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网文创礼盒,买2个减5元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西方史学史研究(第1辑作为思想史的史学史)

西方史学史研究(第1辑作为思想史的史学史)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出版时间:2022-05-01
开本: 16开 页数: 246
本类榜单:历史销量榜
中 图 价:¥60.2(7.0折) 定价  ¥86.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满69元免运费
?快递不能达地区使用邮政小包,运费14元起
云南、广西、海南、新疆、青海、西藏六省,部分地区快递不可达
本类五星书更多>

西方史学史研究(第1辑作为思想史的史学史) 版权信息

  • ISBN:9787100209687
  • 条形码:9787100209687 ; 978-7-100-20968-7
  • 装帧:70g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西方史学史研究(第1辑作为思想史的史学史) 本书特色

作为思想史的史学史,史学理论及史学史研究的新方向《西方史学史研究》由复旦大学历史学系发起并主办。复旦大学是我国西方史学史研究的重镇,目前仍然首屈一指。该书稿文章多为国内该研究领域的知名学者撰写,既反映出他们对这一领域的深入探讨和学术成果,也可看到一些年轻学人对国际前沿问题的深切关注和思考。尤其值得关注的是,明确提出“作为思想史的史学史”,力图在传统的史学史研究基础上有所突破,拓展史学史研究的思路。

西方史学史研究(第1辑作为思想史的史学史) 内容简介

《西方史学史研究》是复旦大学历史学系主办的学术辑刊,本书稿为**辑。“西方史学史”是中国史学界的一个“发明”和独特的研究领域,在当今全球化趋势和反全球化浪潮的双重冲击下,这个学科该如何进一步发展是我们不得不思考的问题。《西方史学史研究》即是为这一学科精心打造的一个平台,每期围绕一个主题,强调跨学科的交流和研究。第1辑的主题为“作为思想史的史学史”,主要设置了经典释读、理论探讨、读史札记、史学前沿、书评、学子新论等栏目,讨论了收入文章二十余篇。

西方史学史研究(第1辑作为思想史的史学史) 目录

寄语:在不断的探索中前进
发刊词:作为思想史的史学史

温故
什么是史学史?

专论
中西“疫”举差异的文化渊源及共同抗疫的文化基础

经典释读
马克思1859年“序言”的写作背景与内在动机
韦伯“社会科学的与社会政策的知识之‘客观性’”导读(一)

理论探讨
历史书写的“真”

读史札记
西罗马帝国灭亡:一个史学观念的沉浮
从小普林尼《书信集》5.8看罗马帝国早期知识精英的史学观

中西之间
中外史学交流史研究的范式探讨
20世纪前期中国史学界对西方史学的接受与创新

史学前沿
什么是数字历史?
世界历史观下的后世俗主义

书评
在过去与未来之间寻找古典学的新坐标
图像材料在古典研究中的运用新探
现代性的时间不一致性

新书推介
“记忆与历史研究”新书推荐四则
“全球史”相关新书推荐

征稿启事
展开全部

西方史学史研究(第1辑作为思想史的史学史) 节选

  《西方史学史研究 第1辑》:  一、中国视角下的中外史学交流史  所谓中国视角,即是在研究中外史学的跨文化互动过程中所采用的一种以中国本位为主体的发散式认识方式。它根本区别于西方传统认识中将世界各种不同史学传统的发展*终归于一种单一、均质化的现代西方史学范式,而尤为强调各地区不同文明在面对西方史学挑战和传人过程中自身的选择性与主体自觉意识。正如全球史学史家丹尼尔·沃尔夫所主张的,“我们需要记住的是:历史是一种作者与读者或言说者与听众之间的交流行为(现在通常是口头或形象的,但有时会通过其他方式);任何关于过去的叙述,其真理价值都不仅是由文本或叙述本身所包含的内容所决定的,事实上还由历史学家相信受众将如何对此做出反应和做出怎样的回应所决定”。可以说,中国视角本身即是中国读者在接触、引进外来史学的过程中所做出的一种自主性选择,其本身就可能带有一种反对西方现代性及其“元叙述”的文化属性。而孕育这种中国视角的显然是中国史家的文化认同与身份认同,这构成了中国史学回应全球史学史书写与跨文化交流的基础性因素,是中国史家对于国际史学发展的独特贡献。  (一)从关注“西方”到超越“西方”  中外史学交流史既不同于以往单方面对西方史学自身的发展与内容的侧重,也拒绝简单地将其他史学源流视为西方史学的延伸;它更多地展现出一种以平等的眼光审视中外不同史学源流,强调对不同区域和文化传统之间的史学交流与互动进行全方位的考察,注重研究各种史学源流之间的相互关系与影响。张广智先生就是其中的代表人物,在他早年致力于西方史学史研究时,就已经开始关注西方史学在中国的传播与影响。1992年,在他撰写的“关于深化西方史学研究的断想”一文中,就从理论层面对近代以来中外交流史研究的意义和前景提出了明确的认识,即“这百年来的中西史学交汇的历史也是色泽丰富与颇具开拓性的学术课题”。从而,为国内后来的西方史学史研究指出了一条新的发展路径。而两年之后,张广智又对自身的观点进行了实践,发表“西方古典史学的传统及其在中国的回响”一文,着重考察了西方古典史学传统的特征,并论述了中国学者在20世纪对西方古典史学传人的“回响”。此后,张广智在推动西方史学史研究不断深化的同时,逐步将目光集中到中外史学交流史的研究上,并发表了一系列的论著,而《交流史》则是这一研究领域的总结性著作。不同于过去对西方史学传人过程的单向度分析,其将重点放在了对中国学人的“回响”过程的系统性分析上,具体剖析了其中所蕴含的历史观、史学理论和史学方法等方面的变化,为史学史研究提供了新视角、新内容和学科发展的增长点。  因此,笔者认为《交流史》的出版标志着国内有关西方史学史的研究已经从关注“西方”转向超越“西方”。这不仅是研究内容的单纯转换,更体现了对史学史研究范式的探索。这一转向表明,单纯吸收与借鉴式的西方史学史研究已然无法满足中国史学发展的需求,中国史家开始寻求在中外史学交流与互动之中的中国视角的复兴,寻求在不同史学传统之间进行一场更大规模的跨文化对话。  (二)从“传播史”到“接受史”  自近代西方史学大规模传人中国以来,西方史学范式始终以一种优越者的形象出现在国人面前,而这种形象背后则是由西方中心主义所主导建构的传统与现代二元对立的范畴。在近代中外史学交流的过程中,既有西学的不断侵入与浸润,也有中国学人为打破传统困局谋求发展的现代目的性追求。于是,一方面西方史学在同其他本土史学的相互碰撞与交流中,通过不断渲染其先进的新方法与新理念,标榜自身的成就与进步,同时掩盖内部的矛盾与质疑,*终在19世纪完成了一个优越、自信、成功的现代史学形象的塑造。另一方面,其他地区(东方或非西方)也在双方的互动交流中不断将代表现代与进步的西方史学元素引入进来,并试图以其变种取代本土传统。因而,西方史学实践的模式不可能被一成不变地移植到异域社会中,大部分地区都对西方历史知识的形式及其史学思想进行了必要的改变以求获得更广泛的接受。对此,国内史学界以往所运用的“传播史”的研究方法虽然取得一定成果,但已表现出较多局限,反而需要更多地从“接受史”的视角去审视近代以来中外史学交流的实际过程。  ……

西方史学史研究(第1辑作为思想史的史学史) 作者简介

吴晓群,复旦大学历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西方史学史(尤重希罗多德研究)、古代希腊宗教文化(含古希腊与中国先秦仪式比较研究),曾在哈佛-燕京学社、哈佛大学希腊研究中心、香港大学香港人文社会研究所及台湾大学人文社会高等研究院进行学术交流与合作研究。著有:《古代希腊仪式文化研究》《希腊思想与文化》等。译有:伊利亚德著《宗教思想史》第1卷;古朗士著《古代城市——希腊罗马宗教、法律及制度研究》;哈里森《古代的艺术与仪式》;瓦纳尔·耶格尔著《早期基督教与希腊教化》。发表中英文学术论文若干篇。 陆启宏,历史学博士,复旦大学历史学系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欧洲近现代史、西方史学史。主讲《世界文明史通论》《近代的世界》及《近代早期西欧社会》等课程。出版有专著《近代早期西欧的巫术与巫术迫害》《历史学与人类学》等,另发表相关学术论文若干篇。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