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网文创礼盒,买2个减5元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海龙囤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22-07-01
开本: 30cm 页数: 4册
本类榜单:历史销量榜
中 图 价:¥1200.0(7.5折) 定价  ¥1600.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满69元免运费
?快递不能达地区使用邮政小包,运费14元起
云南、广西、海南、新疆、青海、西藏六省,部分地区快递不可达
本类五星书更多>

海龙囤 版权信息

  • ISBN:9787030727541
  • 条形码:9787030727541 ; 978-7-03-072754-1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海龙囤 内容简介

本书介绍海龙囤,又名龙岩新城、龙岩囤或海龙屯,始建于南宋宝祐五年 (1257),而毁于明万历二十八年 (1600) 的播州之役,是杨氏治下的播州*负盛名的羁縻·土司城堡。2015年7月与湖南永顺老司城、湖北唐崖土司城一起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该书是海龙囤2012-2014年度考古发掘研究报告,对海龙囤相关遗存进行了全面介绍与深入研究。

海龙囤 目录

目录
绪言(1)
一、地理位置与环境(2)
二、播州与杨氏(6)
三、探索的历程(10)
**章 概说(14)
**节 海龙囤的格局(14)
一、选址(14)
二、格局(15)
三、变迁(17)
第二节 遗迹(18)
一、城垣与关隘(19)
二、房址(20)
三、道路(21)
四、采石场与窑址(22)
五、其他(22)
第三节 遗物(23)
一、建筑材料(23)
二、生活用器(52)
三、兵器(104)
四、钱币(119)
第四节 分期(125)
一、遗迹(125)
二、遗物(126)
三、分期(126)
第二章 城垣与关隘(129)
**节 城垣(129)
一、城垣的类型与年代(129)
二、宋代城垣(131)
三、明代城垣(135)
四、墩台(135)
第二节 关隘(138)
一、宋代四门(139)
二、明代九关(151)
三、关隘名实考(235)
第三节 格局(245)
一、宋城(245)
二、明城(246)
三、演变(247)
第三章 新王宫(249)
**节 环境与堆积(249)
一、新王宫的选址(249)
二、发掘过程(251)
三、地层堆积(252)
第二节 遗迹(255)
一、基础设施(255)
二、建筑格局(265)
三、其他遗迹(300)
四、建筑关系(304)
第三节 出土遗物(305)
一、建筑材料(305)
二、日常用器(394)
三、兵器(471)
四、钱币(473)
第四节 海潮寺(475)
一、海潮寺之前(475)
二、海潮寺之创建(476)
三、海潮寺之修缮(477)
四、寺僧活动对遗址的影响(478)
五、从衙到寺(481)
六、小结(482)
第五节 相关问题讨论(482)
一、新王宫的年代与性质(482)
二、空间划分与功能蠡测(498)
三、新王宫建筑特点(507)
四、小结(512)
第四章 老王宫(514)
**节 遗迹(514)
一、调查与试掘过程(514)
二、地层堆积(516)
三、遗迹(516)
第二节 遗物(525)
一、南宋(525)
二、明代(527)
三、清代(536)
第三节 年代与性质(536)
一、年代(536)
二、性质(537)
三、小结(538)
第五章 道路(540)
**节 对外交通(540)
一、播州十三驿(540)
二、从司治到海龙囤(542)
第二节 登囤道路(543)
一、囤东:登囤主道(543)
二、囤西:樵汲之路(544)
三、南北:登囤密道(545)
第三节 囤顶交通(545)
一、主干道(545)
二、环囤马道(554)
三、支线(557)
四、立体交通(557)
第四节 年代(559)
一、明代交通(559)
二、宋代交通(559)
三、小结(560)
第六章 窑址(562)
**节 囤上诸窑(562)
一、Y1(563)
二、Y2(570)
三、Y3(572)
第二节 太平诸窑(575)
一、遗迹(575)
二、遗物(576)
第三节 相关问题探讨(579)
一、性质与年代(579)
二、铭文释义(581)
三、海龙囤砖瓦来源(582)
四、小结(583)
第七章 采石场(585)
**节 环境与位置(585)
一、地质构造(585)
二、岩性分析(586)
三、采石场(587)
第二节 采石工艺(587)
一、传统采石工艺(587)
二、海龙囤采石工艺(590)
第三节 遗迹与遗物(591)
一、采石场楔眼(591)
二、楔眼比对(609)
三、采石工具(612)
四、小结(613)
第八章 其他遗存:构树、转山、金银库、大土与教场坝(615)
**节 构树(615)
一、遗迹(615)
二、遗物(618)
三、年代与性质(626)
第二节 转山与金银库(627)
一、转山(F33)(628)
二、金银库(F32)(630)
第三节 教场坝与大土(636)
一、教场坝(636)
二、大土(F31)(637)
三、小结(646)
第九章 碑刻铭文(648)
**节 囤上碑刻(648)
一、关隘匾额与墙石铭文(648)
二、严禁碑(651)
三、纪功碑(653)
四、海潮寺碑(658)
五、诗碑(663)
第二节 囤外碑刻(667)
一、杨文神道碑(667)
二、平播铭文(670)
三、“水关”墓碑(676)
四、小结(677)
第十章 岩性与黏合剂分析(679)
**节 岩性鉴定(679)
一、鉴定说明(679)
二、岩性分析(680)
三、讨论(692)
第二节 黏合剂分析(693)
一、黏合剂实验分析(693)
二、结论(712)
三、余论(712)
第十一章 动植物遗存分析(716)
**节 动物遗存(716)
一、黄牛(716)
二、马(725)
三、猪及其他动物骨骼(735)
四、骨角制品(736)
五、小结(736)
第二节 植物遗存(738)
一、采样与浮选(739)
二、样品分析(740)
三、相关讨论(748)
四、小结(761)
第十二章 播州山城防御体系(763)
**节 南宋山城(763)
一、“斡腹之防”:思播山城防御(764)
二、鼎山城(772)
三、养马城(776)
四、小结(817)
第二节 明代山城(818)
一、杨应龙再建山城(819)
二、播州明代山城的类型(821)
三、“蜘蛛网状”:播州明代山城防御体系(827)
四、土城四囤:其他明代土司山城(829)
五、小结(831)
第三节 山城与平原城的互动(831)
一、作为中心的播州城(831)
二、山城与平原城的关系(840)
三、作为行署的海龙囤:《容美纪游》启示(843)
四、小结(848)
第十三章 结语(849)
一、“土司无城”:从国家防御到地方性防御(849)
二、家衙一体:从平原城到山城(855)
三、播州经济:从农业到副业(863)
四、山地中国:从“胡焕庸线”到“童恩正带”(869)
附表(875)
附表1 遗迹与发掘单位统计表(875)
附表2 砖料统计表(882)
附表3 板瓦统计表(956)
附表4 筒瓦统计表(971)
附表5 瓦当统计表(974)
附表6 脊砖统计表(1050)
附表7 脊兽统计表(1100)
附表8 脊兽角统计表(1120)
附表9 白瓷残片统计表(1124)
附表10 钱币详表(1132)
附表11 老王宫出土遗物统计表(1146)
附表12 瓷器款识统计表(1157)
附表13 出土遗物拼接情况表(1191)
后记(1201)
插图目录
图0-1 海龙囤地理位置示意图(3)
图0-2 海龙囤数字高程图(4)
图0-3 播州疆域变迁示意图(6)
图0-4 播州杨氏世系简图(8)
图1-1 海龙囤遗址总平面图(插页)
图1-2 砖上模印阴文拓本(28)
图1-3 砖上模印阳文与刻划文字拓本(29)
图1-4 砖上戳印纹、指印与动物足印拓本(30)
图1-5 造砖工艺(32)
图1-6 瓦当拓本(37)
图1-7 脊兽各部位称谓示意图(40)
图1-8 正吻(42)
图1-9 合角吻(43)
图1-10 望兽(44)
图1-11 望兽(45)
图1-12 Aa型垂兽与戗兽(47)
图1-13 Ab型垂兽与戗兽(48)
图1-14 垂兽与戗兽(49)
图1-15 Bc型垂兽与戗兽(50)
图1-16 遵义市播州区三合镇阁老村沙岗组采集瓷器(101)
图1-17 钱币拓本(121)
图1-18 钱币拓本(123)
图2-1 宋明城垣叠压关系图(132)
图2-2 宋代城垣结构图(134)
图2-3 明代城垣结构图(136)
图2-4 绣花楼门址(CM13)平、剖面图(141)
图2-5 绣花楼门址(CM13)出土遗物(142)
图2-6 土城墙中门址(CM11)平、剖面图(143)
图2-7 土城墙中、南门址(CM11、CM12)出土遗物(146)
图2-8 土城墙南门址(CM12)平、剖面图(147)
图2-9 土城墙北门址(CM10)平、剖面图(150)
图2-10 铜柱关(CM1)平、剖面图(153)
图2-11 铜柱关(CM1)出土遗物(157)
图2-12 明代各关出土瓦当与脊砖拓本(159)
图2-13 铁柱关(CM2)平、剖面图(160)
图2-14 铁柱关(CM2)出土遗物(170)
图2-15 铁柱关(CM2)出土遗物(171)
图2-16 三十六步与飞虎关(CM3)平、立、剖面图(插页)
图2-17 飞龙关(CM4)平、剖面图(176)
图2-18 飞龙关(CM4)出土遗物(180)
图2-19 朝天关(CM5)平、剖面图(182)
图2-20 朝天关(CM5)出土遗物(189)
图2-21 朝天关(CM5)出土瓷器(191)
图2-22 飞凤关(CM6)平、剖面图(194)
图2-23 飞凤关(CM6)出土遗物(200)
图2-24 万安关(CM7)平、立、剖面图(202)
图2-25 万安关(CM7)出土遗物(207)
图2-26 万安关(CM7)出土青花靶盏、杯、盘及瓶(209)
图2-27 万安关(CM7)出土青花碗(210)
图2-28 万安关(CM7)出土青花碗(211)
图2-29 万安关(CM7)出土青花碗(212)
图2-30 西关(CM8)平、剖面图(215)
图2-31 西关(CM8)出土遗物(221)
图2-32 西关(CM8)出土青花碗(222)
图2-33 西关(CM8)出土青花碗(224)
图2-34 后关(CM9)平、剖面图(226)
图2-35 后关(CM9)出土遗物(230)
图2-36 后关(CM9)出土脊兽(231)
图2-37 囤前关隘示意图(242)
图3-1 新王宫形势图(250)
图3-2 新王宫布方图(插页)
图3-3 新王宫ⅣT0503平、剖面图(253)
图3-4 新王宫总平面图(插页)
图3-5 新王宫垣墙结构(256)
图3-6 新王宫挡土墙(257)
图3-7 新王宫道路系统(插页)
图3-8 新王宫给排水系统(插页)
图3-9 新王宫C1与G5、G6平、剖面图(260)
图3-10 新王宫C3、
展开全部

海龙囤 节选

绪言 海龙囤,又名龙岩囤、海龙屯。龙岩囤,应因山得名,光二十一年(1841)印行的《遵义府志》卷4《山川》记有语称:“龙岩,今无此名。考海龙囤有杨应龙《示谕龙岩囤严禁碑》,所言龙岩,即海龙囤也。其言龙岩,称‘先侯设险’,而自署‘海龙囤骠骑将军’,则龙岩旧名,海龙应龙改称耳。”郑珍、莫友芝确定龙岩囤即海龙囤,龙岩囤是旧称,海龙囤则为土司杨应龙改称。除囤上尚存的《骠骑将军示谕龙岩囤严禁碑》直接提到“龙岩囤”外②,目前所见的传世文献中较早记载海龙囤的是万历二十九年(1601)行世的李化龙《平播全书》。是书“海龙囤”与“龙岩囤”并用,但以前者为主,仅个别地方使用了“龙岩囤”③。差不多同时的明代文献,则均记其为“海龙囤”④。清人所撰《明史》12次提及该囤,俱用“海龙囤”⑤。“龙岩”二字*早出现在南宋晚期的“杨文神道碑”中。碑文记载,宋宝祐五年(1257),蒙军自西逼近,时任播州沿边安抚使的播州杨氏第15世土官杨文与两府节使吕文德商议“置一城以为播州根本”,“于是筑龙岩新城”①。“龙岩新城”即龙岩囤。从已知文献看,龙岩之名确较海龙为早。明万历以降,“海龙囤”之名被广泛接受,但目前并无证据表明为杨应龙所改。至于“海龙屯”则是一个晚出的称谓。2000年前后,海龙囤申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关专家将之径改为“海龙屯”。2001年6月,全国第五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公布,名称为“海龙屯”,而后的正式行文均以此为称。这是海龙囤一囤多名的由来。名称的变化,也反映了海龙囤历史演变的轨迹。它始建于宋宝祐五年宋蒙战争的背景下,明万历二十八年,在24万明军的围攻之下毁于战火,是杨氏家族统领播州期间营建的一处山地防御工事,见证了中国边疆民族地区治理模式从羁縻之治到土司制度再到改土归流的完整变迁。 2012年4月~2020年7月,经国家文物局批准,贵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先后联合汇川区文体广播电视局、海龙屯文化遗产管理局、贵州省博物馆等单位,对海龙囤遗址展开连续八年的发掘、整理与研究工作,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这里报告的即是这十年工作的主要收获。 一、地理位置与环境 海龙囤坐落于遵义老城西北15千米(直线距离)的龙岩山巅,行政区划隶属遵义市汇川区高坪街道办事处海龙囤村双龙组(图0-1)。藏于崇山峻岭间,险峰耸立,万山环抱,状如莲蕊。囤顶*高海拔1356米(囤西土城墙*南端),囤下*低海拔960米(囤之东南角两河相汇处),相对高差近400米。囤顶平阔,西高东低。其东、北、南三面陡绝,下临深溪,北为白沙水、南为腰带岩,汇于囤之东南,蜿蜒向南,称喇叭水,为湘江上游;西衔群山,连绵5千米余,抵金鼎山(图0-2;图版1)。地势险绝,《明史》谓其“飞鸟腾猿不能逾者”②。本境数亿年前的震旦纪俱为海水淹浸,中三叠纪后渐次隆起为大陆,经历了海陆消长、沧海桑田的地质变迁。升为大陆后,其南、北、东三面又经由河流下切运动,渐成深壑。 遵义,古称播州,地处贵州高原之北部,北枕娄山,南接乌江。娄山海拔约1500米,相对高度逾500米,是贵州高原与四川盆地的自然疆界。这里“万峰插天,中通一线”,百险俱备。上有娄山关,乃人黔门户③。乌江则是贵州**大川,流向与娄山基本平行,滔滔东北去,下切深邃,其在贵州中部的谷底海拔为600米左右,岸壁高耸则达约400米,流急难渡,亦为一天然屏障。娄山与乌江之间,山峦起伏,河流纵横,间有平畴,为遵义粮仓。“其地东西南北可千里,西北堑山为关,东南俯江为池,林木蔚荟,田畴丰美,盖奥区也。” 湘江西岸的遵义老城自12世纪后叶以来,就一直是播州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据明初宋濂《杨氏家传》记载:杨氏第12世杨轸领播时,“尝病旧堡隘陋,乐堡北二十里穆家川山水之佳,徙治之,是为湘江”①。穆家川即今遵义老城一带。有明一代,这里是播州宣慰司的司治所在,平播后为遵义府府治。道光《遵义府志》记遵义府府治,“府旧署据(胜龙)冈之西麓,《孙志》谓旧宣慰司忠孝堂址者,即今遵义协署”②。换言之,播州长期的政治中心在遵义老城,而非海龙囤。两地之间,有喇叭水一湘江相互沟通,民间传说旧时可通舟楫。道光《遵义府志 古迹》记:“父老言,杨逆据此时,曾堰海龙坝之水使环囤下,自宣慰司至囤,二十里外即乘舟而往,未知然否?”③去囤不远的海龙坝、高坪均有大片良田,在昔皆系杨氏田庄,可提供充足的后勤补给④。 海龙囤不是孤立的,其周边尚有养马城、养鸡城、养鹅池、望军囤、龙爪囤等同一时期遗存,形成庞大而严密的山城军事防御体系。《平播全书》即记:“海龙囤周围,尚有龙爪、望军、海云等囤,养马、养鸡等城,皆海龙羽翼。”从而形成了“以海龙囤为老囤,以四围边界扎子囤,酋居中调度”的防御格局②。调查发现,其中的养鹅池、养鸡城与养马城等均夹白沙水一喇叭水河谷而立,反映河道作为进囤通道存在的事实,但未必通舟楫。 自北而南,由蜀经播人黔的驿道过海龙囤近旁。《平播全书 播州善后事宜疏》记:“播州旧辖松坎、桐梓、播川、永安、湘川、乌江、昌田、沙溪、仁水、湄潭、鳌溪、岑黄、白泥一十三驿,俱当川贵孔道。”③明成化十二年(1476)十月,巡抚四川右副都御史张瓒人播征剿诸苗,自重庆府南行,经播州松坎、桐梓、播川、永安、湘川等驿。抵永安驿时,杨辉父子自老城来迎④。而自永安驿至宣慰司治的道路从泗渡经高坪抵遵义老城。海龙囤就在该道近旁,可以阻击北来力量而护卫其南侧的政治中心播州城,但它并不当于道上而藏匿于去驿道不远的崇山峻岭间,并有子囤互为羽翼,形成自成一体的防御格局。这与南宋末初建龙岩新城时“置一城以为播州根本”,以及明末重建时“以为子孙万代之基,保固之根本耳”的立意是一致的,此乃播州的根基所系。因此,明万历年间30世土司杨应龙重建海龙囤时曾“彼其数年精力,用之一囤,前后重关,左右深谷,将自谓负隅之虎,莫可谁何”,明军成功预测海龙囤将是杨应龙*后的根据地,“三省八路之师并进,而贼计益穷,惟有胁叛苗、携妻子退据海龙囤而已”⑤。 综上所述,海龙囤的地理位置与环境表明,其选址至少考虑了险绝、补给、保他与自保等要素。衔山环水,三面陡绝,飞鸟腾猿难越,是为险绝。补给,指囤上并不产粮,均需囤下运输,但去囤不远即有海龙坝、高坪等田庄,方便补给。又西衔群山,成其“樵汲之路”⑥。保他,是囤去驿道不远,可以控扼北面交通,护卫作为政治中心的播州城。自保,则指海龙囤又自成中心,与周边诸囤互为羽翼,形成严密的山城防御体系。一旦播州城失守,城中之人即可沿白沙水一天内登临海龙囤,据险自保而成为名副其实的“播州根本”。 二、播州与杨氏 播州是一个历史地名,始于唐而终于明,其辖境在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变化,但大致一直以今遵义为其核心区域(图0-3)。杨氏长期统领播州,某种意义上甚至成为播州的代名词。 其地周盖为鳖国地。秦为巴郡西南、蜀郡东南之极鄙。汉武帝建元六年(前135)置犍为郡,元鼎六年(前111)置胖柯郡,均辖有鳖县。晋分鳖县为平夷郡,领平夷、鳖两县。隋为胖柯郡胖柯县地。唐贞观九年(635)以隋胖柯县分置郎州,领恭水、高山、贡山、柯盈、邪施、释燕六县。不久,省郎州并六县。贞观十三年(639),再置郎州,更名播州,复置恭水 图0-3播州疆域变迁示意图(采自周必素、彭万、韦松恒:《牧司一方一一播州杨氏土司墓葬管窥》,北京:科学出版社,2020年,第19页,图1-5)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