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值优惠券
¥50
100可用 有效期2天

全场图书通用(淘书团除外)

不再提示
关闭
图书盲袋,以书为“药”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静水深流——哲学断想与读书札记(第三版)

静水深流——哲学断想与读书札记(第三版)

作者:杨耕
出版社: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时间:2022-01-01
开本: 16开 页数: 525
本类榜单:哲学/宗教销量榜
中 图 价:¥100.6(6.8折) 定价  ¥148.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满39元免运费
?新疆、西藏除外
本类五星书更多>

静水深流——哲学断想与读书札记(第三版) 版权信息

静水深流——哲学断想与读书札记(第三版) 本书特色

◆杨耕先生的**本学术随笔,具有一定代表性,市场反响较好,因此连续修订再版,此为第三版。 ◆作为学术随笔集录,本书是作者思想的断章和灵感的火花。短小的篇幅中融铸了作者深厚的哲学研究积淀,既体现了随笔随性灵活的特点,又不失哲学研究的厚重严谨。

静水深流——哲学断想与读书札记(第三版) 内容简介

本书是有名学者杨耕先生的本学术随笔,此为*新修订版。内容包括作者对哲学研究的思考和文化断想、读书的笔记和评论、著作的序言和后记等,比较全面的反映了杨耕先生的博学杂识与学术志趣。本书分为四编,编是关于哲学以及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特征的断想;第二编是对哲学以及马克思主义哲学一些基本观点的断想;第三编是作者一些著作的序言或后记;第四编是读书札记。

静水深流——哲学断想与读书札记(第三版) 目录

|**编|

哲学的位置在哪里/ 003
文化的作用是什么/ 010
文化、宗教、哲学/ 017
社会科学的特殊性/ 023
社会科学方法的西方走向/ 029
历史哲学:在哲学与历史学的交叉点上/ 033
批判历史哲学的基本特征及其启示/ 037
后现代历史哲学对历史客观性的质疑/ 040
“形而上学”的终结与哲学的 “生存论转向” / 045
马克思视野中的哲学/ 051
马克思哲学的理论主题:人类解放何以可能/ 057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特征:实践、辩证、历史的唯物主义/ 062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批判性及其特征/ 068

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创立:“双搅船”不断前进的历史 / 075
如何学习和把握唯物主义历史观/ 080
西方马克思主义对历史唯物主义的重建/ 084
阿多诺 “否定的辩证法”的特征 / 088
南斯拉夫的 “实践派”与 “辩证唯物主义派” / 091
马克思主义与人道主义/ 095
西方 “马克思学”视野中的马克思主义哲学 / 100
中国马克思学:文献学还是文本学/ 104
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三种路向/ 109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问题与实质/ 114
构建中国特色哲学话语体系/ 120

|第二编|

自在世界、人类世界与实践活动/ 127
限定中的超越: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实质/ 131
认识矛盾及其特殊性:哲学思考的本质/ 134
“悖论”与思维本身的矛盾性 / 141
否定之否定与否定性的辩证法/ 147
一般和个别不等于共性和个性/ 152
历史规律的重复性与历史事件的不可重复性/ 155
历史规律的决定性与人的活动的选择性/ 159
社会发展中的自然形态与派生形态/ 164

“黄色文明论”与地理环境决定论 / 168
传统与现代性的冲突:两种异质文明的冲突/ 173
人的存在方式与生存本体/ 178
人的本质与人的本性/ 181
人的个性化与社会化/ 185
人是生命冲动与精神活动的统一体/ 189
对象意识与自我意识/ 193
建构性思维与反思性思维/ 198
理论思维、哲学思维与辩证思维/ 202
辩证思维与否定性思维/ 208
价值评价:主体 “愿景”的体现 / 212
价值观:价值关系应然状态的展示与期盼/ 219
人文关怀的取向与历史尺度的坚守/ 226
幸福、正义与制度/ 231
重建公平/ 237
自由与必然:人类存在与发展的本原性矛盾/ 243
时间是人的发展的空间/ 248


|第三编|

在 “向死而生”中寻找生命的价值和意义:《杨耕作品系列》总序 / 255
走进马克思哲学的深处:《为马克思辩护:对马克思哲学的一种新解
读》德文版序言/ 262

“敢问路在何方”:《为马克 思辩护:对马克思哲学的一种新解读》
商务印书馆版序言/ 271
以合乎真理的方式谈论真理:《为马克思辩护:对马克思哲学的一种
新解读》**版后记/ 274
沉思往事与发现未来:《为马克思辩护:对马克思哲学的一种新解读》 第二版后记/ 276
渴望思想平静:《为马克思辩护:对马克思哲学的一种新解读》第三版后记/ 279
拥抱晨钟与拒绝暮鼓:《为马克思辩护:对马克思哲学的一种新解读》 第四版后记/ 282
重建唯物主义历史观:《危机中的重建: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现代阐释》序言/ 286
多少往事烟雨中 :《危 机中的重建: 唯 物 主 义 历 史 观 的 现 代 阐 释》后记/ 295
“此事古难全”:《重建中的反思:重新理解历史唯物主义》后记 / 298
以哲学的方式反映和引导现实:《东方的崛起 关于中国式现代化 的哲学反思》序言/ 303
唯物主义历史观本身就是一种方法:《马克思的社会研究方法》序言/ 309
本体论的确立与认识论的支撑:《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理论研究》英文版序言/ 313
从历史与逻辑的双重视角重建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马克思主义哲 学体系研究:历史演变与基本问题》序言/ 323
“思入风云变态中”:《多维视野中的马克思 杨耕自选集》自序/ 336

“理性的激情”与 “激情的理性”:《理性与激情》自序 / 343

“我就是我”:《哲学遐思与文化断想》自序 / 345

“从错误中学习”:《书缘人生一一一行走在哲学与出版的路途上》 (第二版)自序/ 348

“我就是我的地狱与天堂”:《杨耕集》自序 / 352

“领悟日常事物”:《杨耕自选集》前言 / 364
中国学者的 “知识产权”:《唯物主义的现代形态一一一实践唯物主义 研究》前言/ 368
探寻真理之路:《马克思主义哲学文本导读》序言 / 373


|第四编|

书里书外的马克思/ 385
艰难中的创新:读 《社会学大纲》 / 389
曲折中的探索:读 《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 / 393
探索中的困境:读 《马克思主义哲学导论:实践的唯物主义》 / 397
阐释中的误释:读 《辩证唯物论语历史唯物论》 / 403
夕阳中的黄昏:读 《哲学导论》 / 408
寥廓江天万里霜:读陈先达教授的论著 / 413 发时代之先声:读 《一位 “85后”的马克思主义观》 / 419 当代中国伟大变革的宏伟交响:读 《大转变时期》 / 422
居高声自远:读 《思维的建构与反思:重新理解马克思主义认识论》/ 428
开辟从本体论认识现实的道路:读 《马克思哲学本体论及其当代意义》/ 433

激活马克思辩证法的 “思想实验”:读 《马克思辩证法的历史语境与 当代视域》/ 439
历史认识的真实性何以可能:读 《历史认识的真实性问题研究》 / 448
卢卡奇物化理论的双重逻辑:读 《卢卡奇的物化理论及其演变》 / 454
走近工程哲学:读 《实践哲学视野中的工程》 / 461
理论的深度与思想的容量:《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文库》的出版 旨趣/ 466
“令人震撼的空间感”:《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丛书》的出 版旨趣/ 471
基础材料与理论参照:《国外马克思学译丛》的出版旨趣 / 474 “文学革命”的深邃道理与时代特征:《钱玄同文集》的出版旨趣 / 478

诗文同在与书画并存:《启功全集》的出版旨趣 / 482
音 乐:人类的心情与历史的回声/ 487
粉本大千世界/ 491


|附 录|

重读马克思 我的学术自述/ 497

马克思:现代哲学的开创者 访杨耕教授/ 502

哲学家的当代良心和使命 访杨耕教授/ 505

杨耕的哲学之 “旅” / 509
杨 耕:把哲学融入生命活动之中/ 522


展开全部

静水深流——哲学断想与读书札记(第三版) 节选

哲学的位置在哪里 人类思想史表明,任何一门学科在其发展过程中, 除了要研究新问题外,往往还要回过头去重新探讨像自 己的对象、内容和职能这样一些对学科的发展具有方向 性、根本性的问题。哲学不仅如此,而且更为突出。用 石里克的话来说,这是 “哲学事业的特征”,哲学总是被 迫在起点上 “重新开始” “从头做起”。所以,对于哲学 家来说,*折磨耐心的问题就是:哲学是什么? 哲学的 位置在哪里? 就本义而言,哲学是 “爱智慧”。实际上,哲学不仅 “爱”智慧,更重要的,它本身就是一种智慧,一种特殊 的智慧。这种特殊的智慧给予人以生存与发展的智慧和 勇气。通俗地说,哲学是一种大智大勇。人们常拿哲学 与宗教进行比较,实际上,二者有本质的不同。如果说 宗教是关于人的死的观念,是讲生如何痛苦,死后如何 升天堂的,那么,哲学就是关于人的生的智慧,是教人 如何生活,如何生活得有价值和有意义的。这就是说, 哲学是人生观,注重解答 “人生之谜”。我们经常说人生观,实际上,人生观就是世界观;反过来说,世界观就是人生观。 在我看来,人生观并非仅仅是一个对待人生的态度问题,更重要的, 它是一个如何看待和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即人与世界 关系的问题,而人与世界的关系问题恰恰是世界观的问题。 在哲学 中,人生观与世界观已经融为一体。换句话说,哲学既是世界观, 又是人生观。 在我看来,人生观是世界观问题,而不仅仅是伦理学问题;是 哲学问题,而不是科学问题。数学、物理学、化学、医学、生物学、 考古学等都不可能解答 “人生之谜”。再好的望远镜看不到 “人生之 谜”,倍数再高的显微镜看不透 “人生之谜”,再先进的计算机包括 云计算也算不出 “人生之谜”……人生活在自然中,必然有一个人 与自然的关系;人生活在社会中,必然有一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人 不仅是自然存在物,而且是社会存在物,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 和。在 《雇佣劳动与资本》中,马克思形象而精辟地指出: “黑人就 是黑人。只有在一定的关系下,他才成为奴隶。纺纱机是纺棉花的 机器。只有在一定的关系下,它才成为资本。”因此,对人生的不同 理解必然包含着对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关系的不同理解。 饮食男女本是一种自然现象,可 “朱 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却是一种社会现象。无论是梁山伯与祝英台的爱情传说,还是周文 雍与陈铁军的爱情故事,爱情之所以如此激动人心,绝不是因为爱 情是两个生物人之间的私情,而是因为爱情的社会性。 “闺中少妇不 知愁”所表达的和 “爱我就别想太多”所蕴含的实际上是不同的社 会内涵。托尔斯泰的 《复活》之所以能够引起不同时代、不同国度 读者的共鸣,就是因为它着力刻画了男主人公聂赫留朵夫身上本能 与理性、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之间的矛盾冲突,而这种人性内部的 矛盾冲突在每个人身上都或多或少地存在着。文天祥的千古绝句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说明,人的生与死本身属于自 然规律,而生与死的意义属于历史规律。英雄与小丑,流芳百世与遗臭万年的分界线就在于,你是如何处理人与历史规律关系的。凡 顺历史规律而动、推动社会发展者,是英雄,流芳百世;凡是逆历 史规律而动、阻碍社会发展者,是小丑,遗臭万年;凡是主观愿望 好,但行为不符合甚至违背历史规律、壮志未酬者,是历史中的悲 剧性人物。谭嗣同绝命北京菜市口, “有心杀贼,无力回天”,壮志 未酬,就属于历史中的悲剧性人物。所以,我们应当从人与自然、 人与社会双重关系的视角去理解人,解答 “人生之谜”。在我看来, 这是哲学的崇高任务。 我们应当注意,哲学问题不同于科学问题。飞机为什么会飞, 这是科学问题,可飞机 “飞”的道理是在飞机之外,还是在制造飞 机的过程中,这是哲学问题。人为什么有生有死,这是科学问题, 可人如何对待生与死,这是哲学问题。水到0摄氏度会变成冰,到 了100摄氏度就会变成水蒸气,这是科学常识,可从中发现量变能 够引起质变,引出量变质变规律,这是哲学智慧。数学有正数与负 数、力学有作用与反作用、化学有化合与分解、生物学中有遗传与 变异,这是科学常识,可从中发现一分为二和合二为一,引出对立 统一规律,这是哲学智慧。与科学不同,哲学对对象的认识不是止 于对其规律的认识,而是必须进入到对对象的意义和价值的认识: 不仅要知道对象本身是什么,而且要知道对象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 意义和价值是什么,从而确立人生的理想和信念。哲学是理性的激 情和激情的理性。哲学的作用就在于,在 “润物细无声”的过程中 引导人们走向智慧和崇高。所以,我们既要 “为学”,即学习专业知 识,又要 “为道”,即学习哲学。 哲学需要思辨,但哲学不能成为脱离现实的思辨王国。我始终 认为,哲学不能仅仅成为哲学家之间的 “对话”,更不能成为哲学家 个人的 “自言自语”。哲学家不应像沙漠里的高僧那样,腹藏机锋, 空谈智慧,说着一些对人的活动毫无用处的话;哲学家不应像魔术 师那样,煞有其事地念着一些咒语,说着一些谁也昕不懂的话。水中的月亮是天上的月亮,眼中的人是眼前的人。哲学应该也必须同 现实 “对话”,这是哲学存在和发展的根基。离开了现实,哲学只能 成为无病的呻吟。 在我看来,无论哲学家个人多么清高,多么超凡入圣,他都不 能不食人间炯火,不能不生活在现实的社会中,不能不在现实的历 史条件下进行认识活动、提出问题并拟订解决问题的方案。 “对哲学 来说,问题及其解决的方向,都是由生产力的发展、社会的发展、 阶级斗争的开展提出来的。” (卢卡奇)不管哲学在形式上多么抽象, 实际上都可以从中捕捉到现实问题。存在主义极其抽象,但从本质 上看,它是对当代资本主义现实的一种文化反映,在资本主义社会 中,人已经无所适从,所以总是 “烦”。 由此引出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那就是哲学与政治的关系。 哲学不等于政治,哲学家也不是政治家,有的哲学家甚至想方 设法远离政治,但哲学不可能脱离政治。哲学总是具有自己独特的 政治背景,总是以自己独特的方式蕴涵着政治,总是具有这样或那 样的政治效应。马克思之所以重视否定性的辩证法,是因为 “辩证 法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时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 即对现存事物的必然灭亡的理解”。这就是说,马克思之所以重视辩 证法,背后有其现实问题,有其政治内涵,那就是批判、否定资本 主义,实现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如果我们只是看到辩证法的学理 性,而没有看到它背后的现实问题和政治内涵,就没有真正理解马 克思的辩证法,就没有真正理解马克思为什么强调辩证法在本质上 是 “批判的和革命的”。 往前讲,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之前,法国启蒙哲学登上历史 舞台,为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摇旗呐喊,德国资产阶级革命产生之前, 德国古典哲学登上历史舞台,为德国的资产阶级革命鸣锣开道;往 后看,海德格尔哲学 “从头到尾都是政治的”,政治参与是 “其哲学 的逻辑结果”(彼得·盖伊),“哲学家海德格尔和政治激进主义者海德格尔是同一人”(汤姆·洛克莫尔),即使解构主义哲学也不是所 谓 “纯粹哲学”,与政治无关。用解构主义大师德里达 的话来说就 是,解构主义是通过解构既定的话语结构来挑战既定的历史传统和 现实的政治结构。

静水深流——哲学断想与读书札记(第三版) 作者简介

杨耕,哲学博士。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主编。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学部委员。中国辩证唯物主义学会副会长。曾任北京师范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哲学)组长,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马克主义理论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先后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求是》《中国社会科学》《哲学研究》等报刊上发表论文200余篇;先后出版学术著作20部,代表作为《为马克思辩护:对马克思哲学的一种新解读》《危机中的重建: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现代阐释》《重建中的反思:重新理解历史唯物主义》《东方的崛起:关于中国式现代化的哲学反思》;先后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国家出版基金重大项目等7项;先后获*家级教学成果奖、中国出版政府奖图书奖等8项。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