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网文创礼盒,买2个减5元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持续发展途径的经济学分析

持续发展途径的经济学分析

作者:潘家华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出版时间:2022-11-01
开本: 16开 页数: 408
本类榜单:经济销量榜
中 图 价:¥109.0(7.9折) 定价  ¥138.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满69元免运费
?快递不能达地区使用邮政小包,运费14元起
云南、广西、海南、新疆、青海、西藏六省,部分地区快递不可达
本类五星书更多>

持续发展途径的经济学分析 版权信息

  • ISBN:9787100211130
  • 条形码:9787100211130 ; 978-7-100-21113-0
  • 装帧:70g纯质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持续发展途径的经济学分析 内容简介

在本书开始研究的90年代初,对于持续发展的概念还处于方法论的角度。而对于持续发展的不同途径,要从经济学意义上来探讨持续发展的特点、局限及其实践意义,这也是本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另外,作者研究了90年代中国环境管理与资源利用中的重大问题,并采用了案例解析的方法,采用市场方式对持续发展问题展开了一系列的阐释和分析。本书包括四个部分。**部分考察了持续发展的概念所基于的环境与资源的价值原理,探讨了有关环境伦理、环境危机即已环境资源状态辨识参数的一些基本原理。第二部分从经济学的角度分析了当前国际上有关持续发展主要途径的特征、局限、实践意义,以及应用前景。第三部分根据经济效率与环境持续的关系,建立了持续发展市场调控的优化模型,讨论了多目标协同的决策与经济政策问题。第四部分就土地资源、水资源、环境成本及贸易自由化的环境效应等涉及中国持续发展的一些重大现实问题进行了案例和专题研究。

持续发展途径的经济学分析 目录

**篇 环境与资源的价值原理
**章 环境价值观
1.1 土地伦理学
1.2 生物中心论
1.3 均等的环境伦理观
1.4 环境伦理与持续发展
第二章 环境危机论
2.1 市场缺陷
2.2 非确定性与不可逆性
2.3 权衡取舍关系
2.4 环境库兹涅茨曲线
2.5 人口增长的环境压力
第三章 环境状态值
3.1 市场参数因子
3.2 综合经济指数
3.3 物理指数

第二篇 持续发展主要途径的经济学分析
第四章 资源稀缺论
4.1 绝对稀缺论
4.2 相对稀缺论
4.3 静态经济
4.4 自然和谐论
第五章 效率利用论
5.1 效率配置
5.2 纯市场理性
5.3 产权管理途径
5.4 排污许可额市场配置
5.5 环境管制
第六章 极限增长论
6.1 增长的极限
6.2 成本与时滞效应
6.3 极限、效率与替代
6.4 极限与持续社会
第七章 能力建设论
7.1 历史背景
7.2 能力建设
7.3 容量与发展
7.4 财富持衡论
第八章 绿色发展论
8.1 绿色发展
8.2 持续农业
……

第三篇 持续发展的市场调控与多目标协同
第九章 市场控制论
第四篇 环境资源配置案例解析
展开全部

持续发展途径的经济学分析 节选

  但是,具有相同产业结构的国家并不一定会排放相同量的污染物和废物。原因在于,各国的资本存量和生产技术可能存在着质量上的差异。陈旧、过时或是维护不良的工厂和设备通常在能源利用上缺乏效率,生产效率低,从而导致其排污水平高于采用新技术而且维护良好的工厂和设备。  技术与生产投入的选择受相对价格和政策规定的影响。如果某国政府补贴能源、电力、水和原材料,而另一国采用完全成本定价,无疑,前者的排污水平会高于后者。如果某国政府采用优惠关税进口污染防治技术和设备,而另一国课以高税,前者的排污水平会低于后者。一般说来,工业保护和对传统制造业的投资利于资本密集、能源密集、排污量大的产业结构。影响污染强度或单位产出排污量的因子还包括环境管制的严格程度和执行强度、企业排污所承受的实际价格。在其他因子相同的情况下,实施环境管制和收取排污费用的国家,污染物排放量会相对低些。  工业污染物的排放水平不仅在国与国之间存在差异,而且在任何一个国家内,由于经济增长、产业结构转换和政策变化,其排污水平也随时间而异。一方面,工业增长意味着更高的产量,从而需要更多的物质与能源投入,因而会产生更多的污染物和废物。但在另一方面,工业增长也意味着引进新的资本,更为有效的技术及更高的附加值,所有这些因子又有助于减少单位产出的排放量。旧的缺乏效率的技术、资本和产业被新的技术、资本和产业取代后,污染物排放的绝对水平就会降低。譬如说在日本,过去15年的经济增长,就是在大量减少能源利用和污染物排放量的情况下取得的。德国由于采用了排污许可贸易制度,逐步淘汰了旧的工厂设备,新的技术工艺不仅使工业增长得以维持,而且排污量大为降低。因而可见,工业增长对排污水平的影响,取决于工业化的阶段。在工业化的早期阶段,工业增长增大排放量;而在工业化的后期阶段,工业增长减少排污量。  经济结构是一个动态特征,它随发展水平的变化而变化。一个经济体系随时间产生结构变化也可以通过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国家之间的差异表现出来。其时间系列变化与当前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国家的现行结构差异特征较为接近。经济增长越快,产业结构变化也就越快,使得工业从弱小变为国民经济的主导部门,从轻工业经过重工业转向技术复杂的产业。宏观经济政策和产业政策也会随时间而变化。经济和贸易自由化会淘汰无效率的产业,重塑公有企业,而这些企业常是工业污染的主要来源;但同时,这一自由化也可引致门户开放,允许那些环境管制严格国家的污染产业进入国内。根据发展的不同阶段,采取自由化政策如减少贸易保护水平或货币贬值,在中、短期内,并不必然导致工业污染排放量的减少。但就长期来看,改善竞争和提高经济效益的政策,会减少废弃物排放、促进副产品再利用和提高资本存量的档次,从而减少工业污染。可见,尽管在工业化的进程中,污染排放的一般趋势为先增加而后降低,但政府政策可以阻抑或加速产业结构变化的进程和技术进步,从而修订工业排污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  就长期来看,随着收入的增长,污染物累积而导致损失的增加,人们逐渐有意识、有能力改善环境质量,环境规则得到强化而且得以更为严格地实行。这样,便可见支撑倒U型曲线的另一组作用力(宏观政策效力):(l)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政府和产业预算中环境改善支出所占份额的变化;(2)在不同收入水平,人们对环境美化的需求变化。  ……

持续发展途径的经济学分析 作者简介

潘家华,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社科院大学教授、博导。1992年获博士学位(经济学,剑桥)。中国城市经济学会会长、中国生态文明研究与促进会副会长、国家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委员、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减缓评估报告主笔。曾任中国社科院生态文明所所长、外交政策咨询委员会委员、联合国开发计划署高级项目官员、IPCC减缓工作组高级经济学家、《城市与环境研究》主编等。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入选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和国家“万人计划”哲学社会科学人才计划。主要研究领域包括可持续城市化、气候变化经济学、可持续发展经济学、生态文明新范式经济学等。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国家重大科技支撑等国家项目,以及中国社科院重大招标、重大国情项目以及有关部委、地方政府委托和国际合作项目60余项。在《经济研究》、《中国社会科学》、Nature、Science、Oxford Review of Economic Policy等学术期刊发表论文30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10余部,获中国社会科学院优秀科研成果奖、孙冶方经济科学奖、中华宝钢环境(学术)奖等重要学术奖20多项。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