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网文创礼盒,买2个减5元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二氧化氯消毒剂

作者:陈昭斌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22-07-01
开本: 16开 页数: 265
本类榜单:工业技术销量榜
中 图 价:¥92.2(7.2折) 定价  ¥128.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满69元免运费
?快递不能达地区使用邮政小包,运费14元起
云南、广西、海南、新疆、青海、西藏六省,部分地区快递不可达
本类五星书更多>

二氧化氯消毒剂 版权信息

二氧化氯消毒剂 内容简介

本书内容主要包括十个方面。一是二氧化氯消毒剂绪论。二是二氧化氯理化性质、制备方法和检验方法。三是二氧化氯消毒剂消毒机制、杀灭微生物类别和效果,以及消毒效果影响因素。四是二氧化氯消毒剂毒理学安全性。 五是二氧化氯对水体、食品、药品、化妆品、医疗器械的消毒。六是二氧化氯对物体表面和室内空气的消毒。七是二氧化氯对疫源地、医疗场所、托幼机构和学校的消毒。八是二氧化氯对交通工具的消毒。九是二氧化氯对猪、牛羊、兔、犬、家禽和水产养殖场的消毒。十是二氧化氯消毒效果检验。本书对正确认识和使用二氧化氯消毒剂具有重要意义,对指导二氧化氯消毒剂的实际应用,尤其是对控制新冠病毒等攻击性强、危害性大的病原体导致的重大传染病疫情的消毒,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书是医院、妇幼保健院等医疗机构和疾病控制机构、慢性病防治机构等公共卫生机构从事消毒和感染控制工作的人员,高等医药院校教学科研人员和学生,医药卫生研究机构研究人员,海关消毒人员、交通工具消毒人员,生活饮用水消毒人员、污水消毒人员,牲畜、家禽和水产养殖场消毒人员,社区消毒人员和居家消毒人员等学习和参考的重要专著。

二氧化氯消毒剂 目录

目录
**章二氧化氯消毒剂绪论1
**节消毒和消毒学定义1
第二节消毒学历史回顾6
第三节二氧化氯消毒剂概况13
小结15
第二章二氧化氯的理化性质16
**节二氧化氯的物理性质16
第二节二氧化氯的化学性质17
小结20
第三章二氧化氯制备方法21
**节化学法制备二氧化氯21
第二节电解法制备二氧化氯25
小结27
第四章二氧化氯检验方法29
**节分光光度法测定二氧化氯29
第二节碘量法测定二氧化氯36
第三节其他方法测定二氧化氯42
小结45
第五章二氧化氯消毒剂消毒机制46
**节二氧化氯对细菌杀灭机制47
第二节二氧化氯对真菌杀灭机制49
第三节二氧化氯对病毒杀灭机制53
第四节二氧化氯对原虫杀灭机制54
小结55
第六章二氧化氯消毒剂杀灭微生物类别57
**节细菌繁殖体57
第二节分枝杆菌58
第三节真菌59
第四节细菌芽孢59
第五节病毒60
第六节贾第鞭毛虫及其孢囊60
第七节隐孢子虫及其卵囊61
第八节藻类62
第九节其他微生物63
小结63
第七章二氧化氯杀灭微生物效果64
**节对细菌繁殖体的杀灭效果64
第二节对细胞芽孢的杀灭效果70
第三节二氧化氯对真菌的杀灭效果73
第四节对病毒的杀灭效果76
第五节对原虫的杀灭效果79
小结81
第八章影响作用效果的因素82
**节微生物的种类和数量82
第二节二氧化氯消毒液的浓度82
第三节温度82
第四节有机物83
第五节无机颗粒物83
第六节pH84
第七节其他因素84
小结85
第九章二氧化氯消毒剂毒理学安全性86
**节二氧化氯的一般毒性86
第二节二氧化氯的特殊毒作用89
第三节二氧化氯对靶器官的毒作用89
第四节二氧化氯主要副产物的毒作用90
小结92
第十章二氧化氯消毒水体93
**节生活饮用水消毒方法93
第二节游泳池水消毒方法97
第三节浴池水消毒方法99
第四节医院污水消毒方法101
第五节中水消毒方法102
小结104
第十一章二氧化氯消毒食品105
**节概论105
第二节二氧化氯在食品领域的应用106
第三节加工工具和食饮具消毒方法109
第四节瓜果蔬菜消毒保鲜110
第五节空气的消毒111
小结111
第十二章二氧化氯消毒药品113
**节药品生产场所地表消毒方法114
第二节药品生产场所空气消毒方法115
第三节药品加工管道容器及设备消毒方法116
小结117
第十三章二氧化氯消毒化妆品118
**节化妆品生产场所地表消毒方法118
第二节化妆品生产场所空气消毒方法119
第三节化妆品加工管道、容器及设备消毒方法121
第四节化妆品生产人员消毒方法121
小结122
第十四章二氧化氯消毒医疗器械124
**节二氧化氯医疗器械消毒的应用现状124
第二节二氧化氯医疗器械消毒的应用进展128
小结129
第十五章二氧化氯消毒物体表面130
**节物体表面消毒概述130
第二节物体表面消毒法规要求133
第三节二氧化氯物体表面消毒技术136
小结138
第十六章二氧化氯消毒空气140
**节医疗机构室内空气消毒方法140
第二节公共场所室内空气消毒方法141
第三节药品生产场所室内空气消毒方法142
第四节食品生产场所室内空气消毒方法143
第五节化妆品生产场所室内空气消毒方法144
第六节一次性医疗用品生产场所室内空气消毒方法144
第七节一次性卫生用品生产场所室内空气消毒方法145
第八节其他场所室内空气消毒方法145
小结146
第十七章二氧化氯消毒疫源地147
**节疫源地消毒的分类147
第二节疫源地消毒基本原则148
第三节消毒时间148
第四节消毒器械与防护用品的准备148
第五节消毒基本要求149
第六节消毒方法152
第七节消毒应注意的问题159
小结160
第十八章二氧化氯消毒医疗场所161
**节医疗场所空气消毒161
第二节医疗场所物体表面消毒163
第三节医务人员手、皮肤和黏膜消毒166
第四节医疗废弃物消毒172
第五节医院废水消毒173
小结174
第十九章二氧化氯消毒托幼机构和学校175
**节总述175
第二节托幼机构和学校消毒基本要求176
第三节预防性消毒措施177
第四节发现传染病患者后的终末消毒181
小结185
第二十章交通工具消毒186
**节交通工具常用消毒方法186
第二节交通工具常用消毒剂188
第三节各类交通工具的消毒190
第四节注意事项195
小结196
第二十一章二氧化氯消毒猪养殖场198
**节环境消毒198
第二节猪舍消毒199
第三节带猪消毒200
第四节用具消毒201
第五节粪便消毒202
第六节垫料消毒204
小结204
第二十二章二氧化氯消毒牛羊养殖场205
**节饲料消毒205
第二节环境消毒206
第三节器具消毒208
第四节牛羊的体表消毒及蹄部、乳部消毒209
小结210
第二十三章二氧化氯消毒兔养殖场211
**节人员消毒215
第二节地面消毒216
第三节兔舍的消毒216
第四节设备用具消毒217
第五节粪便消毒217
第六节消毒杀虫217
小结218
第二十四章二氧化氯消毒犬养殖场219
**节人员消毒220
第二节地面消毒220
第三节犬舍消毒221
第四节设备用具消毒225
第五节粪便消毒226
第六节消毒杀虫226
小结228
第二十五章家禽养殖场消毒229
**节禽场入口消毒229
第二节场区环境消毒229
第三节禽舍门口消毒230
第四节禽舍消毒230
第五节人员消毒230
第六节饮水消毒231
第七节垫料消毒231
第八节水禽养殖的水体消毒231
第九节防控球虫病的消毒232
第十节人工授精器械消毒232
第十一节种蛋种鸡消毒233
第十二节孵化场的卫生消毒234
小结234
第二十六章二氧化氯消毒水产养殖场235
**节环境消毒235
第二节池塘消毒236
第三节水生动物消毒238
第四节给饵消毒239
第五节废弃物消毒239
第六节器具消毒240
第七节特殊消毒241
小结241
第二十七章二氧化氯消毒效果检验242
**节二氧化氯消毒效果检验的基本要求242
第二节二氧化氯消毒效果的检验244
小结250
参考文献251
附录264
展开全部

二氧化氯消毒剂 节选

**章二氧化氯消毒剂绪论 **节消毒和消毒学定义 一、消毒定义及其内涵 (一)消毒定义 消毒(disinfection)指用消毒因子杀灭、清除、中和或抑制人体外环境中的目标微生物使其达到无害化。 (二)消毒的内涵 消毒定义的内涵十分丰富,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消毒因子(disinfection agents)指用于消毒的物质或能量。消毒因子包括物理消毒因子、化学消毒因子和生物消毒因子,或其组合而成的复合消毒因子。 (1)物理消毒因子(physical disinfection agents):通过物理原理产生消毒作用的因子,主要有热力(heat)、电离辐射(ionizing radiation)、紫外线照射(ultraviolet irradiation)、微波(microwave)、超声波(ultrasonic wave)和等离子体(plasma)。通过物理摩擦、物理过滤、物理与空间阻隔等方式产生消毒作用,如用水冲洗或擦洗:流水洗手、洗头,毛巾洗脸,冲洗卫生间地面等;扫帚扫地、抹布擦拭家私和器具等。过滤介质(filtration media):层流手术室、细菌过滤器、口罩等;如医用防护服、医用防护面罩、医用防护眼镜等医护人员自我隔离;疫点和疫区的封锁隔离:隔离治疗室、隔离医学观察室、居家隔离,封村、封城,或远距离隔离生活区等。 (2)化学消毒因子(chemical disinfection agents):通过化学反应产生消毒作用的因子,主要有灭菌剂(sterilant)、消毒剂(disinfectant)、抗(脓)毒剂/抗(脓)毒药(antiseptic)、抗菌剂(antibacterial)、抑菌剂(bacteriostat)和防保剂(防腐保存剂)(preservative)等。 (3)生物消毒因子(biological disinfection agents):通过生物学原理产生消毒作用的因子,主要有植物提取物(plant extracts)、动物提取物(animal extracts)、微生物代谢的生物活性成分或微生物活体,主要包括酚类化合物、醌类化合物、精油、生物碱、多糖、多肽、酶(enzyme)和噬菌体(bacteriophage)等。 2.人体外环境(external environment of human body)指人体生存所处的自然界以及人体与自然界直接接触的机体部分微生态环境。主要包括如下几个部分: (1)人体的体表、与外界相通的腔道和创口等; (2)人体所处的周围环境和场所,如空气、水体、土壤和物体表面等; (3)人体食用、使用和享用的物品,如食品、药品、化妆品、饮水、医疗器械、卫生用品、餐饮具、衣物、书籍、字画和古董等。 3.目标微生物(target microorganism)指每次消毒活动消毒因子要杀灭、清除、中和或抑制的微生物。这些消毒目标微生物存在于消毒对象的里和(或)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 (1)对人、动物和植物致病的病原微生物; (2)对人体具有卫生学意义的卫生微生物; (3)对环境和物品有害的微生物; (4)其他特定的微生物。 4.消毒作用方式(action mode of disinfection)指消毒因子作用于目标微生物的达到消毒结果的方式。消毒因子通过杀灭、清除、中和或抑制等几种消毒结果方式作用于目标微生物。 (1)杀灭(kill):包含杀死(kill)、毁灭(destroy)和灭活(inactivate)几种表述,是对目标微生物不可逆、彻底地摧毁。灭活是针对病毒而言,因为病毒的核酸具有感染活性,必须毁灭其核酸,使其丧失感染活性,才算达到对病毒的杀灭。 (2)清除(eliminate):通过物理摩擦去除目标微生物的方式达到消毒的目的,如用水冲洗或擦洗:流水洗手、洗头,毛巾洗脸,冲洗卫生间地面等;又如扫帚扫地、抹布擦拭家私和器具等;或通过过滤介质滤除目标微生物的方式达到消毒的目的,如细菌滤器、层流手术室的空气高效过滤器、医用口罩等;或通过物理和空间阻隔隔离或远离目标微生物的方式达到消毒的目的,如医护人员穿着医用防护服、使用医用防护面罩、佩戴医用防护眼镜等自我隔离;如传染病患者的隔离治疗、密切接触者的定点隔离医学观察、可疑症状者居家隔离观察;封村、封城防止人员和动物外出;如集中传染源于偏远地,远距离隔离其救治区和生活区等。 (3)中和(neutralize):针对抗原抗体反应的消毒方式,如机体针对特定的病原体抗原产生的中和抗体(可溶性蛋白),能有效地中和掉该病原体抗原对机体细胞的感染。 (4)抑制(inhibit):指暂时控制住目标微生物的生长繁殖活性而并未杀灭它们,在抑制因素解除后,目标微生物可以复活生长。 5.无害化(harmless)指通过消毒因子的处理,使消毒对象目标微生物的数量减少到对人体、物体和物品等不产生危害的程度。通过消毒处理,消毒对象或达到了要求的无菌(sterility)状态,或达到了要求的消毒合格(qualified disinfection)状态、抗菌和抑菌合格状态、防腐保存合格状态。消毒对象,表面上看是可感知的作用对象,实质上是针对肉眼无法看见的目标微生物。若消毒的目的是,消毒作用后消毒对象的表和(或)里目标微生物的数量减少到对人体无害的程度,则为医学消毒的范畴。 6.消毒方法(method of disinfection)或称消毒措施(measure of disinfection)指对不同消毒对象所采取的具体消毒方法。这些消毒方法包括用各种消毒因子,如物理消毒因子、化学消毒因子、生物消毒因子以及这些消毒因子组合而成的复合因子,处理消毒对象的表和(或)里,使其作用于目标微生物,达到所需消毒效果,如无菌或消毒、抗菌、抑菌、防腐保存等状态的所有措施。 7.消毒方法分类(classification of disinfection method)消毒方法主要分类如下: (1)按消毒因子本身的性质分类,主要包括物理消毒法(physical disinfection)、化学消毒法(chemical disinfection)和生物消毒法(biological disinfection)。 (2)按消毒因子对目标微生物作用的目的分类,主要包括灭菌法(sterilization)、消毒法(disinfection)、抗(脓)毒法(antisepsis)、抗菌法(antibacteria)、抑菌法(bacteriostasis)和防保法(防腐保存法)(preservation)。 (3)按消毒因子对目标微生物作用的水平分类,主要包括低水平消毒法(low level disinfection)、中水平消毒法(middle level disinfection)、高水平消毒法(high level disinfection)和灭菌法(sterilization)。 8.传染病病原体消毒必须遵循的三个铁律 当我们了解了某种传染病病原体的生物学特性、生物学结构、致病性、传播途径和对消毒因子的抵抗力之后,传染性强、危害性大的传染病,尤其是列入甲类传染病管理的烈性传染病,切断传染源的传播途径就成了重中之重的工作。消毒能够实现这一目的,但必须是科学消毒。传染病病原体的科学消毒必须遵循以下三个铁律,这也适合新型冠状病毒的消毒。 (1)尽早发现病原体:通过加强日常监测,提高对病人的诊断水平,尤其是提高对病原体的检验水平,尽早发现病原体;通过对病原体储存宿主、中间宿主的监测检验,尽早发现病原体;必要时,通过对病原体可能污染的环境样本的监测检验,尽早发现病原体。发现病原体越早,越能为消毒控制病原体的传播感染赢得时间。 (2)立即隔离病原体:一旦确定了某传染病的病原体所在,传染源就确定了,这时需要做的事情是立即控制传染源。控制传染源必须马上实施,不能等待,控制带有强制性,因为病原体在传染源体内,它随时会随传染源呼出的气体、说话的飞沫、呼吸道的分泌物及肠道的排泄物等传播。若传染源为确诊病例、临床诊断病例、疑似病例和无症状感染者,则须立即隔离治疗。若为密切接触者,则须进行集中隔离或居家隔离医学观察。对病例和感染患者,无论病情轻重,都要进行隔离治疗。治疗是给患者生的希望,是切实维护民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是否能治疗痊愈,受医学发展水平的限制,但要尽*大努力。同时,治疗也有利于隔离传染源。隔离是限制传染源的活动空间,是对病原体的物理阻隔,更是维护广大民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维护社会稳定。隔离传染源是*古老、*有效的消毒措施。隔离传染源越快、越彻底,越能有效控制病原体的传播。 (3)立即杀灭病原体:若传染源为人,除立即隔离治疗外,还要对该传染源此前活动的场所、乘坐的交通工具、使用的器物等立即做好终末消毒,因为不排除病原体已经污染了这些场所、工具和器物的可能性;对接诊传染源的医疗场所、使用的医疗器械和物品,要做好随时消毒,杀灭传染源排出的病原体,同时,医护人员要做好隔离防护,防止医源性感染;若传染源为媒介生物,如某种动物,应立即扑杀,做好终末消毒;若传染来自污染的环境,应立即对污染的环境及其物品做好终末消毒。对密切接触者进行集中隔离或居家隔离医学观察的场所,必须加强随时消毒。立即杀灭外环境中的病原体,终末消毒越彻底,越能控制病原体的传播感染。 二、消毒学定义及其学科范畴 (一)消毒学定义 消毒学(science of disinfection)是研究用消毒因子杀灭、清除、中和或抑制人体外环境中的目标微生物,使其达到无害化的科学。消毒学的内容主要包括消毒基础理论(包括消毒动力学、消毒机制等)、消毒因子(包括消毒药械产生消毒因子、医护人员使用的防护用品提供的过滤介质物理因子等)、消毒目标微生物(每次消毒因子作用的对象微生物)、消毒指示微生物(实验室评价消毒因子消毒效果的标准微生物)、消毒技术和消毒方法、消毒相关产品毒理安全性评价和消毒学检验(包括消毒因子在实验室、模拟现场和现场消毒实验中的消毒效果检验评价,各种实际消毒活动消毒效果的检测评价,消毒因子浓度或剂量的检测等)等方面系统化的知识。简而言之,消毒学是研究消除体外微生物毒害人体健康的科学。除另有所指外,我们所说的消毒学通常是指医学消毒学。 (二)消毒学的学科范畴 消毒学属于抗微生物学的范畴。消毒学既涉及预防医学、分析化学、医学微生物学和卫生检验学等的理论和知识,也涉及物理学、化学、毒理学、仪器分析学和分子生物学技术及其融合,是一门交叉学科,有其独*性。 消毒学的学科范畴非常广泛,主要涉及以下方面的内容:消毒的定义及其内涵、消毒学历史回顾、消毒学趋势;消毒学研究基本技术和术语要求;消毒因子作用机制、物理消毒因子、化学消毒因子、生物消毒因子;感染性疾病概况;消毒目标微生物、消毒指示微生物;消毒效果影响因素和消毒方法选择原则;消毒学检验;消毒因子杀灭微生物效果评价、消毒因子模拟现场和现场消毒效果评价、消毒因子抗(抑)菌效果评价、消毒相关产品消毒效果评价、消毒因子毒理安全性评价;食品消毒、药品消毒、化妆品消毒、水体消毒;医疗卫生机构消毒、托幼机构和学校消毒、公共场所消毒、口岸消毒、疫源地消毒、军事医学消毒、微生物实验室消毒、特殊环境消毒、其他领域消毒、消毒器制造和消毒剂生产等。 第二节消毒学历史回顾 消毒实践活动*早起源于何时何地目前尚无法考证,但至少在远古人类懂得用水来清洁自己身体时,消毒实践活动就已经开始了。在人类掌握了火的使用后,热力消毒的实践活动也就开始了。人类的消毒实践活动非常悠久漫长,而真正意义

二氧化氯消毒剂 作者简介

陈昭斌,男,汉族,1963年生,四川人。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管理学硕士、四川大学华西医学院医学博士;四川大学华西公共卫生学院兼职教授、卫生检验与检疫专业硕士生和博士生导师;四川大学体育学院客座教授、硕士生导师;四川大学创新创业导师;北京大学兼职硕士生导师;中山大学兼职硕士生导师。 师从我国有名消毒学家、卫生微生物学家、卫生检验学家、四川大学华西公共卫生学院博士生导师、前院长张朝武教授,我国有名卫生检验学家、四川大学华西公共卫生学院研究生导师叶梅君教授,我国有名卫生检验学家、四川大学华西公共卫生学院研究生导师殷强仲教授,以及我国有名战略管理学和管理学家、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前副院长、北京大学战略研究所所长、研究生导师刘学教授。 曾任广东省深圳市南山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三级卫生检验主任技师、中心副主任、中心书记;深圳市南山区医学重点实验室学科带头人;四川大学华西公共卫生学院与深圳市南山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共建“消毒学研究实验室”负责人;中华预防医学会消毒分会委员、青年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消毒药械与新技术学组副组长。 现任中华预防医学会消毒分会第六届委员会常委、教育科普学组组长,中华预防医学会转化医学分会第一届委员会委员,《中国消毒学杂志》审稿专家,《中国消毒学杂志》《现代预防医学》杂志编委,教育部学位中心硕士和博士学位论文评审教授等10多个学术职务。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