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网文创礼盒,买2个减5元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原生天籁地域风情

原生天籁地域风情

作者:王晓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22-02-01
开本: 16开 页数: 142
本类榜单:艺术销量榜
¥55.9(6.6折)?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中 图 价:¥62.1(7.3折)定价  ¥85.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全场折上9折期间 满39元包邮
?快递不能达地区使用邮政小包,运费14元起
云南、广西、海南、新疆、青海、西藏六省,部分地区快递不可达
本类五星书更多>

原生天籁地域风情 版权信息

  • ISBN:9787030661135
  • 条形码:9787030661135 ; 978-7-03-066113-5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原生天籁地域风情 内容简介

本书围绕“地域文化”,从地理环境、历史文化、旅游文化、民歌文化等方面,以东北部平原、西北部高原、西南部高原等部分地域文化为代表,阐释了中国地域文化的特色所在。著作共分为八章,前四章为绪论、文献综述、中国民歌音乐文化的地域特色、汉族民歌文化的地域特色;后四章分别介绍了东北部平原民歌近似色彩区、西北部高原民歌近似色彩区、西南部高原民歌近似色彩区、湘民歌文化近似色彩区四个有代表性的文化区域,从地理环境、历史文化、旅游文化、民俗风情、民歌文化等方面进行论述。 本书可以为热爱“地域文化”的广大群众,以及对“音乐与地理”“音乐与社会”“音乐与旅游”等交叉学科有研究的相关专业本科高年级学生和研究生提供参考。

原生天籁地域风情 目录

目录
**章 绪论 1
**节 问题的提出和意义 2
一、研究的必要性 3
二、研究的意义 4
三、研究的创新点 5
第二节 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6
一、研究的主要内容 6
二、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8
第二章 文献综述 10
**节 对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研究 10
一、关于中国古代音乐文化的传承研究 10
二、关于国内外音乐教育中传统音乐文化的比较研究 11
三、关于在音乐创作方面对中国传统音乐的传承创新研究 11
第二节 地方民歌文化的研究 11
一、对地方民歌音乐特征、演唱风格的研究 11
二、对地方民歌音乐文化的传承发展研究 12
第三节 地域特色民歌文化数据库的研究 13
一、对音乐作品相关乐谱、网站等的数据库建设研究 13
二、对地方特色音乐文化的数据库建设研究 14
三、对音乐传承人才的数据库建设研究 14
四、数据库建设对传承保护传统音乐文化的作用研究 14
第四节 中国传统音乐文化传播途径的研究 14
一、结合新媒体,研究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播 14
二、地方特色民歌的传播方式研究 15
第五节 地域音乐文化对中国教育的影响研究 15
一、从宏观上看,地域音乐文化对音乐教育的影响 15
二、地域音乐文化在中小学音乐教育中的影响 16
三、地域音乐文化对高校音乐专业教育的影响 17
四、中国传统音乐文化对普通高校公共音乐艺术教育的影响 18
五、以个案分析为例,研究地域音乐文化对高校音乐教育的影响及对策 19
第三章 中国民歌音乐文化的地域特色 21
**节 民歌文化 21
一、民歌的概念 21
二、民歌与民谣 22
三、民歌文化 22
第二节 民歌文化的发展源流 23
一、民歌的萌芽 23
二、《诗经》 23
三、《楚辞》 23
四、汉代民歌 24
五、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民歌 24
六、隋唐民歌 24
七、宋代民歌 24
八、明清民歌 24
第三节 民歌文化的地位 25
一、民歌与生产生活 25
二、民歌与文学艺术 25
三、民歌与表演艺术 25
四、民歌与传播艺术 26
五、民歌与语言艺术 26
六、民歌与社会发展 26
第四节 民歌文化的地理区域划分 27
一、中原及东部沿海有着古老传统文化的汉族民歌区 27
二、北方草原文化民歌区 27
三、西部受佛教文化影响的藏族民歌区 28
四、西南高原多民族文化民歌区 28
五、东北部受萨满文化影响的狩猎文化民歌区 28
六、西北高原多民族半农半牧的文化民歌区 29
七、西部受伊斯兰文化影响的新疆民歌区 29
第四章 汉族民歌文化的地域特色 30
**节 汉族民歌文化的历史沿革 30
一、远古时代 30
二、夏商时期 31
三、西周和春秋战国时期 31
四、秦汉魏晋南北朝 33
五、隋唐五代时期 34
六、宋元时期 35
七、明清时期 35
八、鸦片战争以来的近现代时期 36
第二节 汉族民歌文化的地域性特点 37
一、与劳动密不可分 37
二、地域性差异 37
三、通俗性 38
四、口语化 38
五、丰富性 38
六、社会性 38
第三节 汉族民歌文化的地理区域划分 39
第五章 东北部平原民歌近似色彩区的地域特色 42
**节 地理环境与历史文化 42
第二节 旅游文化与民俗风情 42
一、冰雪文化 42
二、“黑土地”文化 44
三、建筑文化 45
四、民俗文化 46
五、饮食文化 48
第三节 地域特点与民歌文化 49
一、民歌文化的种类 49
二、民歌文化的地域特点 50
第四节 地域风情与民歌作品 51
一、生产生活文化 51
二、同宗异调文化 55
三、民间风俗文化 60
第六章 西北部高原民歌近似色彩区的地域特色 63
**节 地理位置及历史发展 63
第二节 旅游产业与地域风情 63
一、石窟文化 64
二、墓葬文化 65
三、饮食文化 66
四、民俗文化 67
五、建筑文化 69
六、特殊地势地貌 70
第三节 地域特色与民歌文化 71
一、民歌文化的种类 71
二、民歌文化的地域特点 71
第四节 民歌作品中的地域风情 73
一、劳动生活文化 74
二、经济交流下的文化 77
三、思想情感表达 80
四、同宗异调文化 82
第七章 西南部高原民歌近似色彩区的地域特色 87
**节 地理环境与历史文化 87
第二节 旅游文化与民俗风情 87
一、自然风景 88
二、地方特色文化 94
三、饮食文化 96
第三节 地域特点与民歌文化 99
一、民歌文化的种类 99
二、民歌文化的地域特点 99
第四节 民歌作品中的地域风情 101
一、劳动生活文化 101
二、秀丽自然风光 107
三、思想情感表达 111
四、同源异调文化 113
第八章 湘民歌文化近似色彩区的地域特色 117
**节 地理位置及历史发展 117
第二节 旅游文化与民俗风情 117
一、自然风景 118
二、地方特色文化 119
三、饮食文化 121
第三节 地域特点与民歌文化 122
一、民歌文化的种类 122
二、民歌文化的地域特点 123
第四节 地域风情与民歌作品 124
一、生产劳动文化 125
二、地方特色文化 129
三、思想情感表达 132
后记 137
参考文献 139
展开全部

原生天籁地域风情 节选

**章 绪论 民间音乐文化与社会生活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它既是社会发展的产物,又反映着人类的社会生活。而民间音乐文化的产生与其所处的经济、政治、文化等社会背景及地理环境、气候、天气等生态背景密切相连,且影响着民间音乐文化特征的形成。民歌是民间音乐文化的组成部分,它同样具有民间音乐文化的特质,并在音乐的表现形式、音乐元素构成、音乐风格等方面,表现出区域性特征,这是多种因素长期共同作用的结果。这种区域性特征导致了民歌文化近似区的存在。中国是五十六个民族的大家庭,各族人民和谐共处,由于各地区、各民族民间音乐的不断撞击与交融,民歌文化近似区往往又是相对的,且在同一民歌文化区内,也存在各族民歌之间的碰撞与交流。 随着社会的发展,在实现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中,传统文化受到了当前社会科技文化的发展冲击,逐渐出现了同化,甚至消逝的迹象。因为融合会出现同化,在求同存异中,会逐渐失去自我、失去个性、失去特征。当然,融合同化会找到事物的共性,并促进其发展,但个性是突出特点的标志,绝不能摒弃它。因此,个性是我们保存事物特点的重要依据。“革新”一词,从革新管理论这门学科来说,也就是想出新方法,开拓新思维,以此来应对不断变化的新问题。我们保存这些有个性的传统文化,首先必须要找到其个性特征所在,并开拓新思路、开拓新思维,寻求传承的路径,使其发展下去,以“可持续发展”的眼光去发掘问题、看待问题、解决问题。 习近平总书记2012年12月在广州考察工作时指出,我们决不可抛弃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恰恰相反,我们要很好传承和弘扬,因为这是我们民族的“根”和“魂”,丢了这个“根”和“魂”,就没有根基了。2013年8月,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再提传统文化,“对我国传统文化,对国外的东西,要坚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经过科学的扬弃后使之为我所用”。2014年2月17日,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深化改革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的讲话中指出,“中华民族是一个兼容并蓄、海纳百川的民族,在漫长历史进程中,不断学习他人的好东西,把他人的好东西化成我们自己的东西,这才形成我们的民族特色”。 “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独*标识。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努力实现中华传统美德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把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又弘扬时代精神、立足本国又面向世界的当代中国文化创新成果传播出去。” 从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中,我们可以看出国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视程度。即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中,提倡“创造性转换”“创新性”“可持续性”等发展思路,把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继承发扬下去,实现中华传统美德的创造性转换和创新性发展。民歌反映了当地区域文化的特色,同一民族的民歌在各地域间会受到不同文化的碰撞而相互影响,从而拥有各自的民族特色、地域特色。 本书主要以中国民歌的角度出发,分区域、分地区对传统民歌的地域特色进行分析,找到“地域性特征”的关键所在,旨在更好地传承发扬中国的传统文化。一个“国家”可以分为多个“区域”,多个“区域”组成了我们的“国家”。民歌文化也不例外,“多个区域”的民歌文化组成了“中华民族”的民歌文化。不同地域、不同民族,或者是相同地域、不同民族,或者是相同民族、不同地域的传统文化,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的民歌文化。因此,“区域化”“地域化”是找寻民歌文化特征的关键性因素。只有抓住这些关键性因素,才能更好地传承发展我国的传统音乐文化,形成有中国民族特色的音乐文化,抓住我们民族的“根”和“魂”,立足本国、走向世界。 **节 问题的提出和意义 民歌,即民间歌曲,是劳动人民为了表述自己的思想感情而集体创作的一种艺术形式。它来源于人民的生产生活,且又对人民的生产生活起着很重要的影响。它的传统传承方式是以劳动人民口头的代代相传为主,在这过程中,民歌得到了不断的加工、再创造,体现了劳动人民高超的智慧和强大的创新能力。 “音乐语言简明洗练,音乐形象鲜明生动,表现手法丰富多样。有多种体裁和形式,主要为劳动号子、山歌、小调、长歌和多声部歌曲。”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民歌是一个综合词,科学地讲,它又叫“民间歌曲”,是人们表达情感、歌唱生活、协作劳动的表现,是一种集词曲、表演为一体的综合艺术。它涵盖了文学、语言学、声学、生理学、美学、表演学、艺术学等学科门类,涉及地理学、历史学、社会学、管理学、气象学等学科门类,可以说一首民歌,可以反映出的内容包罗万象。 一、研究的必要性 1. 中国民歌的丰富性、特色性、宝贵性 在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沃土上,我们的祖国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孕育了十几亿的中华儿女。五十六个民族有着自己的文化特色、风俗习惯、地域文化,而各民族因居住环境、地理条件等的不同,每个民族又有自己的地域特色。民歌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原始社会,我们的祖先在劳动实践中,在与大自然的斗争中就已经创造了它。我们的祖国地大物博,民歌作为民族地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代表了各民族、各地域的文化特色,反映了人民的生产生活。 2. 文化传承过程中逐渐失去了民族性与地域性 当前,音乐文化传承的途径不仅仅限于传统方式—口传心授。传统的传承方式受到了现代化进程的影响,显现出多元化的特征,并体现在教育、科研、商业运营等领域中。就拿音乐专业教育来说,目前,在课程设置上,大多数高校的音乐教育专业其声乐教学模式都运用“一对一”的单一教学模式,在教学内容、审美取向方面偏向于西方美声唱法特色,因此,“学院派”的特征日益明显。从表面上看,高校声乐教育正在日益成熟化、规范化,但从发展的眼光来看,则缺乏民族性和地域性,培养出来的学生缺乏个性和特色。风格、韵味、语言是声乐学习需要重点把握的核心,而演唱者的生活经历和艺术修养与这个核心是紧密相连的。教师在琴房里给学生传授民歌演唱技艺时,与民歌的地域特色结合得不够紧密。虽然也会开设实地采风、实地考察的课程,但这只是短期的文化体验,不会对学生形成耳濡目染的效果。民歌的演唱不仅仅需要掌握它的发声方法、气息支持、共鸣腔体等,还必须体现地域文化、方言、习惯,甚至是地形地貌特色等。因此,注重民族性与地域性是文化传承过程中的关键。 3. 地域性特色民歌的整理研究还有待提高 中国的地方民歌,大都是人们在生产劳作中形成产生的,节奏自由富于变化。这是民歌文化地域性的一大体现。在广大音乐工作者的努力下,通过实地考察、采风整理等,把悦耳的民歌文化,用音乐专业术语记录下来,但在记谱中,会使很多民歌的“味道”产生一定的缺失,使风格趋于大众化。经查阅大量的文献资料,发现在地理学、社会学、物理声学、生理学、表演学、文学等方面,对民歌进行研究的文献资料较多,且根据民歌的风格特点,把民歌的地理分布分为了近似色彩区和文化特区。但在此基础上的民歌整理与曲目研究等,还有欠缺。收集整理各民族各地域的特色民歌,可以更多地汲取地方民歌的精髓所在,不断加以完善,广泛涉猎各民族有代表性的特色民歌,掌握其演唱特点、演唱风格,把实践的经验记录下来,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更能把中国传统音乐文化传承发展下去,实现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回归。 4. 民歌的传承路径中缺乏综合性与实践性 民歌是一个综合的概念,它的内容涉及多个学科门类,包含自然学科和人文学科。因此,在民歌传承中,需要进行多方面的考虑。高校音乐教育是传承的重要载体之一,在教育多元化的背景下,当前的高校声乐教育还主要是狭窄的专业教育,在人文与自然科学素养方面、教师职业道德与创新能力方面都比较弱,这远远不能满足新形势对声乐教育的发展需要。当今的音乐教育,提倡培养综合型人才,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进一步结合及理论与术科形成共生关系,协同发展、相互渗透、相互依存,呈现出一体化综合素质教育的倾向,为民族地区培养创新型的、一专多能的、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音乐教育师资,这是民族声乐教育发展的需要。因此,我们必须坚持民歌音乐文化与舞蹈、戏剧、影视、美术等多个姊妹艺术学科领域融会贯通的整体化方向。要不断丰富知识储备,不断进行知识更新,不断提高民族声乐教育理论水平,具备教学**的专业技能,思维敏锐,视野开阔,不断积累音乐理论、音乐美学、音乐心理学、音乐教育学、音乐人类学等方面的知识,同时,注重师资队伍的培养建设,提升教师的综合素质,切实考虑到民歌传承方式中的综合性和实践性相结合。 二、研究的意义 民歌是起源*早、流行*广的音乐文化形式,它起源于劳动、反映劳动者的思想感情,并直接为生产生活服务。民歌是劳动人民精神文化生活的体现、智慧的结晶。演唱中的语言特色、唱腔特点、声声字字都是该民族音乐风格的表现,研究各民族、各地域特色民歌,有助于弘扬我国民族文化,促进我国声乐艺术走向多元化道路。此外,对有代表性的民歌的收集整理及唱腔研究,有助于更好地发掘、保护中国地方音乐文化,使其得到科学系统的整理、保存以及深入的学术研究,发挥民族地方特色音乐文化的价值,保护中国无形的文化遗产。 1. 从选取的角度对特色民歌展开艺术剖析 经查阅发现,当前,有音乐工作者从宏观上分民族、分区域地研究民歌,归纳总结出了每个民族的民歌特色。但缺乏从微观上来研究具有地域特色的民歌,如,彝族民歌有着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特色魅力,彝族民歌又因地域不同,独具特点。因此,选取有代表性的地域特色民歌,是课题研究的重要着力点之一。本课题希望从选取的角度出发,对地域特色民歌展开艺术剖析,并结合当前的艺术文化发展趋势,提出未来的发展途径,这也是本课题的特色之一。 2. 对特色民歌的唱腔艺术方面进行系统化研究 目前大部分学者对民歌的研究都主要集中在艺术特色、调式结构、民俗文化和审美几个方面,对民歌演唱技巧和实践方面的研究寥寥无几,有提到的也只是“蜻蜓点水”似的描写。为了进一步促使民歌的发展和创新,让喜爱民歌的人们有更加全面而深刻的认识,本课题研究重点之一是对地域特色民歌的唱腔艺术进行系统化研究,目前,这方面的对比、归纳、总结都还缺乏较为系统的研究。本课题的研究可以弥补这一空缺,同时,对保护中国地方特色文化遗产、传承中国民族音乐有着重要意义。 3. 对民歌传承路径的实践应用过程进行可行性研究 任何学术研究,*后都体现在方法论上面,这才是研究的价值所在。本课题的研究目的在于,思考地域特色民歌如何应用、怎样应用、以何种方式应用于各个领域。如,在高校声乐教育中,促进高校声乐教育的民族性与地域性相融合,推动文化回归背景下高校声乐教育的进一步发展,同时,对保护中国地方特色文化遗产、传承中国传统民族音乐有着重要意义。因此,在具体应用过程中,可以选取各民族、各地域有代表性的特色民歌,并进行细致深入的分析,归纳成册,使之成为高校声乐教育教学的范本,具有很强的教学指导意义。同时,在高校声乐教育中,强化地域特色民歌的地位,可以让学生感知民歌的美,感知蕴涵在美的形式里的情感内涵,使学生的身心得到极大的愉悦,唤起对美的感受和理解,激发民族责任感和对家乡的热爱,增强学习声乐的主观能动性。 三、研究的创新点 1. 对民歌近似色彩区中有代表性的民歌进行系统研究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中国的民歌数量更是数不胜数。在研究过程中,要尝试“大”与“小”的结合,“粗”与“精”的结合,“多”与“少”的结合。所谓“大”与“小”的结合,是指在中国民歌这个“大”范围内的共性特征中,看到民歌“小”范围的地域性特色。所谓“粗”与“精”的结合,是指在同一民歌近似色彩区的近似特征“粗”中,找到各地区民歌“精”的精华。所谓“多”与“少”的结合,是指总结大“多”数民歌特征的同时,看到“少”数中的个性特征。其实质就是要正确处理好各近似色彩区之间的共性与个性,找到同一近似色彩区中不同地区间民歌的共性与个性,抓住其精髓所在,为传承和发展提供理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