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3文创礼盒,买2个减5元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生态乡村规划理论与实践:以川西北地区为例

生态乡村规划理论与实践:以川西北地区为例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22-12-01
开本: 其他 页数: 200
本类榜单:建筑销量榜
中 图 价:¥148.5(7.5折) 定价  ¥198.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满69元免运费
?快递不能达地区使用邮政小包,运费14元起
云南、广西、海南、新疆、青海、西藏六省,部分地区快递不可达
本类五星书更多>

生态乡村规划理论与实践:以川西北地区为例 版权信息

  • ISBN:9787030734310
  • 条形码:9787030734310 ; 978-7-03-073431-0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生态乡村规划理论与实践:以川西北地区为例 内容简介

本书以国家实施生态文明建设与乡村振兴战略为契机,聚焦生态服务功能极为重要的川西北地区的城乡建设,以生态乡村理论与实践案例为支撑,阐述生态乡村的发展历程、生态乡村的分析与评价、生态乡村的目标定位与发展模式、生态网络与生态安全格局的构建以及生态乡村的生态空间、农业空间、生活空间规划和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设施规划。

生态乡村规划理论与实践:以川西北地区为例 目录

目录
第1章 生态乡村概述 1
1.1 乡村和乡村生态系统 1
1.1.1 乡村的概念 1
1.1.2 乡村生态系统 3
1.2 乡村发展历史沿革 6
1.2.1 我国乡村的发展演化特征 6
1.2.2 我国乡村发展中的问题 7
1.3 生态乡村的定义和特征 9
1.3.1 生态乡村的定义 9
1.3.2 生态乡村的特征 10
1.4 生态乡村规划 11
1.4.1 生态乡村规划的特征 11
1.4.2 生态乡村规划的内容 12
1.4.3 生态乡村规划的编制程序 19
参考文献 22
第2章 国内外生态乡村规划研究进展 23
2.1 国外生态乡村规划与建设启示 23
2.1.1 日本和韩国生态乡村的建设背景及建设现状 23
2.1.2 美国生态乡村的建设背景及建设现状 25
2.1.3 丹麦和德国生态乡村的建设背景及建设现状 27
2.1.4 国外生态乡村规划策略及对我国的启示 30
2.2 国内生态乡村规划与建设启示 32
2.2.1 我国生态乡村规划现状 32
2.2.2 我国典型生态乡村建设带来的启示 34
参考文献 35
第3章 生态乡村的分析与评价 36
3.1 乡村生态评价原则和方法 36
3.1.1 评价原则 36
3.1.2 评价方法 36
3.2 乡村景观生态安全格局分析与评价 44
3.2.1 生态安全格局的概念 44
3.2.2 生态安全评价的概念 45
3.2.3 研究方法 46
3.3 川西北地区典型乡村的生态分析与评价 47
3.3.1 川西北生态脆弱的沙化地区的乡村生态评价 47
3.3.2 川西北生态屏障区的山地乡村生态评价 49
3.3.3 川西北生态敏感的干旱河谷乡村生态评价 55
参考文献 57
第4章 生态乡村的目标定位与发展模式 58
4.1 生态乡村的目标定位 58
4.1.1 不同等级生态乡村的目标定位 58
4.1.2 不同地域生态乡村的发展定位 62
4.2 生态乡村发展模式 65
4.2.1 乡村生态产业发展模式 65
4.2.2 乡村生态村落建设发展模式 68
4.2.3 乡村生态空间发展模式 69
4.3 川西北典型生态乡村的目标定位与发展模式 71
4.3.1 以循环农业发展模式为代表的三台县生态乡村建设实践 71
4.3.2 以生态旅游发展模式为代表的平武县桅杆村生态乡村建设实践 75
4.3.3 以生态保育发展模式为代表的游仙区街子乡生态乡村建设实践 78
参考文献 83
第5章 生态乡村的生态网络和生态安全格局构建 84
5.1 乡村生态源地的确立 84
5.1.1 乡村生态源地的选取 84
5.1.2 乡村生态源地的识别方法 84
5.2 乡村生态廊道和生态网络构建 87
5.2.1 乡村生态廊道构建 87
5.2.2 乡村生态网络构建 90
5.2.3 基于MCR模型的生态网络构建 92
5.2.4 基于MSPA模型和MCR模型构建生态网络的案例 93
5.3 乡村生态安全格局构建 98
5.3.1 乡村生态安全格局概述 98
5.3.2 乡村生态安全格局的构建 99
5.3.3 川西北典型生态乡村的生态安全格局构建 99
参考文献 102
第6章 生态乡村的生态空间规划 105
6.1 生态乡村的自然生态保护与修复规划 105
6.1.1 林地和草地的保护与修复规划 105
6.1.2 水资源与水环境保护规划 107
6.1.3 生态乡村水土流失与地质灾害整治规划 111
6.2 生态退化型乡村的生态修复 115
6.2.1 水体生态修复理论与技术 115
6.2.2 土壤修复理论与技术 117
6.2.3 生境退化和生物多样性恢复理论与技术 119
6.3 川西北生态乡村的生态空间规划实践 121
6.3.1 壤塘县中部水土保育型生态空间规划实践 121
6.3.2 安州区北部生态保育型乡村生态空间规划实践 123
6.3.3 平武县水土保持与生态修复区乡村生态空间规划实践 127
参考文献 130
第7章 生态乡村的农业空间规划 131
7.1 耕地与基本农田保护规划 131
7.1.1 基本概念 131
7.1.2 存在的问题 131
7.1.3 耕地组织形式 132
7.1.4 基本农田保护规划 132
7.2 土地整治与土壤修复规划 133
7.2.1 土地整治规划 133
7.2.2 土壤修复规划 138
7.3 农业空间产业规划 138
7.3.1 种植业产业规划 138
7.3.2 养殖业产业规划 139
7.3.3 循环农业产业规划 139
7.4 川西北典型生态乡村的农业空间规划实践 140
7.4.1 绵阳市涪城区南部生态乡村农业空间规划实践 140
7.4.2 三台县涪江流域生态乡村农业空间规划实践 143
7.4.3 壤塘县北部牧业生态乡村农业空间规划实践 147
参考文献 148
第8章 生态乡村的生活空间规划 150
8.1 生态乡村建筑规划 150
8.1.1 乡村生态建筑 150
8.1.2 藏族羌族聚集区生态建筑及其规划 152
8.1.3 川西北地区民居风貌 154
8.2 生态乡村公共空间景观规划 156
8.2.1 生态乡村公共空间景观 156
8.2.2 生态乡村公共空间景观规划的原则 158
8.2.3 生态乡村公共空间景观规划及常见类型 159
8.3 生态乡村庭院景观规划 161
8.3.1 乡村庭院景观规划存在的问题 161
8.3.2 生态乡村庭院景观的概念及构成要素 162
8.3.3 生态乡村庭院景观设计原则 163
8.4 川西北典型生态乡村生活空间规划实践 164
8.4.1 游仙区盐泉镇生态乡村生活空间规划实践 164
8.4.2 平武县磨刀河流域生态乡村生活空间规划实践 167
参考文献 169
第9章 生态乡村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设施规划 170
9.1 生态乡村基础设施规划 170
9.1.1 生态乡村基础设施概述 170
9.1.2 生态乡村基础设施专项分类规划 171
9.2 生态乡村公共服务设施规划 176
9.2.1 生态乡村公共服务设施概述 176
9.2.2 生态乡村公共服务设施专项分类规划 177
9.3 川西北典型生态乡村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设施规划实践 179
9.3.1 山地型生态乡村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设施规划实践 179
9.3.2 平坝型生态乡村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设施规划实践 185
9.3.3 城郊融合型生态乡村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设施规划实践 187
参考文献 191
展开全部

生态乡村规划理论与实践:以川西北地区为例 节选

第1章 生态乡村概述 1.1 乡村和乡村生态系统 1.1.1 乡村的概念 1. 乡村的基本概念 乡村(rural)是在地理景观、社会组织、经济结构、土地利用、生活方式等方面都与城市有明显差异的一种地域系统,该系统具有特殊的地域边界,主要位于城市之外的乡镇行政范围。“城”“乡”是两个相对的概念(Antrop,2000),具有统计学、地理学和经济学意义,并因不同国家而异。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OECD)定义乡村社区和城市社区时以人口密度150人/km2为界限,分为显著乡村地区(predominantly rural regions),即50%或以上的人口居住在乡村社区;中间地区(intermediate regions),即15%~49%的人口居住在乡村社区;显著城市地区(predominantly urban regions),即少于15%的人口居住在乡村社区。而在亚洲大多数国家,500人/km2才是“乡”与“城”的分界线,“乡”意味着农村,或经济上依赖耕作和农业的过着乡村生活的人群;对应地,“城”意味着与乡村生活截然不同的经济上依赖工业和服务业的人群。 与乡村关联的概念有村庄、农村和农村聚落等。村庄是一个以自然和居住为基础的文化经济共同体,它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在《现代地理学词典》中被解释为非城市化地区。村庄长期以来被自然环境和农业生产环境所包围,是维持人与自然生态环境平衡的重要中介环节(王德刚,2013)。在《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中,农村是指以从事农业生产为主的人聚居的地方。农村地理学家休 克洛特(Hugh Clout)认为,农村地区是人口密度小、田园特色明显的地区(王云才,2014)。德国和法国将常住人口少于2000人的居住区列为农村地区;美国将常住人口少于2500人的居住区列为农村地区;苏联指定的农村居民点人口不到2000人,农业人口比例超过1/3或1/2。1988年,中国学术界将常住人口在2500人以下、非农业人口不超过30%的居民区称为农村地区。对于城市来说,农村是一个社会区域的总称,包括村庄、集镇和其他不同规模的定居点,是农业生产者生活和从事农业生产的地方。随着城乡一体化发展,其内涵不断衍生,农村地区不仅有农业生产,还有其他产业。农村的社会学概念是指农村聚落。根据聚落的发展过程和阶段,农村聚落包括单户聚落、村落聚落和集镇聚落。农村聚落作为农村居民共同生活的场所,是由多种物质要素构成的综合性实体,能够满足农民的生产、生活和精神文化需要。周道玮等(1999)定义村落为以一定年龄结构、一定数量的人口或人群为基本特征,以户为组成单位,以土地为经营对象,以相应的生物为主要价值资源的人类聚居的空间单元。 张小林(1999)总结了农村的社会学和经济学主要特点:一是在农村社会生活中,社会交往多为直接的面对面交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密切,社会生活以家庭为中心,家庭和血缘观念更强,农村社会行为规范相对单一,风俗道德影响较大;二是居民以从事农业生产活动为主要谋生手段,经济活动简单;三是农村地域辽阔,人口少、人口密度低,变化缓慢,相对封闭保守;四是农村的物质文化设施落后于城市,农村居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普遍低于城市居民。在社会学和经济学意义上,农村和乡村的概念几乎是通用的。 乡村建设涉及社会经济学、农学、生态学(ecology)和建筑学等多个学科,形成了乡村地理学、乡村聚落学和乡村生态学(rural ecology)等分支学科。乡村地理学研究乡村聚落的形成、功能构成、发展体系及空间分布规律,是探究乡村地区社会经济、人口、聚落、文化、资源与环境问题的学科(杨忍等,2020)。20世纪70年代以来,乡村地理学的研究呈现多元化,主要关注人地关系、乡村重构、社会变迁、土地利用与乡村制度等,从功能研究发展为对政治经济和社会建设的研究。乡村聚落学是研究乡村聚落形成、发展以及分布规律的学科(王恩涌等,2000)。乡村聚落学的研究主要包括乡村聚落生态研究、乡村聚落空间研究和乡村聚落景观研究三个方面(何仁伟等,2012)。乡村生态学则基于生态学的研究视角,运用定量化和空间分析技术探究乡村生态系统生产、生活和生态空间的特征、布局、演变动态和生态服务功能等问题,以为乡村自然资源利用和空间布局提供理论依据(何念鹏等,2002)。 国内外学者开展了一系列关于乡村空间分布、演变及布局优化的研究。Bournaris等(2014)运用多因素模型对影响农村居民点布局特征的政策因素进行研究,并预测了居民点布局对希腊郊区居住区发展的影响。李峰和张梦然(2021)从乡村振兴视角揭示了乡村社区居住空间特征及营建策略。田光进等(2003)通过单元自动机与人工神经网络模型对我国农村居民点进行区划,并分析了其用地变化的时空格局特征,指出农村居民点用地受区域位置、经济发展和国家政策影响。师满江等(2016)利用GIS(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地理信息系统)空间分析、景观格局指数与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对干旱区绿洲农村居民点的景观演化特征及驱动机制进行了研究。孔雪松等(2014)基于点轴理论构建了农村居民点布局,并将居民点用地空间划分为城镇型、内部改造型、迁村并点型3种类型,规划引导居民点合理布局。这些乡村理论和实践研究都为我国乡村规划和建设提供了重要的借鉴和科学依据。 2. 乡村的类型 根据不同的行政管理与建设目标需要,依据不同的地域特点,可以多层面、多视角地对乡村进行类型划分(图1-1)。 (1)按照行政范畴可将乡村划分为行政村和自然村。行政村是指行政建制上的村庄,主要侧重于管辖范围,是我国行政区划体系中*基层的一级,设有村民委员会等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自然村是指一定空间内聚集而成的自然村落,主要侧重于集聚空间,是村民日常生活和交往的单位,而不是社会管理单位。二者的区别不在于规模的大小,而在于行政建制的差异。其中,行政村又可分为中心村和基层村。中心村是指在区域空间中能服务于周围地区且有较大范围的工农业生产、家庭副业的乡村聚集点;基层村是指自然形成的农民聚居点,它具有小规模的公共服务设施、农民聚居点和农业生产点等。 图1-1 乡村的类型 (2)按照发达程度可将乡村划分为现代化农村、发达农村、以农业为主的中等发达农村、非农业发展较快的中等发达农村、欠发达农村、不发达农村6类。 (3)按照发展阶段可将乡村划分为原始型乡村、古代型乡村、近代型乡村、现代型乡村和未来型乡村(王德刚,2010)。 1.1.2 乡村生态系统 1. 乡村生态系统的结构 生态学是研究生物有机体与生境相互关系的学科。“乡村”和“生态学”的有机结合是乡村生态学的基础。城市生态学研究城市环境与人的相互关系,而乡村生态学则关注乡村自然和人文环境与人们生产、生活和行为的相互关系,在研究内容上与城市生态学形成了交叉和互补。乡村生态学的概念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作为乡村社会学、乡村地理学和人类生态学的研究方向和领域被提出(Bayliss-Smith and Feachem,1977;Buttel,1980;Morren,1980),我国学者周道玮等(1999)定义乡村生态学为研究村落形态、结构、行为及其与环境本底统一体关系的生态学分支学科。村落除具有空间和生命特征外,还受到特定的非生物环境、社会经济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具备生态系统的特征。乡村生态学针对“村落”这一具有生命特征的景观单元,研究其自身发展变化与环境的相互关系,故乡村生态学也可称为村落生态学(village ecology)。何念鹏等(2002)提出了乡村生态学的研究体系、研究尺度和等级特征。然而,自乡村生态学的概念出现后,其研究并不如城市生态学研究系统和深入,多为生态农业、有机农作和乡村旅游等的片段化案例研究,缺乏对乡村生态系统的系统分析和规划。本书所指的乡村生态学,是研究乡村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特征、演变规律、科学规划与管理的学科。乡村生态系统是乡村环境与生物(包括人类)相互影响和作用的有机体,由乡村境域的自然要素和社会要素构成。自然要素包括乡村地区的山地、农田、森林、草地、湿地和水域等,社会要素包括人工建造的村庄、建筑物、道路等基础设施以及乡村历史和文化等。生态学中生态系统的构成可分为生物和其生存的环境,生物又可分为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在乡村生态系统中生产者指的是农田中的各种农作物、天然和人工林草等植被,消费者是指乡村居民和生活于乡村范围内的各种动物,分解者是指能促进乡村土壤养分循环和各类有机物质分解的动物和微生物种群。乡村生态系统中的自然环境要素包括阳光、空气、水分、土壤和矿物质等,人工环境要素包括人们在生产和生活中建造的建筑物、道路等原来自然界中并不存在的环境要素等。 本质上,城市和乡村是一个典型的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乡村生态学是一门交叉学科,涉及经典生态学、景观生态学、经济学和社会学等学科的交叉与融合。乡村生态学将生态学理论和方法应用于乡村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研究,从时间和空间尺度研究乡村生态系统特别是城乡交界面的物质、能量、信息、价值和人力资源流,揭示乡村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关系,阐释乡村面临的生态问题,以期推动乡村生态规划,促进乡村生态建设和可持续发展。 2. 乡村生态系统的功能 除一般的生态系统共有的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三大“内在”功能之外,乡村生态系统还具有以下几种“外在”功能。 1)生态服务功能 欧阳志云(1999)将生态服务功能定义为生态系统和生态过程形成和维持所需要的自然环境条件和所发挥的效用。乡村生态服务功能是指乡村生态系统为保障区域生态安全,提供气候调节、水土保持、环境净化、污染物分解、新鲜空气和清洁水源供给等生态服务,其可从生态系统支持服务和调节服务两个方面来描述(陈雅珺,2016)(表1-1)。中国乡村不仅生产了世界上*多的粮食和各种农产品,同时还发挥着巨大的生态服务功能,对国家的生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我国提出既要重视农村经济的发展,又要保证生态服务功能水平的提高。从生态学角度看,乡村各种生态服务功能的价值已经远远超出了传统经济学的范围。随着城乡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推进,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的重要性更加突出(刘崇刚等,2020)。乡村作为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重要功能区,与城市相比,具有更多的“健康”“绿色”和“生态”特征,拥有更广阔的绿色开放空间,在空气净化、气候调节和水资源保护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生态服务功能,是确保区域高质量持续发展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表1-1 乡村生态系统的支持服务和调节服务功能(陈雅珺,2016) 2)生产功能 物质生产是乡村生态系统的重要功能。乡村生态系统的生产功能不仅维护了自然生态系统,同时也为人们提供了初级和次级产品,维持了人类社会的生存和发展。乡村的物质生产不仅能满足系统内乡村居民的生活需求,而且也是城市生态系统发展的物质基础(杨小波,2008)。中国乡村生态系统用占世界7%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22%的人口。乡村生态系统强劲的生产能力,不仅保证了城乡人口的基本生活需要,同时也为相关工业生产提供了大量的原材料,构成了我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 3)生活功能 乡村生态系统主要支撑长期居住在乡村地区的居民的生活需求,但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城市居民也长期居住在农村。据相关统计,中国农村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比例逐年下降,但同时也有较多的城市居民在乡村创业和生活。调查显示,86.1%的老年人渴望在农村养老(黄国勤,2019)。乡村养老是一种基于乡村休闲产业和自然资源优势的养老模式,由政府、社区、家庭和个人共同参与,能够使老年人享受住房、医疗、农业休闲旅游、娱乐文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