代性中如何自我安顿?物质生产力快速发展之后,再次快速完成着主体性自我发现的中国人,如何自处并与他人相处?对财富当抱怎样的态度才是合理的、可欲的?孔子在两千五百年前的建议极富启示性。   一个真正的君子,身处贫贱不会低三下四、卑躬屈膝。贫贱而不失其气节,有铮铮傲骨、挺直的腰板,不为五斗米而折腰。为什么会如此?孔子指出了这背后的精神支撑:乐道、好礼。因为心中有道义的担当精神,有神圣的精神支柱,就不会在富贵、权势面前摧眉折腰、奴颜婢膝。因为君子是自己生命的主人,是天地间的沛然自立者,是天地之心、宇宙之灵,是大觉大悟者,故而君子能不为物质生活境况所左右。若天下有道,则为天下之用;若天下无道,则隐身遁形。君子沛然而自立,何谄谀之有? 富贵又如何呢?富贵之后,一个直接的问题是如何对待那些仍身处逆境、贫困的人。小人得势就变脸,一朝权在手,就把令来行,往往还会以欺压良善为能事,洋洋自得,不可一世。所以,子贡说,富贵者不可这样,要做到“富而不骄”才好。孔子则进一步认为,富而无骄还只是很初步的修养境界,还要向上升华再升华,要努力追求“富而好礼”的境界。   ……

儒家经典导读-《论语》入门 作者简介

  傅永吉,现任北京东方道德研究所所长,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副教授,兼任北京青年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青少年研究会副秘书长,国际儒联理事。主要研究方向为文化哲学、伦理学、人格哲学、青少年发展学、中华美德等。主编《北京青少年研究》《青少年热点问题研究》等多部青少年研究文集,公开发表《现代性情境下青少年和谐人格建构探析》《仁与主体际性——当代公民道德重建的心性基础》等数十篇论文。译《东方哲学的故事》1998年1月由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并数次加印,2000年起入选国家教育部“新世纪教育文库·中学生必读课外读物100本”。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