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网文创礼盒,买2个减5元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生物化学实验(第六版)

生物化学实验(第六版)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21-11-01
开本: 其他 页数: 336
本类榜单:自然科学销量榜
中 图 价:¥38.5(7.0折) 定价  ¥55.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满69元免运费
?快递不能达地区使用邮政小包,运费14元起
云南、广西、海南、新疆、青海、西藏六省,部分地区快递不可达
本类五星书更多>

生物化学实验(第六版) 版权信息

  • ISBN:9787030633521
  • 条形码:9787030633521 ; 978-7-03-063352-1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生物化学实验(第六版) 内容简介

本书是“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规划教材《普通生物化学》(陈钧辉教授等编著)的配套实验教材。本书在第五版使用的基础上进行了修订,全书共十章,100多个实验,内容设置与《普通生物化学》教材一致,包括糖类、脂质、蛋白质、核酸、酶、维生素、激素、物质代谢与生物氧化,涵盖了当今生物化学研究中常用的技术和方法,既保留了一些旨在加强学生基本实验方法和技能训练的传统实验,也引进了一些新近发展起来的生化实验技术。同时,还增加了为培养学生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综合实验,每个实验后附有思考题,很好适合作为本科教学的同步教材。为进一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另有一些生物化学仪器分析的内容及部分配套实验操作视频放在科学出版社教学服务网站上,供读者观看。

生物化学实验(第六版) 目录

目录
第六版前言
第五版前言
**章 糖类 1
实验1 糖的颜色反应 1
实验1.1 莫氏实验 1
实验1.2 塞氏实验 2
实验1.3 杜氏实验 4
实验2 糖的还原作用 5
实验3 糖的旋光性和变旋现象 6
实验4 血糖的定量测定(Folin-Wu法) 9
实验5 血糖的定量测定(葡萄糖氧化酶法) 11
实验6 血液中葡萄糖的测定(邻甲苯胺法) 13
实验7 植物组织中可溶性总糖的测定(蒽酮比色法) 15
实验8 总糖和还原糖的测定(3, 5-二硝基水杨酸法) 18
实验9 淀粉的制备与水解 20
实验10 淀粉的分离纯化及其组分含量的测定 22
实验11 果胶的提取与果胶含量的测定 25
第二章 脂质 29
实验12 脂肪的组成 29
实验13 卵磷脂的提取和鉴定 31
实验14 粗脂肪含量的测定(Soxhlet抽提法) 32
实验15 碘价的测定(Hanus法) 35
实验16 皂化价的测定 37
实验17 脂肪酸价的测定 39
实验18 脂肪乙酰价的测定 40
实验19 血清胆固醇的定量测定(磷硫铁法) 42
实验20 血清总胆固醇的测定(邻苯二甲醛法) 43
实验21 血清胆固醇的定量测定(乙酸酐法) 45
实验22 血清甘油三酯简易测定法 47
实验23 血清甘油三酯的测定(GPO-PAP法) 49
实验24 丙二醛(MDA)的测定 51
第三章 蛋白质 55
实验25 蛋白质的颜色反应 55
实验26 蛋白质的沉淀反应 58
实验27 蛋白质浓度测定(微量凯氏定氮法) 60
实验28 蛋白质浓度测定(双缩脲法) 63
实验29 蛋白质浓度测定(Folin-酚试剂法) 65
实验30 蛋白质浓度测定(紫外光吸收法) 66
实验31 蛋白质浓度测定(考马斯亮蓝结合法) 68
实验32 非蛋白氮(NPN)的测定 70
实验33 甲醛滴定法 72
实验34 DNP-氨基酸的制备和鉴定 73
实验35 DNS-氨基酸的制备和鉴定 76
实验36 用DNS法鉴定蛋白质或多肽的N-端氨基酸 79
实验37 用DNS法测定多肽的氨基酸组成 82
实验38 肽的序列分析(PTH法) 84
实验39 尿素对蛋白质的变性作用 86
实验40 氨基酸纸层析法 88
实验41 氨基酸微晶纤维素薄板层析法 91
实验42 离子交换柱层析法分离氨基酸 93
实验43 血清白蛋白的分离与纯化 95
实验44 凝胶层析法分离纯化蛋白质 97
实验45 DEAE-Sephadex A-25分离纯化多肽 100
实验46 亲和层析法分离纯化单克隆抗体 102
实验47 醋酸纤维薄膜电泳法分离血清蛋白质 103
实验48 血清糖蛋白醋酸纤维薄膜电泳 106
实验49 牛乳中酪蛋白和乳糖的制备与鉴定 109
实验50 聚丙烯酰胺凝胶圆盘电泳法分离血清蛋白质 111
实验51 聚丙烯酰胺凝胶垂直平板电泳法鉴定胰岛素 114
实验52 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法测定蛋白质的相对分子质量 117
实验53 用等电聚焦电泳法测定蛋白质等电点 120
实验54 对流免疫电泳法测定胎儿甲种蛋白质 122
实验55 火箭免疫电泳法 124
实验56 Western 印迹 126
实验57 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 128
第四章 核酸 131
实验58 核酸的定量测定(定磷法) 131
实验59 酵母RNA的提取 133
实验60 RNA的定量测定(苔黑酚法) 135
实验61 动物肝脏中DNA的提取 136
实验62 DNA的定量测定(二苯胺法) 138
实验63 5′-核苷酸的定量测定(过碘酸氧化法) 139
实验64 DEAE-纤维素薄板层析法测定核苷酸 142
实验65 核酸的酶法降解以及葡聚糖凝胶层析法制备5′-单核苷酸 144
实验66 质粒DNA的提取 145
实验67 DNA琼脂糖凝胶电泳 147
第五章 酶 151
实验68 影响酶促反应的因素——温度、pH、激活剂及抑制剂 151
实验69 胰蛋白酶米氏常数的测定 154
实验70 胆碱酯酶米氏常数的测定 157
实验71 过氧化氢酶米氏常数的测定 159
实验72 用正交法测定几种因素对酶活力的影响 161
实验73 胰蛋白酶抑制剂苯甲基磺酰氯对胰蛋白酶的抑制作用 164
实验74 溶菌酶的提纯结晶和活力测定 166
实验75 猪胰糜蛋白酶的制备和纯度鉴定 168
实验76 大肠杆菌碱性磷酸酶的制备 170
实验77 碱性磷酸酶的提取和分离及比活力测定 173
实验78 大蒜细胞SOD的提取和分离及活力测定 177
实验79 琼脂糖凝胶电泳法分离乳酸脱氢酶同工酶 180
实验80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法分离乳酸脱氢酶同工酶 182
实验81 肝脏谷丙转氨酶活力测定 184
实验82 血清谷丙转氨酶活力测定 187
第六章 维生素 190
实验83 维生素A的定性测定 190
实验84 维生素B1的定性测定 191
实验85 维生素C的定量测定(2, 6-二氯酚靛酚滴定法) 192
实验86 维生素C的定量测定(磷钼酸法) 195
实验87 核黄素(维生素B2)荧光光度定量测定法 197
实验88 胡萝卜素的定量测定 199
实验89 荧光法测定核黄素结合蛋白-核黄素的解离常数 201
第七章 激素 204
实验90 甲状腺素的测定 204
实验91 雌二醇的测定 206
第八章 物质代谢与生物氧化 208
实验92 肌糖原的酵解作用 208
实验93 脂肪酸的β-氧化 210
实验94 发酵过程中无机磷的被利用和ATP的生成(ATP的生物合成) 213
第九章 综合实验 215
实验95 肝素钠的分离提纯及含量测定 215
实验95.1 肝素钠粗制品的制备之(Ⅰ)——盐解法 215
实验95.2 肝素钠粗制品的制备之(Ⅱ)——酶解法 217
实验95.3 肝素钠粗制品的纯化 220
实验95.4 肝素钠的生物测定法 222
实验95.5 肝素钠的定量测定 225
实验96 用高效液相层析(HPLC)定量测定胰岛素中的氨基酸 227
实验96.1 胰岛素的酸水解 227
实验96.2 用HPLC 定量测定胰岛素水解产物中的氨基酸 228
实验97 维生素C 对过氧化氢(H2O2)诱导的小鼠巨噬细胞氧化损伤的保护作用 231
实验97.1 小鼠腹腔巨噬细胞的收集与培养 231
实验97.2 MTT法测定巨噬细胞死亡率 232
实验97.3 活性氧检测试剂盒探测细胞内活性氧的水平 234
实验97.4 NO和NO合成酶活性的测定 235
实验98 酵母醇脱氢酶的提纯及其性质的研究 237
实验98.1 酵母醇脱氢酶的提纯 237
实验98.2 酵母醇脱氢酶的凝胶层析 240
实验98.3 酵母醇脱氢酶的专一性 241
实验98.4 酵母醇脱氢酶的动力学研究 243
实验99 α-淀粉酶的分离纯化、鉴定和Km、Vmax的测定 249
实验99.1 α-淀粉酶的活力测定 249
实验99.2 α-淀粉酶的疏水层析 252
实验99.3 α-淀粉酶的离子交换柱层析 254
实验99.4 聚丙烯酰胺凝胶垂直平板电泳法鉴定α-淀粉酶 255
实验99.5 米氏常数(Km)和*大反应速率(Vmax)的测定 257
实验100 螺旋藻藻蓝蛋白的分离、纯化与鉴定 260
实验100.1 螺旋藻粗藻蓝蛋白的制备 260
实验100.2 离子交换柱层析法分离藻蓝蛋白 261
实验101 原花色素的提取、纯化与测定 262
实验101.1 山楂原花色素的提取 263
实验101.2 原花色素的测定(Ⅰ) 264
实验101.3 原花色素的测定(Ⅱ) 266
实验102 熊果酸的制备和测定 267
实验102.1 山楂熊果酸的制备 268
实验102.2 熊果酸含量测定 268
实验103 镍化合物诱导人Jurkat 细胞凋亡途径的研究 270
实验103.1 Jurkat 细胞的培养 270
实验103.2 Annexin V-FITC/PI双染法检测细胞凋亡 272
实验103.3 RT-PCR检测凋亡相关基因bcl-2的表达 274
实验103.4 酶联免疫吸附检测Bcl-2蛋白表达水平 276
实验104 cDNA的制备与鉴定 278
实验104.1 从HepG2细胞中提取总RNA 278
实验104.2 逆转录获得人HepG2细胞的cDNA 280
实验104.3 cDNA中肝癌相关基因AFP的鉴定 282
第十章 临床生化指标的自动测定 286
附录 287
一、生物化学实验须知 287
二、玻璃仪器的洗涤及一些常用的洗涤剂 288
三、移液器的使用 289
四、吸管的使用 290
五、过滤和离心 291
六、930型荧光光度计的使用 292
七、UV2600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的使用 293
八、Nano-200超微量核酸分析仪 296
九、自动生化分析仪 298
十、全自动免疫分析仪TOSOH AIA 2000标准化操作规程 298
十一、血红蛋白检测仪Bio-Rad D-10标准化操作规程 298
十二、实验室常用酸碱的相对密度和浓度 298
十三、常用酸碱指示剂 298
十四、缓冲液的配制 299
十五、恒沸盐酸的制备 305
十六、大肠杆菌丙酮粉的制备 305
十七、生物化学中某些重要化合物的Mr及pK值 305
十八、氨基酸的一些物理常数 307
十九、某些蛋白质的物理性质 308
二十、化学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表 309
二十一、离心机转速(r/min)与相对离心力(RCF)的换算 310
二十二、硫酸铵饱和度的常用表 312
二十三、常用离子交换剂 313
二十四、常用凝胶过滤层析介质 315
主要参考文献 317
展开全部

生物化学实验(第六版) 节选

**章 糖类 实验1 糖的颜色反应 实验1.1 莫氏实验 一、目的 掌握莫氏(Molisch)实验鉴定糖的原理和方法。 二、原理 糖经浓无机酸(浓硫酸、浓盐酸)脱水产生糠醛或糠醛衍生物,后者在浓无机酸作用下,能与α-萘酚①生成紫红色缩合物,在糖液和浓硫酸的液面间形成紫环,因此又称“紫环反应”,其反应如下: 利用这一性质可以鉴定糖②。 三、实验器材 1.棉花或滤纸。 2.刻度滴管1.0ml(×4)、2.0ml(×1)。 3.试管1.5cm×15cm(×4)。 四、实验试剂 1.莫氏试剂:称取α-萘酚5g,溶于95%乙醇并稀释至100ml。此试剂需新鲜配制,并贮于棕色试剂瓶中。 2.1%蔗糖溶液:称取蔗糖1g,溶于蒸馏水并定容至100ml。 3.1%葡萄糖溶液:称取葡萄糖1g,溶于蒸馏水并定容至100ml。 4.1%淀粉溶液:将1g可溶性淀粉与少量冷蒸馏水混合成薄浆状物,然后缓缓倾入沸蒸馏水中,边加边搅,昀后以沸蒸馏水稀释至100ml。 五、操作 于4支试管中,分别加入1ml1%葡萄糖溶液、1%蔗糖溶液、1%淀粉溶液和少许纤维素(棉花或滤纸浸在1ml水中),然后各加莫氏试剂2滴①,摇刀,将试管倾斜,沿管壁慢慢加入浓硫酸1.5ml(切勿振摇!),硫酸层沉于试管底部与糖溶液分成两层,观察液面交界处有无紫红色环出现。 六、注意事项 1.试管应做好标记,浓硫酸加入的方式应保持一致。 2.莫氏反应非常灵敏,所用的试管应洗净,不可在样品中混入纸屑等杂物。 3.当糖浓度过高时,由于浓硫酸对它的焦化作用,将呈现红色及褐色而不呈紫色,需稀释后再做。此外样液中如含高浓度有机化合物,亦会因浓硫酸的焦化作用而呈现红色,故试样浓度不宜过高。 思考题 1.解释 α-萘酚反应的原理。 2.用莫氏试验鉴定糖时需注意哪些? 实验1.2塞氏实验 一、目的 掌握塞氏(Seliwanoff)实验鉴定酮糖的原理和方法。 二、原理 已酮糖在浓酸的作用下,脱水生成5-羟甲基糠醛,后者与间苯二酚作用,呈红色反应;有时亦同时产生棕色沉淀,此沉淀溶于乙醇,成鲜红色溶液①。以果糖为例,其反应如下: 三、实验器材 1.刻度滴管1.0ml(×3)、3.0ml(×1)。 2.试管1.5cm×15cm(×3)。 3.沸水浴锅。 四、实验试剂 1.塞氏试剂:溶50mg间苯二酚于100ml盐酸中[V(H2O)∶V(HCl)=2∶1],临用时配制。 2.1%果糖溶液:称取果糖1g,溶于蒸馏水并定容至100ml。 3.1%葡萄糖溶液:见实验1.1。 4.1%蔗糖溶液:见实验1.1。 五、操作 于3支试管中分别加入1%葡萄糖溶液、1%蔗糖溶液和1%果糖溶液各0.5ml,各加塞氏试剂2.5ml,摇刀,同时置沸水浴内。比较各管颜色变化及红色出现的先后次序。 六、注意事项 1.试管应做好标记,在加入各种糖和塞氏试剂后,需同时置于沸水浴锅内。 2.实验过程中,要仔细观察溶液颜色的变化情况。 思考题 1.在塞氏实验中,反应产生的沉淀为何能够溶于乙醇溶液并产生鲜红色? 2.蔗糖为何会有塞氏反应? ①在此实验条件下,蔗糖有可能水解成果糖与葡萄糖,而呈阳性反应。葡萄糖与麦芽糖亦呈阳性反应,但呈色反应的速度较酮糖缓慢。果糖的红色出现及沉淀的产生,应在加热后20~30s内,生成的沉淀能溶于乙醇并成红色溶液。 实验1.3杜氏实验 一、目的 掌握杜氏(Tollen)实验鉴定戊糖的原理和方法。 二、原理 戊糖在浓酸溶液中脱水生成糠醛,后者与间苯三酚结合成樱桃红色物质: 本实验虽常用以鉴定戊糖,但并非戊糖的特有反应。果糖、半乳糖和糖醛酸等都呈阳性反应。戊糖反应昀快,通常在45s内即产生樱桃红色沉淀。 三、实验器材 1.刻度滴管1.0ml(×3)。 2.试管1.5cm×15cm(×3)。 3.沸水浴锅。 四、实验试剂 1.杜氏试剂:2%间苯三酚乙醇溶液(2g间苯三酚溶于100ml95%乙醇中)3ml,缓缓加入浓盐酸15ml及蒸馏水9ml即得,临用时配制。 2.1%阿拉伯糖溶液:称取阿拉伯糖1g,溶于蒸馏水并稀释至100ml。 3.1%葡萄糖溶液:见实验1.1。 4.1%半乳糖溶液:称取半乳糖1g,溶于蒸馏水并稀释至100ml。 五、操作 于3支试管中各加入杜氏试剂1ml,再分别加入1滴1%葡萄糖溶液、1%半乳糖溶液和1%阿拉伯糖溶液,混刀。将各试管同时放入沸水浴中,观察颜色的变化,并记录颜色变化的时间。 六、注意事项 1.试管应做好标记,在加入杜氏试剂和各种糖后,需同时置于沸水浴锅内。 2.实验过程中,要仔细观察溶液颜色的变化情况。 实验2糖的还原作用 思考题 1.在Tollen反应分析未知样品时,应注意些什么问题? 2.列表总结和比较本实验三种颜色反应的原理及其应用。 实验2 糖的还原作用 一、目的 掌握用糖的还原反应来鉴定糖的原理和方法。 二、原理 费林(Fehling)试剂和本尼迪特(Benedict)试剂均为含Cu2+的碱性溶液,能使具有自由醛基或酮基的糖氧化,其本身则被还原成红色或黄色的Cu2O①。此法常用作还原糖的定性或定量测定。其反应表示如下: 目前临床上多用本尼迪特法,因此法具有以下优点:①试剂稳定,不需临用时配制;②不因氯仿的存在而被干扰;③肌酐或肌酸等物质所产生的干扰程度远较费林试剂小。 三、实验器材 1.刻度滴管1.0ml(×5)、2.0ml(×1)。 2.试管1.5cm×15cm(×6)。 3.沸水浴锅。 四、实验试剂 1.费林试剂 试剂A:称取硫酸铜(CuSO4 5H2O)34.5g,溶于蒸馏水并稀释至500ml。 试剂B:称取氢氧化钠125g,酒石酸钾钠①137g,溶于蒸馏水并稀释至500ml。 临用时将试剂A与试剂B等体积混合。 2.本尼迪特试剂:称取85g柠檬酸钠(Na3C6H3O7 2H2O)及50g无水碳酸钠,溶解于400ml蒸馏水中。另溶解8.5g硫酸铜于50ml热水中。将硫酸铜溶液缓缓倾入柠檬酸钠-碳酸钠溶液中,边加边搅,如有沉淀可过滤。此混合液可长期使用②。 3.1%淀粉溶液:见实验1。 4.1%蔗糖溶液③:见实验1。 5.1%葡萄糖溶液:见实验1。 五、操作 于3支试管中加入费林试剂A和B各1ml,混刀,分别加入1%葡萄糖溶液、1%蔗糖溶液和1%淀粉溶液1ml,置沸水浴中加热数分钟,取出,冷却,观察各管的变化。 另取3支试管,分别加入1%葡萄糖溶液、1%蔗糖溶液和1%淀粉溶液1ml,然后每管加本尼迪特试剂2ml,置沸水浴中加热数分钟,取出,冷却,和上面结果比较。 六、注意事项 1.酮基本身没有还原性,只有在变成烯醇式后,才显示还原作用。 2.溶液中还原糖含量如果很低,则产生的氧化亚铜便会较少,试验后可能会有绿色、混浊的黄色或橙色等现象。 3.在酸性环境中, Cu2+较为稳定,不容易发生反应,所以不能进行试验。 思考题 1.试比较这两种还原反应的异同。 2.牛乳中含有5%的二糖,请设计一个方案来鉴定牛乳中二糖存在的真实性及其种类。 实验3糖的旋光性和变旋现象 一、目的 1.了解糖的变旋现象,掌握用糖的旋光性测定糖的浓度。 2.学会使用旋光仪。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