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网文创礼盒,买2个减5元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文学.社会与传媒:洛文塔尔批判的传播哲学研究/批判理论研究丛书

文学.社会与传媒:洛文塔尔批判的传播哲学研究/批判理论研究丛书

作者:赵长伟著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出版时间:2018-11-01
开本: 其他 页数: 314
本类榜单:文化销量榜
中 图 价:¥40.6(7.0折) 定价  ¥58.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满69元免运费
?快递不能达地区使用邮政小包,运费14元起
云南、广西、海南、新疆、青海、西藏六省,部分地区快递不可达
本类五星书更多>

文学.社会与传媒:洛文塔尔批判的传播哲学研究/批判理论研究丛书 版权信息

  • ISBN:9787010186115
  • 条形码:9787010186115 ; 978-7-01-018611-5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文学.社会与传媒:洛文塔尔批判的传播哲学研究/批判理论研究丛书 本书特色

本选题基于洛文塔尔早期法兰克福学派批判理论传统、美国国内外媒体咨询和国际传播研究理论与实践经验,重构了洛文塔尔传播哲学的生成语境。作者指出他深受历史唯物主义、犹太教、解释学和美国经验主义、实用主义传统等多方面影响,将批判理论作为一种文化批判的分析方法。作者通过界定洛文塔尔关于资产阶级文化概念的内涵考察他以资产阶级经典文化概念为中心构建现代文化批判模式并展开传播的人文主义研究维度和跨学科研究的方法论,分析这种“历时” 的社会学解释模式与阿多尔诺(包括本雅明)以审美现代主义为中心的“共时” 的解释模式相比较的理论优势何在以及这又如何影响洛文塔尔对关于现代性与后现代性之间的关系下结论。书稿的焦点之一是试图阐述洛文塔尔如何看待现代性与后现代性之间的关系,考察他思想中的后现代主义萌芽尤其是重点分析它如何将后现代性视为一种伪哲学倾向,将后现代主义视为一种“工具性相对主义”从而深入批判反人道主义、非历史主义的后现代主义传播思想以及背后的理论动力和现实意义。

文学.社会与传媒:洛文塔尔批判的传播哲学研究/批判理论研究丛书 内容简介

本选题基于洛文塔尔早期法兰克福学派批判理论传统、美国靠前外媒体咨询和靠前传播研究理论与实践经验,重构了洛文塔尔传播哲学的生成语境。作者指出他深受历史唯物主义、犹太教、解释学和美国经验主义、实用主义传统等多方面影响,将批判理论作为一种文化批判的分析方法。作者通过界定洛文塔尔关于资产阶级文化概念的内涵考察他以资产阶级经典文化概念为中心构建现代文化批判模式并展开传播的人文主义研究维度和跨学科研究的方法论,分析这种“历时” 的社会学解释模式与阿多尔诺(包括本雅明)以审美现代主义为中心的“共时” 的解释模式相比较的理论优势何在以及这又如何影响洛文塔尔对关于现代性与后现代性之间的关系下结论。书稿的焦点之一是试图阐述洛文塔尔如何看待现代性与后现代性之间的关系,考察他思想中的后现代主义萌芽尤其是重点分析它如何将后现代性视为一种伪哲学倾向,将后现代主义视为一种“工具性相对主义”从而深入批判反人道主义、非历史主义的后现代主义传播思想以及背后的理论动力和现实意义。

文学.社会与传媒:洛文塔尔批判的传播哲学研究/批判理论研究丛书 目录

如何理解批判理论的“政治伦理转向”(代总序)
导论

**章 洛文塔尔批判的传播哲学形成
一、犹太文化传统
二、批判理论传统
三、国际传播研究
四、解释学影响

第二章 文化的意识形态属性:洛文塔尔权威主义文化批判
一、权威主义心理分析
二、反犹主义文化批判

第三章 文化的商品属性:洛文塔尔大众文化传播批判
一、文化的二元论
二、通俗文化的双重特征

第四章 文化现代性与后现代性:洛文塔尔与后现代主义文化传播
一、后现代主义文化传播
二、洛文塔尔与后现代主义的关系
三、现代性与后现代性的辩证关系

第五章 文化的自主性:洛文塔尔论自主性艺术及其传播
一、艺术传播与个体社会化
二、自主性艺术与传播技巧

结语:跨文化传播:超越文化传播研究如何可能?
主要参考文献
展开全部

文学.社会与传媒:洛文塔尔批判的传播哲学研究/批判理论研究丛书 节选

  《文学、社会与传媒:洛文塔尔批判的传播哲学研究/批判理论研究丛书》:  1.个人的完整性和社会的分裂性  霍耐特在哈贝马斯交往行动理论的影响下注意到西方社会发展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和冲突的根源也越来越明显地从个体自我持存转向对心理一伦理的社会性需求。改变现实的不平等或不尽人意的关键不是消除社会或经济上的不平等,而是避免错误承认和反抗侮辱或蔑视;主要目标不是平等分配或商品平等,而是尊严或尊重。霍耐特通过承认一蔑视的关系结构,从一个较新的理论视角阐明了一种社会规范理论。事实上,“承认”本身有个正当性证明的问题,现实生活中拒绝承认、虚假承认和错误承认必须得到理论上的合理界定和实践上的有力应对。霍耐特分析论证蔑视体验是社会反抗的道德动机,也是社会进步的源泉。霍耐特这种将道德作为其正义理论的基点,相对于关于社会发展的物质利益解释模式,更倾向和侧重于道德价值和文化尊严的相互承认及自我实现。霍耐特认为,人类的整个历史过程不是纯粹历史事实和历史事件的堆积,而是各种冲突发展的过程,是承认关系不断扩大的渐进发展。他将社会发展归结为社会承认关系不断明晰、不断提升和主体自我人格在为承认而斗争的过程中不断完善相统一。把社会变革和冲突的内在逻辑规约为主体间争取承认的道德动机,使道德成为人类获得解放和主体自我实现的依靠力量和评价系统。总之,霍耐特通过对人的精神世界和社会边缘群体的关注,将法兰克福学派的社会批判理论扩展到文化领域,以承认作为其批判理论的主题,*终形成“善”的社会,使人在物质上和精神上得到双重解放,实现人类的美好生活。  人的完整性即人的发展完满状态的理论假设是霍耐特承认理论的目标,它旨在诊断和批判当代后期资本主义社会的现实方面,在资本主义现有体制下努力促进人的完整性的实现。在霍耐特构建的理想社会中,主体间具有共同的价值视域,自我和他者作为个体化的人互相重视彼此之间的生活意义和贡献。莱廷恩(A.Laitinen)认为,承认是个性生成的必要条件,而人际承认是对价值和个性前提的反馈。霍耐特揭示了人的完整性形成的三个阶段,即独立存在的个体、法律人格的个人和个体化三个阶段;在不同的阶段上都有与其阶段相对应的同一性,即身体完整与内在情感的同一、主体权利和道德责任的同一、自重与社会尊重的同一。人的完整性正是通过主体间肯定自我实践关系的建立逐步达致的。人的完整性的诸种主体间性条件构成了个体自我实现的前提,贯穿于人的一生。在社会批判视域中,社会是异化的或物化的、无意义的或完全病态的,即“有缺陷的或紊乱的”。这种社会病态限制或扭曲了规范的或健康的生活可能性。在主体自我实践过程中所遭遇的不同层次的承认与蔑视模式的社会生活世界,从正面路径和负面路径两个方面论证了人的完整性的实现途径。自信生成于爱的体验中;自尊生成于法律承认的体验中;自豪生成于团结的体验中。反之,强暴植根于虐待体验中,它摧毁了个体的基本自信;剥夺权利植根于贬低体验中,它伤害了个体的道德自尊;侮辱植根于羞辱体验中,它剥夺了个体的自豪感。①霍耐特承认理论从个体道德社会化实践的内在需求这一历史起点出发,中经承认与蔑视关系、蔑视与反抗关系,交织三种承认形式(爱、法权、团结)和三种蔑视形式(强暴、剥夺权利、侮辱),糅合实践的三种自我关系(自信、自尊、自豪),*后以主体的自我同一性和人格完整性为逻辑终点。霍耐特的承认理论因此也具有双重含义,从肯定意义上讲,是对成功的生活方式的反思;从否定意义上讲,主要是对社会病态的时代诊断。承认道德的基本动机在于追求人格完整、反抗社会蔑视,而追求人格完整、反抗社会蔑视又是承认理论的基本目标。  ……

文学.社会与传媒:洛文塔尔批判的传播哲学研究/批判理论研究丛书 作者简介

赵长伟,山东省阳信县人,山东大学法学硕士、复旦大学哲学博士、讲师。主要研究领域为法兰克福学派批判理论与英美马克思主义。曾主持江苏省省级课题2项,在《哲学研究》、《云南大学学报》、《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等杂志发表论文三十余篇。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