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资本论(一-三)

出版社:中央编译出版社出版时间:2024-09-01
开本: 16开 页数: 2256
本类榜单:哲学/宗教销量榜
中 图 价:¥201.0(7.5折) 定价  ¥268.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满39元免运费
?新疆、西藏除外
本类五星书更多>

资本论(一-三) 版权信息

  • ISBN:9787511742704
  • 条形码:9787511742704 ; 978-7-5117-4270-4
  • 装帧:平装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资本论(一-三) 本书特色

精美打造,纪念典藏封面工艺:潘通红银双专色印刷,烫金工艺,致敬经典 套盒工艺:铜版裱糊,潘通红银双专色印刷,覆防刮伤膜,大气洁净 内文工艺:高松轻胶,轻盈易携,环保护眼 解决大部头阅读障碍疏朗开本:选用167*230的大16开本,版心宽松,摆脱密密麻麻的学术感 阅读优化:复杂公式、大幅图表排版升级;根据现时阅读习惯,整合句式长短 单列注释:在每一章结尾单列注释,不随页注释挤压页面 一书洞穿社会体系之全部马克思的战友恩格斯说——自资本家和劳动者出现在世界以来,没有别的书比我们当前这本书还对于劳动者更重要了。我们今日的社会体系全部,是建筑在资本和劳动的关系这一个轴心上。对于这种关系,这里还是**次的科学的说明。这个说明的根本性和透辟性,只有一个德国人能够有的。欧文、圣西门、傅里叶之流的著作,是有价值的,但现代社会关系的全部范围,却是到一个德国人手里,方才把那待要攀登的高点一览无遗地、明白地陈列出来,像许多小山,罗列在一个立在至高点的观察者面前一样。

资本论(一-三) 内容简介

《资本论》是德国思想家卡尔·马克思创作的政治经济学著作,1867—1894年分为三卷出版。《资本论》全书共三卷,以剩余价值为中心,以唯物史观的基本思想作为指导,通过深刻分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规律,并使唯物史观得到科学验证和进一步的丰富发展,是全世界无产阶级运动的思想指导。结合党史学习教育,切实做好读原文、学原理、读经典著作,而提供准确经典译文版本是题中应有之义。本书是郭大力、王亚南经典译本,既是推出*早的完整中译本《资本论》,也在历史上做过多次与时俱进的修订,堪称久经考验,获得了学术界的普遍认可。

资本论(一-三) 目录

原著者初版序原著者第二版跋法文译本之序与跋编者第三版序英译本卷编者序编者第四版序**篇 商品与货币**章 商品第二章 交换过程第三章 货币或商品流通第二篇 货币的资本化 《资本论》**卷 原著者初版序原著者第二版跋法文译本之序与跋编者第三版序英译本卷编者序编者第四版序 **篇 商品与货币 **章 商品 I商品的二因素—使用价值与价值(价值实体与价值量) II在商品中表现的劳动的二重性 III价值形态或交换价值(Die Wertform oder der Tauschwert) IV商品的拜物教性质及其秘密 第二章 交换过程 第三章 货币或商品流通 I价值尺度(Mass der Werte) II流通手段(Zirkulationsmittel) III货币(Geld) 第二篇 货币的资本化 货币的资本化 I资本的总公式 II资本总公式的矛盾 III劳动力的买和卖 第三篇 剩余价值的生产 劳动过程与价值增殖过程 I 劳动过程 II 价值增殖过程 第六章 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 第七章 剩余价值率 I劳动力的榨取程度 II生产物价值在生产物比例部分上的表现 III西尼耳的“*后一小时” IV剩余生产物 第八章 劳动日 I劳动日的限界 II对于剩余劳动的贪求:工厂主与领主 III无法律限制劳动榨取的英国各产业 IV日间劳动与夜间劳动—轮班制度(Das Ablösungssystem) V关于标准劳动日之斗争—十四世纪中叶到十七世纪末叶强制劳动日延长的法律 VI关于标准劳动日之斗争。劳动时间之强制的法律限制。1833年至1864英国的工厂立法 VII关于标准劳动日之斗争,英国工厂法所及于其他各国的反应 第九章 剩余价值率与剩余价值量 第四篇 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第十章 相对剩余价值的概念 第十一章 合作 第十二章 分工与制造业 I制造业的二重的起源 II部分劳动者及其工具 III制造业的两个基本形态—混成的制造业(Heterogene Manufaktur)与有机的制造业(Organische Manufaktur) IV制造业内部的分工和社会内部的分工 V制造业的资本主义的性质 第十三章 机械与大工业I 机械的发展 II 由机械到生产物的价值移转 III机械经营对于劳动者的*初的影响 IV工厂 V劳动者与机械之间的斗争 VI机械驱逐劳动者同时会予以赔偿的学说 VII机械经营的发展及劳动者所受的斥力和引力:棉业恐慌 VIII大工业在制造业,手工业,家内劳动上引起的革命 IX工厂法(卫生条款与教育条款)及其在英国的普遍化 X大工业与农业 剩余价值与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第十四章 剩余价值与相对剩余价值 第十五章 劳动力价格和剩余价值上的量的变化 I劳动日及劳动强度不变,劳动生产力可变 II劳动日劳动生产力不变,劳动强度可变 III劳动生产力与强度不变,劳动日可变 IV劳动的持续时间,其生产力,其强度同时变化 第十六章 剩余价值率的种种公式 第六篇 工资 第十七章 劳动力价值(或价格)的工资化第十八章 计时工资第十九章 计件工资第二十章 工资之国民的差异 第七篇 资本的蓄积过程 导论 第二十一章 单纯再生产 第二十二章 剩余价值的资本化 I 扩大的资本主义生产过程:商品生产的所有法则化 为资本主义的占有法则 II 经济学上关于扩大的再生产的错误思想 III 剩余价值分割为资本与所得:节欲说 IV 除了剩余价值分割为资本与所得的比率,还有几种情形,决定蓄积的量:劳动力的榨取程度—劳动的生产力—所用资本与所消费资本的差额的增大—垫支资本量 V 所谓劳动基金 第二十三章 资本主义蓄积的一般法则 I在资本构成不变的场合,劳动力的需要随蓄积而增加 II在蓄积及伴蓄积而生的累积(Konzentration)进行中,可变资本部分将相对减少 III相对过剩人口(即产业预备军)之累进的生产 IV相对过剩人口的各种存在形态,资本主义蓄积的一般法则 V资本蓄积的一般法则的例解 第二十四章 所谓原始蓄积 I原始蓄积的秘密 II农民土地的剥夺 III十五世纪末叶以来对于被剥夺者的残酷立法。降低 工资的法律 IV资本主义的租地农业家的发生 V农业革命在工业上的反应作用,工业资本的国内市场的形成 VI工业资本家的发生 VII资本主义蓄积之历史的倾向 第二十五章 近世殖民学说附录 《资本论》通信十篇 《资本论》述评(恩格斯著) 评瓦格讷《经济学教程》(马克思遗稿撰于1881年或1882年) 《资本论》第二卷 编者序 **篇 资本的形态变化及其循环 **章 货币资本的循环 I **阶段G-W II 第二阶段 生产资本的机能 III 第三阶段W'-G' IV总循环 第二章 生产资本的循环 I单纯再生产 II蓄积及扩大的再生产 III货币蓄积 IV准备基金 第三章 商品资本的循环 第四章 循环过程的三个公式 第五章 流通时间 第六章 流通上的诸种费用 I纯粹的流通费用 II保管费用 III运输费用 第二篇 资本之周转 第七章 周转期间与周转次数 第八章 固定资本与流动资本 I 形态上的区别 II 固定资本的成分,其代置,其修理,及其蓄积 第九章 垫支资本的总周转:周转的循环 第十章 关于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学说——重农主义派与亚当斯密 第十一章 关于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学说——里嘉图 第十二章 劳动期间 第十三章 生产时间 第十四章 流通时间 第十五章 周转时间在资本垫支量上的影响 I劳动期间与流通期间相等 II劳动期间较大于流通期间 III劳动期间较小于流通期间 IV结论 V价格变动的影响 第十六章 可变资本的周转 I年剩余价值率 II个别可变资本的周转 III从社会方面考察可变资本的周转 第十七章 剩余价值的流通 I单纯再生产 II蓄积及扩大的再生产 第三篇 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与流通 第十八章 绪论 I研究的对象 II货币资本的任务 第十九章 前人对于这个问题的说明 I重农主义派 II亚当·斯密 III以后的经济学家 第二十章 单纯再生产 I 问题的提出 II 社会生产的二部类 III 二部类间的交易I(v m)对IIc IV 第II部类之内的交易:必要生活资料与奢侈品的 交易 V 交易之媒介:货币流通 VI 第I部类的不变资本 VII 二部类的可变资本与剩余价值 VIII 两部类的不变资本 IX 对于亚当·斯密、斯托齐、兰塞等人之回顾 X 资本与所得:可变资本与工资 XI 固定资本的代置 XII 货币材料的再生产 XIII 特斯杜·德·托拉西的再生产学说 第二十一章 蓄积与扩大的再生产 I第I部类的蓄积 II第II部类的蓄积 III以表式说明蓄积 IV补论 附录 《资本论》通信五篇 《资本论》第三卷 编者序 资本论第三卷补恩格斯遗稿 **篇 剩余价值之化为利润及剩余价值率之化为利润率 **章 成本价格与利润 第二章 利润率 第三章 利润率与剩余价值率的比例 周转速度对于利润率的影响第五章 不变资本使用上的经济 I概说 II以劳动者为牺牲的劳动条件的节省 III动力制出、动力分配,及建筑物上的经济 IV生产上的排泄物的利用 V发明的经济 第六章 价格变动的影响 I 原料价格变动及其对于利润率的直接影响 II 资本的价值增加与价值减少;资本的游离与拘束 III 一般的例解——1861年至1865年的棉业恐慌 第七章 补论 第二篇 利润之平均利润化 第八章 不同的生产部门之不同的资本构成及由此引起的利润率上的差异 第九章 一般利润率(平均利润率)的形成及商品价值之生产价格化 第十章 竞争及一般利润率的均衡化市场价格及市场价值剩余利润 第十一章 工资的一般变动所及于生产价格的影响 第十二章 补论 I生产价格发生变动的诸种原因 II中位构成的商品的生产价格 III资本家的补价理由 第三篇 利润率下落倾向的法则 其法则第十四章 抵消的原因 I 劳动榨取程度的增进 II 工资被压在劳动力价值之下 III 不变资本要素的低廉化 IV 相对的过剩人口 V 国外贸易 VI 股份资本的增加 第十五章 这个法则的内部矛盾的展开 I 概说 II 生产扩大与价值增殖间的冲突 III 资本的过剩与人口的过剩 IV 补论 第四篇 商品资本和货币资本转化为商品经营资本和货币经营资本(商人资本) 第十六章 商品经营资本 第十七章 商业利润 第十八章 商人资本的周转:价格 第十九章 货币经营资本 第二十章 商人资本的史的考察 第五篇 利润之分为利息与企业利益生息资本 第二十一章 生息资本 第二十二章 利润的分割利息率“自然的利息率” 第二十三章 利息与企业利益 第二十四章 资本关系在生息资本形态上的外表化 第二十五章 信用和虚拟资本 第二十六章 货币资本之蓄积及其对于利息率的影响 第二十七章 信用在资本主义生产上的作用 第二十八章 流通手段与资本:杜克和富拉吞的见解 第五篇 利润之分为利息与企业利益·生息资本(续) 第二十九章 银行资本的构成部分 第三十章 货币资本与现实资本I 第三十一章 货币资本与现实资本I (续) I 由货币转化为贷放资本 II 资本或所得转化为货币,货币再转化为贷放资本 第三十二章 货币资本与现实资本III (完) 第三十三章 信用制度下的流通手段 第三十四章 通货原理及英吉利1844年以来的银行立法 第三十五章 贵金属与汇兑行市 I 金贮藏额的运动 II 汇兑行市(Der wechselkurs) 第三十六章 前资本主义的状态 第六篇 剩余利润之地租化 第三十七章 绪论 第三十八章 对差地租——总论 第三十九章 对差地租的形态(对差地租I ) 第四十章 对差地租的第二形态(对差地租II) 第四十一章 对差地租II(场合:生产价格不变) 第四十二章 对差地租II(第二场合:生产价格下落) I 追加资本以不变的生产力投下 II 追加资本以渐减的生产力的比率投下 III 追加资本以渐增的生产力的比率投下 第四十三章 对差地租II(第三场合:生产价格增高) 第四十四章 劣等耕地的对差地租 第四十五章 地租 第四十六章 建筑地的地租 矿山地租 土地价格 第四十七章 资本主义地租的发生 I 导论 II 劳动地租 III 实物地租 IV 货币地租 V 分益农制和自耕农民的小土地所有制 第七篇 所得及其源泉 第四十八章 三位一体公式 第四十九章 生产过程的分析 第五十章 竞争的外观 第五十一章 分配关系与生产关系 第五十二章 诸阶级 附录 《资本论》通信十篇 译者跋
展开全部

资本论(一-三) 作者简介

[德] 卡尔·马克思Karl Marx 政治学家、经济学家、哲学家1818年5月5日,生于普鲁士莱茵省南部特利尔市的一个犹太律师家庭。1830年10月,就读特利尔中学。1835年—1841年,中学毕业后,先后在波恩大学和柏林大学法律系深造.1842年,任《莱茵报》主编。次年,马克思因发表反对当局的社论,被迫离开《莱茵报》,随后奔赴巴黎。1844年,与恩格斯相识,成为终生伙伴,同年写下《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德] 卡尔·马克思 Karl Marx 政治学家、经济学家、哲学家 1818年5月5日,生于普鲁士莱茵省南部特利尔市的一个犹太律师家庭。 1830年10月,就读特利尔中学。 1835年—1841年,中学毕业后,先后在波恩大学和柏林大学法律系深造. 1842年,任《莱茵报》主编。次年,马克思因发表反对当局的社论,被迫离开《莱茵报》,随后奔赴巴黎。 1844年,与恩格斯相识,成为终生伙伴,同年写下《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在随后的几年,陆续发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1845)、《共产党宣言》(1848,与恩格斯联合)、《1848年至1850年的法兰西阶级斗争》(1850)。 1857年起,马克思开始构思《政治经济学批判》一书,于1859年完成第一部分;1862年至1863年,写下《剩余价值理论》;1865年,《工资、价格与利润》问世。这几部著述,蕴含着《资本论》的理论雏形。 1867年,《资本论》第一卷出版。第二卷(1885)与第三卷(1894)由恩格斯整理出版。 1883年,马克思逝世。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