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网文创礼盒,买2个减5元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未来之城:建筑与想象

未来之城:建筑与想象

出版社:重庆大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22-10-01
开本: 16开 页数: 296
本类榜单:建筑销量榜
中 图 价:¥50.7(5.7折) 定价  ¥89.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满69元免运费
?快递不能达地区使用邮政小包,运费14元起
云南、广西、海南、新疆、青海、西藏六省,部分地区快递不可达
本类五星书更多>

未来之城:建筑与想象 版权信息

  • ISBN:9787568934183
  • 条形码:9787568934183 ; 978-7-5689-3418-3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未来之城:建筑与想象 本书特色

没有一种幻想不曾拥有过往,没有一个设想可以脱离既定事实。 想象不光在我们感知城市时发挥重要作用,也影响了城市的规划者。 通过幻想感知未来,建造令人眼花缭乱的未来城市。 “一个简明、令人眼花缭乱的未来城市合集,以及它们目前的类似建筑。《未来之城》寄托着我们对城市的期望——更漂亮、更平等、更开放,而不是更高、更奇怪。”——哈文·哈瑟利(《激进的现代主义》和《跨欧洲快车》) “这是一个有趣的、有远见的关于城市的调查,从海洋深处到天空。多布拉什切齐克的书既大胆又细致,就像罗比达飙升的飞艇牢牢地固定在铁结构上。当我们在推测未来的城市——无论是乌托邦或是反乌托邦时,我们其实在描绘现在:我们的梦想、我们的恐惧和我们的记忆。钻研虚构的地方就是钻研我们自己。”——达伦·安德森(《虚构的城市》)

未来之城:建筑与想象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一本关于建筑文化的图书,作者将建筑、文学、艺术结合在一起,将想象中的城市和现实城市连接在一起,梳理了艺术想象和现实之间的联系,论证了两者之间并没有明显差别,提出一个可建立的未来城市。在这个真实与虚拟共存的数字时代,作者探索了一系列令人惊叹的想象中的城市:淹没水底的、漂浮水面的、悬浮空中的、埋在地下的,并且在每一个主题领域都提供了一系列示例,讨论了当今城市居民和建筑师真正面临的问题。

未来之城:建筑与想象 目录

引言:现实与虚幻中的未来城市 想象之城 未来之思 心智生态系统 Ⅰ 迁移的城市 一、沉没之城:来自未来的问候 关于气候变化的小说 来自未来的明信片 水下之城 二、漂浮之城:水与城市乌托邦 岛屿乌托邦 船上浮城 住宅乌托邦 三、天空之城:建筑与飞翔之梦 天空之城 气浮建筑 云中之城 Ⅱ 垂直的城市 四、摩天大楼:从标志到体验 标志 体验 自然 五、密闭空间:安全与革命 穹顶 地堡 革命 Ⅲ 消亡的城市 六、废弃之城:蔓延、灾难、熵变 蔓延 灾难 熵变 七、重生之城:利用废弃遗物 废物利用 贫民窟 废物 谢辞 图片授权致谢
展开全部

未来之城:建筑与想象 节选

想象之城 想象,即在心中描绘未知的事物。它是一种魔法, 将新鲜的景象释放于想象者面前。即使被视为一种重要 的人体官能,想象力也只有在浪漫主义时期(Romantic period)才受到重视,用来对抗十八世纪出现的科学理性主义(scientific rationalism)潮流。如诗人塞缪尔·泰勒·柯勒律治(Samuel Taylor Coleridge)所言,对于浪漫主义者,想象仿佛流淌于人类清醒意识下的一股汹涌暗流,一股时刻威胁着要吞没和扰乱理智秩序的强大力量。如今,人们更容易将想象与完全脱离现实生活的“空想”混为一谈。想象背负着“逃跑”的恶名——不愿接受世界的本来面目,遁入虚假梦幻之中,还常常和“幼稚”以及“孩子气”脱不开干系。想象充其量被当作一种对现实世界的点缀,它所孕育的创意艺术,是软化粗粝现实的一种有效却可有可无的手段。然而,人类的想象也带有更严肃的意图,即颠覆和改写真实世界的本质规律或者定义方式。通过超越世界的既定规则,超越那些已知的事物,想象可以到达我们无法预知和未曾体验过的疆域。因此,想象可以说是孕育“现实”的基础,并时刻致力于改变现实。在这里,真实与虚幻并非两个独立的世界,而是随时影响和转化着彼此。 而想象又和城市有什么关系?与这些由我们触手可及的物质建成的城市有什么关系?公元十九世纪,关于城市的文学作品伴随着城市本身的高速发展大量涌现,尤其是在伦敦、纽约和巴黎这些深受工业化影响的城市,这一现象并非巧合。一旦城市发展得如此庞大而复杂,以至于人们无法通过一个单一的意象来理解它时,想象力就必须接过担子,填补我们的认知与广阔城市环境之间的差距。在查尔斯·狄更斯(Charles Dickens)的小说中,伦敦被描写成一座虚幻和现实交融的城市,某种叠加于真实城市之上的心理投射。如今我们也将伦敦当作狄更斯文字的产物来体验,无论是参加他的文学地标散步之旅,还是间或“体会”某种狄更斯式的城市氛围。类似地,想象到现实的转化现在也发生在“银翼杀手之旅”中。我们提前幻想每一座我们即将参观的城市,这些幻想也许成型于我们欣赏过的画作、观看过的电影、阅读过的小说,也许更加平平无奇——仅仅来自我们在到达这片土地之前查阅过的游览手册和地图。想想卡夫卡(Kafka)笔下的布拉格、伍迪·艾伦(Woody Allen)电影中的纽约,或者维克多·雨果(Victor Hugo)的《悲惨世界》(Les Mis rables)以及它长盛不衰的音乐剧版本中的巴黎。实际上,许多城市都依赖于这些文字、电影和其他意象带来的旅游业发展,参与其中的不仅是那些为文学大家所建的博物馆或地标场所,还有充斥着诱人画面的整座城市。 很明显,想象在我们感知城市时发挥了重要作用,它是如何影响城市的规划者,也就是那些建筑师和规划师的呢?首先,建筑和城市规划皆从追寻城市的未来蓝图开始,也就是说它们为城市“描绘”各种新鲜的可能。即使建筑设计不得不权衡一系列作家或者电影制作者们无须考虑的限制因素,它本质上也是一种图像创作,将不存在的事物化为实景。尤其在这个数码时代,建筑可视化通常依靠效果图说话,将原本只存在于猜想和虚构中的东西清晰呈现在大家眼前。不过我们通常难以直观感受这些图像可能对城市产生的影响。和好莱坞大片中真实到残酷的电脑合成特效(CGI)一样,许多建筑效果图试图弥合幻想和现实之间的鸿沟,然而正是这道鸿沟为想象提供了土壤,它也警醒我们现实和虚构的差别,我们了解的世界和想要的世界之间的差距。如本书所示,建筑和小说、电影中的故事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也有着丰富的潜力去创造令人身临其境的虚拟世界。 想象既是一种激发建造行为的活性剂,也是一种转化剂。在想象力开始运转之际,产生的并非与世隔绝的单幅画面,而是重新加工后的若干现实意象。换句话说,没有一种幻想不曾拥有过往,没有一个设想可以脱离既定事实。这样看来,对未来而言,历史和想象同样重要:“对明日美好城市的渴望早已扎根于往日的幻想中。”于是,在讨论想象和未来城市之间的关系时,前人的先例总是十分重要,它们构成了那些看似史无前例的近代城市的根基。当迪拜的哈利法塔(Burj Khalifa)于 2010 年建成开放之际,这座摩天大楼当之无愧成为了世界*高建筑,其成就仿佛无人能及。然而令人感到无趣的是,它和弗兰克·劳埃德·赖特 (Frank Lloyd Wright)很早之前为芝加哥设计但未建成的一座奇异高楼惊人地相似,9 即使哈利法塔的设计者——芝加哥建筑师斯基德莫尔(Skidmore)、奥因斯(Owings)和梅里尔(Merrill)否认了这个方案的启发作用。无论哈利法塔真实的借鉴对象是谁,它都体现了建筑创造如何通过循序渐进的积累在自身基础之上成长,而非通过任何与前人决裂的方式。将过去、现在与将来融入对未来城市的构思之中,将会明显丰富我们对事物之间关联的思考,关于虚构和现实,关于曾经存在、当下已有和未来即将出现的一切。

未来之城:建筑与想象 作者简介

保罗·多布拉什切齐克(Paul Dobraszczyk),英国曼彻斯特研究员、作家,伦敦大学巴特雷(Bartlett)建筑学院客座教师。他的著作包括《维多利亚时代英国的铁艺、装饰和建筑》(2014年)、《潜入野兽的腹地:探索伦敦维多利亚式下水道》(2009年)、《死亡之城:城市废墟与破败奇观》(2017),以及与他人共同编辑的《全球地下探险:解密城市内核》(2016)。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