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网文创礼盒,买2个减5元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国际经济秩序的失衡与重构

国际经济秩序的失衡与重构

出版社: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23-03-01
开本: 24cm 页数: 258页
本类榜单:经济销量榜
中 图 价:¥75.6(7.0折) 定价  ¥108.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满69元免运费
?快递不能达地区使用邮政小包,运费14元起
云南、广西、海南、新疆、青海、西藏六省,部分地区快递不可达
本类五星书更多>

国际经济秩序的失衡与重构 版权信息

  • ISBN:9787305228186
  • 条形码:9787305228186 ; 978-7-305-22818-6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国际经济秩序的失衡与重构 本书特色

《新兴大国崛起与全球秩序变革》丛书简介 本丛书立足于中国等新兴大国的国际处境、发展需求与观察视角,回应国际秩序变革这一全球性重大热点问题。既对国际体系进行历史考察与理论思考,又深入探讨国际政治与安全秩序、国际经济秩序、国际法律秩序与规范等主要实践领域的具体问题;尝试打破西方学术界的研究框架、主导话语与价值取向,就国际秩序变革所涉及的各种理论与实际问题展开深入、细致的研究,为中国在全球秩序调整、转型的关键时期立于潮头、引领国际秩序与治理机制变革,实现和平发展与民族复兴提供智力支持。 《新兴大国崛起与全球秩序变革》丛书主编简介 石斌,南京大学亚太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南京大学—霍普金斯大学中美文化研究中心、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双聘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华美国学会常务理事、《南大亚太评论》主编、《外交评论》编委、《国际观察》编委、《国际安全研究》通讯评审等。主要研究领域为国际政治理论、美国政治与外交、国际安全与战略研究。出版学术论著、译著近20种,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研究成果曾获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研究成果一等奖。

国际经济秩序的失衡与重构 内容简介

本书重点讨论当代国际经济领域的重大议题,包括全球化、逆全球化,以及全球经济秩序、金融秩序领域的具体问题等全球性议题,为专题性研究,为丛书后续研究中进一步思考中国在国际秩序变革中的战略与策略问题提供前提和基础。

国际经济秩序的失衡与重构 目录

**章 国际贸易秩序(吴小康)
**节 全球贸易秩序的历史和现状
一、与全球贸易秩序相关的基本概念
二、全球贸易自由化与迅速增长的国际贸易
三、多边一体化与WTO的发展历程
四、区域一体化与优惠贸易协定的进展
第二节 当前国际贸易秩序的主要问题
一、多边体系的衰落:为什么多哈回合顿足不前?
二、区域主义的缺陷:究竟是贸易自由化还是贸易保护?
三、多边一体化与区域一体化的关系:绊脚石与垫脚石之争
第三节 全球贸易秩序的演进方向和改革路径
一、迅速增长的全球价值链贸易对新规则的呼唤
二、WTO能否走出泥潭?
三、RTA能否多边化?
四、理想与现实:两条腿走路的次优选择
第四节 新兴大国对改革全球贸易秩序的作用
一、新兴大国在全球贸易秩序中的角色转变
二、中国与多边贸易体系:从艰难入世到参与规则制定
三、中国与区域贸易体系:从CAFTA到RCEP

第二章 国际金融秩序(蒋昭乙)
**节 二战后国际金融秩序的历史演进与现状
一、金本位制:国际金融体系的萌芽
二、布雷顿森林体系:当前国际金融秩序的建立
三、牙买加体系:当前国际金融秩序的修正
四、全球金融危机后的国际金融秩序
第二节 多重困境下的国际金融秩序
一、20世纪以来金融规则的演变
二、当前国际金融秩序的困境
第三节 国际金融秩序的改革方向
一、构建多边协调体制,搭建新的全球治理平台
二、建立主要储备货币的约束机制,推动国际货币体系多元化发展
三、积极尝试区域性货币一体化,推动地区经济稳定发展
四、构建和完善国际金融监管和危机预警,积极防范风险蔓延
第四节 变革中国际金融机构的角色
一、G20与国际金融秩序变革
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与国际金融秩序变革
三、世界银行与国际金融秩序变革
四、其他国际机构
第五节 中国与未来国际金融秩序
一、国际金融新格局下中国的地位与角色
二、积极增加中国的国际金融主导权
三、谨慎开放本国金融市场
……

第三章 国际发展议程与秩序变革(舒建中)
第四章 经济全球化与逆全球化(华昱)

参考文献
索引

展开全部

国际经济秩序的失衡与重构 节选

  《新兴大国崛起与全球秩序变革:国际经济秩序的失衡与重构(第五卷)》: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后,国际社会也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反思。针对国际货币体系的改革,主要围绕两个方面展开:一方面是建议创建超主权储备货币体系,另一方面是积极修补和完善现有的国际货币体系。**个方面的建议是由经济学家斯蒂格利茨领衔的联合国国际货币与金融体系改革小组提出的。他们认为,当前的国际货币体系建立在以美元为核心的储备货币制度基础之上,一直无法解决“特里芬两难”,具有内生的不稳定性。由于中心国家(美国)与外围国家之间存在着不平等关系,在运行过程中将会给储备货币发行国带来长期成本与风险。该小组建议可以引入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特别提款权(SDR)为核心的超主权储备体系,有助于解决上述的问题。为此,该小组提供的方案中详细列明了一系列的具体措施。首先,他们提出了两种超主权储备货币的发行主体:一是进行了全面治理结构改革的IMF,二是设立全球储备银行。其次,他们还提出了两种储备货币的发行方式:一是各国央行允许本国货币与新货币进行互换,二是发行新的各国认同的全球货币后分配给各成员。再次,按照常规发行和危机时期逆周期发行两个方式来执行储备货币的发行规模。常规发行是指根据正常的经济增长所需的外汇储备需求增量而发行储备货币,每年大约3000亿美元。危机时期逆周期发行是指在危机期间扩大储备货币发放,通过提供流动性来救助发生经济危机的国家。然后,在储备货币的分配体系方面可以利用公式来测算,比如权重可以按照各国GDP或对预计储备需求确定。在具体设计储备货币的分配机制方面,需要考虑一定的惩罚机制以防止有些成员维持大量顺差。*后,考助机构的合作等。第三,提升特别提款权(SDR)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作用,包括增加SDR的分配、引入SDR计价资产、让SDR在私人交易中得到更广泛的使用、定期调整SDR计价货币篮等。第四,改善国际货币体系的治理结构,包括目前的三级架构(国家领导人峰会、财政部长与央行行长会议、监督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工作的行政官员领导体系),建立成立全球建议委员会,该委员会主要由经过集体挑选的全球独立杰出人物组成,同时加强与区域性组织的合作等。与**个建议相比,第二类建议的实质是修补当前国际货币体系,而不是全盘推翻。这种建议容易得到当前国际货币体系下主要利益集团的支持,更具短期可行性与可操作性。但是该提议也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首先,该建议还是无法克服前面分析的“特里芬两难”问题,即由核心国货币(美元)充当全球储备货币以及全球国际收支失衡的周期性问题;第二,既得利益集团考虑自己的利益,很难改变现有国际金融机构的治理结构。在敏感性问题上,比如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份额改革,欧美在保证自己权益的情况下都不愿意大量出让份额与投票权给发展中国家;第三,由于缺乏制度性和强有力的全球决策机制,在面临重大危机冲击时各国间的集体行动很难达成共识,因此在面对危机时各国首先会采取措施保护自己的利益,比如继续积累外汇储备,而不是对来自国际范围内的救助措施表达一定的信任。总体来看,以下几个方面是国际金融秩序的改革方向。……

国际经济秩序的失衡与重构 作者简介

蒋昭乙,江苏省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南京大学亚太发展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石斌,南京大学亚太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南京大学—霍普金斯大学中美文化研究中心、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双聘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华美国学会常务理事、《南大亚太评论》主编、《外交评论》编委、《国际观察》编委、《国际安全研究》通讯评审等。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