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野菊花
-
>
我的父亲母亲 - 民国大家笔下的父母
-
>
吴宓日记续编.第7册.1965-1966
-
>
吴宓日记续编.第4册:1959-1960
-
>
吴宓日记续编.第3册:1957-1958
-
>
吴宓日记续编.第2册:1954-1956
-
>
吴宓日记续编.第1册:1949-1953
家在古城 版权信息
- ISBN:9787559470225
- 条形码:9787559470225 ; 978-7-5594-7022-5
- 装帧:一般轻型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家在古城 本书特色
苏派作家领军人物,著名作家范小青,潜心记录苏州古城的前世今生。 浓浓乡愁里的平民史诗 小桥流水间的社会图景,深入数十条大街小巷的纪实之旅 解锁一代中国城市的的变革密码。 作者以朴实无华的语言,历数了苏州一带的老街、古迹,对城市改造的扬弃生发了深刻的思考。
家在古城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一本关于苏州的城市传记。分为“家在古城”“前世今生”“姑苏图卷”三个部分。范小青阔别旧居54载,故地重游,真实地记录了苏州老城区这些年来的历史变迁,尤其是近些年来在城市化进程中政府对于苏州古城的保护措施。 作者以《都挺好》剧组之约为契机,随着“我”游历的脚步,在对老城区访问的期间,勾连了“我”深度介入苏州老城区改造项目政府研讨的经历。
家在古城 目录
上部:同德里和五卅路
1.从同德里出发
2.到子城去看看
3.共沐德泽
4.千呼万唤始出来
5.五卅路册页
下部:瓣莲巷和李超琼
6.从大石头巷到瓣莲巷
7.瓣莲巷36号
8.砸在手里的难题
9.李超琼日记
第二部分 前世今生
1.状元府和状元博物馆
2.“天下有学自吴郡始”
3.全晋会馆之晋风徽派苏式
4.“屋比百椽”
5.“名士当年留旧宅”
6.惊艳盛家带
7.探花府和花间堂
8.探花府之成为花间堂
9.“地上本没有路”
10.“江南**豪宅”
第三部分 姑苏图卷
上部:平江路
1.“以存其真”
2.遂心适意的风情画
3.“鸟鸣山更幽”
4.800年古道
中部:山塘街
5.山塘织梦人
6.《桐桥倚棹录》
7.七年后的行走
下部:遍地痕迹
8.“阊门四望郁苍苍”
9.“处处楼前飘管吹”
10.尾声
家在古城 节选
上部:同德里和五卅路 1.从同德里出发 2021年3月15日,初春的一个早晨,太阳已经出来了,天气微凉。微凉中浮动着一些陌生而又熟悉的气息,让人心生感动。 就是早春的那个早晨的那一刻,我抬起手,轻轻地敲了敲6号那扇门。 确切地说,是苏州市姑苏区五卅路同德里6号。 是普普通通的暗红色的木门,对称的两扇。如果有兴趣看一下象形字中的那个“门”字,就是这个大门的样子了。在从前的文言文里,两扇的称“门”,一扇的称“户”,合起来就是“门户”。 暗红色不是木门本身的颜色,它是一层漆皮,漆皮包裹着木门。大门下端的漆皮有一点点剥落,露出了里边的已经非常陈旧的土灰色的木头。我蹲下去,认真地看了几眼。 也许是松木,或者是水曲柳,总之就是一扇很普通的大门,和许许多多普通的木门差不多,简洁的,看起来并不很沉重。 但是其实,我知道它有着十分的重量,这个重量,是时间,是历史,是生命,是人生的路,是路上的风雨路上的故事,它是一切的一切。 门的中间,有两个铜色的门环,底座是普通的圆形底座,不是那种很讲究的带有寓意图案的精美铸造的门环。 门环的底座也称为“铺首”,通常老宅大门上的铺首会是椒图、狮虎、龟蛇之类的,取“神兽护宅”之意,并且还可以彰显主人身份。人们曾经尤其喜用椒图,传说它是龙生九子之一,性格孤僻,封闭自己,极不喜欢其他生物进入自己的巢穴,这样的性格用来守门真是再好不过了。 但是这里没有。同德里6号的大门上,是很普通的铺首。“铺首衔环”的那个“环”,也一样普通,就是两个已经昏暗的铜色的圆环——但是你细细打量,静静地听一听,就知道了。在这普通的昏暗之中,正绽放着时光的年轮打磨出来的光彩,你能听到它在历经风雨后发出的无声之声,你拍打它,它或许不再清脆不再响亮,但那是一种沉闷的厚重的力量——这就是老宅的力量。 不过我没有去拍那个门环,我只是轻轻地敲了敲门。 老房子的门上贴着对联:岁岁平安福寿多,年年顺景财源广。也很普通。是一种岁月安好的普通,是一种平凡却能让人心动的普通。 这里是众所周知的民国石库门建筑群,但是因为门框、门槛都被粉刷了,我看不见曾经朝思暮想的那些石条石块,一时竞有些恍惚,在敲门等待回音的这个可能很短暂的时间里,我踩着巷子里铺着的旧条石,沿着6号往西边走了几步,我看到7号、8号那几户的门框、门槛也都被粉刷了,白得耀眼,但是再后面的几户,11号、12号等等,没有粉刷,是裸露在外的石头,旧时的模样。 一眼看得见的石库门的门框、门槛,都是粗石条,我的心突然就安静下来了。 人的心思是奇怪的、难以捉摸的,有时候,几块旧陋的石头,也可以承担一些精神的抚慰。 我回到6号门口,里边没有动静,我匆忙抬头,看了一眼门头上方,那里有一方凸叠的花形图案,安排得周正用心,处理得精致细腻,但是花的形状有些奇怪,我认不出它是什么花,有点难为情,不过没事,一会儿我就能问一问胡敏了。 门里仍然没有声音,我又敲了敲门,依然敲得很轻。我不知道和我一起过来的电视台的那些年轻的编导摄影,有没有对我的动作和表情感觉奇怪或者不解。 是的,我小心翼翼,我动作迟缓又迟疑,我心情忐忑不安,我是怕惊动了什么?或者,我是想要惊动什么,却又担心惊动出来的惊动会惊动了我一直以来都相对平静的灵魂? 里边始终没有回音。是里边没有人,还是敲门的声音太轻了? “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我不想用力敲门,我也不敢用力敲门。 近乡,现在,此刻,乡愁就在我的面前,和我零距离地面对面了。 从离开这扇门,到再次敲响这扇门,整整五十四年时间。1967年1月,我们家搬离了同德里6号。 五十四年后的此时此刻,我在想什么?我的心,是被五十四年堵满了,还是被五十四年掏空了?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我只知道,这是我此时此刻*真实*形象的写照。 但是后面就没有了,没有“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没有儿童,甚至也很少有中年人青年人,这里是苏州古城的老城区,它老了,也许,只有老人可以和老城区相伴相依。
家在古城 作者简介
范小青,女,祖籍江苏南通,1955年7月出生于上海松江县,1958年随父母迁往苏州。1977年考入江苏师范学院(现为苏州大学)中文系,1982年毕业留校担任文艺理论教学工作,1985年初调入江苏省作家协会从事专业创作。曾担任江苏省作家协会党组书记。现为江苏省作家协会主席。第十一、十二、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 1980年起发表文学作品,共发表、出版作品一千余万字。著有长篇小说二十一部,代表作有《女同志》《赤脚医生万泉和》《香火》《我的名字叫王村》等;中短篇小说四百余篇,代表作有《城乡简史》《顾氏传人》《嫁人豪门》等;散文随笔集多部;电视剧本一百多集(部分与人合作),电视剧代表作有《费家有女》《干部》等。 短篇小说《城乡简史》获第四届鲁迅文学奖,长篇小说《城市表情》获中宣部第十届“五个一工程”奖,另获第三届中国小说学会短篇小说成就奖、第二届林斤澜杰出短篇小说奖以及《小说选刊》《小说月报》《人民文学》《中国作家》《作家》《北京文学》《中篇小说选刊》《中华文学选刊》等多种奖项。 电视剧《裤裆巷风流记》《干部》获飞天奖。 多篇、部小说翻译成英、法、日、韩等文字在国外出版、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