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网文创礼盒,买2个减5元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城市群与产业用地转型

城市群与产业用地转型

作者:李晨曦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出版时间:2021-12-01
开本: 其他 页数: 226
本类榜单:经济销量榜
中 图 价:¥42.0(7.0折) 定价  ¥60.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满69元免运费
?快递不能达地区使用邮政小包,运费14元起
云南、广西、海南、新疆、青海、西藏六省,部分地区快递不可达
本类五星书更多>

城市群与产业用地转型 版权信息

城市群与产业用地转型 本书特色

适读人群 :对城市管理、城市规划本书为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青年学者李晨曦的新作,内容翔实,富有逻辑,体现出作者深厚的学术造诣。书中,作者用具体的实例,深入浅出地介绍了城市用地对产业发展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并辅以多幅图、表,使本书的论点清晰地呈现在读者面前。本书对专业研究者理解我国城市发展现状、做出产业用地配置规划具有参考价值。此外,本书采用32开本,四色印刷,装帧设计简洁大方,这也是本书的亮点之一。

城市群与产业用地转型 内容简介

产业发展需要布局在土地上,而不同产业用途的土地供应也直接影响着经济的发展方向。促进产业用地的协调发展和优化,是区域协调发展和新型城镇化战略实施的重要保障。《城市群与产业用地转型》以京津冀产业转移的具体实例为切入点,利用不同模型,分析和总结了城市用地对产业发展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并揭示了城市群产业用地在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上的协调关系。作者指出了优化配置城市用地的重要性,并结合目前存在的问题,从产业转移、产业用地利用和土地利用规划三个角度提出了自己的建设性意见。

城市群与产业用地转型 目录

绪论 1

一 研究背景 1

二 研究意义 3

三 文献综述 4

(一)产业转移研究进展 4

(二)产业用地研究进展 12

(三)研究述评 22

四 研究目的与研究内容 23

(一)研究目的 23

(二)研究内容 24

五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25

(一)研究方法 25

(二)技术路线 26

六 本章小结 28

**章 基本概念与理论基础 29

一 基本概念 29

(一)京津冀城市群 29

(二)京津冀协同发展 30

(三)产业转移 30

(四)产业用地 30

二 理论基础 33

(一)投入产出理论 33

(二)工业区位论 34

(三)中心地理论 35

(四)可持续发展理论 36

三 本章小结 37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与数据来源 38

一 研究区概况 38

(一)地理位置 38

(二)自然条件 38

(三)社会经济条件 39

(四)土地利用结构 40

(五)土地利用变化特征 42

二 数据来源 45

(一)遥感影像数据 45

(二)产业用地数据 46

(三)社会经济数据 46

(四)投入产出表数据 47

(五)公路交通网络数据 47

三 本章小结 48

第三章 京津冀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转移特征及其路径分析 49

一 研究方法 50

(一)投入产出表 50

(二)区域间投入产出表 52

(三)D3数据可视化方法 56

二 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转移特征 58

(一)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转移总体特征 58

(二)京津冀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转移总体特征 59

三 京津冀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转移路径分析 60

(一)京津冀区域外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转移路径分析 60

(二)京津冀区域内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转移路径分析 64

四 京津冀产业转移特征与《京津冀产业转移指南》对比分析 65

(一)《京津冀产业转移指南》规划情况 65

(二)京津冀产业转移情况——以河北定州经济开发区为例 66

五 本章小结 68

第四章 京津冀产业用地与公路交通网络的耦合协调关系研究 69

一 耦合协调发展度模型构建 70

(一)耦合度 70

(二)协调度 71

(三)耦合协调度 71

二 产业用地利用效益评价及其耦合关系 72

(一)评价体系构建原则 73

(二)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74

(三)指标标准化及权重确定 79

(四)产业用地利用效益评价结果84

(五)产业用地利用经济-社会一生态效益的耦合协调关系 85

三 公路交通网络可达性评价 86

(一)可达性评价方法 86

(二)公路网络可达性评价结果 93

四 产业用地利用综合效益与公路交通网络可达性的

耦合协调关系 94

五 本章小结 96

第五章 京津冀产业用地需求预测与调控分区研究 98

一 产业用地需求预测方法 98

(一)经济相关预测法 99

(二)分类规模预测法 99

(三)数学模型预测法 100

二 产业用地需求预测模型构建 101

(一)灰色关联分析法 101

(二)GM(1,1)预测模型 102

(三)RBF神经网络预测模型 103

(四)预测精度检验方法 105

三 变量选取与数据处理 107

(一)变量选取 107

(二)数据处理 107

(三)灰色关联度分析 117

四 产业用地需求预测结果 119

(一)GM(1,1)模型预测结果 120

(二)RBF神经网络模型预测结果 123

(三)模型精度检验 126

五 产业用地调控分区 127

六 本章小结 129

第六章 京津冀协同发展产业转移规划情况 130

一 产业转移规划情况 130

二 产业转移用地情况 131

第七章 京津冀典型地区产业转移工作进展 134

一 北京市 134

(一)土地规划 134

(二)土地供应 135

(三)用地管理 136

二 天津市 137

(一)规划编制与实施 137

(二)交通、生态以及产业合作 138

(三)非首都功能承接 138

(四)协同创新共同体构建 139

三 河北省 139

(一)工作进展情况 139

(二)产业转移用地政策 141

第八章 京津冀产业转移用地调研报告 152

一 北京市京津冀产业转移用地情况专题 152

(一)土地利用管理形势分析 152

(二)京津冀产业转移用地情况 162

二 天津市京津冀产业转移用地情专题 168

(一)土地利用管理形势分析 168

(二)京津冀产业转移用地情况 171

三 河北省京津冀产业转移用地情况专题 179

(一)土地利用管理形势分析 179

(二)京津冀产业转移用地情况 185

第九章 京津冀产业用地调控对策 190

一 产业转移与产业用地存在的问题 190

(一)外延扩张的发展观念根深蒂固,与产业转移的初衷背道而驰 190

(二)产业规划缺少协调统筹,产业转移用地疏解和承接底数不清 191

(三)产业转移承接平台设置与实际用地需求不符,导致粗放圈占 192

(四)产业转移政策供给不足,土地粗放利用问题突出 193

二 产业用地调控对策 194

(一)基于产业转移的调控对策 194

(二)基于产业用地利用的调控对策 196

(三)基于土地利用规划的调控对策 197

第十章 结论与展望

一 主要结论 199

二 可能的创新点 201

三 不足与展望 202

附录 204

参考文献 207


展开全部

城市群与产业用地转型 节选

(1)强化顶层设计,夯实产业转移支持政策落地的基础工作 适时转变GDP考核方式,以新理念实现产业转移的健康推进。应正确认识持续健康发展和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关系,改进政绩考核方法,将民生改善、社会进步、生态效益等指标作为重要考核内容。 进一步明确北京、天津和河北产业转移的功能定位。《京津冀产业转移指南》仅仅是政策上的指南,在产业转移的实际过程中应依据各地产业的比较优势进行判断。基于产业和行业发展特点,优化产业链集聚和空间分布。根据京津冀三地产业转移的经验和现实发展, 应找准产业转移的切入点,聚焦产业聚集效应与产业链系统,通过创新性手段对资源配置进行科学调节。 (2)市场调节与政府指导相互配合,相辅相成 在充分认识市场经济规律的基础上,对需要转移的产业进行评估,确定该产业是否真正满足京津冀协同发展产业转移与非首都功能疏解的条件。在京津冀产业转移与承接以及非首都功能疏解的过程中,应遵循经济规律,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作用,让市场调节成为产业转移的推动者。加强政府规划的引导协调作用,在充分掌握国家经济形势的整体发展与国民经济的宏观布局的条件下,京津冀三地政府在市场调节滞后的时候适时给予产业转移的政策性指引,确保市场调节与政府指导相互补充,相互促进。 (3)因地制宜明确产业转移的具体方向,合理选择转移企业承接地 京津冀各地应结合本地区的现实发展状况确定转移产业,充分评估自身的生产要素情况与区位因素,对本地区的产业转移进行规划,在产业规划的基础上,根据转移企业的产业类型、发展方向等条件,确立转移企业的具体清单,引导转移企业向具备承接条件的经济技术开发区等承接平台搬迁,促进产业集聚发展。立足京津冀协同发展中“交通一体化” “生态环境保护” “产业升级转移”三个突破点,加强产业承接平台的建设水平。对于化工等环境污染风险较大的转移企业,必须转入环境保护基础设施齐全并通过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产业园区。对于距离偏远的搬迁企业承接地,所在城市应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优化城市道路交通系统,加强路网衔接连通能力,方便迁入职工生活。

城市群与产业用地转型 作者简介

李晨曦,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土地资源与城镇建设管理研究所副所长,陕西省旅游协会会员。主要研究领域为土地资源评价与利用规划、资源环境管理、区域可持续发展等。主持陕西省科技计划项目、陕西省社会科学基金、陕西省社科界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研究联合项目等省部级科研项目四项,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北京市科技计划项目等*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十余项,发表SSCI、SCI、CSCD等学术论文二十余篇。2020年受邀担任学术期刊SAGE Open论文编辑,2021年受邀担任学术期刊PeerJ—the Journal of Life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s编委会成员、学术期刊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副主编。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