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洛阳小镇风情-地名古今-签名本

包邮 洛阳小镇风情-地名古今-签名本

“地名古今”丛书是海天出版社继“寻找中国”丛书之后精心打造的一套人文历史丛书,丛书定位于“地名,我们回家的路”的主题,旨在唤起人们对承载着丰富的文化信息和情感的地名的重视。地名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不断变化,地名承载着文化,是中国人的一种自我认同方式和情感归宿

作者:暂无
出版社:海天出版社出版时间:2019-01-01
开本: 32开
本类榜单:旅游销量榜
中 图 价:¥25.7(5.7折) 定价  ¥45.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开年大促, 全场包邮
?新疆、西藏除外
本类五星书更多>

洛阳小镇风情-地名古今-签名本 版权信息

  • ISBN:9787550724969
  • 条形码:9787550724969 ; 978-7-5507-2496-9
  • 装帧:暂无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洛阳小镇风情-地名古今-签名本 内容简介

《洛阳小镇风情》是一本随笔集,通过描写随州下辖的千年古镇洛阳小镇的人物、风俗、历史、文化故事,为读者细细道来洛阳镇的前世今生及洛阳小镇的人文风貌,体现了作者对故乡的热爱,全书洋溢着浓浓的乡情和人情味。

洛阳小镇风情-地名古今-签名本洛阳小镇风情-地名古今-签名本 前言

总序:地名,我们回家的路



地名如人名,与生于斯长于斯的一代又一代人,息息相关。地名,承载丰富的文化信息,承载千百年的情感传承,不会随着时间推移而消失。一个长期形成的地名,其实就是那个地方的符号,那个地方所有人情感所系的标志。即便远在他乡,故乡名字,在人们心中永远不会忘记。我们常说珍爱乡愁,寻找乡愁,乡愁就融在地名之中。

2016年清明前夕,我在武汉做一次关于地名的演讲,听一个省的民政厅干部讲了一个故事。一位漂泊在外的老人,身体不好不能回到家乡,就让孩子回来寻根,找他生活过的地方。孩子归来,拿着那个地名,难以找到,原来那个地名早已消失。后,孩子找到民政厅,翻阅地名档案,终于找到原来的地名。这位老先生,写信来感谢他们,同时在信中说:“你们经济发展得很好,建设也很好,但是地名不要改,地名是我们回家的路。”

地名,我们回家的路。说得多好。

地名,在所有寻找乡愁的人们心中,就是一条回家的路。即便对于没有在这里出生的人,那也是祖辈的根,后代依旧将心底的那份乡愁,与那个遥远的地名联系在一起。为《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谱曲的周巍峙先生,曾任文化部代部长、全国文联主席,他爷爷那一代逃荒离开徽州,虽然周巍峙没有在徽州出生,但徽州一直在他心中。我在微信公众号“六根”发表《徽州,归来吧!》一文之后,他的儿子周七月告诉我,父亲一直想找到徽州的家乡,并且认为徽州地名被黄山替代,是没有文化的表现。他根据父亲提供的堂号,前往徽州,找到了祖辈生活过的村庄和祠堂。去世两年前,周巍峙终于回到徽州祖籍所在地,了却心愿。为踏上这条回家的路,他等待了整整90年!

回家的路,到底有多远?有多近?对于所有人,远与近,在乡愁中,在梦中。

地名的替换与取消,显然,需要慎之又慎。尤其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地名,早就成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它们存在于史书、碑刻、文学经典之中。如果轻率地将之更名,多少文化信息就会被消解。陕西汉中的勉县,是武侯墓和武侯祠所在地,因汉水称作沔水,后来,这里一直叫沔县。1964年,因考虑到“沔”字不好写,便随便改为“勉”。汉水流至湖北,一个县叫沔阳,和沔县的“沔”是同一个字。可是,上世纪60年代没有改名的湖北沔阳,到80年代却改名叫仙桃市,沔阳从此消失。远远近近的人,都熟悉沔阳三蒸、沔阳花鼓戏,可如今,一个“仙桃”,令“沔阳”失去了多少历史内涵。为此,生于斯长于斯的作家池莉,特意撰文呼吁恢复“沔阳”。

说到襄阳,会想到王维的“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想到杜甫的“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说到荆州,会想到“大意失荆州”;说到衡阳,会想到高适的“衡阳归雁几封书”;说到徽州,会想到汤显祖的“一生痴绝处,无梦到徽州”……试想一下, 如果将“襄樊”“荆沙”“黄山”在诗句中予以替换,今人与后人的感受,又该如何?幸好衡阳、泰安等地名,没有在黄山替换徽州之后也随之更改,不然,多少经典诗词,将从此失去地名带来的历史内容和美感。

能否慎重更换地名,其实就在于是否对地名有一种情感。这种情感,是个人的,是家族的,更是地方的、民族的。诸多地名情感的滋生、蔓延与丰富,才构成一个民族的文化自尊。在更换地名之际,我们需要敬畏文化,敬畏历史,任何一个地名,都是在悠久历史中形成的。邯郸这个地名,延续两三千年,不是依旧与人们同在吗?

可喜的是,如今越来越多的人,知道重视传统,敬畏历史。当然,不是所有地名都必须恢复旧名称,但对于“徽州”这样极其重要的历史地名,却值得付出一定代价予以恢复。没有徽州,哪里有“安徽”?全国第二次地名普查,无疑给了我们一次新的契机。通过普查,来一番梳理,让中国的地名更带有历史沿袭性,更具有传统文化特色,让新起的地名更能体现中文之美,更有丰富内涵。当然,这需要各地政府,有勇气面对过去的错误。譬如徽州,将这种改错的著名地名重新恢复,才是对历史、对文化的真正珍爱与敬重。

珍爱地名,回家的路,再远,也很近。

于是,我忽发奇想,何不开设一个“地名古今”微信公众号?2016年5月3日,“地名古今”启动。第二天,5月4日,发表我的篇文章《地名,我们回家的路》。“地名古今”的帷幕,慢慢拉开。时间真快,到2018年5月,“地名古今”推出整整两年。两年来,“地名古今”成为全国各地作者讲述地名历史的小小平台。大家互不相识,却在平台上读对方的文章,了解彼此的历史、文化和故乡情感。

的确,地名不是干巴巴、枯燥的几个汉字,它们包容了多少历史变迁、多少文化内涵、多少故乡人的情感。“地名古今”不仅仅讲述地名的历史变迁与故事,还希望不同门类的专家参与其中。家族故事、方志、中国园林常识、旅行、寻访……不一样的地名,不一样的风景,要用不一样的心情去感受,去领悟。

一年之后,2017年5月我重新拟定六个栏目,分别如下:

1.我说地名:以个人视角讲述熟悉的地名历史变迁和故事,避免面面俱到,避免罗列概念。突出个人对地名的理解和历史变迁的解读。

2.倾听讲述:每个村庄、每条街巷,都有说不完的人与地名故事,每个人都是一本大书,倾听讲述,以细节勾勒岁月流逝中的、难以重现的故事。

3.我的漂泊:许多人的人生旅程,会在迁徙、漂泊中走过。用印象深的几个地名,穿插个人的成长史、生活史,本身就是“地名古今”不可缺少的内容。

4.故居寻访:千百年来,每个地方都有影响历史、文化的名人,故居寻访,在寻访中解读名人,使之古今融合。同样避免面面俱到,写能触动自己的地方即可。

5.行走天下:旅行已成为当今时尚所在。如何行走,如何把旅行化为自己生活、精神的一部分,把旅行与异地观感融为一体,既是游记,也有颇为充实、敏锐的诗意表达,这是值得期待的行走天下。

6.回家的路:远离故乡的人,心中永远牵挂故乡。每次踏上归家之路,都会是一种全新的体验。儿时星星点点的记忆,家庭几代人的酸甜苦辣、悲欢离合,都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素材。一棵树,一口井,一家人,左邻右舍,都是故乡难忘的记忆。

谢谢海天出版社诸位同仁厚爱,同意接纳出版“地名古今”丛书。所有“地名古今”作者,得知这一消息,都为之激动。

期待更多读者和作者关注“地名古今”,参与撰写更多故事。

未来的日子里,我们再前行!



李 辉

2018年新年之际写于北京看云斋

显示部分信息

洛阳小镇风情-地名古今-签名本 目录

洛阳店——神奇的山间小镇

小镇——是一条龙

鸡公山上有只石公鸡

祖师顶矗立在我们心中

物流,曾在肩膀上进行

驼铃摇醒山间的黎明

史先生和小史先生

郭裁缝——小镇美的使者

小镇有两个女汉子

戏剧节的大幕秋后拉开

风度翩翩的江湖先生

礼三先生和他的半个药店

娃娃们都盼“过十岁”

一家有喜事,乐遍众街坊

我接受的项礼仪训练——敬祖

大年三十讲究多

正月初一拜大年

破五送石猴及其他

正月十五舞龙灯

清明,我们回家祭祖

艾草香里过端阳

矗立在心中的石碑

为我读书,父亲甘愿受累

我的语文老师孔庆圭

校长带我们去赶考

小镇三大有:银杏、火麻、木籽油

本色的洗涤用品——皂角

小作坊给小镇带来了喜庆

小镇人休闲有了新去处

小染坊印出了花色布

野鸡,野鸡,满山飞

操场上弥漫着菜籽油香

路边有个茶水棚

琴声在街筒筒里流动

显示部分信息
展开全部

洛阳小镇风情-地名古今-签名本 节选

洛阳店—神奇的山间小镇





我的家在一个深山中的一个小镇上,群山环堵、丛林环护,几乎连风都透不进来。但名字响亮,叫“洛阳”!这个小镇何以名称“洛阳”呢?竟与河南省那个有着五千多年文明史、四千多年建城史和一千五百多年建都史,在中国建都早、建都历史长的城市“洛阳”同名!个中缘由不得而知,但却是个真实的存在。我翻过随县旧县志,旧县志也说这里叫“洛阳”。

…………

这里会不会还有其他的名号呢?可能有,也可能没有。

每年腊月二十四过小年,父亲总要在堂屋的神柜前对着家神菩萨祷告,祷告时要向神灵说些话,大意是:某年、某月、某地、某人,谨向神灵如何如何。其中有一句是“有董店人毛某某谨备牲礼,向神……”,当时年纪小,不明其意,后来长大读书了,才慢慢想到这里会不会还有个名字叫“董店”呢?想想也未必:我们家是后来搬迁来的,并非祖居这里。父亲说的“董店”,或许是另一个地方。

我们这个叫洛阳的小镇地处随县、安陆、应山、京山四县交界处,四面环山,一条小河从西北山中蜿蜒流出,穿过中间的平坝,又向东南的丛山中流去。平坝略成长方形,街区分两部分建在小河右岸的狭长地段上。北面的称“上街”,南面的称“下街”,中间有一条大路连接,相隔大约一华里。 一条山溪从上下街之间的西边桐木冲流出来和大路相交,先民在交叉处垒起一座石拱桥,桥头立着一块一人高的石碑。我上高小(四至六年级)时,每天要从桥上走过几次。石碑上方横刻着“严遵官旨”四个大字,下面分条竖刻着很多字。碑上的字我认不全,但大体意思明白,是叫百姓应该如何如何,不应该如何如何的,很像现在的“乡规民约”之类的文告。

我家在下街,下街的规模比上街小。但是,抗战前却比上街繁华。街筒筒很短,长不过三百米,街道上铺着大小不一的鹅卵石,弯弯曲曲、坑坑洼洼、高低不平,走在上面因脚下不平身子不免歪歪扭扭。商铺算不上鳞次栉比,但应有尽有,也算得满目琳琅;除少数几个家庭另有别就外,其他住户都或大或小做点生意。我记得的有油坊、染坊、榨坊、勤行、米行、豆腐店、理发店、杂货店、山货行、药铺、酿酒坊、铁匠铺等;此外,还有几家专门烧制和经营石灰的。我们家开勤行,主要做些糕点、麻花、麻饼、挂面等。这里逢单日热集,生意还算红火。附近农人带着自己的农产品上街,又是卖又是买—乐呵呵地赶来,买卖罢了又乐呵呵地回去。过去总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农人很苦,可小镇附近乡间的农人似乎不完全这样。

在小镇的街筒筒里,乡里人、街上人平等相待,和谐相处,倒也自在安然。

京山人来小镇卖草鞋,然后带小镇的火麻或白菜回去;安陆人来这里,主要也是买火麻、白菜或者建筑用的石灰;应山县靠近武汉,物资充裕,他们大多是冬天来—这里有上好的大白菜,买回去腌成酸菜以弥补冬春两季餐桌上的不足。小镇人对人和气,无论是外县人或者附近的农人,来这里都会有宾至如归的感觉。主顾间和和乐乐、亲亲热热,没有现代商人间那种尔虞我诈和互相算计。或许正是这样,小镇才得以隆盛发达、和乐升平。

日本鬼子闯进来之后,烧杀抢掠无所不为,从此小镇便萧条起来,生意由下街转到上街。当时,仅我们家就被洗劫了几次。有一次,一个铜脸盆没处藏,父亲急了将它扔在粪坑里。回来后,一切都毁坏殆尽,唯有那个脸盆还完好保存着。我们家临街的门面房是什么时间烧毁的,烧毁后又是什么时候盖成了草房,我已经记不清了;但将草屋扒掉再盖成瓦房,我记得是在1946年的冬天,我甚至还记得盖房用的全部土坯都是一个叫张德发的乡民提供的—那时候我已经六岁了

洛阳小镇风情-地名古今-签名本 作者简介

主编:李辉,当代作家。1956年生于湖北随县。1982年毕业于复旦大学。曾任人民日报社文艺部高级编辑。以传记、随笔写作为主。主要作品有《沈从文与丁玲》《萧乾传》《沧桑看云》《百年巴金》《封面中国》等;译著有《枯季思絮》《福斯特散文选》《走进中国——美国记者的冒险与磨难》《中国股市绘本》等。



毛庆炎,1941年1月生,湖北随州人。1965年毕业于武汉师范学院(湖北大学前身)中文系,后分配到枣阳师范学校任教直至退休。曾在《江苏教育》发表多篇文章。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