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3文创礼盒,买2个减5元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茶之境:中国名茶地理

茶之境:中国名茶地理

作者:李伟
出版社:天地出版社出版时间:2021-05-29
开本: 16开 页数: 420
本类榜单:文化销量榜
中 图 价:¥50.7(4.3折) 定价  ¥118.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满69元免运费
?快递不能达地区使用邮政小包,运费14元起
云南、广西、海南、新疆、青海、西藏六省,部分地区快递不可达
温馨提示:5折以下图书主要为出版社尾货,大部分为全新(有塑封/无塑封),个别图书品相8-9成新、切口
有划线标记、光盘等附件不全详细品相说明>>
本类五星书更多>

茶之境:中国名茶地理 版权信息

  • ISBN:9787545559767
  • 条形码:9787545559767 ; 978-7-5455-5976-7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茶之境:中国名茶地理 本书特色

1. 茶是国饮,更是中国人写进DNA里的生活方式。从西湖龙井到正山小种,从太平猴魁到普洱、滇红,名品众多。所谓的“山场”“水土”“工艺”到底指什么?什么样的茶才*正宗?读完这本书,相信读者会有自己的认识; 2. 《三联生活周刊》多年来持续关注国内外茶业发展,数十年访茶经验,茶产业的历史沧桑、发展变迁,尽在此书。 3. 本书关注的是国内代表性的顶级名茶从山间到茶杯的诞生过程,真实展现茶场风貌,揭秘名茶背后不为人知的历史与故事,既是一部品鉴、了解名茶的入门书,又是一部中国茶产业发展史。

茶之境:中国名茶地理 内容简介

到底哪里出产的才是正宗“西湖龙井”?四川蒙顶茶从唐代起就赫赫有名,为何成都人还是更钟爱“三花”?铁观音的“音韵”到底是什么?滇红还能配白兰地?.……《三联生活周刊》记者深入产区,探寻蒙顶茶、西湖龙井、滇红、六安瓜片、正山小种等有名茶种背后的地理环境、制作工艺与当地文化,采访茶学专家,听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讲述制茶工艺,探寻令中国人沉醉千年的气味源头,还原传世名茶的诞生现场。

茶之境:中国名茶地理 目录

总序
序:好山好水出好茶
**章 川滇之茶:闲适与疯狂
蒙顶茶:自然的馈赠与曾经的辉煌
川茶之路:茶是旅程,而非终点
川红工夫:*年轻的中国红茶
滇红:澜沧江畔的味道
普洱:茶马古道的岁月茶香
布朗山:在有机茶园里制作红茶
第二章 八皖之茶:源远流长
松萝茶:今生前世
六安瓜片:*复杂的绿茶
皖西茶叶的地理与谱系
“雾里青”:一种名茶的诞生
岳西翠兰:后起之秀
霍山黄芽:皖西大别山区的黄茶地理
第三章 八闽之茶:天地人和
安溪铁观音:“音韵”密码
武夷山脉茶传奇
武夷岩茶中的岩骨花香
岩茶:24 小时诞生记
正山小种:“熏”出来的传奇
政和白茶:农耕之美
第四章 他山之茶:异彩纷呈
西湖龙井:茶叶地理与“原产地”之战
湖北五峰:“采花毛尖”的地理传奇
安化茶:独特的定义

展开全部

茶之境:中国名茶地理 节选

西湖龙井:茶叶地理与“原产地”之战 “御茶”故事和茶乡变革 为了印证西湖龙井的“御茶”身份和历史内蕴,古老的史料一一被梳理出来,这些历史标签沉淀得越是久远,现实中西湖龙井的昂贵市价,就越发有了依据。 关于西湖产茶区的*早记载,是唐代陆羽的《茶经》,“杭州、钱塘天竺、灵隐二寺产茶”,而西湖龙井的直接源头,曾被追溯到北宋时期上天竺住持僧人辩才退居龙井寺经院后在山顶开辟的茶园。北宋在杭州担任知州的苏轼,也曾考证过西湖种茶的历史。“他追溯出来的龙井历史要从南北朝算起,距今有 1500 年,”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理事舒玉杰考证说,至于西湖龙井的称谓,“取自于西子湖和‘龙泓井’的圣水”。 对于西湖产茶区的茶农来说,这些生僻的记载都显得拗口了些,他们耳熟能详的故事,一个是龙井茶*早和寺院僧人相关,一个就是乾隆下江南时那 18 棵御茶树的来由,还有“乾隆皇帝摘了几片茶叶夹在书中,第二天早上起来一看茶叶压得扁扁的,很好看,后来炒制龙井茶就以这个做了标准”。 这些当然只是传说,根据龙井茶老行家们的口口相传,在清朝雍正年间,龙井茶已经是扁体形状。不过被乾隆钦点为贡品御茶,显然是西湖龙井声名鹊起的“金字招牌”。 和许多名茶一样,顶着御茶金字招牌的西湖龙井,开始有了不同的分类标准以及细致而烦琐的类别,茶叶商家们*早根据产地区分出来的是“狮、龙、云、虎”四个字号,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因为周恩来对梅家坞的三次视察,作为产茶区的梅家坞声名鹊起,从原有的四个字号中分离出来,成为“梅”字号。 1953 年,浙江省茶叶公司为简化品级,将这五个字号调整为“狮峰龙井”“梅坞龙井”和“西湖龙井”三个品类,1965 年开始,再经过了一次简化,三个品类经过拼配后归并为“西湖龙井”,并沿袭至今。 称谓和标准演变背后,是中国社会的深刻变革。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全新的政治经济体制影响力,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同样在西湖区的茶叶生产上体现出来。老一辈的茶农回忆说:“以前产茶区都有自己经营的茶庄,所以后来划成分的时候,就出现了‘地主兼工商’, 跟很多地方都不一样。” 取消了茶庄和字号之后的龙井茶,进入了计划经济时代茶叶“统购统销”的生产历史,这段历史持续到 1983 年年底,以农村推行包产到户,国家取消茶叶统购统销作为结束。龙井村村支书陆鑫富 1953 年出生,作为土生土长的茶农,与同时代其他人一样,亲历并见证了这一时期的深刻转变。 陆鑫富回忆起以生产队为单位的茶叶生产时期,线条简单而明晰, “一个生产小队七八十人,队里面种茶、采茶、炒茶等工作区分得很清楚,每天大家听哨出工,晚上评定工分,10 个工分算是满分,一块七。 *好的劳动力才能得 10 分,一般的年轻人也就 5、6 分”。 即便如此,折算下来,茶农们一个月的收入,相比其他的农村地区, 陆鑫富自己也觉得“要好很多”。因为茶叶这种作物的特殊价值,茶区的经济收入,陆鑫富说,“历朝历代都不是太差,都算是‘小富即安’ 的地方,就算是三年自然灾害的时候,日子苦一些,但比起其他的农村 地区,依旧算是好的”。这差异现在更明显,2005 年龙井村人均年收入是 1.17 万元,这还是“*保守的数字”。 1983 年陆鑫富当上了生产队队长,到年底赶上了包产到户的政策变革。第二年,他当上了村委会副主任,又赶上了国家正式取消茶叶的统购统销。 转变中的情绪是复杂的,“1983 年以前,生产队就是生产任务,国家每年有标准,完成这个任务就可以了,其他的都是‘国家的事情’”。茶叶的统购统销时代,“坐火车个人携带两斤茶叶都是超过标准要被没收的”。 那时候的茶叶销售程序统一而严格,“先由供销社统一收购,然后送到杭州茶厂加工,再送到杭州特产公司,分发到各指定商店和食品店销售”。 陆鑫富记得,那时候龙井村的茶叶任务是 12 担,每担 100 斤,供销社“专门开辟一个窗口来收购”。一系列的政策,都让西湖龙井和其他茶叶一样,“皇帝女儿不愁嫁”。 压力从包产到户开始显现,以前生产队分工明晰,现在全部成为家 庭的个人任务,而茶叶生产又是各项分工专业性都很强的事情,怀揣着“大干一场”心愿的茶农们,开始感受到了诸多的不适应。 不过这些茶叶生产的技术问题,虽然复杂,倒还在茶农们的掌控范围之内,真正让他们为难的是茶叶的销售。陆鑫富回忆说:“其实 1984 年、1985 年国家并没有完全放开茶叶市场,有一定指定任务,供销社、茶厂还会来收购茶叶,也算是一个缓冲期。到了 1985 年之后,茶叶市场全部开放,国家彻底不收茶叶了。” 这一下子,龙井村的茶叶生产销售与市场衔接就出现了断裂——结果是“想卖的卖不掉,想买的买不到”。在西湖产茶区,这成为困扰茶农们的普遍问题。茶农只能凭借个人的关系网,试图搭建起销售渠道,茶农们戏言“正的邪的明的暗的”,什么路子都用上了。 *严重的后果是“茶田抛荒”,“村民不愿意种茶了,外出打工,荒废了茶田”。当时政府的号召,是要“村干部先致富,引导群众”。作为村委会副主任的陆鑫富选择的致富方式同样不是茶,而是开糖果厂,把自家的茶地借给了别人。他的糖果厂一直开到 1989 年,期间“生意还不错”。关掉糖果厂的背景之一,是“茶叶价格好了起来”。 看到茶叶价格好起来的还有很多人。龙井村村民盛未根是村里出名的炒茶能手,他始终坚守着自家的茶田。1988 年,他用卖茶叶的钱,给家里盖了新房,买了**台彩电,上海产的金星牌,3200 元。盛未根说,这时候村里一半人家都已经买了彩电。 进入 20 世纪 90 年代,市场经济的供需关系决定了龙井茶叶市场行情的上升,其中可观的利润,一方面刺激着西湖龙井的生产,而另一方面,却又对真正的西湖龙井的生存造成了挤压。

茶之境:中国名茶地理 作者简介

李伟 毕业于复旦大学哲学系。2000年进入《三联生活周刊》工作至今。历任记者、主笔、副主编,现任三联生活传媒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报道范围广泛,涵盖社会、经济、时政、文化等领域。著有《超越者》《回望胡适:梦醒之间》,主编《穿越丝路》等。 《三联生活周刊》 由中国出版集团下属的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主办,是一份具有良好的声誉,在主流人群中有着广泛影响力的综合性新闻和文化类杂志,曾荣获中国百强报刊、中国出版政府奖期刊奖、中国最美期刊等荣誉。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