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网文创礼盒,买2个减5元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巫鸿作品集:思考尺度·巫鸿美术史文集卷七(精装)

巫鸿作品集:思考尺度·巫鸿美术史文集卷七(精装)

出版社: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时间:2024-04-01
开本: 16开 页数: 156
本类榜单:艺术销量榜
中 图 价:¥118.3(7.0折) 定价  ¥169.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满69元免运费
?快递不能达地区使用邮政小包,运费14元起
云南、广西、海南、新疆、青海、西藏六省,部分地区快递不可达
本类五星书更多>

巫鸿作品集:思考尺度·巫鸿美术史文集卷七(精装) 版权信息

  • ISBN:9787208184787
  • 条形码:9787208184787 ; 978-7-208-18478-7
  • 装帧:精装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巫鸿作品集:思考尺度·巫鸿美术史文集卷七(精装) 本书特色

·巫鸿美术史文集第七卷,串联学术历程中散落的明珠,透视学者思维发展成熟的脉络。
·收录2019—2021年论文与讲稿,涵盖绘画、雕塑、墓葬美术、宗教美术、摄影研究等方面,多篇文章为中文首次发表。 熔六国兵器铸成的巨型十二金人立于咸阳宫前,象征一统天下;接近真人大小的陶墓俑组成庞大的地下军队,在镜像的地下帝国中穆然等待;实物一半尺度的铜车马精巧非凡,车头朝向西方,载着秦始皇缩小的灵魂去往昆仑仙境。
建造于同一时期的三种不同尺度的雕塑——巨型、真人大小和微型,首次呈现于一个互相指涉的体系中,综合了先秦中国及外部的不同雕塑传统,在形式、材质和空间位置上呈现出互补关系。由此,“尺度”在构思设计雕塑时起到了前所未见的作用,引导研究者去思索其背后的意图和历史原因。

巫鸿作品集:思考尺度·巫鸿美术史文集卷七(精装) 内容简介

“巫鸿美术史文集”是芝加哥大学巫鸿教授中国美术研究成果的全面集成,编年汇集了巫鸿几乎所有古代中国美术史的论文和未发表讲稿,串联四十年学术历程中散落的明珠,透视学者思维发展成熟的脉络。
本书是巫鸿美术史文集的第七卷,收录作者2019年至2021年的12篇论文与讲稿,内容涵盖绘画、雕塑、墓葬美术、宗教美术、摄影等方面,从尺度、空间、媒材、作品细读、身份认同等角度展开对雕塑、山水画、莫高窟、肖像画等内容的探讨,见解独到且具有研究方法上的启发性。

巫鸿作品集:思考尺度·巫鸿美术史文集卷七(精装) 目录

87 重写“女性题材绘画”的历史
88 表现与自我表现——青楼绘画中的“我”与“ 她∕他”
89 中山王厝墓九鼎考辨——对“考古材料”与“考古证据”的反思
90 思考尺度——始皇帝的雕塑大业
91 “石窟研究”美术史方法论提案——以敦煌莫高窟为例
92 重返作品——绢本《平安春信图》的创作及其他
93 研究中国古代宗教美术的一些心得
94 创造山野——自然图像的诞生
95 唐代“挂画”和画幛的考古证据——兼谈挂轴的起源
96 唐墓中的“拟山水画”——兼谈绘画史与墓葬美术的综合研究
97 作为“ 我像”(I-Portrait)的题词影楼肖像——在20世纪初的中国呈现新的自我
98 摄影研究与艺术史——《摄影与东亚艺术》导论
本卷所收论文出处
展开全部

巫鸿作品集:思考尺度·巫鸿美术史文集卷七(精装) 相关资料

他的著作打破了按照材质分类,按照西方概念讲述中国故事的传统,从基本结构上改变了西方中国美术史传统写作的范式,正在构成一种具有历史关怀的、生动新鲜的叙事。不仅如此,以他为代表的这一代学者甚至在对世界范围内整个美术史学科的走向产生重要的作用。 ——郑岩(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 巫鸿教授有关中国美术的相关研究,跨越上古与中古时期的墓葬美术、宗教美术与传世书画艺术,兼及史前时代的玉器文化与当代实验艺术,其开拓领域之广、研究力度之深,可谓前所未见。他在研究方法上,引入了当代人类学的思维与视角,创造性地将绘画、雕塑、器物与建筑有机整合为一体,从而发展出一套适用于美术史学科的、能够打通微观研究和宏观叙事的“中层研究”方法论体系,使图像、器物与建筑空间的研究能够与人和时代的精神、思想和文化相联通。 ——李清泉(山东大学文化遗产研究院特聘教授) 巫鸿并未把艺术品作为多样而变化中的世界观的图解。相反,艺术品在他手里成为了历史中的演员和创造者,而不仅仅是历史的标志物。 ——伊万兰•卜阿(Yve-Alain Bois,哈佛大学美术史与建筑史系前系主任,现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研究员) 巫鸿希望的,是通过分析美术材料本身找到一条可以跟随的线路,寻找视觉材料内在的演变路径。换句话说,也就是把美术演变的轨迹从这些概念中剥离出来,在美术中说明一个精神性的“中国”。 ——胡一峰(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中国文联理论研究室副主任) 他在方法论上兼具中国传统美术史和美国美术史的研究方法的优点,重视人类学和美术学的跨学科融通,并且推陈出新,形成了自己的独特方法论。 ——朱志荣(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美学与艺术理论研究中心主任) 巫鸿先生在解读中国画史名迹时不仅注意重新审视传统的读画方式和内容实质,还充分注意到绘画媒介形式的物质性特征,将绘画置于一种由创作者、观赏者共同参与动态过程,从而丰富和提升了鉴赏这幅名画的内涵和意义。 ——赫俊红(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研究员) 巫鸿认为作为处理历史材料的研究者,最终能够改变西方中心格局、建立全球性美术史的途径并不是以抽象思维的方式推演出一套理论话语,而是通过对于历史的具体的作品,通过考古材料,通过历史上的书写进行具体分析,从中提炼出多元性的美术史的概念和叙事方式。 ——雅昌艺术网 巫鸿是一个有着特定的视角和兴趣,并将这种视角和兴趣沿用到极为多元的研究对象之中的学者。 ——《燃点》 在如今更趋多样化的美国学界,芝加哥大学的巫鸿教授可谓是最活跃的一个中国艺术学者。他的研究领域跨越了古代与现当代的壁垒,以人类学的研究方法贯穿始终并互为借鉴。 ——《艺术新闻(中文版)》

巫鸿作品集:思考尺度·巫鸿美术史文集卷七(精装) 作者简介

巫鸿(Wu Hung),著名美术史家、批评家、策展人,芝加哥大学教授。
1963年考入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学习。1972—1978年任职于故宫博物院书画组、金石组。1978年重返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攻读硕士学位。1980—1987年就读于哈佛大学,获美术史与人类学双重博士学位。随即在哈佛大学美术史系任教,于1994年获终身教授职位,同年受聘主持芝加哥大学亚洲艺术教学,执“斯德本特殊贡献教授”讲席。2002年建立东亚艺术研究中心并任主任,兼任该校斯马特美术馆顾问策展人。2008年被遴选为美国国家文理学院终身院士,并获美国大学艺术学会美术史教学特殊贡献奖,2016年获选为英国牛津大学斯莱德讲座教授,2018年获选为美国大学艺术学会杰出学者,2019年获选为美国国家美术馆梅隆讲座学者,并获得哈佛大学荣誉艺术博士。成为大陆赴美学者获得这些荣誉的第一人。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