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网文创礼盒,买2个减5元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心理学-专业的大学生,学什么?

心理学-专业的大学生,学什么?

作者:张文博
出版社:北方文艺出版社出版时间:2022-07-01
开本: 32开 页数: 205
本类榜单:社会科学销量榜
¥30.6(4.5折)?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中 图 价:¥61.2(9.0折)定价  ¥68.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满69元免运费
?快递不能达地区使用邮政小包,运费14元起
云南、广西、海南、新疆、青海、西藏六省,部分地区快递不可达
温馨提示:5折以下图书主要为出版社尾货,大部分为全新(有塑封/无塑封),个别图书品相8-9成新、切口
有划线标记、光盘等附件不全详细品相说明>>
本类五星书更多>

心理学-专业的大学生,学什么? 版权信息

心理学-专业的大学生,学什么? 内容简介

  如今,为了成绩而学习的大学生越来越多,但这不利于一个人的深入学习和长期发展。当作者看到很多学生明明很喜欢心理学,却因担心成绩差而放弃时,便萌发了写《心理学专业的大学生,学什么?》的念头。  《心理学专业的大学生,学什么?》分为两个部分,课堂之上和课堂之外,前半部分记录了心理学导论这门课的部分内容;后半部分记录了作者认为非常值得分享的几个心理学内容,以及大学生应有的心态,元认知,商业实践中的心理学知识等。  迈尔斯说:“我们写作是为了改变。”这句话很大程度上激励了作者,因此他也希望自己能在未来的学习生涯中,记录自己的点点滴滴,并把有价值的内容传播给更多人。  《心理学专业的大学生,学什么?》记录了一个热爱心理学的本科生大学生活里的所学、所思,所受启发的每个瞬间。  如果你想用一杯咖啡的钱体验一场“心理学求学”之旅的话,《心理学专业的大学生,学什么?》是你的好选择。

心理学-专业的大学生,学什么? 目录

**部分:课堂之上
1.入门——心理学的本质
2.生物心理学基础
3.发展心理学
4.感觉
5.知觉
6.意识
7.学习与条件作用
8.心理疾病
9.心理疾病的治疗
10.社会心理学

第二部分:课堂之外
1.坦然
2.元思考
3.心理学与生意
4.我们为何上瘾
5.如何与拖延症说拜拜?
6.关于爱情
7.学习的捷径
8.如何决策?
9.自由意志与人生剧本
10.未来,心理学能做什么?

结语
展开全部

心理学-专业的大学生,学什么? 节选

  《心理学专业的大学生,学什么?》:  服从权威(obedience to authority)  伟大的思想都会影响同时代的人,斯坦利·米尔格兰姆(Stanley Milgram)就是受线段实验启发的人之一。他提出假设,认为人们之所以会听从他人,除自身原因以外,还会受到情景中权威人士的影响。  他设计了一场电击实验,让实验者在权威(教师)的指导下对另一个人持续增加电击,实验结果是,即便面对被电击者持续的痛苦号叫,依然有26名实验者(占总数的65%)将电压加到450伏。  这里值得强调一下的是,被电击的人其实是演员。同阿希的实验一样,演员和真正的实验者一起抽签,而演员都会假装自己抽到了“学习者”的标签,在实验中学习者答错问题就会被“电击”,而实验设计中每次都会答错。真正的实验者并不知道这一切,他们亲眼看着“演员”在隔着玻璃的另一个房间里被绑在凳子上。  这个实验的巧妙之处在于能让被试者完全不知道实验要研究什么,从而确保了实验的准确性。我的一位环境科学专业的学长也是心理学的爱好者,他就吐槽我们做的实验往往一下子就能猜到要研究什么,“你看那些大师做的实验,那才是实验,你以为研究答题,其实是研究权威影响……”对此,我十分认同他的观点,心理学家的乐趣之一就是精心设计实验场景的过程。  在随后的拓展实验中,米尔格兰姆还探究了影响服从的其他变量:情感距离、权威的接近性、权威的机构性、逐渐提高的电击强度以及不服从的同伴。  1.情感距离:施加电击的人是否能看到被电击的人?能多大程度上感受到被电者的痛苦?实验证明越是无法感受到被电击人的痛苦,则越少表现同情,进而服从。  2.权威的接近性:权威在场,而不是用电话下达命令,会使被试者更容易服从。  3.权威的机构性:有参与者报告称,如果不是在耶鲁大学,自己绝对不会服从。权威的声望也会影响人们服从的程度。  4.逐渐提高的电击强度:从低电压慢慢发展为高电压,循序渐进的命令更容易引起服从。  5.不服从的同伴:如果在实验中有一个演员与实验者参与实验,并表现出反抗,则实验者更容易释放自己内心的声音而不是服从权威。  在后续的评论中可以看出,很多人认为这样的实验设计对参与实验的人来说是一种极大的精神痛苦,他们违背自己的心理意愿对“演员”施加酷刑,他们内心挣扎,怀疑自己。今天很多自媒体也用极度夸张的标题,比如“惨无人道的心理学实验”!  事实上,根据精神病学家调查结果显示,确实没人受到伤害,他们在被“骗”之后都得到了事后解释。米尔格兰姆本人也表示:“从对自尊影响的角度上说,与大学生参加一门普通课程的考试,但没有得到想要的学分相比,这个实验对被试者造成的伤害要小得多。”毕竟无论当时的情况多令人痛苦,理解了实验的目的后,被试者也会会心一笑。媒体和批评家对这一单的批评有过度的倾向。  然而,故事在2018年发生反转。一篇发表在《新科学家》杂志的文章中,对当年的实验数据整理时发现原本一共有23个实验,而报告中65%的人服从其实只是一组实验结果。作者佩里表示:“与其说这是一个实验,不如说是一个被扭曲的故事。这个研究的名声有多大,对人类的误导就有多大。”而这也成为我当时伦理课上的小组课题,这样以偏概全的报告夸大自己的研究成果是不恰当的。  因为是2018年的实验,很多心理学科普书没有来得及更新,但此时更大的批评已经来了,2020年出版的新书《你当我好骗吗?》的作者雨果·梅西尔指出,这个实验研究的是人在陌生环境下的应对,并不能严格代表一群人都会做傻事。大屠杀也不光是权威下达的命令导致,事实上当时的士兵本身就反感犹太人,看似服从的人只是顺应了自己的需求。  ……

心理学-专业的大学生,学什么? 作者简介

  张文博,一个来自北方在UIC(北师港浸大)求学的2018级应用心理系本科生,在校期间获清辉蜀华奖学金,全人教育奖学金,荣获校长推荐信,《是文博儿不是文博》公众号主理人,全国健身气功比赛八段锦团体一等奖。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