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网文创礼盒,买2个减5元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做个自驱型教师/大夏书系

做个自驱型教师/大夏书系

作者:李志欣
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22-07-01
开本: 16开 页数: 200
中 图 价:¥28.6(5.5折) 定价  ¥52.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满69元免运费
?快递不能达地区使用邮政小包,运费14元起
云南、广西、海南、新疆、青海、西藏六省,部分地区快递不可达
本类五星书更多>

做个自驱型教师/大夏书系 版权信息

  • ISBN:9787576027693
  • 条形码:9787576027693 ; 978-7-5760-2769-3
  • 装帧:简裝本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做个自驱型教师/大夏书系 本书特色

找到专业成长支点,自我驱动走向卓越

·作者在近30年的从教历程中,从普通教师成长为特级教师,并带领多所薄弱学校的教师成功突围,在教师专业发展方面拥有丰富的实战经验。
·35个源自实践的成长建议,助力教师唤醒自身的成长意愿,激发起成长突围的勇气,自我驱动走向卓越,享受成长带来的快乐与幸福。
·作者通过主动研究读懂学生、钻研教学驾驭课堂、自主发展提升自我、打破僵局自我突围、追逐理想体验幸福等五个方面的成长心得分享,既编织了教师专业发展的成长地图,也揭示了教师实现突围的成长基点和发展路径。

编辑推荐篇章
P15 教育学生不能仅靠“告诉”
P93 开拓“自专业”成长空间
P116 培植自己的成长远见
P157 唤醒教师愿意成长的心

做个自驱型教师/大夏书系 内容简介

作者基于自身从普通教师成长为特级教师的成长历程,以及带领老师们成长发展、成功突围的办学实践,从主动研究读懂学生、钻研教学驾驭课堂、自主发展提升自我、打破僵局自我突围、追逐理想体验幸福等五个方面,分享了教师开拓专业成长空间、自我修炼走向很好、砥砺自身实现价值飞跃的成长秘诀。教师的专业发展,关键在于唤醒自身的成长愿意,自我救赎,自我驱动,找到专业生长点,不断发掘自我成长的可能,追求自身更动人的未来风景,享受成长带给自己的幸福。

做个自驱型教师/大夏书系做个自驱型教师/大夏书系 前言

序一 有一种教育幸福叫大师做伴
说着说着,一位年轻女教师突然哭了。
她长相清纯、风华正茂,从北京一所985高校毕业,就职于四线城市的一所学校,已两年。
这事发生在爱加倍优秀青年教师孵化器的培训现场。因为新冠疫情,2020年的孵化是在线上进行的。讲员是史金霞老师,她娓娓道来,讲的正是自己的成长之路:从极普通的地方中学起步,以书本上的大师为师,不断蜕□,成为名师,挺进苏州,转战网上……
年轻女教师互动时却哭了,哭得很伤心:因亲情之缘故回故乡任教。几天前,欢送一位教数学几十年的同事光荣退休,一下子,她好像看见了自己接下来的整个人生。
张力极大的场面:一个中年人活力四射,一个年轻人却暮气早来。为什么?
再换一个场景。也是在2020年,夏季,一波新冠疫情刚刚消停些,从抗疫前线回来的医护人员在静静休息,报考医学专业的学生却意外地明显回升。清华医学院、协和医学院的报考人数比上年增加了近30%,临床医学成为大热门。为什么?疫情期间的钟南山院士、张文宏大夫,光彩太耀眼了。
任何一个行业和人群,当杰出人物、英雄和大师横空出世时,人们的幸福感就会爆棚。大师级人物的人性越真实,专业水准越经得起考验与质疑,这个行业的幸福感就越能持久。
教育行业尤其是中小学教师这个行业,没有公共卫生与防疫那种立竿见影的快速效果,但是大师级人物的存在,同样给教育行业带来幸福感。这种幸福感,是人生境遇、物质待遇和生活条件所不能替代的。
身处当下的中国教育界,遇到真正的大师会是什么感觉?在哲学博士、天津师范大学教师邓军海所译的C·S·路易斯的《人之废》(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末尾有篇《答谢》,选两段,作为例证。
“真是难以想象,人到中年之时,还能邂逅C·S·路易斯。阅读路易斯,我的体验与友人杨伯类似:‘路易斯教我用一种全新的目光看我自己。他的世界之外,我是完整的,至少是稳定的。我熟练地走着我的路,努力取悦同路人,清风拂面,还会熏熏然赞叹一下自己这个好人。走进路易斯的世界,还是原来的我,完整、稳定、熟练的一切瞬间凌乱……”
“2013年12月28日,杨伯有些煽情地对我说,他此生*感谢我的就是,我让他认识了路易斯。我嫌此评价太低。他反问,这还低啊?古人有言:‘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路易斯,是我们共同阅读的。”
看来,真正的大师,能够帮助教师把人生与价值建立在一个更加坚固的磐石之上。难怪,路易斯的另一部著作《四种爱》1998年后已出现了多个中文译本,而邓军海却选择重译,还推出了自己密密麻麻的注释。所以,我常常将路易斯和他的书推荐给中小学老师和家长。
异曲同工的是,当代教育名家帕克·帕尔默的《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一书被引进中国之后,由北京师范大学的教师发起的读书会,如一股清流,十多年来在中小学校长与老师的心灵深处流淌。在我看来,帕尔默对于教育界来说,也是一位大师级人物。2020年,这本书又出了新的中文译本。
大师是什么?是人类共同体中的高山,思想的、学术的、艺术的。大师与普通人的关系是什么?从某种意义上讲,有点像苹果手机之父乔布斯与喜欢苹果手机的人。有了苹果手机,不仅是实用,而且可以带来幸福感。在教育界也不例外,真正的大师,能够将教育带到一个可观的高度。这样的大师,教育人只要能够真正读懂,用好,就能在教育实践中有所成就,且能从中时时得到鼓励,不是也很幸福吗?
但是,中小学教师与教育思想大师的关系,又不同于苹果手机粉与乔布斯的关系。
对于绝大多数中小学校长和老师来说,如果遇到一本新书,读之酣畅淋漓、大呼过瘾,那么所遇到的不是一位大师,至多是一位写作高手。读大师之书,是另一种感觉。
本书作者李志欣校长,阅读能力很强,实践能力也很强,作为一个教育人,自我突破能力更是强。我也曾把他的书推荐给孵化器的学员。他读书甚多,出书也不少,他诚实地告诉我,《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一开始读不太懂,读两遍、三遍,慢慢能够读懂了。
开始读不懂,却不放弃。这是与大师相遇的见面之礼。没有这个见面礼,可能就会与大师失之交臂。这种见面礼,就是愿意承受进入深邃思想的门槛之高,也要承受一点寂寞。如若不然,你就不能与大师为伴。可不,大师早就在那儿,有的教师无法与之交流,从中找到力量与幸福感,就像那位年轻的名校毕业生。
看来,与真正的大师相伴,是一种痛苦与幸福交替出现的光景。任何一种幸福都要付出代价。不愿付出与大师相伴的思想痛苦,就只能承受思想平庸的痛苦。这就是那位年轻教师的泪水之源。
2015年开始设计和举办爱加倍优秀青年教师孵化器培训活动,我将几本名著推荐给学员一年读完,其中包括洛克的《教育漫话》。结果发现,年代越久,学员读来越吃力,洛克的《教育漫话》几乎没有几人能够啃下来。2019年,在我的鼓励下,临沂的郁友伦校长和张晓彤、金连斌、王振华等老师建立“三更灯火”读书小组,读完了这本书,还留下几万字的学习记录。我给他们作了评点,并作文《三更灯火与人类文明的薪火相传》与之回应。
看来,与年代久远的大师作心灵对话,确有困难。对于普通的中小学老师来说,如果有当代教育大师,与大师做伴就没有现在这么难。
接下来的问题就是,在中国教育领域,尤其在教师当中,如何才能产生当代的大师?
产生大师的问题尽管复杂,但是纵向的传承永远是一个前提。
孔子说他信而好古,并创办私学,开风气之先。他说自己述而不作,却借弟子之手为人类教育留下了《论语》,也留下了“有教无类” “因材施教”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独到的思想。孔子痛感身处礼崩乐坏的时代,但是文化传承的环境还在。与他境遇相似的是近代大师王国维,清末民初的价值冲突,何其重撞王国维内心,以至于死,但他毕竟已成大师。
与此相比,以情境教育著称的南通名师李吉林,改革开放以来一直活跃在课堂与教学的前沿,影响中国基础教育数十年,2019告别她深爱的孩子与教育而去。细读李吉林和同代教育名师留下的作品,惋惜地发现,改革开放前那几十年痛失学习前人的美好机遇,限制了他们的思想高度。所幸的是*近40多年不断开放与改革,现在40岁到60岁的人,想看什么中外传统典籍,即使费费力气,基本能够找到。从这一点来说,信而好古并不困难,传承文明、产生大师的氛围渐渐浓起来了。
中西文化交流与碰撞,也是当代大师的成长离不开的氛围。
一代大师叶企孙,他是中国物理学的奠基人物,创办了清华大学物理系和理学院,上世纪20到40年代,20年时间将清华大学物理系从零开始建成世界一流。他走的路子就是向西方学习。新中国成立之际,他以校务会主任之职留守清华大学,带动影响一批科学家留守,有的还从□□归来,这些科学家大都是他的学生。正是由于他们在,新中国得以实现五六十年代“两弹一星”的惊人突破。
改革开放后,中国科学家又一次出现了归国潮。其中老一代有叶企孙学生辈的杨振宁,堪称当代物理学大师;中年一代有施一公、潘建伟等,分别在分子生物学、量子物理学等领域,成为有□□□影响的人物。
中国教育界也需要有与科技界比肩而立、像王国维那样的大师级人物,但是注定要产生得更晚。为什么?从上世纪50年代起,中国社会重理科轻文科的倾向,至今还没有改□。
当代出国留学的中国人中,凡学习自然科学的人,常有少年英才提前毕业、得学位、成终身教授。而在人文领域,常常有很优秀的本科学子要学足五年甚至七八年才拿到博士学位。原因是什么?科学领域的突破靠才气、机遇和努力,而人文领域的成才与突破,此外还得多坐几年的图书馆冷板凳。爱德华·希尔斯的《论传统》一书是研究传统必读之书,正是作者30年积累的心血之作。而且,成为一个人文大师,不仅要读很多好书,还不得不读一些浪得虚名的所谓名著,才能有把握、负责任地识别其中的谎言,谨慎地作出自己的判断。
教育是关于人的学问,对人性的认识是教育的起始点,也是不同教育的分野点。从这一点来说,教育比自然科学要复杂得多。从洛克到路易斯、帕克·帕尔默,对于人性都有很深的洞察。但是反观中国教育界,今天还笼罩在杜威的进步主义人性观和教育思想之下,对人性持过于乐观的态度。这妨碍中国教育界对于教育的当代挑战给出大师级有深度的回答。
人比万物都诡诈。这句话至少告诉我们一点,人性是极其复杂的。比起人在生理和心理方面的构成,人在道德与灵性方面的复杂性,认识与分析起来更加艰难。正视人性的真实命题,这是中国教育思想走向深邃和澄明的一个前提,也是出现与科技界大师比肩的大师的前提。
新冠疫情之前,全球科技界处于乐观主义的巅峰,认为科技可以解决人类永生问题!这样的话有人说,也有不少人信了!2020年,疫情之下,科技界要对付那突然出现的小小的新冠病毒,不得不在一片尴尬中暂时收起光明的高调,脚踏实地、绞尽脑汁地为新冠疫苗全力拼搏。这样的氛围,恰恰给人类提供了一个反思自身局限性的百年一遇的良机,也让跟在科技革命屁股后面唱赞歌的人文学科,重新有机会、有胆量、有空间面对真实而复杂的人性。
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人的尊贵与人的卑微的双重属性;以此为前提,很多的教育难题可以有新的解决之道。
过于乐观的人性观,认为每个人的潜力都是无限的,这话每个人听着都很受用,其全社会整体的实践结果却是非常粗鄙的,即人们都用题海战术来开掘每个孩子无限的潜力。如果承认不同的人有天然的智力的差异,而人格天然平等,学校老师就能更安心地开展因材施教,全社会人人争上名校的教育焦虑才有了消解的起点。
正是由于成人与未成年人皆有的人性在道德上的卑微、桀骜不驯,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中必然要有管教手段,来医治未成年人的道德缺陷。如果不承认人性卑微与不堪的一面,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中,稍微严厉一点的管教都是对于人的冒犯。
如果承认人性在道德上的天然的缺陷有时是无法弥补的,承认教育在人的灵性成长上有所不能为,承认人的情感成长必须依赖拥有亲密关系的家庭,学校教育也就可以摘去无限责任公司这个不切实际的王冠,反而可以轻装上阵,认认真真做好自己的事情。
坦然面对真实人性,是一种去除虚假、氧气充足的成长氛围,在这里,教育可以向下扎根,向上生长。经过百年一遇的疫情的洗礼,一部分中国人有可能对人性有更深的洞察。在此基础上,教育可能更加谦卑而伟大。这是深刻的扎根,也是真实的生长,这是产生中国教育大师的氛围。有大师为旗,就像乐坛有了新的贝多芬,足坛又有了常青树一般的梅西,森林中有了一片参天大树,海洋中有了大鱼和四季鱼群,教育界的人们就会更幸福。
到那时,那位年轻教师,也许可以破涕为笑。
序二 教育写作的馈赠、
苏联作家、诗人、翻译家帕斯捷尔纳克(1890 —1960)说:“一部书是一种立体的、冒烟燃烧的良心——而非任何别的什么。”我感同身受,领会其中的奥秘。我常深思,怎么才能做到呢?
写书,曾经是我一个遥不可及的梦想,我甚至以为是此生不可能实现的奢望。我出身农村,从小是在贫穷中泡大的,那时候连买一本书的钱都没有啊!悄悄地说一句:我偷过别人的书读。我也曾经借来他人的书,为了满足自己慢慢品读的心愿,就一个字一个字地抄写下来。这样的背景,反而激发了我持续读书的兴趣,点燃了我热情寻书的嗜好。
人生是不可预测的。目前的我,深陷于一种愉悦的情感中。2018年10月,我的一本论著——《优秀教师的自我修炼:给青年教师的成长建议》,成为了中小学教师群体喜欢阅读的书。2020年10月,我的另一本论著——《教育微创新:发现细节的力量》,同样成为了影响中小学教师的畅销书。我经常发现,有的老师在“共读”,有的在开展阅读论坛活动,有的在征集阅读心得,有的在□□里晒阅读倩影的美篇……我惶惶中有些歉疚,我不知书中自己的经历、自己的所思所悟,是否真的可以帮到大家的成长。
我时常在心底乐如花开,我终于实现了写书的梦想。如同三月春风来临,天地间到处萌发着一些生命的气息:我积累的经验,我尝受的苦恼,我收获的喜悦,我创造的主张,竟也有机会通过这种方式漂泊于世、流通四海。有时我会接到不知什么地方年轻教师的短信或电话,说是读我的书有收获,并且表达谢意。有给我送鲜花的,有给我寄美酒的,有拜我为师父的,有约我入其读书会的……我知道,我的书正陪伴着他们一起长大!
这是多么神奇的世界,一本书默默地存在,只是过去的一点印记,而现在,在我的耳畔却时常回响着他者理解的声音,互相出神地聆听。这就是所谓“思想”的传播吗?我太不谦虚了,脸瞬间泛起红晕,这是通过一件礼品,搭建彼此心灵的沟通吧。精神世界就是这样构成的。
生命的链接让我蠢蠢欲动,创作的欲望不能自拔。今年,我又开始了我的写书使命,书名为《做个自驱型教师》。我明白,是无数读者们阅读的力量启发了我,驱动着我要有勇气,继续自己良心的拷问。
一本书终于完成了,看其外在情境是写出来的,但我认为它是生长出来的。这个过程,时刻驱使着我努力不扭曲地表达内心生命的声音,表达真实的同时,不真实的东西被涤荡出去,缺陷显而易见,无法掩盖。一种自我控制感油然而生,思维的跳跃逐渐内化为清晰的意识和明智的抉择。
这部书其实是一个生命体——我自己的完整的生命成长史。它是有意识的,它神智健全。书中文字表达的、描述的那些画面、那些情景、那些思考、那些探索,甚至那些羞涩、那些骄傲、那些卑微、那些固执,都源自心灵,都铭刻在心。
有人说,读着你的书,好像自己的精神不知不觉升华了,沉浸其中仿佛离开了当下及世俗。如果此书真有此功,这句评语到底对其他读者有啥影响呢?是积极的引领,还是怂恿放弃?
我认真考虑了,首先应该觉察平静的洗礼,然后滋长行动的力量,继而聚焦思想的价值,*后达至生命的通透。过去一直奋力地想远走他乡,现在却越来越愿意自觉地回到故乡,享受内心的呓语,倾听自然的鸣啭,耳畔漂流着自己的声音——成长的主见。
期待这本书的问世,再听听那些与我有缘的读者朋友的反馈:在追求中,在自责中,在反思中,在重塑中,实现升华与突破。
读书,净化了我的心灵;写书,丰盈了我的生命。看读者的文字,驱动了我的自觉;听读者的声音,提升了我的善美。
我要做一名自驱型成长的老师,致力于成为“明师”,即明白之师、明辨之师、明日之师。
“世间多是画龙手,天下独缺点睛人。”这就是我的“馈赠”,共享之。
是为序。

做个自驱型教师/大夏书系 目录

序一 有一种教育幸福叫大师做伴 1
序二 教育写作的馈赠 7

**辑 主动研究读懂学生
学生需要老师的真实发现 3
让善在宽容中绽放 10
教育学生不能仅靠“告诉” 15
花钱买不来好习惯 20
别再仅靠“听话”来教育孩子了 23
批评也能□得如此优美 25
破解家庭作业的迷思,追求专业减负的自觉 29

第二辑 钻研教学驾驭课堂
越来越多的童年 37
“全学习”课堂:让教学□得更智慧 44
课堂教学新样态:“思维品质”课堂 51
教学智慧生成发自原本 59
一场疫情催生的作业教学改革 67
坚持走访教师的课堂共享才能 72
探索新型的课堂纪律管理方式 77

第三辑 自主发展提升自我
我是一棵翅碱蓬 85
开拓“自专业”成长空间 93
享受自己的“暗时间” 99
做一名心灵自由的教师 103
出发,是为了寻找自己 108
自觉养成深度阅读的习惯 113
培植自己的成长远见 116

第四辑 打破僵局自我突围
教师权益需要自我救赎 123
教师内心的安定是□□大的吸引力 126
教师可以超越庸常生活吗 129
教学主张是教师的专业生长点 132
走向自我认同与完整 139
做一名教育成果的采摘者 142
用沉默来完善自我成长的可能 147
第五辑 追逐理想体验幸福
追求自己未来更动人的风景 153
唤醒教师愿意成长的心 157
学会整理自己的教育思想与人格 160
向内的善好人生 163
开垦一处学习的沃野,让人的心灵奔放 166
帮扶他人实现自我生命的价值飞跃 172
享受成果带给自己的幸福 176

后记 从容地品尝生命自主成长的味道 181
展开全部

做个自驱型教师/大夏书系 节选

学生需要老师的真实发现
平日在学校里你会发现,每一名学生从表面上看起来,好像都很高兴轻松的样子,但其实不完全是这样。虽然学生还是一群孩子,但是他们自有他们的烦恼:作业没完成被老师批评了;成绩下降被家长唠叨了;因同学不理解被不理睬了;想读书却禁不住游戏的诱惑;对成年人□□般的要求左右为难;青春期异性交往的苦恼;来自原生家庭不当教育的惆怅痛苦;等等。
罗丹曾说过:“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万物生长,各自高贵。作为一名教师,应该学会在校园的任何空间里,去发现学生闪光的美景,而其秘诀就在于用心去捕捉和感受。
一、多么希望老师能看到我
某个上午我观察了五位老师的课。在前两位老师的课堂上,我发现了一个共性的问题,就是有些学生在课前没有做好物品的准备,导致在课堂上临时寻找,落后于其他同学学习的进度。其实,这种不良习惯正是造成课堂效率低下,与其他学生产生成绩差距的重要原因,这也给教学工作带来了一些麻烦,老师需要等待这些慢节奏的学生,会忽视其他学生的更多需要,关注每个学生就会难度加大,课堂的整体效益则会大打折扣。
第三位老师是一位年轻老师,我感觉到了她的□化,我看到她走下讲台,穿插在学生中间,边讲解边观察学生,这是很大的进步。但是我仍然有一种感觉,她没有真正地实现“以学定教”的原则,看似把更多的精力用在了学生身上,但是仍然是注重“告诉式”的讲授,没有因顺学生所暴露的问题、展露的观念、显露的情感来组织自己的教与学生的学。她只是关注了学生表面的状况。比如,她采用了接龙式提问的方式,我在此不评价这种提问方式的优劣,毕竟在一些场合是可以用的。我向该老师提出了一个问题:当学生接龙式回答问题时,其他没有参与的学生是否会放松下来?因为他们通过判断问题的多少,就很清楚问题轮不到自己回答。我建议她采用自愿举手抢答或抓阄的方式,也可以以小组为单位,由他们小组推荐。
第四位老师的课件做得很好,内容很详尽,但这导致了“课件满堂灌”的弊端,老师根据一张张课件讲解,学生看着这一张张课件听讲,我感觉这是一节只注重学生被动听讲的课堂,其他学习方式,如自主、合作、探究、讨论等缺乏,学生的思维产出、观念诞生等深度学习的要素没有出现。接下来让学生做习题,也是引导着学生,更多的是老师的语言观点。我有一种感觉,这是在“喂”学生学习。
较为完整地观察了第五位老师的课,这是一位比较有经验的骨干教师,很显然比其他年轻老师更加注重落实学习任务,更会关注每一名学生。但是我对这位老师的一种关注方式有些自己的观点。
有一名□生,坐在*后边东南角,一直坐姿不端正,很显然他是大家心目中的调皮孩子。我就坐在他旁边,课堂前四分之一的时间他还极力保持坐着,时常参与学习活动,其间老师提醒他两次坐好、认真听。但是慢慢地,这位学生开始往桌子上趴,越来越不参与学习活动了。我认为,老师只是关注他的不良习惯,对他的要求也很低(坐好、认真听),至于他是否在参与学习,参与学习的过程与结果,并没有关注。一节课里,老师没有给他一次展示学习的机会,没有一次评价他的学习效果,更没有一次走向这名学生,近距离与他对话,暗示他参与到学习中,引导他纠正自己的不良习惯。
我发现多数老师都有这样的课堂行为,只是用控制性、命令性语言去提醒要求学生,而不是用真实的情感,在真实的学习活动中与之交流对话,关注这样的学生偶尔呈现的进步,捕捉他一闪即逝的积极行为。如果长期这样下去,这样的学生就会失去信心,习惯不好、不爱学习的标签被一遍遍地强化,老师则会习以为常,固执地认为这就是名副其实的“差生”。这是多么可怕的推测啊,希望这样的推测能够引发每位老师的思考,□得耐心起来,在课堂上尽力用合适的方式去关注这样的学生。
其实,“差生”有在一次次表现自己,这种表现有可能是积极地参与学习,也有可能是故意捣乱引起他人注意,但是一次次没有赢得老师的关注,一次次的慢待让他们不再有勇气和信心表现了,渐渐地就成了“差生”。
晚上浏览博客,无意间发现了台北教育大学林士真女士的一篇文章,题目是《请看到我》,读完我感动良久。说实话,我已经好久没有这么被感动了,也正好应对白天我的一些观察与思考,能够启发大家今后有所转□。现向大家呈现文中的两段文字:
一个星期日的午后,我漫步在北投街道上,这里是城市的边缘,缺乏关爱的街景有些凌乱,走过一处野草丛生的空地,凝神一看,野草中正开着雪花般的白色花朵,真美!拿出相机拍下它们。路过的人有些讶异我的举动:有什么好拍的呢?太平凡了!的确,平凡的事物容易令人忽略,就像路边的小花小草,少有人为之驻足。但当我们用心凝神观看万物,就能看到它们原本的面貌,以及存在其本身的美好。
我们还记得小时候刚上学的心情吗?在有些害怕老师的□□下,内心深处躲藏着这样的渴望:“老师,看到我!”“喜欢我!”“认同我!”这样的心灵电波一直一直在发送着,直到现在,也会延续到未来。每个人都同样强烈,差别在于个人有没有自我察觉,在于有人被接纳,有人被忽略,然后生命故事的发展就不一样了。许多老师看待学生,只是看到表面,甚至以“标签”方式看学生,很少让每一个独特的灵魂进入他们的心,缺乏心与心的交流……教育要想不一样,需要可以真正看到学生们的老师们。
又想起几年前写过的一段文字:“在一次听课时,发现有一个孩子在一堂课上连续举了八次手,*后两次甚至都站起来了,但遗憾的是,上课的教师并没有发现这个孩子。我注意到,这个孩子失望地不再举手了,他眼巴巴地看着其他孩子的精彩展示。我不知道这个孩子下一节课还会不会再举手,他今后的人生会不会因此而受到影响,是不是还有勇气和力量举起自己的手。一个能带给每个孩子温暖和尊重的教师,是孩子生命中的天使!”
“请看到我”,这是教育*重要的智慧和策略啊!希望我们都能铭记自己的使命,把心紧紧贴在孩子们的心上,把全部心思用于去解读每一个孩子的故事,谨慎地呵护每一颗小小的心灵。
二、老师重视我们的感受
某日上午,我校四位老师在异地异校展示了四节复习课,我没有完整地去听完任何一节课,仅仅看到了四位老师每一堂课的一个小片段,却让我看到了我校教师历经两年的课堂改进行动的□化,感觉让人振奋!
老师们给我的感觉是:镇定自如,娓娓道来,用人格魅力与专业素养感染学生、激励学生;亲切平等地走近学生,弯着腰、侧着身、微笑着,倾听、追问、交流,耐心等待学生的表达,等待学生的补充与评价;努力让学生的学习可见、思维可见,学生或走上讲台为同学讲解,或小组之间热烈地讨论交流,或在自己的座位上陈述己见;帮助学生积极地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还重视利用学习单这一学习工具,落实到笔头,培养了学生的学习习惯,帮助学生进行知识构建;语文、数学、物理与地理,四个学科都注重思维对话活动与评价的设计,尤其都有思维迁移这一环节,拓展知识的边界,设置具体情景,让学生在做中学。
地理课结束后,我随机采访了身边的两个学生,问他们这节课的特点和感受。他们说了两句话,一句是老师很温和,一句是老师关注学生的感受。温和指的是老师的态度,老师对学生充满信任与尊重。第二句话道出了这堂课的本质特点,老师是在“以学定教”,依据学情组织自己的教学,而不是用自己的思维代替学生的思维来控制课堂,这是生成性的课堂。这就是在构建“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课堂,慢慢地,课堂生态就会有□化。
不少老师的复习课是这样上的:首先快速给学生讲解知识要点,然后发放试卷做题,*后一道题一道题地逐一讲解。问其理由,说怕完不成任务。在研讨时,我们分析:“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课堂,开始看似很慢,在等待问题的慢慢解决,等待每一个学生的表达,其实这是在打基础,教学生思维的方法,一旦学生养成了思维的习惯,以后的内容自然就会快一些。这就要求整体进行教学设计,起码以学期为整体进行课程的整合,实现课程教材的师本化,甚至是生本化。
有的老师问,学生就是不积极主动表现,就是不愿意回答问题,就是不想合作,怎么办?我想,这些问题的根源就在教师的教学观念里,原因自然是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其思维停留在自己要教给学生多少知识、自己要讲多少答案、自己要完成多少任务,却忽略了学生的真实需求与真实状况,也就是没有建立起课堂是学生的课堂,是学生学习的课堂的观念,其课堂仍然是教师主宰下的课堂。
当然,多年的教学方式不好短时间内改□,但是,现在的学生与过去的学生不一样了,课程理念与考试改革政策也与过去不同了,甚至周边的环境、社会、世界都□了,家庭教育的方式更与以前大不相同,如果老师的课堂却没有□,或□化缓慢,那就不适应当下教育了。
课堂□,教育才□。老师们还是要静下心来,好好改善自己的课堂,争取做一名与时俱进的高效能老师,以赢得学生的信任与敬仰。
三、认真及时地评阅反馈,师生互相成全
我发现一种现象:不少老师没有及时认真地去评阅课堂上的学习单,自己布置的课下作业也没有来得及批阅与记录学情,便在课堂上一一进行讲解,有时还流露出怪罪学生没有完成任务或不认真对待作业等情绪和语言。
部分学生没有完成任务或不认真完成任务的原因很简单,学生毕竟还是个孩子,惰性与贪玩是他们的天性,当老师不能及时关注他们的学习行为与结果时,也就是不能做到及时细致地评阅反馈他们的任务时,有些孩子就会钻空子。他们很清楚,自己完不成或不认真完成,老师一般情况下也不知道,反正老师会在课堂上告诉答案,到时抄上即可。甚至课堂上他们连抄都懒得动,因为他们比老师聪明得多,反正老师也就是用嘴说说而已,不会一一找他们追问。
写到这里,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其实教学并没有多么复杂,只要“因材施教”,把自己布置给学生的任务与问题当作自己的作品与成果,做到对每一个任务、每一个问题,都能及时认真地去关注、评判、反馈、修正,然后再根据学情布置任务与问题,如此循环而已。这样看似比较麻烦,有的老师也可能感觉这样会很累,但是大家要明白一个道理,这样才能提升效率,通过自己的任务和问题与学生展开对话,学生的生命和情感才能与你的生命和情感融为一体,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教育。如此,你的课堂才会产出高效的果实,你才能真正赢得每个学生对你的敬畏。作为一名老师,你的每一次辛勤的付出,都会种在学生的心田里,他们会弥久不忘。学生们真正记得的事情,就是自己的老师对自己的那份爱心、诚心与矢志不渝的关心、用心。老师与学生的交往实际上就是一种生命的相互期待与人格的相互激荡。
不管什么原因,当你忘记了及时评阅反馈你的学生的作业或发生的问题时,你便失去了与学生心灵交往的机会,也就是失去了人心,你再用成倍的时间和精力去弥补,已经是不可能了。关注过程,把过程性工作,把事关学生的每一件小事做到极致,其实是对自己的解放,当收到良好效果的时候,那份轻松与喜悦是他人无法体会的,这也是一名优秀教师的一种习惯、能力与修养。老师会告诫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作为校长,我想告诫老师们:不评判学生作品不要教书。
台湾台北教育大学的一位朋友曾经发给我一个教学案例,也算是一种教学策略,看看这位老师是如何对待孩子们的任务与错误的,值得大家思考与学习。
答错了,是另一层次的学习
在班上,作业上的答案写错了没关系,考试答错了也没关系,重要的是要把错误、不会的题目弄懂订正好。
因此我不登记完美作业的成绩,反过来只登记订正的分数。我始终相信,答错了,是另一层次的学习。
所以孩子除了要保留原有的错误答案,用不同颜色的笔把正确解法写上,还要写出为什么写错,以及不断被老师追着问为什么。
今天让全班一起来订正数学试卷,一个个孩子围在我身旁,我一题一题看他们考卷上所写的解释原因。写不清楚的,就一题一题问他:“这题为什么答错?”
“因为我移过去,还是用的除。”一个孩子说。
我继续追问:“为什么移项要用乘呢?”
孩子说:“因为……”
下一位孩子过来,我问:“这题为什么算错?写成这样看不懂。”
“因为这题不能加1。”这个孩子回答。
“那你为什么加1?加1后代表什么?不加1又代表什么?”我追问。
“不对,这些题目不能用背的加1或减1,这题是……”孩子继续回答。
回答得出来的孩子,就放他回去;回答得不清楚的,就逮到好机会好好地教他。
教完后,让他自己再说一遍解法。说完后,再回去重新写上错误原因及正确解法。
才一张考卷及一回作业簿,就把我累得半死,这可是二十多人的班啊!
但我也发现长期实施下来,孩子确实能看到自己的学习问题,以及更清楚看到数学解题的思考脉络。现在再加入放声思考的训练,无形中他们越来越有表达的勇气与能力。

做个自驱型教师/大夏书系 相关资料

李志欣从乡村中学跻身北京名校,由不会写文章到作品发表和专著出版,书写了一段传奇壮美的人生。这给校长和老师们一个重要的启示:精彩的人生都是自己写就的,而自主自觉且又持之以恒的读书与写作,则是打开成长密码的钥匙。
——陶继新/山东教育社编审、原总编辑

做个自驱型教师/大夏书系 作者简介

李志欣,特级教师,北京市育英学校副校长。先后荣获山东省优秀教育工作者、山东省教育科研创新校长、山东省教学能手、山东省2010年度十大教育新闻人物、山东省2011年度十大教育创新人物(校长系列)等多项荣誉称号。《山东教育》《当代教育家》《新校长》等杂志封面人物,在《□□教育》《中国教育报》等省级以上报刊发表教育教学论文两百余篇。已出版《优秀教师的自我修炼》《教育微创新》等作品。“‘零’作业下的教学改革实践”2012年荣获山东省政府教学成果奖一等奖,2014年荣获教育部首届教学成果奖评选二等奖。在全国各地作讲座百余场。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