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网文创礼盒,买2个减5元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蓦然回首话云烟--从北京到西雅图

蓦然回首话云烟--从北京到西雅图

作者:张杰
出版社:作家出版社出版时间:2022-06-01
开本: 16开 页数: 428
本类榜单:文学销量榜
中 图 价:¥36.4(7.0折) 定价  ¥52.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满69元免运费
?快递不能达地区使用邮政小包,运费14元起
云南、广西、海南、新疆、青海、西藏六省,部分地区快递不可达
本类五星书更多>

蓦然回首话云烟--从北京到西雅图 版权信息

  • ISBN:9787521219098
  • 条形码:9787521219098 ; 978-7-5212-1909-8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蓦然回首话云烟--从北京到西雅图 本书特色

作者是一位讲故事的高手。其文章结构自然顺畅而又富有戏剧性,常与人物命运环环相扣,步步相生,出人意表,引人入胜。他的文字功底深厚,行文自然流畅、富有诗意和浓郁的感情色彩,或含蓄,或激扬,或浪漫,或平实,娓娓道来,有很强的阅读性。

蓦然回首话云烟--从北京到西雅图 内容简介

本书包括五辑、四十五篇长短散文,以生动传神的笔墨记录了作者七十余年来在中美两国的人生经历以及作者的思索和感悟。 **辑“南城旧事”,似温柔的“序曲”,回忆了作者儿时和少年时代的生活,表达了对南城热土、老屋、父母家人的怀念,娓娓道出南城市民文化的神采及对少年作者的影响。第二辑“艰难岁月”,似沉重的“慢板”,倾诉了作者对大学生活遥远的回忆,特殊年代里目睹的荒诞以及各界底层群众的生活状况。第三辑“神州风采”,似抒情的“行板”,描写了作者三十余年来多次重访故国的经历以及在旅途中邂逅的形形色色的普通人的故事及其精神风貌。第四辑“赤子游踪”,似色彩绚丽、节奏丰富的“变奏”乐章,描绘出作者在美国富有传奇色彩的经历,以及众多普通美国人和华人的故事和感情。第五辑“万法归一”,似庄严宏大、余韵不尽的“尾声”,从“民以食为天”的特殊视角和高度,道出了作者一生实践和思索的结论:人民群众才是历史的创造者和人类社会的主宰。热爱和服务于人民,才能得人心顺民意。得人心者昌,顺民意者兴。正是: 观文如品乐,雅趣在其中。 字里藏宏旨,东方掩卷红。

蓦然回首话云烟--从北京到西雅图 目录

序 史笔生花展芹心 1

作者的话 4

**辑 南城旧事——少年不知愁滋味

热 土 3

小院·老屋 9

洗 礼 19

回姥姥家 23

天桥和跤手 27

徐大哥 36

二 姐 42

武 缘 52

第二辑 艰难岁月——道是无情却有情

目 光 61

遥远的白洋淀难忘的芦苇荡 67

一本书的遭遇 76

无尽的怀念和挽歌 81

插 曲 98

东北跤王 109

二 旦 115

戏 痴 120

太平花杂忆 124

第三辑 神州风采——柳暗花明又一村

老 窦 133

湘西归来话人情 142

万大姐 148

京城秦人 154

盲人推拿师和卖花女 160

地 书 164

纸 农 167

......

展开全部

蓦然回首话云烟--从北京到西雅图 节选

热 土 日前与郭瑞兄诗词唱和,我曾有《初夏偶得:题“老石榴斋”四首赠郭兄瑞》。他在回信中说:“从中见出你对北京南城生活的怀恋,对南城文化的特殊情感。”建议我“多写一些这方面的回忆文字。因为随着岁月的流逝,曾经在北京南城生活过,并且有意愿记录下过往生活的人越来越少”。我深以为然。对旧京文化和历史来说,南城曾经是一方特殊的土地,其中藏龙卧虎,深不可测。写南城是一个大题目,我自忖力所不及。要写,也只能是一些个人的点滴回忆,或许读者能从中品味出一点南城人过往生活的特殊韵味。 回忆南城旧事,首先想到的是我的出生之地——板章路。 板章路当时隶属于北京“外五区”。我理解这个“外”指的是宣武门、前门、崇文门以南的“外城”,也叫“南城”。说起北京,老北京人有一句话“东富西贵,北穷南杂”。居民庞杂而贫穷,是南城的主要特征;同时这个“杂”字,又包含着另一层意思,说它是北京市民文化的主要发源地和兴盛地区之一,曾经十分兴旺和火爆。同时,它又是市民文化和文人文化的交错杂陈之地,曾经互相影响,共同繁荣。*能体现这个特点的,就是大名鼎鼎的“天桥儿”和“琉璃厂”。 板章路位于南城珠市口和虎坊桥之间。它的北口就是西珠市口大街,老北京的一条通衢大道,即今日之“两广路”的一部分。它的西北是“琉璃厂”,东南是“天桥儿”,东北不远就是大名鼎鼎的前门和大栅栏,西南是“新世界”——仿上海西洋建筑风格的船形建筑,当年远近闻名的游艺中心;正南曾经是“城南游艺园”,即现在的友谊医院所在地,早年梅兰芳曾经在这里唱过戏。正北是给孤寺,此庙宇的历史十分悠久。 据载,给孤寺始建于唐代贞观年间,称为“万善寺”,明代称为“寄骨寺”,清顺治时重建,称为“万善给孤寺”。上世纪四十年代初毁于火灾。记得我小时候,板章路北口斜对过有一座军营,规模可观,有解放军驻守,战士们每天晨昏操练,口号声威武雄壮。这座军营应该就是给孤寺的旧址。板章路往西是虎坊桥、骡马市大街、菜市口、牛街、广安门;往东是珠市口、磁器口、花市、广渠门。如果以板章路为中心,按顺时针方向画一幅“后天八卦图”:西北“乾卦”方位是琉璃厂,正北“坎卦”方位是给孤寺,东北“艮卦”方位是前门和大栅栏,正东“震卦”方位是珠市口、南城基督教会和开明大戏院,东南“巽卦”方位是天桥,正南“离卦”方位是城南游艺园,西南“坤卦”方位是新世界游艺园,正西“兑卦”方位是虎坊桥和湖广会馆。板章路就是这幅“后天八卦图”的中心。 板章路南北走向,虽然穷,曾经却是一条挺豁亮、干净的街道。它大概有一里多长,住着百十户人家。中间路东有两棵大槐树,将板章路一分为二。大槐树以北路东靠墙根儿是一溜饭摊儿,经营的是底层劳动者*普通的吃食:高粱面的压饸饹、棒子面的贴饼子、高粱米粥、咸菜丝儿,也有白面的,但贵一点儿;*好的就是芝麻烧饼、炸焦圈、炸油饼儿、豆浆。食客主要是南来北往的普通劳动者,拉脚的、蹬三轮儿的、拉洋车的、做工的。路西是惠中饭店,它的南墙根儿下是一个“井窝子”。所谓井窝子,就是一口甜水井和围绕着它的几间矮房,管理水井的人就住在房子里。据学者考证,“胡同”是蒙古语,指的是有水井的地方。这个井窝子的存在,使板章路多了几分清灵氤氲之气。板章路上世纪五十年代中期通自来水之前,这一带几条胡同的几百户老百姓吃的都是这口井里的水。一个姓赵的乡下人,带着他的小儿子,拉着水车,挨家挨户送新鲜的井水。买水的人家要事先买“水牌子”。在我的记忆里,那井水清甜甘凉,无异味,夏天泡西瓜倍儿爽。 大槐树以南,主要是民居,此外有剃头棚儿、鞋铺、成衣铺、汽车行、酒铺、羊肉床子。我家的位置就在大槐树以北路西的三号,离井窝子不远,三间旧房,一个巴掌大的小院。 街坊里有点儿头脸的人物,一个是北口路东二号院里的祁牧师,是珠市口南城基督教会的主祭,他的儿子和平是我的“发小”;另一个是住在北口路西一号大院里唱河南坠子的马仲翠。我印象*深的是,冬天天冷,马大姑常常捏着一个小酒壶去北口的酒铺打酒,一身黑底小碎花的绸子棉袄棉裤,收拾得很利落。她脚下是一双缎面绣花鞋,脸上总是红扑扑的,带着三分酒气。她一辈子没结婚,和街坊们也不大来往,唯独见了我父亲老远地就用河南话喊“大哥”,管我母亲叫嫂子。我因此叫她一声“大姑”,这是母亲教我的。母亲说“人家一辈子没结过婚,不能乱叫。就叫大姑”。她见了我父亲常说的一句话是“大哥,你真是有福气。三个儿子”!大槐树底下有两家街坊值得一提。一是路东的刘家,开了一家小铸铁厂,字号叫“老发达”。刘四叔人很胖,外号叫“四胖子”,夏天吃完晚饭常坐在门口,扇着大蒲扇,哼着“借东风”。他常常把我叫过去,教我唱戏。他常说:“小五儿,你是个膛嗓子,是唱戏的料儿。” 刘四叔家往南,另一棵更粗大的槐树底下是老中医徐大爷家。老人信佛,大号就叫徐敬佛。他住着两间门面房,外间是诊室,里间住家兼佛堂,收拾得很干净。老两口就一个儿子,大号徐柏年,长得瘦小枯干,看小儿科拿手。我小时候有个头疼脑热的,都去找他。徐大爷家对过儿是一片二层的楼房,分为五号、七号、九号、十一号四个大院,各住着十几户人家。这片楼房不小,砖木结构,格局也差不多,中间是一个大天井,四周是两层楼房,二层是一圈木头走廊。这片楼房是“民国时期开发南城”的遗物。“敌伪时期”,楼里住过日本人。后来五号、七号住的是散户,九号成了板章路小学,我念小学就是从这里开始的。小学撤销以后,九号和十一号成了中国人民银行的宿舍。 五号院里*显赫的是刘大爷家。刘大爷是山西人,解放前开过银号,家底儿殷实。他常年不出门,偶尔见他一面,冬天总是黑缎子长袍马褂儿,瓜皮帽;夏天则是一身白色的绸衣绸裤,脸上照例没有一丝笑容。偶尔高兴,则笑得很慈祥。刘大妈爱说爱笑,长得很富态,无冬历夏,都是绫罗绸缎,收拾得特别利索。他家的大儿子当时是板章路唯一的大学生,街坊们没人叫他的名字,也不知道他的名字,说起他就叫“大学生”。一说大学生,人们就知道是在说刘家的老大。至于他是哪个大学的,没人知道,也没人懂。 刘大爷家的隔壁七号,住着一家姓杨的。老头儿鼻子特大,整天蔫头耷脑的。我叫他杨大爷,大人们提起他都叫他“杨大鼻子”。他解放前当过警察,算是有“历史问题”,靠打零工养活一家人,话不多,凡事都矮人一头。再往南,向西拐上一个高坡,有一家人家姓王,房舍整齐,独门独院。老户主人称“王四把”,长得身材魁梧,筋骨粗大,大头大脸,皮肤黢黑,有一股不怒自威的气概。一看就知道此人年轻时必非寻常之辈。据说他练过功夫,精通摔跤,拳脚了得,尤其会使十三节鞭。他解放前在天桥一带混事儿,江湖上有这一号。我的印象里,凡是某人的诨号带“把”字的,什么“张二把”“李六把”,身上都有功夫,并且靠着身上的功夫在市面上混事。其中良莠杂陈,很难用“好坏”区分。这位王四爷的太太,也是个大高个,皮肤白净,相貌不俗,常年化着淡妆,衣着讲究,透着与众不同。家里一儿一女,女儿长得像父亲,在小学当老师。儿子比我大两岁,长得像母亲,人特别温顺。1964年高考时,我的历史书缺了一本,母亲左思右想,想起了这位大公子,上门去给我借书,人家很痛快,翻箱倒柜找出来。还别说,后来考历史,有一道填空题:“孔子的主要著作是什么?”就是这本薄薄的小书帮了我的忙。 在这之前,上初中的时候,有一年的冬天,早上我去上学,正好碰上王四把端着尿桶去厕所。那时候他大概有六十多岁了,已不复当年,人委顿了不少,但看上去还是比一般人高大魁梧。说时迟那时快,他刚走到厕所门口,两个警察猛然从两边蹿上来,把他按倒在地,上了手铐。他手里的尿桶也摔在地上,黄色的尿液流了一地。紧接着一辆警车开过来,他被押上了警车。后来听说他被判了五年徒刑,是因为解放前的旧案。他出狱以后,我还见过他一次。那时他已经中风了,走路不利落,嘴也歪了,透着几分“虎落平阳”的凄凉。 从王四爷家往南,路西是夏家的车行。夏家是回民,老两口膝下有三男二女。家道殷实,有两辆汽车,开了一家车行。谁家有事用车,他们连车带司机,上门服务。开车的往往是夏家的二哥和大姐。那年月,在板章路这就算是头等殷实人家了。夏家老爷子不大爱讲话,夏大妈待人特别和气,和我母亲说得来。 夏家往南路西是一家酒铺,专卖白酒和煮花生、煮蚕豆、油炸花生米。店主姓刘,老伴儿姓李,缠过脚,人称“李小脚”。她和我母亲一起做过街道工作,我叫她李姨。顶南头路东把角儿是一家“羊肉床子”,就是羊肉铺。这家姓王,也是回民。每星期一早晨,老掌柜的出城买一只羊赶回来,宰了,卖羊肉和羊肉馅儿的包子。老掌柜的孙子,小名叫“屁子”,长得像阿拉伯人,从小就拜师练功,后来考上了中国杂技团。挺英俊的小伙子为什么叫“屁子”,这又是北方人的旧习俗之一。名字起得越贱,越好养活。我的小伙伴里,除了“屁子”,还有“根子”“顺子”“歪毛儿”“愣子”“祥子”等。 算起来,板章路有七家回民。从北往南数,李家、杜家摆饭摊儿,马家修自行车,洪家蹬三轮儿,夏家开车行,王家开羊肉铺,还有一家姓邸,也开饭馆。 板章路有三家成衣铺,除了我父亲,另外两家一家姓刘,一家姓靳。父亲的成衣铺字号叫广茂祥,取生意发达,财源广进的意思。父亲是做中式服装的高手,不会做西式服装。公私合营以后,年纪大了,再加上讲究穿中式服装的人也少了,生意萧条,无奈关张歇业不干了,家计也因此而越发艰难。好在兄姐们参加工作了,有了收入,日子还能维持。母亲是过日子的好手,脑子好,心地宽,家道虽然艰难,但家里不乏欢乐。 我儿时的伙伴就是板章路邻居家的孩子们,他们出身于下层劳动者家庭,单纯,快乐,健康。我们夏天出城去马家堡逮蛐蛐,冬天在街上溜冰、弹球儿。春秋天气不凉不热的时候一起逛天桥、大栅栏、天坛、陶然亭。大年三十儿晚上,冒着大雪顺着有轨电车的铁轨去前门看夜景;或者聚在谁家的炕上聊天儿,神侃“三侠剑”“大五义”“小五义”“七剑十三侠”;一起练摔跤,一起拜师练功夫;也有拌嘴打架的时候,但是过不了几天就又和好如初。这就是我们少儿时代生活的主要内容。 “少年不知愁滋味”,虽然贫穷,但很快乐。后来,长大了,伙伴们或是参军,或是做工。只有我一路念书,从南城的育才学校,到海淀的人大附中、北京大学。离开北大以后在东北和河北的农村教过几年书,又回到北京读研,做文化研究工作。*后则漂洋过海,一路追梦,走到现在。

蓦然回首话云烟--从北京到西雅图 作者简介

张杰,北京南城人,浪漫爽朗,敏锐多思,体魄强健,好学喜动。 四岁时,因接受古寺高僧的气功治疗而与传统文化结缘;八岁习武,天赋佳喉,热爱歌唱;初中即喜文学,以诗人和作家自期;高中时痴迷戏剧和歌唱,获文艺汇演唯一的“优秀演员奖”和作文比赛首奖;十八岁入读北大中文系,亲炙游国恩等前辈的风采和教诲。在政治动荡时期,参加北大艺术团,艺术视野和能力得以开拓和提升。旋即下放山野教书,备尝艰辛。自学日文,以备腾飞。 1978年底以总分第一的成绩入读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历史和理论”专业,师从张庚、马彦祥二位先生,获文学硕士学位。学习和工作期间,首次发现南宋旅日禅僧大觉禅师兰溪道隆遗留的五首“杂剧诗”,并对其做了初步的研究和解析,震动学界。他对日本“曲学”进行的研究、整理和介绍,也具有开创意义。同时,广泛接触了当代的舞台表演艺术,被接纳为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推举为北京中日文化交流史研究会常务理事,获得副研究员职称。 1981年师从北京武林名宿刘兴汉先生习练八卦掌,兼及易理、中医、气功;继而研习形意拳、太极拳,对传统“内家拳”做系统考察。1990年游学美国,创建西雅图中国文化书院,行医、授课与普通人交朋友,观察社会,思索人生并将心得化为诗歌和文字,著述数百万字,有中英文著作数种在中美两国发表。如今七十有六,不知老之将至,每日歌唱、习拳、吟诗、作文,留意五洲,心系故国,为中国和人类祈福。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