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西洋镜第三十三辑 :中华考古图志
-
>
(花口本)(精)读一页就上瘾的唐朝史(全4册)
-
>
长安梦华录
-
>
安史之乱
-
>
埃及法老图坦卡蒙
-
>
纸上起风雷:中国文人(1900—1949)
-
>
西洋镜:第二十三辑 五脊六兽
街头文化 成都公共空间、下层民众与地方政治 1870-1930
¥76.3¥109.0崇文学术译丛:中国学研究法(精装)
¥33.1¥58.0人类学家如何写作:民族志阅读指南
¥52.5¥75.0王蒙(红楼梦)八十讲
¥56.2¥108.0
历史的微声 版权信息
- ISBN:9787020174652
- 条形码:9787020174652 ; 978-7-02-017465-2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历史的微声 本书特色
发现民众的声音 ——历史学家王笛近40年读史观察 人类会不会再度经受挫折? 思考人类的历史,文明的发展,中国与世界的关系。 历史学家王笛经受了中国和西方两种学术体系的训练,因此他回望中国近代史以及看待世界历和人类史时,带有一种比较的、深邃的眼光,能看到问题的本质。他阅读广博,从历史学、社会学、人类学、政治学到文学,这使得他的行文丰富而又好看。 这本书,体现出了他对新文化史、微观史从接触到深入研究直到创作的过程,传达出他的民众史观。他介绍和评述了海登·怀特、罗伯特·达恩顿、费正清、卡洛·金斯堡、史景迁、林·亨特、孔飞力、艾瑞克·霍布斯鲍姆、罗威廉等西方著名学者的思想和代表性著作。 英雄史观和民众史观的区别是什么,怎样看待国家、社会和个人的关系,怎样看待人类的文明史,中国和世界的关系应该是怎样的,历史和文学的关系是什么等等问题,作者提供了自己新颖的、富有冲击力的、极有价值的见解。 这是一本关于“书”的书,作者讲述和梳理了自己近四十年读书的历程,探讨了读书和进行学术研究的联系,分享了自己成为学者的方法,那就是:阅读,阅读,再阅读。并且用自己行之有效的方法回答了”没有时间读书”这样一个大家都面临的问题。 本书的写作深入浅出,即有独到的理论、方法和分析,又有严密的内在逻辑和通俗流畅的文字,扎实、耐读而又精彩。
历史的微声 内容简介
历史学家王笛经受了中国和西方两种学术体系的训练,因此他回望中国近代史以及看待世界历和人类史时,带有一种比较的、深邃的眼光,能看到问题的本质。他阅读广博,从历史学、社会学、人类学、政治学到文学,这使得他的行文丰富而又好看。 这本书,体现出了他对新文化史、微观史从接触到深入研究直到创作的过程,传达出他的民众史观。他介绍和评述了海登·怀特、罗伯特·达恩顿、费正清、卡洛·金斯堡、史景迁、林·亨特、孔飞力、艾瑞克·霍布斯鲍姆、罗威廉等西方著名学者的思想和代表性著作。 英雄史观和民众史观的区别是什么,怎样看待国家、社会和个人的关系,怎样看待人类的文明史,中国和世界的关系应该是怎样的,历史和文学的关系是什么等等问题,作者提供了自己新颖的、富有冲击力的、极有价值的见解。 这是一本关于“书”的书,作者讲述和梳理了自己近四十年读书的历程,探讨了读书和进行学术研究的联系,分享了自己成为学者的方法,那就是:阅读,阅读,再阅读。并且用自己行之有效的方法回答了”没有时间读书”这样一个大家都面临的问题。 本书的写作深入浅出,即有独到的理论、方法和分析,又有严密的内在逻辑和通俗流畅的文字,扎实、耐读而又精彩。 这是一本关于“书”的书,就是对书的评论,展示了历史学家王笛近四十年读史观察,也可以说是他的阅读史,就此可以窥见他对历史和现实社会的思考。发现“历史的微声”,也就是去倾听民众的真实声音。 收入作者在中英文学术杂志以及大众媒体上发表的书评,其中在权威刊物《美国历史评论》(American Historical Review)、《亚洲研究季刊》(Journal of Asian Studies)等发表的英文书评,皆是**次翻译成中文出版。本书是作者读书评论的**次结集,细读罗威廉《救世》《红雨》、卡洛·金斯堡《奶酪与蛆虫》、罗伯特·达恩顿《屠猫记》、史景迁《王氏之死》、托克维尔《旧制度与大革命》、卡尔·波普尔《历史决定论的贫困》等史学名著,思考人类的历史、文明的发展、中国与世界的关系。本书**部分“读书就是自我塑造”和*后一部分“不可能预测历史的未来进程”是专门为本书所写,尚未在其他任何地方发表过。 作者绘制了十九幅人物插图,传达出那些海登·怀特、费正清、史景迁、孔飞力、艾瑞克·霍布斯鲍姆等杰出学者的神韵和思想的力量。 本书金句: 1.斯皮瓦克有一句名言,即“底层人能说话吗(Can the subaltern speak)?”这里实际指的是底层人能否发出自己的声音。但古哈表示,庶民一定要而且能够发出自己的声音,尽管这种声音可能是微弱的,即他所说的“历史的微声”(small voice of history)。 2. 不能当沉默的大多数,必须要发出自己的声音,哪怕知道自己的声音是微弱的。 3.在宏大的历史叙事中,个体是整体接近可以忽视的东西,这就是整体史的本质。 4.历史研究应该有一个史学观的转变,就是从国家叙事到民众叙事的转变。 5.走出帝王和精英史观,发现民众的声音,那就是“历史的微声”。 6.社会这个复杂的机器,是根据人类的需要逐步形成的。 7.审视自己是否还有学术创造力的量度之一,就是看是否对新书还保持着强烈的阅读愿望和好奇心。 8.只有倾听民众的声音,才能写出一个平衡的历史。 9.无数历史的微声交汇在一起,就可以变成雄伟的交响乐。 10. 在权力的压迫之下,普通人经常只能用不合作、抱怨、散布流言蜚语等等作为他们“弱者的武器”进行力所能及的“日常的反抗”。日常的反抗,是每一个普通人的天赋人权。 11.教育服从,不鼓励独立思考和批判,在人种进化中就只会落后。 12.一个老师不需要给学生树立他的权威,而是让他们感到自己是可造之才。 13.在中国史和世界史融合的问题上,新文化史取向在中国的影响是一个非常好的切入点。 14.微观史的研究,是目光从上层转移到下层,由中心转移到边缘,把普通人作为研究的主要对象,使我们看到了英雄或者精英之外的小人物的历史。 15.新文化史的“新”主要表现在:一是研究对象重心的转移,即从英雄人物到普通人;二是研究方法的改变,强调多学科交叉,特别是人类学的影响。 作者简介 作者所绘插图: 海登·怀特(Hayden_White) 卡洛·金斯堡(Carlo Ginzburg) 艾瑞克·霍布斯鲍姆(Eric Hobsbawm) 史景迁(Spence) 哈耶克(Hayek) 罗威廉(William Rowe) 林·亨特(Lynn Hunt)
历史的微声 目录
目录
自序 1
I.读书就是自我塑造 1
一、我要读书 6
我曾被高中拒之门外 7
高考改变命运 10
二、大学时代的读书和思考 13
我的**篇论文 14
大学里的读书生活 16
研究生阶段的彷徨 21
开始阅读英文原著 23
三、学术上的脱胎换骨 28
读书无止境 28
西方的学术训练 31
进入微观世界 37
四、学术阅读与日常阅读 41
为写作而读书 42
读有批判精神的书 47
非虚构和回忆录是我的阅读重点 50
对社会现实的写作 53
享受文学的世界 56
没有时间读书怎么办 59
II.进化、故事和认识自我 65
一、能讲故事和讲好故事关乎我们的生存 68
我们来自哪里 68
讲故事的能力关乎生存 69
故事拯救了人类 71
讲故事就是文化的积累 72
抹去故事的危险 74
二、只有合作才能自我超越 77
合作才能实现个人和集体的双赢 78
人类发展到今天是合作的结果 81
外部联系紧密才能促进内部的团结 83
模仿比创新更重要 84
人类的平均智力在下降 86
文明是否会倒退 87
三、“认识自我”是至高无上的思考命题 90
一个文艺复兴式的学者 92
通俗作品也可以是深刻的 93
人与自然的故事 94
人类会不会再度受到挫折 97
III.历史的微声 101
一、“黑暗的中世纪”的叛逆思想 104
微观历史的思想根源 108
发现庶民的声音 110
审判的细节 113
罪名是荒唐的,审判是郑重的 115
尘埃落定 117
微观历史的生命力 119
二、非虚构写作需要批判的眼光 122
非虚构写作应该有社会担当 122
我们能从历史中吸取教训吗 126
非虚构写作要有人文和社会的关怀 129
史家如何讲述自己的故事 131
三、都市故事与都市历史——关于真实性的讨论 134
怎样认识历史的真实性 134
文学有历史真实性吗 140
都市文学与都市历史 144
IV.世界历史中的中国 151
一、把中国放到世界历史中 155
从中国看世界与从世界看中国 156
新文化史“新”在哪里 159
新文化史与中国研究 168
写下层民众的方法论问题 174
史学观与史料的运用 181
二、美国史角度的中美关系 187
认识中美关系的理论取向 187
早期中美的接触与理解 192
门户开放还是关闭 195
传教士的角色 202
中美关系的度量 208
三、从日本史观察近代中国 213
内部因素的决定性的作用 214
前现代的日本与中国 216
谁是“封建社会” 223
中日的文化和意识传统 229
西方概念能解释中国吗 234
东渡日本的中国学生 240
V.历史的中时段 245
一、中国是“停滞”的吗 249
从社会史到思想史 249
18世纪中国的悖论 253
“心性史”和“意识史” 256
二、中国革命的历史土壤 258
暴力问题的研究 260
特殊的暴力文化模式 262
社会环境与暴力行为 265
叙事史的范例 268
三、集权是清王朝覆没的根本原因 271
在这种体制之下,没有自救的机制 272
清王朝为什么没有在*弱的时候倒台 274
过度集权实际上削弱了执政能力 275
不要对全能政府抱有幻想 278
专制王权的致命伤 280
是帝王史观,还是民众史观 283
VI. 20年不能磨一剑 287
一、族群矛盾与革命的爆发 292
为什么要研究族群 292
革命中的族群 294
汉化与“满化” 296
二、内陆商人的大事业 301
商业的社会史 303
内部机制和外部条件 305
经营模式和商业习惯 307
自贡盐业的经营环境 308
家族企业是“封建”的吗 310
比较研究的视野 311
VII.历史的断想 315
一、地方治理面临的挑战 319
传统社会怎样应对瘟疫 319
地方自治是社会稳定的基石 324
村落虽然有冲突,但合作是主流 328
二、考察边缘人群 332
乞丐文化能够告诉我们什么 332
秘密会社与革命 338
犯罪、惩罚与监狱 342
三、乌托邦、夜生活和城市记忆 348
劫难后的重建 348
塑造模范首都 352
圆明园的诉说 354
魔都夜生活 357
一个女人的世界 360
四、研究日常也可以回答大问题 365
从日常发现深层文化 366
跨国和跨文化 367
代结语:不可能预测历史的未来进程 371
为什么历史没有规律 374
历史事件没有确定性 377
历史可以重复吗 379
有所谓的总体史吗 381
不要幻想创造历史 384
征引文献 387
一、中文 387
二、英文 394
三、日文 403
后记 404
历史的微声 节选
我是1978年进入四川大学历史系的,原是想读中文系,因为历史科几乎考了个满分,为了确保被录取,便**志愿报了历史专业。在入学之初,我的兴趣在世界史,从人类的起源,到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以及第二次世界大战风云,都充满着好奇,还担任世界史的课代表。在一年级时,我曾经致函《世界历史》编辑部,就著名学者严中平先生关于哥伦布发现新大陆的一篇文章中的观点提出商榷,编辑部将信转给严先生,严先生还给我回信表示欢迎写学术文章商榷。 从来没有写过学术论文,真不知道从何入手。一旦进入到中国近代史的领域,一些基本的书便要仔细研读。比如胡绳先生新出版的《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上下册,便是经常摆在手边的。还有就是胡先生的早期著作《帝国主义与中国政治》。由于我进入史学研究的**个课题,就是辛亥革命,所以那个时候读得*多的书就是关于辛亥革命的书籍和论文,章开沅先生主编的《辛亥革命史》三卷本,金冲及、胡绳武合著的《辛亥革命史稿》(也是三卷本,记得当时只出版了**卷),读得*仔细。还有我的硕士导师隗瀛涛先生写的《四川保路运动史》,也是反复研读的书。 **篇论文的写作非常艰难,但发表则很顺利。我先将论文的一部分修改成一篇独立的文章,投到上海的《社会科学》杂志,不久便收到该刊编辑部的来信,告诉已决定发表。在评审意见上,除了指出本文优点和修改意见以外,还有该刊主编的一段批语,我至今还记得是这样说的:“论文观点新颖,论述周全,甚感后生可畏”。当时能得到这样的评价,对我真是莫大的鼓舞。这篇论文以《论辛亥革命反帝斗争的特点》为题,发表在该刊1981年第4期上,而且是那组纪念辛亥革命文章的首篇,并受到学术界的关注,如《新华文摘》刊登了论点摘要。这对一个还在读本科三年级的学生来说,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在川大读本科和研究生的时候,经常爱去的一个地方,就是四川大学图书馆后面的那一片两层的老藏书楼,那里是线装书的书库。记得我经常在这里翻的书之一的是《艺文类聚》。这个《艺文类聚》就有点像现在我们在资料库里用关键词搜索,该书把各种不同的书里边出现的知识点或者关键词收录在一起。这应该是中国现存*早的类书之一,有上百卷,全书百余万言,征引古籍上千种,分类编目,非常容易检索。而且资料来源,皆注明了出处;所引的诗文,都有时代。其实《艺文类聚》中引用的古籍,有的书已经失传,因此保存了非常珍贵的唐代以前的诗词歌赋。可以想象,过去人们想得到某一个类别的知识,如果要翻阅上千种古籍,那是多么地困难。古人已经为我们想到了,把同类的知识放在一起,便于后人查阅。 在研究生阶段,我的研究的重心已经从辛亥革命转向了清末新政,即在辛亥革命前十年清政府发动的改革,并以《清末新政与经济变革》为题,完成了硕士论文。在硕士论文基础上,发表了一系列关于清末新政经济变革的论文。 读研究生期间,我继续在那个线装书库翻阅各种杂书。记得包括成都尊经书院所刻印的各种木刻版的线装书籍。尊经书院成立于同治年间,是当时的四川学政张之洞支持设立的。在义和团运动以后的清末新政时期,将锦江书院、尊经书院与四川中西学堂合并,成立四川通省大学堂,即后来的四川省城高等学堂,也是四川大学的前身。那个时候我的兴趣在四川的教育史,所以书库里面所藏的《创建尊经书院记》也仔细阅读过,还翻阅了张之洞的《书目答问》等。 正是因为阅读范围的扩大,我的眼界开始打开,思考也开始深入。世界史也纳入了我的阅读范围,甚至开始读英文原著,比如法国年鉴学派布罗代尔的《菲利普二世时代的地中海与地中海世界》 、布莱克的《现代化动力:一个比较历史研究》等。还有西方研究中国的一些英文著作,当时对我影响*大的应该是施坚雅(G. William Skinner)的《晚期中华帝国的城市》。1990年在上海召开中国城市史研究的国际学术讨论会上,我还有机会和施坚雅先生进行过直接的交流。 我是1991年春天到的美国,**站就是位于安娜堡的密歇根大学的中国研究中心。我还记得到美国读的**本英文专著,就是黄宗智的《长江三角洲小农家庭与乡村发展》那本得奖著作。作为一个华裔历史学家,黄宗智的学术著作读起来特别清晰,是我英文学术写作*早的一个范本。到美国以后,到处请教怎样提高英文学术写作的秘籍,有朋友告诉我,学习英文写作的好办法,就是仔细研读、揣摩一些规范英文的学术表达。黄的英文和结构都非常规范,对我们这些母语不是英文者,比较容易模仿。而纯粹的美国人写的著作,是我们难以效法的。 到美国读的第二本英文专著,是孔飞力的《叫魂:1768年中国妖术大恐慌》。那时这本书刚出版,我到密歇根大学中国研究中心的时候,参加了一个研究生不定期的读书会,这个自发的读书会囊括了密歇根大学政治学、社会学、经济学、历史学等学科与中国研究有关的研究生。其形式是在某一个人的家里,周末大家带一些吃的和喝的,花上几个小时,共同讨论一本书。作为一位刚从中国来的学者,大家非常客气地请我推荐下一本讨论的书,我便力荐《叫魂》。其实我在国内的时候,就开始关注这本书,因为在书出版之前,大概在1990年前后,黄宗智到成都查巴县档案,便告诉我孔飞力将在哈佛大学有一本非常好且有趣的书出版,因为黄是该书的评审人之一。
历史的微声 作者简介
王笛 澳门大学历史系讲座教授,曾任美国得克萨斯A&M大学历史系教授。美国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历史学博士。 主要关注中国社会史、城市史、新文化史、日常生活史和微观史的研究。 学术代表作有《跨出封闭的世界》、《街头文化》(中英文)、《茶馆》(两卷本,中英文)、《袍哥》(中英文)、《走进中国城市内部》、《从计量、叙事到文本解读》,著有非虚构历史读物《消失的古城》《那间街角的茶铺》。 两次荣获美国城市历史学会(UHA)最佳著作奖,并获首届“吕梁文学奖”、单向街图书奖、中国会党史研究会最佳著作奖等图书奖。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学名著典藏-全译本
伊索寓言-世界文学名著典藏-全译本
¥9.3¥19.0 - >
月亮与六便士
月亮与六便士
¥18.1¥42.0 - >
莉莉和章鱼
莉莉和章鱼
¥14.3¥42.0 - >
随园食单
随园食单
¥15.4¥48.0 - >
推拿
推拿
¥12.2¥32.0 - >
大红狗在马戏团-大红狗克里弗-助人
大红狗在马戏团-大红狗克里弗-助人
¥3.6¥10.0 - >
罗庸西南联大授课录
罗庸西南联大授课录
¥16.6¥32.0 - >
【精装绘本】画给孩子的中国神话
【精装绘本】画给孩子的中国神话
¥17.6¥55.0
-
两张图读懂两宋
¥11¥76 -
中国历史年表-(修订本)
¥8.8¥18 -
敦煌学概论
¥14.9¥34 -
希特勒死后:欧洲战场的最后十天
¥22.7¥68.8 -
罗马史纲
¥13.2¥35 -
现代欧洲200年
¥21.5¥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