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史中的立德与修身 版权信息
- ISBN:9787517142751
- 条形码:9787517142751 ; 978-7-5171-4275-1
- 装帧:平装-胶订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二十四史中的立德与修身 本书特色
《二十四史中的立德与修身》是汤月娥撰写的一本面向领导干部群体、讲述立德修身的作品。该作品分为五个部分。(一)史料出处:标明名言或事迹的典籍出处。(二)历史背景:简要介绍名言或事迹所出现、发生的历史背景,旨在从当时的背景之下去把握名言或事迹,设身处地,真切感受到当时的历史脉动,重在知人论世。(三)经典解读:基于当时的历史背景对此名言或事迹进行辨析,同时选取历史上相近的可资镜鉴的人或事进行比照对堪,差之毫厘谬以千里,读史不可不明辨其微。(四)文义阐释:从学理或思想的层面具体而细致地阐释所选取的名言或事迹的深刻内涵。有些思想兼顾从学术脉络上予以分析,要有理有据。(五)现代意义:立足于当下领导干部教育的现实,对所选取的名言或事迹赋予新时代的精神内涵,服务于当前领导干部的政德修养和治国理政实践。
二十四史中的立德与修身 内容简介
《二十四史中的立德与修身》旨在从二十四史中选取与领导干部立德与修身教育密切相关的名人名言及其事迹,一方面从理论上接续古人强调历史“记事记言”传统,立足本来;另一方面从现实层面上结合时代要求突出“听其言而观其行”,古为今用的特色。全书分为(一)史料出处、(二)历史背景、(三)经典解读、(四)文义阐释、(五)现代意义这五个方面。
讲领导干部立德与修身不能局限在雅的学术层面的阐释,更要关注在俗的大众层面的解读。结合名人名言和具体事迹,旨在打通道理和做事两个层面,既要明理,也要明事。从纵的层面而言,基于二十四史选取材料,可以看到历史变迁大势之中立德与修身有其恒常不变的东西,心同此心,理同此理,值得深信不疑,坚守奉行。从横的层面而言,各个朝代背景各有不同,为官之道的进退取舍还需与时偕行,能令人洞达隐微,通明世事。
二十四史中的立德与修身 目录
001 / 毋不有功于民,勤力乃事。——史料出处:《史记·殷本纪》 006 / 先王燿德不观兵。——史料出处:《史记·周本纪》 010 / 慎无以国骄人。——史料出处:《史记·鲁周公世家》 014 / 能修其道,纲而纪之,统而理之。——史料出处:《史记·孔子世家》 019 / 恃德者昌,恃力者亡。——史料出处:《史记·商君列传》001 / 毋不有功于民,勤力乃事。
——史料出处:《史记·殷本纪》
006 / 先王燿德不观兵。
——史料出处:《史记·周本纪》
010 / 慎无以国骄人。
——史料出处:《史记·鲁周公世家》
014 / 能修其道,纲而纪之,统而理之。
——史料出处:《史记·孔子世家》
019 / 恃德者昌,恃力者亡。
——史料出处:《史记·商君列传》
024 / 偏听生奸,独任成乱。
——史料出处:《史记·鲁仲连邹阳列传》
028 / 不好学问大道,触情忘行,不祥。
——史料出处:《汉书·淮南衡山济北王传》
033 / 动民以行不以言。
——史料出处:《汉书·蒯伍江息夫传》
037 / 有言责者尽其忠,有官守者修其职。
——史料出处:《汉书·谷永杜邺传》
042 / 承顺天心,快百姓意。
——史料出处:《汉书·王莽传》
046 / 量时度力,举无过事。
——史料出处:《后汉书·光武帝纪》
049 / 采其一美,不求备于众。
——史料出处:《后汉书·马援列传》
053 / 刑罚不能加无罪,邪枉不能胜正人。
——史料出处:《后汉书·桓谭冯衍列传》
058 / 赏必行,罚必信。
——史料出处:《三国志·魏志·任城陈萧王传》
062 / 知祸将至而留之,非智也;见正不从而疑之,非义也。
——史料出处:《三国志·蜀志·刘彭廖李刘魏杨传》
066 / 贪于近者则遗远,溺于利者则伤名。
——史料出处:《晋书》帝纪**
069 / 古今异用,循方必壅,大道隐于小成,欲速或未必达。
——史料出处:《宋书》列传第二十
072 / 若德允物望,夷貊犹可推心共处;如其失理乖道,金城汤池
无所用也。
——史料出处:《南齐书》卷二十五 列传第六
075 / 暂劳永逸,必获后利。
——史料出处:《梁书》卷八 列传第二
078 / 爱惠以抚孤贫,威刑以御强猾。
——史料出处:《陈书》卷二 本纪第二
081 / 变法改度,宜为更始。
——史料出处:《魏书》帝纪**
085 / 以德见推,以义见举。
——史料出处:《北齐书》卷二 帝纪第二
088 / 举非其人,则大事难集,虽欲立忠建义,其可得乎。
——史料出处:《周书》卷一 帝纪**
091 / 苟利于时,其致一揆,何谓物我之异,无计今古之殊。
——史料出处:《隋书》卷一 帝纪**
094 / 至道深微,惟人是弘。天命无常,惟德是与。
——史料出处:《南史》卷四 齐本纪第四
097 / 不幸而失,宁僭不滥。僭则失罪人,滥乃害善人。
——史料出处:《北史》卷五十 列传第三十八
100 / 公家之利,知无不为,宁不虑身,不可废国家大计。
——史料出处:《旧唐书》卷七十一 列传第二十一
103 / 富贵则骄,骄则怠,怠则亡。
——史料出处:《新唐书》卷九十六 列传第二十一
107 / 惩恶劝善,务振纪纲。激浊扬清,须明真伪。
——史料出处:《旧五代史》卷三十 庄宗纪四
111 / 君子之于人也,乐成其美而不求其备。
——史料出处:《新五代史》卷三十三 死事传第二十
115 / 事有先后,久安之弊,非朝夕可革也。
——史料出处:《宋史》卷三百一十四 列传第七十三
119 / 善谏者不谏于已然。
——史料出处:《辽史》第七十八卷 列传第八
123 / 人君之过,莫大于杀无辜。
——史料出处:《辽史》第七十八卷 列传第八 萧继先传
127 / 应天顺人。
——史料出处:《辽史》第七十三卷 列传第三 耶律曷鲁
131 / 量敌而进,毋自取祸败。
——史料出处:《辽史》第三十卷 本纪第三十 天祚皇帝四
136 / 晋主闻陛下数游猎,意请节之。
——史料出处:《辽史》第四卷 本纪第四 太宗下
140 / 淫侈可以为戒,勤俭可以为师。
——史料出处:《辽史》**百○七卷 列传第三十七 列女耶律
氏常哥
144 / 君以民为体,民以君为心。人主当任忠贤,人臣当去比周。
——史料出处:《辽史》**百○七卷 列传第三十七
列女耶律氏常哥
148 / 辞亲入仕,当以裕国安民为事。枉道欺君,以苟货利,
非吾志也。
——史料出处:《辽史》**百○五卷 列传第三十五 能吏
耶律铎鲁斡传
153 / 肆叛逆,致乱亡,皆是人也。有国家者,可不深戒矣乎。
——史料出处:《辽史》**百一十四卷 列传第四十四 逆臣下
157 / 先王柔远,以德而不以力,尚矣。
——史料出处:《辽史》**百一十五卷 列传第四十五
二国外记 高丽
161 / 求人之失,虽小而可恕,谓重如泰山。身行不义,虽入大恶,
谓轻于鸿毛。
——史料出处:《辽史》**卷 本纪** 太祖耶律阿保机上
167 / 善恶判于跬步,祸患极于怀襄。
——史料出处:《金史》卷一百三十三 列传第七十一《叛臣》
171 / 故为政于天下,虽方伎之事,亦必慎其所职掌,而务旌别其贤
否焉。
——史料出处:《金史》卷一百三十一 列传第六十九《宦者》
176 / 夫藩篱之固,当守信义。如不务此,虽长江之险,亦不可恃,
区区两淮之地,何足屏蔽而为国哉!
——史料出处:《金史》卷九十三 列传第三十一
181 / 在上位者所见有不可,顺而从之,在下位者所见虽当,则遽不
从乎?岂可以与己相违而蓄怒哉。如此则下位者谁敢复言?
——史料出处:《金史》卷八十六 列传第二十四 李石传
186 / 敬慎之心无时或怠。
——史料出处:《金史》卷八十三 列传第二十一 张汝霖传
191 / 勿谓小善为无益而弗为,小恶为无伤而弗去。
——史料出处:《金史》卷六十四 列传第二 后妃下
196 / 苟利国家,岂敢私邪。
——史料出处:《金史》卷七十七 列传第十五 挞懒传
201 / 义岂知于归美,意专在于要君。
——史料出处:《金史》卷七十三 列传第十一 守贞传
206 / 但务修德,余何足虑。
——史料出处:《金史》卷七十四 列传第十二 宗京传
210 / 养其威而用之,畏可以教爱。慎其法而行之,耻可以立廉。
——史料出处:《金史》卷四十五 志第二十六 刑
214 / 古者进贤受上赏,进不肖有罚,其立定赏罚条格,庶使人不敢
徇私也。
——史料出处:《金史》卷五十四 志第三十五 选举四
218 / 不明赏罚,何以示劝勉也。
——史料出处:《金史》卷五十四 志第三十五 选举四
223 / 今乡里中耆老有能教导者,或谓事不在己而不问,或非其职
而人不从。可依汉制置乡老,选廉洁正直可为师范者,使教
导之。
——史料出处:《金史》卷八十八 列传第二十六
227 / 九思所守清约,然急于进取,一切以功利为务,率意任情不恤
百姓。
——史料出处:《金史》卷九十 列传第二十八 张九思传
231 / 今凡赏功罚罪,皆具事状颁告之,使君子知劝以迁善,小人知
惧以自警。
——史料出处:《金史》卷八十九 列传第二十七
236 / 方今宜崇节俭,不急之务、无名之费,可俱罢去。
——史料出处:《金史》卷九十五 列传第三十三
241 / 孝弟敬慎,则为君子。暴戾隐贼,则为小人。自今以往,毋狃
于故习,国有明罚,吾不得私也。
——史料出处:《金史》卷一百二十八 列传第六十六 循吏
246 / 朕于庶官曷尝不慎,有外似可用而实无才力者,视之若忠孝而
包藏悖逆者。
——史料出处:《金史》卷一百一 列传第三十九
251 / 事若合理,自当奉行,如不可行,死且不避,况截手乎!
——史料出处:《元史》卷一百四十六 列传第三十三
255 / 养心莫善于寡欲,审能行之,则心清而身泰矣。
——史料出处:《明史》卷一百二十八 列传第十六
258 / 通识时变,勇于任事。——史料出处:《明史》卷二百三 列传**百一
展开全部
二十四史中的立德与修身 作者简介
汤月娥,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博士,中国孔子研究院副研究员,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儒家文化研究。参与编著《为政以德十二讲》(获评济宁市2020年优秀社科普及奖,领导干部学国学推荐书籍)。主持并参与省市级课题6项,在《学习时报》、《中国纪检监察杂志》、《北京行政学院学报》等发表十多篇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