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网文创礼盒,买2个减5元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铸魂-战斗文化论

铸魂-战斗文化论

出版社: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出版时间:2023-02-01
开本: 16开 页数: 327
本类榜单:政治军事销量榜
中 图 价:¥54.7(7.2折) 定价  ¥76.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满69元免运费
?快递不能达地区使用邮政小包,运费14元起
云南、广西、海南、新疆、青海、西藏六省,部分地区快递不可达
本类五星书更多>

铸魂-战斗文化论 版权信息

  • ISBN:9787503574511
  • 条形码:9787503574511 ; 978-7-5035-7451-1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铸魂-战斗文化论 本书特色

本书是**部系统研究战斗文化的专著,**次对强国复兴背景下的战斗文化重构作深入探究,立意高远,深入浅出,现实性创新性强,是对军事文化研究的新拓展,具有重要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本书可作为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参考读物,加强文化强国建设、全民国防教育、民族精神教育、部队战斗文化培育的精品教材,也可为有关部门筹划推进战斗文化建设提供决策参考。适合党政干部、部队官兵、青年学子和广大群众学习阅读。

铸魂-战斗文化论 内容简介

总书记强调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血脉和灵魂。文化兴则国家兴,文化强则民族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努力用中华民族创造的一切精神财富来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中华优秀传统战斗文化,积淀着中华文明开拓发展的辉煌历史,凝聚着中华民族气壮山河的英雄气概。推进新时代强国复兴事业,亟须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战斗文化,内塑全体军民的阳刚血性,外树凛然难犯的大国尊严。我党我军历来高度重视战斗文化建设。优选战斗文化,是我军由小变大、由弱变强、屡克强敌、从胜利走向胜利的重要密码。党在新时代的强军目标有着深刻的文化意蕴,必须紧紧围绕强军目标大力培育新时代战斗文化。迫切呼唤军队战斗文化转型,聚焦实战大力发展智能化战斗文化,充分发挥战斗文化强大威力。《铸魂:战斗文化论》是军事科学院“党的军事指导理论研究工程”项目成果之一。全书依据总书记关于文化建设特别是战斗文化建设重要论述,坚持史论结合、古今参照、实战导向,介绍了中华民族的光荣传统、宣扬了各个历史时期保家卫国的英雄人物和感人故事。探寻民族复兴的文化密码,体悟中国精神的尚武特质,追溯英雄军队的血脉基因,揭示强军胜战的力量源泉,前瞻打赢智能化战争的文化需求,阐释了强军胜战需要什么样的战斗文化、怎样锻造新时代战斗文化等重大问题。《铸魂:战斗文化论》,是**部系统研究战斗文化的专著,**次对强国复兴背景下的战斗文化重构作深入探究,立意高远,深入浅出,现实性创新性强,是对军事文化研究的新拓展,具有重要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

铸魂-战斗文化论 目录

目 录
导言 强国复兴背景下的战斗文化重构
一、民族复兴的文化密码
二、中国精神的弘扬升华
三、英雄军队的血脉基因
四、军人血性的深厚滋养
五、强军胜战的力量源泉
上篇
**章 战斗文化概述
**节 战斗文化的基本内涵
第二节 战斗文化的主要特点
第三节 战斗文化的地位作用
第二章 中华战斗文化溯源
**节 上古神话与中华战斗文化的缘起
第二节 儒家的“仁者无敌”与“义战必胜”
第三节 墨家的“非攻”与“救守” 52
第四节 道家的“不以兵强天下”与“不争而善胜”
第五节 法家的“以战去战”与“农战”
第六节 兵家的“慎战”与“重战”
第三章 中华优秀传统战斗文化的特质与传承
**节 中华优秀传统战斗文化的基本特质
第二节 中华优秀传统战斗文化的传承弘扬
下篇
第四章 人民军队战斗文化的发展演变
**节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我军战斗文化
第二节 抗日战争时期我军战斗文化
第三节 解放战争时期我军战斗文化
第四节 抗美援朝战争时期我军战斗文化
第五节 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新时期我军战斗文化
第六节 新时代我军战斗文化
第五章 强军目标视域中的人民军队战斗文化
**节 强军目标的文化意蕴
第二节 实现强军目标呼唤加强战斗文化培育
第三节 围绕强军目标大力培育新时代战斗文化
第六章 战争形态演变与人民军队战斗文化转型
**节 战争形态正向智能化战争加速演变
第二节 打赢智能化战争对战斗文化的新需求
第三节 瞄准未来战争大力发展智能化战斗文化
第七章 构建人民军队战斗文化培育机制
**节 战斗文化培育的组织领导机制
第二节 战斗文化培育的动力牵引机制
第三节 战斗文化培育的调节控制机制
第四节 战斗文化培育的保障支撑机制
第五节 战斗文化培育的效益评估机制
结语 聚焦强军胜战发挥优选战斗文化威力
一、注重文以载道
二、注重文以化人
三、注重文以塑境
四、注重文以聚力
五、注重文以制胜
主要参考文献 319
后 记 327
展开全部

铸魂-战斗文化论 节选

**章 战斗文化概述 战斗文化属于人们时常谈及却未必“真知”的社会现象。近年来,随着纠治和平积弊深入展开,战斗文化的重要性愈益受到有识之士重视,加强战斗文化建设的呼声渐高。但是,正如对“文化”的理解五花八门一样,对于究竟什么是战斗文化,人们迄今仍然莫衷一是。战斗文化研究,首先需要面对的就是如何理解战斗文化。 **节 战斗文化的基本内涵 欲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什么是战斗文化?这个问题看似简单,其实却非常复杂,因为它既涉及对文化、战斗等相关概念的界定,也涉及对军事文化、战争文化的理解,并随着时代发展、社会变迁和战争形态演进而呈现出不同的面貌。 一、“文化”之谜 “文化”的含义多种多样,却始终没有一个公认的*明确、*权威的定义。在古代汉语中,“文化”一词*初是分用的,“文”原意指“色彩交错”、好看的“纹理”、文字文章等,“化”是指“变”“改变”。成书于战国末年的《周易·责卦·彖传》有句名言:“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①这里的“人文”,既指文化典籍,也指礼仪风俗。“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后来简化为“人文化成”。“文化”一词*早见于西汉刘向的《说苑·指武》:“圣人之治天下也,先文德而后武力。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②这里,“文化”相对于“武功”,意指“文治教化”“德化”。古代汉语中“文化”一词的用法,与“自然”“野蛮”“武功”等相对应。 西方通常使用的“文化”一词,来源于拉丁文Cultura——“耕作、培养、教育、发展、尊重”等意思,*初指土地的开垦及植物栽培,后指对人的身体、精神发育的培养,后来进一步指人类社会在征服自然和自我发展中所创造的物质、精神财富。英国文化人类学家泰勒(E.B.Tylor)在1871年出版的《原始文化》中,**次把文化作为核心概念,认为文化是“包括全部的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作为社会成员的人所掌握和接受的任何其他的才能和习惯的复合体。”③1952年,美国人类学家A.克鲁伯和克拉克洪在《文化,关于概念和定义的检讨》一书中统计,从1871年到1951年的80年间关于文化的定义就多达164种。有学者认为,世界上关于文化的定义不下千种,“文化”概念呈现出其他词语难以比拟的复杂性、多义性和不确定性。 在当代汉语的环境中,人们论及“文化”,往往带有具象化。主要有下列几类观点: 其一,“知识”说,即把“文化”等同于或近似于“知识”。这是从*狭义上理解“文化”,说某人“有文化”,一般就是强调这个人受过正规教育,掌握了一定的科学知识。在中国培养“四有”新人的目标中,“有文化”与“有理想、有道德、有纪律”相并列,就是强调有知识。而在广义上,“四有”都属于文化范畴。 其二,“文化工作”说,即把“文化”理解为“文化工作”。这是从较狭义上理解“文化”,把“文化”当作一个行政操作性的概念。在中国,文化工作其实是一种人为划定的“工作”范围,属于国家文化和旅游部门管理的领域和部门,通常指“文学”“文艺”“文物”等,它不包括科学、理论、教育等在内,当然更不包括经济、政治、军事。这种划定纯粹是出于工作方便,并非对文化的严格的科学界定。 其三,“精神文化”说,即把“文化”理解为“精神文化”。这是从中观层次界定文化,强调文化指人类的精神活动和精神成果,是建立在一定物质经济基础之上、与一定政治制度相适应的精神活动及其产品,主要包括哲学、文学、艺术、宗教、伦理道德、政治思想、法律思想等社会意识形态,核心是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例如,西班牙《世界大百科全书》作出如下界定:“文化就是在某一社会里,人们共有的后天获得的各种观念、价值的有机整体,也就是非先天遗传的人类精神财富的总和。”在日常生活中,人们通常在精神文化意义上谈论文化,“文化人”通常指精神文化领域的人。许多人以毛泽东的下列表述作为根据,即“一定的文化(当作观念形态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给予伟大影响和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而经济是基础,政治则是经济的集中的表现”。①但这种论证并不稳妥,因为毛泽东的提法本身并未排除还有“作为物质形态的文化”“作为制度形态的文化”等存在的可能。并且,这种界定把“文化”和“社会意识形态”“社会意识形式”直接混同,就等于取消了这些概念之间的分工。 其四,“大文化”说,主张文化是一定社会主体所创造的全部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这是从*广义上理解和界定文化。例如,1955年苏联出版的由罗森塔尔和尤金主编的《简明哲学辞典》,把文化定义为“人类在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中国现代学者梁漱溟在《中国文化要义》中强调:“文化,就是吾人生活所依靠之一切……文化之本义,应在经济、政治,乃至一

铸魂-战斗文化论 作者简介

张明仓,1969年生,安徽庐江人。军事科学院军队政治工作研究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军事科学学会理事。曾任军事科学院政治部宣传部部长、军队政治工作研究院副院长。出版专著《实践意志论》《虚拟实践论》《军事价值论》《实战化的战斗精神》,主编、副主编著作6部,合著30部,发表论文260余篇。张杰,1981年生,四川成都人。军事科学院军队政治工作研究院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军队政治工作研究院首届“靠前研究员”。出版《军事人才发现论》《军事人才培养论》《军事人才动力论》等军事人才学专著,主持或参与完成课题60余项,获全军政治理论优秀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董永在,1979年生,内蒙古和林人。军事科学院军队政治工作研究院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历任排长、指导员、干事和教员等职,吉林大学法学硕士、国防大学法学博士、军事科学院博士后。主编、参编著作10部,主持或参与完成课题30余项,发表论文60篇,获全军政治理论优秀成果二等奖、三等奖各1项。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