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网文创礼盒,买2个减5元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高考:在教育与社会之间

高考:在教育与社会之间

作者:郑若玲著
出版社:厦门大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21-03-01
开本: 24cm 页数: 302页
本类榜单:社会科学销量榜
¥49.2(6.5折)?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00:00:00
中 图 价:¥54.7(7.2折)定价  ¥76.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全场折上9折期间 满39元包邮
?快递不能达地区使用邮政小包,运费14元起
云南、广西、海南、新疆、青海、西藏六省,部分地区快递不可达
本类五星书更多>

高考:在教育与社会之间 版权信息

  • ISBN:9787561581025
  • 条形码:9787561581025 ; 978-7-5615-8102-5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高考:在教育与社会之间 内容简介

本书内容: 高考改革必须凸显公平, 高考对社会流动的影响-以厦门大学为个案, 强化高等学校主体性地位-论招生改革的价值转向, 高考改革的困境与突破, 高考公平的忧思与求索, 考试公平与区域公平: 高考录取中的两难选择, 高考综合改革系统性的基本要义、实践审思与完善路径等。

高考:在教育与社会之间 目录

上编 现状剖析
高考改革必须凸显公平
高考对社会流动的影响——以厦门大学为个案
强化高等学校主体性地位——论招生改革的价值转向
高考改革的困境与突破
自主招生改革何去何从
高考公平的忧思与求索
考试公平与区域公平:高考录取中的两难选择
“举国大考”的合理性——对高考的社会基础、功能与影响之分析
高考综合改革系统性的基本要义、实践审思与完善路径
“有限多样”:高考形式改革之方向
高考招生改革应与高中教育有机衔接
恪守与突破:70年高校考试招生发展的中国道路
破除统考迷思深化招生改革
异地高考政策的公平诉求与困境——以上海市为例

下编 史外借鉴
科举学:考试历史的现实观照
科举对清代社会流动的影响——基于清代朱卷作者之家世分析
科举至公之道及其现实启思
科举考试的功能与科举社会的形成
再论科举学研究的现实意义
大规模高利害考试之负面后效——以科举、高考为例
美国大学“可免试入学”改革及启思
我们能从美国高校招生制度借鉴什么
追求公平:美国高校招生政策的争议与改革

后记
展开全部

高考:在教育与社会之间 节选

  《高考:在教育与社会之间/厦大教育研究院学术精品文丛》:四、发展转向:强化高等学校在招生环节的地位“招生与考试相对分离”的政策导向,指向的是高等学校入学考试与高等学校招生录取的分离,是对专业机构与学校不同责任主体、考试与招生不同职能的分离。但基于我国特定的文化基础、高等学校招生的工作机制,应尤其重视“相对分离”的意蕴。现阶段,重视招生在高级专门人才选拔中的作用、教育规律在高等学校招生中的意义、高等学校招生与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联系,是走向适于中国国情的“招生与考试相对分离”的突破口。同时,将招生改革视为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一)底部发力:澄清招生之地值,以优化高等学校招生的工作机制为基点如前所述,高考改革长期处于“强”考试、“弱”招生的状态。人们常将目光锁定于考试制度改革,致力于提升考试的公平与效率,忽视了招生的重要作用。这种偏差有特定的历史根源,在“学而优则仕”的古代社会,依托科举选官甄拔出擅于治国理政的人才,由于选拔目标相对明确、单一,统一考试有较高的识别度。而在多元化发展的现代社会,希望凭借高考“独木桥”遴选出三百六十行的佼佼者,由于选拔目标相对综合、多元,统一考试的甄别度有所下降。然而,统一考试作为自古以来的传统,已成为中国考试文化的象征,并与“至公”理念紧密相关。事实上,考试是手段、招生是目的,前者本应服务于后者。以统考成绩作为招生的基本但非唯一依据,适时、适度进行招生改革,可使其更具灵活性、可行性与有效性。招生改革的重要前提是加强自下而上的自主权,这是与自上而下的考试制度改革相对的:考试的命题权在政府,考试改革的驱动力是顶层设计;招生的自主权在高等学校,招生改革的逻辑起点应为草根力量。现阶段,高等学校内部的招生权力多集中于招生工作领导小组、招生办公室,迫于“唯分数论”的教育评价导向、机关处室的行政属性,高等学校招生的行政性、程序性多于学术性、科学性,从而带来了高等学校招生与人才培养之间的裂痕、引发了高等学校权力与院系意志的矛盾。因此,应强化高等学校招生委员会的作用,将招生管理统一于现代大学制度建设、大学治理的进程中。高等学校招生委员会、招生办公室、院系应合理分工,以加强招生的科学性。高等学校招生委员会应包括主管校领导、学科专家、专业教师、相关部门负责人等,以保证在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平衡的前提下,破除“唯分数论”的桎梏,建构科学的教育评价体系,制定招生章程、确定选考科目、商定综合素质评价结果的使用办法、决定特殊类招考的录取依据、监督招生过程等。招生办公室受高等学校招生委员会领导,是高等学校招生决策的执行部门、高等学校招生活动的服务部门。院系则应成为高等学校招生委员会的智库,加强高等学校招生与人才培养、专业建设、学科发展之间的联系。三者的配合,是高等学校招生科学化的关键。(二)内在作用:尊重教育规律,以增强招生的匹配度为原则教育驱动、文化驱动逐渐代替政治驱动,成为我国高考改革的主要力量。教育动因在考试招生中发挥的作用,可用教育内外部关系规律解释。在招生改革的历史上,与教育外部关系规律相比,教育内部关系规律在招生中发挥的作用甚微。而教育内部关系规律所决定的教育与教育对象的关系,即招生与招生对象的关系,恰恰是改革中应首要考虑的因素、应作出的回归,这是招生改革的本质所在。招生应以考生的素养为起点、以对考生的全面考查为要求、以促进考生的适切性发展为目的。招生环节作为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的衔接,本是教育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教育属性,理应发挥育人功能。在国家发展的特殊时期,社会对高级专门人才的渴望,使教育、高考、招生背负了太多职能之外的责任,更多地发挥着社会功能。在经济基础基本稳定的大繁荣时期,教育、高考、招生应反思如何回归本真,在发挥内在的教育功能的前提下,实现其外在作用。外在作用占主导的招生制度,以考生能力的纵向分布为据,强调的是“拔尖”,是让少数精英群体获得优质教育资源和更高层次的发展机会,从而实现个体的社会价值。而内在作用占主导的招生制度,则应以考生的多元素质为据,追求的是“匹配”,是让广大考生的特长、兴趣与其专业选择相适应,获得适切性的可持续发展。……

高考:在教育与社会之间 作者简介

  郑若玲,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厦门大学考试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国高教学会高等教育学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科举文化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等职,主要从事中外高校考试招生制度、科举制度、教育公平等领域研究。曾赴美国圣母大学、哥伦比亚大学、维克森林大学访学两年,现任英国南安普顿大学孔子学院中方院长。已出版《科举、高考与社会之关系研究》《高考思辨》等个人专著2部,主编或合著《苦旅何以得纾解——高考改革困境与突破》《国外高校招考制度研究》《中国教育改革40年:高考改革》《高校招生考试制度改革研究》等著作11部:发表论文200余篇,其中6篇被《新华文摘》转载:获评“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福建省优秀青年社会科学专家”等称号。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