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网文创礼盒,买2个减5元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当下诗论-----围绕“当下”概念的一种美学提纲

当下诗论-----围绕“当下”概念的一种美学提纲

作者:杨震
出版社: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22-07-01
开本: 32开 页数: 369
本类榜单:哲学/宗教销量榜
¥50.6(6.5折)?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00:00:00
中 图 价:¥56.2(7.2折)定价  ¥78.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全场折上9折期间 满39元包邮
?快递不能达地区使用邮政小包,运费14元起
云南、广西、海南、新疆、青海、西藏六省,部分地区快递不可达
本类五星书更多>

当下诗论-----围绕“当下”概念的一种美学提纲 版权信息

  • ISBN:9787305258930
  • 条形码:9787305258930 ; 978-7-305-25893-0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当下诗论-----围绕“当下”概念的一种美学提纲 内容简介

本书围绕“当下”这一概念进行美学原理性推论和建构。从基本哲学问题逐步进入美学核心论题。以“虚无”与“存在”的冲突,亦即以“死亡”这一形而上难题为出发点;进入“意识”这一当代哲学共享的成就,用“意识”来调和上述冲突,亦即“死亡(虚无)”并非真正的存在问题,而是意识问题;“意识”问题被归结为“时间意识”问题,意识本质上是时间性的;所以,意识问题,只有通过“时间性”概念才能更好地得到理解,时间性是意识展开的真正样态,时间性的核心是“当下”,人的存在是当下发生的进行时。诗与艺术活动强化了我们的“当下意识”,凝聚了我们的在场,使存在得以凸显。由此,诗学问题获得了哲学意蕴,“当下”也成为美学的核心问题。

当下诗论-----围绕“当下”概念的一种美学提纲 目录

**编 当下诗论——围绕“当下”概念的一种美学提纲
**部分 立论
Ⅰ 方法论
Ⅱ 原理论(关于审美当下问题的一个推论)
Ⅲ 诗学
Ⅳ 诗艺
第二部分 反驳与答辩
Ⅰ 方法论
Ⅱ 原理论

第二编 概念之诗或在场之思
**辑
第二辑
第三辑
第四辑
第五辑
展开全部

当下诗论-----围绕“当下”概念的一种美学提纲 节选

  《当下诗论:围绕“当下”概念的一种美学提纲》:  1.2 反驳一:思维必须遵守逻辑,否则是无效的。  答辩一:有两种有效性——一,逻辑上的;二,经验上的。所以,思维遵守逻辑,或者遵循经验的指引。有时候,经验可以出现反逻辑的情况,比如“愉快的悲伤”“含泪的微笑”这是经验可能的,虽然是违反矛盾律的。但它也可以得到理解与说明。也就是说,能够获得思维中的显现。如果我们遵循生活世界的指引,思维就不只是符合逻辑那么简单的事情。借用康德的意思,我们的“知道”是有边界的,如果我们不得不“越界”,我们就无法通过“知道”(逻辑),而是通过“做到”来实现越界。思维有时起着驱动“做到”的作用。  反驳二:这里说思维不必遵循逻辑,后面又从同一律谈论世界与意识的同一。  答辩二:所谓“思维遵守矛盾律和同一律”,指的是思维有一种极限,不能同时设想被定义为相反的两个事物,这是一种事实。所谓“思维不必遵循逻辑”指的是一种态度,这种态度鼓励矛盾,期待在矛盾的陈述中带来启迪,比如“真理就是有益的错误”“上坡路就是下坡路”。实际上,这种矛盾并非真正违反矛盾律,而是改变了定义而已,完整的表述是“在一种语境中被视为错误的判断,在另一种语境中,因为有益,而被视为真理”。这里强调思维可以突破逻辑,是指这种未被精确定义所带来的表面矛盾的陈述,本身却可能有巨大的启迪力量,它利用了这种模糊性所造成的表面矛盾,带来理智上的冲击力,从而让开启出来的直白道理获得了力量。这里强调,思维不以逻辑自洽为目标,而以开启新知、新可能性为目标,哪怕这个途中会遭遇错误和悖谬。  1.3 反驳:思维的任务就是实现交流,不存在“独自思考”。  答辩:是的,不存在无法沟通的思想,“私人思想”只是一个空洞的假设。但真正的思想都是通过“独自思考”来实现的,可沟通性是内在于思想的载体——语言之中的;它是思想的基础,而非目的。所谓“真正的思想”,指的是有生命的思想,有机的、原发的、生长性的思想,它只能通过一个有机的生命体而滋生出来,它遵循所谓“个体化原则”,它的核心是原创性,它的威胁来自外在的公共性要求,后者让思想可能变成传声筒、复制品和机械拼凑的产物,成为“学术生产”。相反,思想是通过坚定的“自我思考”而自然实现其公共性。就像任何一个有机体,它的公共性和可交流性,源自生命体对世界一刻不停的能量与物质交流,它的个体性本身就是公共性的成果,它无法抛弃个体性来追逐公共性。它聆听的是生命的召唤,而非公约的召唤。  1.4 反驳一:语言有不可翻译的部分,意识也有私人的部分。事实表明,翻译或多或少总是一种损失。  答辩一:翻译若是一种损失,其实早在翻译之前已经损失了,因为即便是母语读者,面对同一本书,也都要在自己脑海里,借助自己的知识与经验储备翻译出来。在这个严格意义上,不曾有两个人阅读过同一本书。然而,思想之为思想,并不在于不可交流性,而在于可交流性。在字面意义或者隐喻意义上的翻译活动中损失掉的部分,并不是思想不可或缺的部分。思想,意味着沟通,即便只是与自己沟通(让自己明白、信服——思想是制造相信的活动)。  反驳二:这一个答辩与1.3的答辩矛盾。既然思想并不等同于“逻辑思维”,强调了“有机性”和“启迪”,那么,思想就允许个体性和不可沟通性。  答辩二:思想不局限于逻辑,不等于思想部分放弃了公共性与可沟通性。思想的可沟通性并不等同于逻辑或数学的客观性,思想的可沟通性基于生存的“共在”,基于生活世界是同一个世界,它把相互理解看成共存的前提。在这一点上,彻底地为自己思考,就是彻底地为世界思考。  ……

当下诗论-----围绕“当下”概念的一种美学提纲 作者简介

北京大学与法兰克福大学联合培养哲学博士,中山大学“百人计划”副教授,现任职于哲学系(珠海),兼任国际美学协会执行委员及北京大学美学与美育研究中心研究员,主要研究领域为艺术哲学与美学,在《文艺研究》等刊物发表文章二十多篇,其中核心刊物十余篇,出版专著《从美、艺术走向人》,译著《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和《显现美学》《绘画、权力与赞助制度》。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