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网文创礼盒,买2个减5元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理性的回归: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历史逻辑与基本问题

理性的回归: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历史逻辑与基本问题

作者:张素峰
出版社: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出版时间:2021-07-01
开本: 16开 页数: 450
本类榜单:经济销量榜
中 图 价:¥64.1(7.2折) 定价  ¥89.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满69元免运费
?快递不能达地区使用邮政小包,运费14元起
云南、广西、海南、新疆、青海、西藏六省,部分地区快递不可达
本类五星书更多>

理性的回归: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历史逻辑与基本问题 版权信息

  • ISBN:9787503568961
  • 条形码:9787503568961 ; 978-7-5035-6896-1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理性的回归: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历史逻辑与基本问题 内容简介

进步思想是一个时代的引领和召唤。同哲学、历史学相比,政治经济学是一门年轻的学科,也是与国家、政权、社会相伴而生的显学。1615年,一本《献给国王和王后的政治经济学》,正式把“政治经济学”推入了理论殿堂。伴随现代国家的出现和经济优选化的兴起,政治经济学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获得充足的滋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作为一门崭新学科傲世而立!本书关注的就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从政治经济学的历史出发,围绕纯政治经济模式的求证,国家、政党与政治制度,生产力、占有形势与经济体制,市场主体与经济运行机制,市场竞争、效益与社会责任,财政、金融与社会财富,发展目标与政府调控,靠前分工和世界经济,人类社会的未来与中国实践等问题展开论述。

理性的回归: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历史逻辑与基本问题 目录

**章 政治经济学的历史
一 从排斥到回归
二 政治经济学的学科渊源
三 中国政治经济学体系特征
四 中国政治经济学的构建

第二章 理论和实践维度的求证
一 中国政治经济学的逻辑起点
二 中国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三 中国政治经济学的实践逻辑

第三章 国家、政党与政治制度
一 国家概念的演化
二 新中国国家制度的特性
三 *伟大的马克思主义政党
四 新中国政治体制和政治制度

第四章 生产力、占有形式与经济体制
一 生产力标准
二 生产力指标体系
三 生产力发展程度实证
四 国家性质与所有制变革
五 效率、公平与经济体制

第五章 市场主体与经济运行机制
一 市场主体的基本属性
二 企业组织形式
三 企业占有性质
四 商品、价格与利润
五 企业运行机制及市场规律
六 经济增长与社会再生产

第六章 市场竞争、效益与社会责任
一 市场竞争类型
二 竞争力要素与核心竞争力
三 生产进步与企业收益
四 企业的社会责任

第七章 财政、金融与社会财富
一 中西赋税制度的起源
二 新中国税收及其特性
三 税收的种类和职能
四 财政收支及其功能
五 金融体系及其功能
六 社会财富及其积累

第八章 发展目标与政府调控
一 战略目标及步骤
二 新时代发展特征
三 国家发展规划
四 政府宏观调控
……

第九章 国际分工和世界经济
第十章 人类社会的未来与中国实践

参考书目
后记
展开全部

理性的回归: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历史逻辑与基本问题 节选

  《理性的回归(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历史逻辑与基本问题)》:  从经济属性看,包括以下六个方面:  一是市场经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中国共产党人艰苦探索、思想解放的*大成果。从“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到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再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国共产党在认识论上廓清了姓社姓资的迷雾,产生了质的飞跃。不管是在公有制为主体基础上的市场经济还是私有制基础上的市场经济,都必须遵循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回顾我国的经济体制建设,经历了一个复杂的变革过程。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经过三年恢复和**个五年计划(1953年),到1957年,用了不到十年时间,完成了社会经济制度的根本改造,建立了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尽管发展过程中有所调整,但计划经济作为一种体制机制一直延续到1978年;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社会开始转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计划经济的弊端越来越鲜明地暴露出来;1982年党的十二大关于经济体制的改革开始破冰,提出了“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原则;1984年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对我国经济体制的性质进行了根本性改变,**次明确了社会主义经济是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尽管“有计划”和“商品经济”难以相容,并且为了区别和市场经济的不同,称为商品经济,但毕竟改革的巨轮已经启动;1987年党的十三大指出“国家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的机制;1992年党的十四大完成了对我国经济体制的根本定性,即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要坚持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作用,按价值规律办事,把资源配置到效益较好的部门,以*低的耗费生产出功能完善、使用价值较高的商品;改革价格决定机制,把定价权交给企业;按供求规律办事,准确及时有效掌握市场信息,使产品结构不断适应市场的动态变化,生产适销对路产品;遵循市场竞争的一般法则,优胜劣汰,要完善企业内部机制,促使管理水平提高,提高企业的竞争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扫清了人们认识上的误区,为中国社会发展奠定了体制基础。  二是企业主体地位。市场经济首先要承认企业作为市场经济的主体,把生产经营权交给企业。市场主体是在市场上从事生产和交易活动,拥有独立经济地位和自主产权的经济组织和个人。既包括自然人,也包括以一定组织形式出现的法人。市场主体除了按照经济地位划分,还可以按照是否实现盈利,分为营利性机构和非营利性机构。非营利性机构又可分为多种类型,但主要都是从事公益性社会活动。因此企业、居民、政府和其他非营利性机构都可以构成市场主体,但起主要作用的是企业。市场主体具有以下特性:其一是经济性。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市场主体必须有一定数量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作为营利性机构,是以追求利益*大化为目标,拥有财务处置权的社会基本经济单位。其二是独立性。市场主体是独立的经济实体,能够自主作出决策和处置自有资产,独立参与市场经济活动。其三是营利性。市场上除了少量的非营利机构外,参与市场活动的主体通过合理配置企业资源,严格管理,加强成本核算,追求经济利益*大化。其四是平等性。任何一个经济组织都必须以平等的身份参与市场经济活动,权利平等、机会平等、规则平等,遵守相同的法律法规,在同等条件下参与市场竞争。在充分竞争的市场上,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都不应享有任何特权。  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市场主体数量呈爆发性增长,从改革开放初期的49万户,增加到2020年底的1.4亿户,增长了285倍。其中,民营企业数量增加到1.2亿多。在所有企业中,实有企业达到3434.64万户。日均新设市场主体5.8万户,日均新设企业1.8万户。千人企业数量达24.7户,较商事制度改革前的2013年11.36户增长了117%。完善的市场体制是由众多市场主体构成的,只有尊重企业的市场主体地位,尊重企业产权,公平竞争,社会经济才能充满活力和健康发展。  ……

理性的回归: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历史逻辑与基本问题 作者简介

  张素峰,经济学博士,编审。长期从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国有企业改革、中西方管理理论、经济与社会发展战略、世界经济区域化等研究。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