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心灵元气社
-
>
县中的孩子 中国县域教育生态
-
>
(精)人类的明天(八品)
-
>
厌女(增订本)
-
>
这样学习才高效/杨慧琴
-
>
心理学经典文丛:女性心理学
-
>
中国文化5000年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人学展望 版权信息
- ISBN:9787507851892
- 条形码:9787507851892 ; 978-7-5078-5189-2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人学展望 本书特色
* 本书集合了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政法大学、吉林大学等高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青年骨干学者关于人学的重点论文。整体论点明确、论据充分、旁征博引,是马克思主义人学的重要学术著作。 * 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不断深入,本书的出版为广大读者透彻理解把握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及其开创的文明新形态的价值指向、思想理念以及实践举措提供了理论支撑,是我党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有力注脚。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人学展望 内容简介
现代化的本质是人的现代化。伴随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深入发展,人的全面发展问题越来越突出,亟待人学做出理论回应。 本书为中国人学学会第23届学术年会论文集,主要收录了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吉林大学等有名高校专家学者的学术论文近40篇。这些论文围绕“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人学展望”这一主题,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对“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人学审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与中国式现代化”“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与人的发展”等方面进行深入阐述,展现了人学研究直面新时代和新发展阶段重大现实问题的理论自觉,为透彻理解把握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及其开创的文明新形态的价值指向、思想理念以及实践举措提供了理论支撑。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人学展望 目录
目录
一、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人学审视
人的全面发展:新时代共同富裕的价值旨归
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历程、特性和意义
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特征
——基于人的现代化视角
中国式现代化新路的超越和规律性
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新文明”
论人类文明视野下的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
论马克思劳动异化论视域下的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
西方现代化与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差异及中国作为
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对人的现代化的基本要求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进程中女性发展的人学思考
中国式现代化的道路探索及其经验启示
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与中国式现代化
唯物史观视域中的反贫困思想与中国的脱贫攻坚实践
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民本”“爱民”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从“民本”“爱民”到“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升华
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与中国式现代化
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主体论
以人民为中心的中国式现代化之路
马克思“世界历史”思想的主体之维与“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兼论“美好生活”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与中国式现代化研究
论“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人学价值意蕴
——以方法论的视角
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与人的发展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以新发展理念推动和引领人的现代化
民生视角下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人学思考
共同富裕的人学之维
实现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行动纲领
四、人学基础理论研究
“天人合一”思想需要完成现代转化
马克思人的需要理论的逻辑进路
人的定义的解构与重构
中国精神的本质规定及其内在逻辑
从原著翻译来理解《资本论》中的“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概念
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的哲学基础
论马克思的宗教批判与人性复归思想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哲学思考
——基于马克思主义人学视角
现代性之后的主体困境及其当代发展
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新诠
——历史、可能、现实的三重视域
思想政治教育效力的生成逻辑与实现进路
——基于民族事务治理现代化的视域
马克思《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对现代性劳动的透视与批判
马克思私有财产批判的人学意蕴
——基于《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生态文明社会的逻辑缘起及基本特征
编后记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人学展望 节选
中国式现代化的道路探索及其经验启示 北京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 董 彪 现代化是整个人类文明的革命性变革,是广大发展中国家摆脱落后面貌的必由之路,也是中国实现民族复兴的战略支撑。鸦片战争后,在西方列强坚船利炮的攻击下,中国被动地进入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开始了缓慢的现代化进程。但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才真正走上独立的现代化道路。进入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明确将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为坚持和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奋斗目标。中国的现代化道路越走越宽、越走越好,不仅对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具有重大意义,对于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建设乃至人类文明的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一、现代化:从资本主义到社会主义 所谓现代化,就是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的过程,是人类社会从物质生产、政治结构、日常生活、精神风貌等的整体转型。“现代化”*早可追溯到欧洲中世纪经院神学,其真正思想开端是启蒙运动。启蒙运动高扬人的理性、确立了人的主体性地位,奠定了人类知识增长、科学发展的人学基础;同时,它把进步变成人类的基本信念,人类社会从此被当作不断发展、不断跃迁的过程,自由、民主、平等、幸福成为人类普遍的价值追求。尽管启蒙运动为“现代化”提供了思想背景和精神支撑,但现代化真正变成现实则是由工业革命推动的。18世纪60 年代肇始于英国英格兰中部地区的工业革命,推动了资本主义生产由工场手工业向机器大生产的发展,使人类的生产方式和交往方式发生了划时代变革,而与之相适应的资产阶级革命则推动着资产阶级民主制度、资产阶级文化以及资产阶级生活方式的形成。物质生产的工业化、政治活动的民主化、生活方式的城市化、精神风貌的个人化,等等,表征的正是社会发展核心动力、社会关系结构形式以及社会文化基本样式的转型,即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 资本主义是现代化的开拓者和支配者,它不仅利用资本的力量改变了民族国家自身的面貌,而且通过商品输出、资本输出、军事侵略等殖民扩张手段改变了世界的面貌,现代化由此成为世界历史的过程。但是,由资本全球化所推动的现代化并不是均质的、公正的,它建立的是以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为主导、充满着矛盾和冲突的全球性的文明等级秩序。在乡村从属于城市、未开化半开化国家从属于文明国家、农民民族从属于资产阶级民族、东方从属于西方的背后,隐藏着人与自然、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压迫民族与被压迫民族之间的深刻矛盾。 作为历史唯物主义的创立者,马克思既看到了资本主义所产生的、推动全球现代化的普遍性力量,也探索了不经历资本主义发展阶段而走上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可能性。他在分析资本主义生产起源时,把劳动者和生产资料分离、剥夺农民的运动的历史必然性严格“限制在西欧各国的范围内”,并指出如果将这种历史概述变成一般发展道路的历史哲学理论,认为“一切民族,不管它们所处的历史环境如何,都注定要走这条道路”,那就会给他本人“过多的侮辱”。可见,马克思揭示的现代化一般规律与实现规律的具体道路是不同的,道路的多样性不仅丝毫不排斥规律的必然性,反而是规律自我实现的体现。人类社会由前资本主义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再向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的发展,是世界历史也就是“大历史观”意义上的一般发展规律,但它并不否定不同的民族、国家根据具体国情探索跨越式发展道路的可能性。马克思晚年提出的东方社会理论,探索了俄国农村公社不经历资本主义的“卡夫丁峡谷”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理论可能性,其条件包括俄国公社与世界市场保持充分联系、保留一定集体劳动、避免资本主义生产的波折而吸收其积极成果,等等。十月革命的胜利以及苏俄的社会主义建设实践则使跨越资本主义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成为现实。1920 年,列宁提出了“共产主义就是苏维埃政权加全国电气化”的著名论断,强调实现全国电气化、把小农经济变成大工业经济对于巩固苏维埃政权和战胜资本主义的重要性。实际上已经把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相对剥离,将物质财富创造能力和科学技术中性化,因此,社会主义对资本主义的扬弃就不是完全抛弃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结合),而是消灭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及其上层建筑的基础上利用资本主义生产力成果。 1940年,苏联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其国民生产总量仅次于美国。资本主义国家用几乎百年才走完的工业化历程,苏联仅仅用了十几年就完成了。苏联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的成功开辟,不仅给全世界无产阶级极大的鼓舞,也为新中国现代化事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经验。 二、中国的现代化:从追随模仿到赶超引领 根据发生时间、动力机制的不同,可以将现代化大致分为先发内生型现代化(或先发引领型现代化)和后发外生型现代化(或后发追赶型现代化)。前者以英法为代表,这些国家的现代化具有时间早、资源足、空间大、竞争压力小等优势,因而采取了实行私有制,发展自由市场,以轻工业带动重工业、以自发性力量推动内部新陈代谢的发展模式。后者以德日为代表,由于这些国家内部的经济发展较为落后,外部又面临着早发现代化国家的竞争,因而特别重视国家计划和政府引导,并且采取了以重工业带动轻工业的方式发展模式。 19 世纪中叶,在西方坚船利炮的攻击下,中国被迫打开国门并卷入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由接受朝贡的“天下国家”变成了半边缘化的“民族国家”。先进中国人从各个方面学习资本主义,试图实现从器物到制度再到文化层面的现代化。但从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中叶的百年时间里,中国的现代化只是零星的、局部的,在地域上往往被限制在中国东部和沿江沿海城市,在产业上往往被限制在部分轻工业、运输业和服务业领域。中国没有真正走上独立自主的道路,更没有形成系统化的、内生性的现代化力量。客观地说,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破坏了中国的自然经济,为中国的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发展创造了一定条件,但帝国主义的目的不是将中国变成资本主义国家,而是勾结封建主义势力把中国变成它们的半殖民地。历史表明,中国选择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必然性恰恰在于中国选择资本主义现代化的不可能性。十月革命一声炮响,为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给中国的革命事业和现代化事业带来了全新的可能性。自成立时起,中国共产党就把将中国建设成为一个独立、民主、自由、统一和富强的国家作为奋斗目标。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一是“站起来”阶段,中国采取“以苏为师 + 自主探索”的模式,奠定了现代化的根基。经过 28 年的奋斗,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推翻了“三座大山”,实现了国家的独立和统一,为现代化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就开始了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方面的现代化探索,为夺取全国政权后的现代化建设积累了宝贵经验。新中国成立后,为尽快摆脱积贫积弱的农业国面貌,中国学习苏联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优先发展重工业。在随后20多年里,中国建设了一批重大工程和重大项目,农业现代化、科学技术现代化、国防现代化获得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新中国成立30年来,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取得重大成就的同时,也存在偏重生产关系革命而忽视生产力的根本性地位、过度依赖计划经济体制而忽视市场的作用和经济主体的活力、忽视对外开放对现代化建设的重大意义等问题。但总体说来,这些累进式、赶超式发展成果,不仅使中国的社会主义制度更加巩固,中国的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进一 步提高,而且也为我国进一步推动现代化建设创造了坚实基础。 二是“富起来”阶段,中国通过市场经济改革和对外开放,加快现代化建设的步伐。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摆脱了苏联模式,逐渐走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阶段。首先,把经济建设作为党和国家的中心工作,把改革本身视为一场革命,重新确立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地位。其次,实行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充分利用自身比较优势,积极融入经济全球化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在学习世界、贡献世界的过程中开辟了现代化建设的全新格局。再次,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充分利用并驾驭资本,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提升劳动生产率水平、推动各类创新中的作用,防止资本权力造成的贫富分化、阶层固化等问题,为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促进现代化建设、实现全社会共同富裕提供了强大动力。*后,形成了包括“初级阶段论”“主要矛盾论”“主要任务论”“市场经济论”“判断标准论”在内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系统认识,并把现代化建设从器物、技术层面拓展到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社会生活等各个方面, 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理论探索。这一时期的现代化建设问题在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日益突出,关键技术领域存在重引进模仿轻自主创新的缺陷,“两头在外”的格局增大了经济发展风险,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等。 三是“强起来”阶段,中国推动“四个全面”“五位一体”的布局,推动现代化强国的建设。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抓住社会主要矛盾发生转化的基本事实,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在改革稳定发展、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中取得了重要成就,中国的现代化建设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中国式现代化呈现出并联式赶超的特征。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西方发达国家是一个‘串联式’的发展过程,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信息化顺序发展,发展到目前水平用了二百多年时间。我们要后来居上,把‘失去的二百年’找回来,决定了我国发展必然是一个‘并联式’的过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是叠加发展的。” 首先,中国以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为目标,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供给侧改革和引领经济新常态,打好“脱贫攻坚”“重大污染防治”“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不断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其次,以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推动国家治理体系治理能力现代化为目标,着力将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了强大的制度支撑。再次,以中华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为目标,准确把握传统与现代、中国与世界的辩证关系,反对历史虚无主义和文化虚无主义,坚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的态度,在守正创新中推动中国文化的现代转型,以文化复兴支撑民族复兴。*后,以应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目标,积极推动形成新发展格局和高水平对外开放格局,积极推动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构建,为解决人类的治理赤字、信任赤字、和平赤字、发展赤字提供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中国的现代化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勾勒了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基本历程,构成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前30年”和“后30年”互不否定的发展“道统”,为中国实现第二个百年目标指明了方向。一方面,“站起来”是“富起来”“强起来”的基本前提,没有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没有社会主义革命留下的物质遗产、制度遗产、思想遗产,现代化的“富强”梦便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另一方面,“富起来”进一步巩固了“站起来”的成就,为“强起来”奠定了坚实基础。在新时代,中国的发展进入了“强起来”阶段,它既是对两个阶段积极成果的继承和发展,又注重解决前两个阶段存在的问题和矛盾。“强起来”的中国须将国家的安全与发展、人民的富裕与幸福摆在突出位置,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解决好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继续坚持和完善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树立“富而不骄”“强而不霸”的国际形象,为世界繁荣和人类福祉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从新中国成立近30年的“以苏为师”,到改革开放30多年的“特色道路”,再到新时代的“引领发展”,极大地体现出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优越性。 三、中国现代化道路的经验启示 历史和实践表明,西方国家只是现代化的先行者,但却不是不容置喙、唯一的现代化范本,更不是评价其他国家现代化成败得失的标准。削足适履式地照搬照抄只能导致进退失据、失魂落魄,甚至可能失去独立自主的地位,陷入发展停滞、政局动荡、社会失序的“泥淖”。近代中国在选择“西天取经”失败后,走上了一条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中国式现代化,不是以资本为中心的现代化,而是以人民为中心的现代化;不是征服自然的现代化,而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不是物质丰裕精神匮乏的现代化,而是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现代化;不是贫富差距扩大社会两极分化的现代化,而是全体人民共享发展成果、共同富裕的现代化;不是对外搞殖民扩张的现代化,而是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现代化,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为发展中国家实现现代化拓宽了道路、提供了经验。 (一)现代化必须保障国家的独立、自主和统一 旧中国的现代化道路走得踉踉跄跄、步履维艰,就在于内部受到封建主义压迫、外部受到帝国主义侵略,不仅无法聚集力量、处处受制于人,还存在随时被打断、被破坏的风险。新中国成立后的现代化之所以能够高歌猛进、成绩斐然,其关键原因就在于结束了旧中国一盘散沙的状态,形成了统一的国家疆域、独立自主的国家主权、强有力的中央政府,为集中力量办大事创造了和平环境、制度条件和组织基础。中国社会主义道路的成功开辟表明,一国的现代化和其独立统一是关联在一起的,现代化需要独立统一为前提,而独立统一则需要现代化作为保障。以牺牲国家统一、主权独立来换取短期发展利益,*终只能自食其果。所以,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发展原则,始终不渝地捍卫国家的独立和统一,维护国家的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为中国的发展赢得了主动权和主导权,为现代化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现代化必须依靠坚强有力的领导核心 根据亨廷顿的研究,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一些发展国家中,一党制(包括共产党制)国家较之多元政党体制独立后发生政变更少,力量更为强大,更趋稳定,因而更能集中力量搞好现代化。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具有起步晚、任务重的特征。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时,不可能像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那样通过军事侵略、资本输出、殖民扩张来解决本国的资源和市场问题,要在国际上站稳脚跟、赢得尊重,中国必须汇聚内部各方面条件和力量,依靠自身解决人均资源匮乏、劳动力素质不高、发展基础薄弱等问题,化解稳定与发展、开放与变革、抓重点与促均衡之间矛盾,实现累进式、浓缩式、跨越式发展。要完成这样的任务,没有中国共产党作为坚强有力的领导核心总揽全局、协调各方是不可能的。而且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保障了现代化建设的正确政治方向。作为中国的*高政治领导力量,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牢牢把握现代化的社会主义方向,既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也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奋力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和民族复兴的目标。总之,中国能够创造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关键在于中国共产党举旗定向、导航把舵,把现代化建设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和民族复兴统一起来,使中国现代化的巍巍巨轮在正确的航道上乘风破浪、行稳致远。 (三)现代化必须确立科学的指导思想、制度机制和工作原则 从理论上看,中国共产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和中国实际具体结合,形成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为中国的革命事业、现代化建设事业和民族复兴事业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导。从制度体系上看,中国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逐渐构建起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形成党领导决策—政府执行落实—社会动员响应—有效监督纠错于一体的动态机制,在重点领域关键事项施行“新举国体制”,充分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办难事、办急事的优势,使“中国之制”持续转化为“中国之治”,使中国制度成为*有效能和韧性的制度。从工作方法上看,中国的现代化,注重立足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构成的形势格局,准确判断国家发展所处的阶段方位,坚持把改革力度、发展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在保持社会稳定中推进改革发展,通过改革发展促进社会稳定;注重科学认识社会的主要矛盾,善于抓重点领域、抓关键关节、 抓要害问题,善于破解思想瓶颈、避免发展陷阱、走出改革困境,达到一子落而满盘活的效果;坚持顶层设计与自主探索相结合,坚持独立自主与对外开放的统一,充分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力量、充分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先进成果,推动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四)现代化应回归并发掘其自身内部的主体性力量 费正清认为,传统中国社会长期为一种巨大的惰性所牵绊,只是在西方侵略的强烈冲击下,中国才作出缓慢而迟钝的回应,才逐渐由传统社会步入近现代社会。应当承认,近代以来的中国现代化道路的开启是被动的,但并非完全按照“冲击—反应—再冲击—再反应”的链式模式进行,而是充分发挥了中国自身的内部的主体性力量。首先,中国人对传统社会的主动反思为现代化提供了思想准备。近代以来,由于受到西方现代化的影响,中国人理解世界和社会的进路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不再是封建小农社会内部的时运转移和人心向背,而是农业文明面对工业文明时的自我调适和激越变革;不再是血缘之家国、夷夏之天下、道德之天命的重建和再造,而是在全新世界格局中寻找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的道路,这些对中国现代化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其次,中国已有资源和禀赋的激活是推动现代化的重要动力。在封建社会,大量的过剩人口无法被有效消化,只能“内卷”到传统的低效率的农业生产活动中,进而在工业生产和商品经济发展起来后,这些人口却 能转换为劳动力和消费动力,形成集聚优势,产生超大规模效应。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中国人吃苦耐劳、坚忍不拔、重视家庭的传统转换成了现代化建设中不怕牺牲、敬业奉献、爱家爱国的品质。*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核心价值观的弘扬,对于“化现代”“化世界”具有重要意义。现代化并不是割裂传统,而是要继承传统、再造传统,发挥传统文化及其核心价值观在思维认知、身心安顿、经世济民、治国理政、重建世界中的作用,解决西方现代化过程中因主客二分、心物二分、过度“去魅”造成的物质与精神、知识与智慧、科技与人文之间的矛盾,实现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身的和谐统一。 总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植根于中国历史和文化,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和人民幸福为宗旨的现代化,是积极面向世界、融入世界、贡献世界的现代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现代化指引了正确的政治方向,而现代化的成功开展又巩固和发展了中国社会主义。中国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领域推动现代化建设并*终实现人的现代化,不仅将推动中国社会的现代转型,也将孕育一种全新的文明形态。中国道路越走越宽、越走越好,其意义不仅是民族性的,更是世界性的,它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更为解决现代世界的问题、促进人类的发展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人学展望 作者简介
郗 戈 1981年生,陕西商洛人,现为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副院长,入选国家“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聘任首批中国人民大学“杰出学者”;兼任北京高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协同创新中心(中国人民大学21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协同创新中心)副主任,中央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主要成员,中国人学学会副秘书长、常务理事,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学会副秘书长、常务理事等。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研究领域为《资本论》哲学思想、社会发展与现代性问题等。主要著作有《超越资本主义现代性——马克思现代性思想与当代社会发展》。先后在《中国社会科学》《哲学研究》《马克思主义研究》等刊物上发表论文90余篇,其中30余篇被《新华文摘》等全文转载。主持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多项,曾获省部级教学科研奖励。 吕翠微 1973年生,黑龙江海伦人,哲学博士,教授。中国人学学会常务理事,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学会理事,黑龙江省哲学学会副会长。主要从事马克思的哲学思想及其当代意义、马克思的辩证法理论、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研究。近年来,承担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黑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等各级各类教科研课题41项;发表学术论文33篇,其中部分论文被CSSCI收录、被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和中国社会科学网全文转载;出版专著教材9部;获得教学科研成果奖21项,其中省政府一等奖2项、三等奖2项,黑龙江省高校人文社科优秀成果奖二等奖2项。
- >
朝闻道
朝闻道
¥15.0¥23.8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装共3册
小考拉的故事-套装共3册
¥36.7¥68.0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实旅程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实旅程
¥30.5¥35.0 - >
二体千字文
二体千字文
¥21.6¥40.0 - >
推拿
推拿
¥12.2¥32.0 - >
唐代进士录
唐代进士录
¥15.1¥39.8 - >
烟与镜
烟与镜
¥15.4¥48.0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学名著典藏-全译本
伊索寓言-世界文学名著典藏-全译本
¥9.3¥19.0
-
山樵邑梦录
¥17.7¥49 -
乡土中国
¥17¥20 -
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英汉双语修订版)(套装共2册)(无书盒)
¥16.4¥48 -
乡土中国
¥14.2¥26 -
母乳主义:母乳喂养的兴起和被忽视的女性选择
¥32.9¥78 -
理想国纪实13:谁住进了养老院:当代中国的“银发海啸”与照护难题(九品)
¥28.4¥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