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网文创礼盒,买2个减5元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论语注述:上下部

作者:郑战威
出版社: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时间:2022-01-01
开本: 32开 页数: 540
本类榜单:哲学/宗教销量榜
中 图 价:¥68.6(7.0折) 定价  ¥98.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满69元免运费
?快递不能达地区使用邮政小包,运费14元起
云南、广西、海南、新疆、青海、西藏六省,部分地区快递不可达
本类五星书更多>

论语注述:上下部 版权信息

论语注述:上下部 内容简介

《论语注述》分上部和下部。《论语》全书由二十篇组成,该书把前十篇列为上部,后十篇列为下部。本书的编撰体例,由原文、注释、译文和评述四部分组成。所有的注释,均是在参考历代注疏和古代文献的基础上,立足于去繁就简与折衷求是,详加推敲而成。对于前儒有不同见解的字词,通常先将有代表性的释义分别列出,评析后再予以取舍;自己独辟蹊径的管窥之解,亦是将旧注列出,然后再加以论证。本书还对相关的一些背景知识,如礼乐制度、分封制度、姓氏起源等,专行了说明,以便对理解《论语》有所裨益。本书的译文,则是以注释为依据,力图用现在的语言将原文、通畅地表达清楚,兼及信雅。评述部分,是作者品评,兼具体悟、感言。

论语注述:上下部论语注述:上下部 前言

序言 《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语录体文集,大约在战国时期,由孔门弟子结集成书。秦代,除传诵于齐鲁大地的口述版《鲁论语》和《齐论语》外,文字版《论语》一度失传,直到西汉景帝时期,才在孔子故宅的夹壁中重见天日,史称《古论语》。东汉末年,郑玄参考《古论语》和《齐论语》两个传本,对口述版《鲁论语》加以校正和整理,重定了《论语》文本,流传至今。 自汉武帝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起,直至民国前的两千多年间,儒学始文化的正统。作为儒家经典的《论语》,向来是中国读书人的一部书。只是,因为著说年代的久远,读《论语》必要兼读注。东汉以降,诸儒纷纷为《论语》注疏,历代不绝。影响较大的注本,有东汉郑玄的《论语注》、三国时期何晏的《论语集解》、南北朝时期皇侃的《论语义疏》、北宋邢昺的《论语注疏》、南宋朱熹的《论语集注》、清代刘宝楠的《论语正义》等。民国之后,则以程树德的《论语集释》、钱穆的《论语新解》,以及杨伯峻的《论语译注》为。 前贤的注疏,对解读《论语》乃至儒家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辅助作用,不可没。然而,毕竟《论语》的成书距今已达两千五六百年之久,何晏的《论语集解》,都已过去了一千八百多年,即便清末民国的注本,也已百年的事了。人们的语言和生活方式,早就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今非昔比。因此,对于现在的人们来说,仍需一本人人可读、既忠于原著又通俗易懂的《论语》注解,这也便是编写本书的初衷。 本书的编写体例,由注释、译文和评述三部分组成。所有的注条,均是在参考历代注疏和古代文献的基础上,立足于去繁就简与折中求是,详加推敲而成。对于前儒有不同见解的字词,通常先将有代表性的释义分别列出,评析后再予以取舍;自己独辟蹊径的管窥之解,亦是将旧注列出,然后再加以论证。本书还对相关的一些背景知识,如礼乐制度、分封制度、姓氏起源等,专行了说明,以便对理解《论语》有所裨益。本书的译文,则是以注释为依据,力图用现在的语言将原文、通畅地表达清楚,兼及信雅。至于附后的评述,实乃一己之见,不过是为抛砖引玉,发人思考罢了。 《论语》全书由二十篇组成,分作五百零四章,共计一万五千九百字。《论语》各篇的篇名,大多取自开篇或三个字,若是“子曰”开头,则跳过再取。篇名仅作分页之用,并无实际意义,与该篇的内容无涉。《论语》书,中的各章,均独自成文,上下章不相关联,文体以语录为主、叙事为辅。各章的篇幅大都简短,用词优美,生动形象,其中的许多言语,已成为中国人耳熟能详的常用语。在《论语》书中,有五章重复出现,可见作者不止一人;前后十篇在行文风格和用语上,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记事的第十篇,按理应附录于书后,而非嵌在语录中间。故而,《论语》应是两次成书,前十篇为上部,后十篇为下部。 《论语》所言广泛,涉及政治、伦理、教育、音乐、文学、衣食住行等各个方面。书中各章,看似只是随机排列,松散地组合在一起。实际上,始终有一条主线将全书各章紧密相连,曰道曰德,一以贯之。 儒家的道德学说,立足点是学与孝,学以修身,孝以立德。因此,《论语》开篇的首章便是言学,次章言孝。在儒家看来,学的自立之本,不学能修身蓄才,也无能。故而,孔子反复强调学要性,如“学而时不亦说乎”,“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以及“好仁不好学,其弊也愚”等,倡导敏而好学、学而不厌。孝道,则是一个人的道德之基,正所谓“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人讲孝道,乃因感恩与回报——“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恩在前而孝于后。《论语》书中,孔子专门谈论孝道的记录共有八章,分别是《为政篇》的“无违、唯疾之忧、敬养、色难”,以及《里仁篇》的“几谏、不远游、不改父道、知父母之年”。从这些论述来看,孔子所宣扬的孝道,重在心怀敬爱,远非《二十四孝》里所鼓吹的那种愚孝。一个人,孝与不孝虽属私德,却检验着人性与良心,也是能否有其他道德的前提。譬如,孝慈则忠,不孝必也不能言忠,更不要奢谈爱祖国、爱人民之类的大情大义了。 学与孝的宗旨,在于修身成仁。仁者人也,仁德即人德,仁道即人道——内修身于己曰德,外措施于人曰道;德是“怎么做我”,道乃“我怎么做”。道德合一,便是为人处世的学问。孔子所倡导的“仁”,是一个内涵丰富的哲学概念,诸如克己复礼、知人爱人、能好人能恶人等,绝非肤浅的“慈爱”之谓。在孔子看来,仁者爱人,必兼智勇;不智便可陷可罔,不勇便见义不为,无智勇则不足以称仁。仁者,不但有刚、毅、木、讷的品德,还必要有恭、宽、信、敏、惠的道行。仁、义、礼、智、信,是儒家所推崇的五大道德准则,素有“五常”之说。实质上,“仁”不但是五常之首,也可谓道德成:仁者合义,仁者复礼,仁者知人,仁者忠信。其中,义者宜也,合理曰义,重在对等,兼具良知;,内应“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外当“以德报德,以直报怨”。礼者理也,人情世故曰礼,礼之用,和为贵;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知者智也,权衡变通曰智,智者知人,不知人就不能趋利避害,故曰“患不知人也”。信者实也,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但“于义,言可复也”,君子应贞而不谅。 君子求诸己,是儒家所奉行的修养理念,也是能代表儒家精神的一句话。在儒家看来,人的命运由命和运两部分组成:命者,时也,机也,人力所不可控者曰命,由天不由己;运者,求也,为也,可求诸己者曰运,在己不在人。故而,儒家的命运观,既非的宿命论,也非孤立的自我论,而是知命立运。知命,是知其有;立运,便是求诸己。基于此,儒家的人生态度是“听天命,尽人事”——命由天定,故听天命,听天命则乐天安命,不怨天,也不尤人;运由己立,故尽人事,尽人事则内求诸己,只问耕耘,不问收获。唯其如此,人之生唯当修身蓄才,运以待命,命运相济而有成,则因知命而不致忘乎所以,富而无骄;命不济运而不成,则因人事已尽,无愧于己,理足而可以无憾矣。孔子说:“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 《论语》,是一部关于做人的儒家经典。在两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论语》对中国人的人格塑造,伦理的形成,乃至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建立,都起到了无可替代的重大作用,始人安身立命的人生指南,世代相传,影响深远。读《论语》,不仅可以熟悉传统文化,增长知识,还能使人获得气质与思想上的升华。程颐说:“未读《论语》是此等人,读了后又只是此等人,便是不曾读。”其实,对于每一个中国人来说,无论读或者不读,也不管身在何方,过去、现在还是将来,《论语》都在那里。 郑战威 2021年6月于北京

论语注述:上下部 目录

序言
上部
【学而篇】
【为政篇】第二
【八佾篇】第三
【里仁篇】第四
【公冶长篇】第五
【雍也篇】第六
【述而篇】第七
【泰伯篇】第八
【子罕篇】第九
【乡党篇】第十
下部
【 篇】第十一
【颜渊篇】第十二
【子路篇】第十三
【宪问篇】第十四
【卫灵公篇】第十五
【季氏篇】第十六
【阳货篇】第十七
【微子篇】第十八
【子张篇】第十九
【尧曰篇】第二十
附孔子年表
展开全部

论语注述:上下部 作者简介

郑战威,男,50岁,文化学者,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现代教育名誉所长、研究员,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专家组成员。长期致力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与传播工作,多次参加社会团体举办的国学讲座或者相关的培训活动。经过二十多年的学究,现已完成《论语注述》《佛教概述》《易经的学究》等多部书稿,所著既有严谨的传承,也有自己独立的见解。本书《论语注述》,即是在十几年学的基础上,立足于知识性、通俗性与思考性,历经数年成稿。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