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网文创礼盒,买2个减5元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北欧文学译丛:荨麻开花

北欧文学译丛:荨麻开花

出版社: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出版时间:2022-01-01
所属丛书: 北欧文学译丛
开本: 其他 页数: 329
本类榜单:小说销量榜
¥29.3(5.0折)?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中 图 价:¥32.5(5.5折)定价  ¥59.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全场折上9折期间 满39元包邮
?快递不能达地区使用邮政小包,运费14元起
云南、广西、海南、新疆、青海、西藏六省,部分地区快递不可达
本类五星书更多>

北欧文学译丛:荨麻开花 版权信息

  • ISBN:9787507850628
  • 条形码:9787507850628 ; 978-7-5078-5062-8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北欧文学译丛:荨麻开花 本书特色

* 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哈里??马丁松自传体长篇小说 * 被瑞典教育部列为中学生必读的经典文学之一 * 身世坎坷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哈里??马丁松的长篇自传体小说,“他的写作捕捉了露珠而映射出大千世界”,被瑞典教育部列为中学生必读的经典文学之一。 * 作品内容丰富感人,文笔细腻生动,是不可多得的文学佳作,揭秘一代文学奇才颠沛流离的幼年生活,让人感触颇深,心生唏嘘。作品本身对于人性的披露,对于当时瑞典社会的讽刺,频频引发读者反思,是一部有温度又有深度的佳作。 * 如荨麻般身世坎坷的作者,真实还原了自己幼年的成长经历,是自传体长篇小说的代表。本书由瑞典原文翻译而来,更加真实地再现了原著的文学旨趣和文字之美。

北欧文学译丛:荨麻开花 内容简介

《荨麻开花》(N?sslorna blomma)是瑞典有名作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哈里?马丁松的自传性长篇小说。荨麻是北欧乡间常见的植物,渺小而无用,即便是开花,也不引人注意。小说主人公小马丁的贫贱人生,大抵就是这样“荨麻开花”的日子。6岁丧父,随后母亲弃子远走,专享能支撑家庭重担的大姐病故,小马丁不能不成为辗转于各个不同寄养家庭的孤儿。马丁常常不得不独自面对人世的冷酷,品尝屈辱和恐惧的滋味,被迫承担本非儿童承担的农活,忍受养主的呵斥乃至毒打,尝尽人生辛酸苦辣。很后他被安排到一所孤寡老人收容院,在这里似乎得到了些许温暖,可惜命运多舛,关心他的女院长却因伤寒病去世……

北欧文学译丛:荨麻开花 节选

马 丁 一 **个记忆是夏日傍晚。公路又干又硬,从他们家门口经过。院子里,孩子们的嬉戏欢笑和叫喊声喧哗热闹。在绿荫底下,姊妹俩在吵架,大声嚷嚷着骂人的话,还互相撕扯着头发。而他自己趑趄地沿着卵石铺的甬道朝外走去,甬道两边都点缀着一团团身体蜷曲而呈圆形的贝壳,一直到大门口都有。姊妹们大声喊叫,吩咐他不许跑到门外去。可他正忙着去追逐一只黄色的小飞蛾,那只飞蛾在他眼前扑扑振翅,上下飞舞,一刻都没有停下来,就像树上落下来的一片叶子被秋风吹得在半空中飘荡。它不肯落进鹰鸟的肚子里,它还要逃避孩子的追逐,因为这两者都是飞蛾这一族*害怕的天敌。孩子们对于飞蛾来说不啻是猛虎和鳄鱼。这场追逐在不断进行。飞蛾和孩子一前一后匆匆地越过那些190年高龄的埃及贝壳,来到了大门旁。飞蛾从栅栏缝里钻了出去。那孩子疾如电石星火,踮起脚跟,伸手抓住铁把手,用整个身体挂在把手上。大门终于打开了。那只飞蛾已经飞到公路对面去了。那孩子哈哈大笑地奔过去,却不料脚下一滑,摔了个大马趴,十指伸开,双手掌心紧贴路面。一辆自行车疾驶而来,从孩子的手指和手掌上轧过,前后两个轮子都碾轧过去。自行车一溜烟朝前逃逸了,院子里随后传来了一阵阵怒骂声。马丁仍旧躺在路上,啼哭不止,十个小手指头因痛楚而抽搐颤抖。母亲从院子里奔了过来把他抱进屋去。他放声号啕,黄昏时分的天空在他的眼睛里被咸涩而雾蒙蒙的泪水浸泡得模糊不清,而且摇曳不定。半个小时之后,这一切总算过去了。 他睡熟了,手指用浸湿的布条包裹起来。他那时刚刚3岁。 他*初的记忆全是这样:那总是同痛楚联系在一起的。有一次他在玩耍的时候被一个碎玻璃瓶割破了大拇指。天是那么湛蓝,院子里和附近的田野都是阳光普照,一个和风习习的春天。他抬头看看碧蓝的青天,一个劲儿地啼哭,手上鲜血淋漓。后来他的手裹上了白布,而且不能用这只手去玩耍,白布里的伤口肿疼得厉害。他老是想看看那里面为什么这样疼痛和肿胀。另外那只手忍不住要知道一下这只手的状况。可是却总招来一顿责骂,说是不许去动它!后来那只手全好了,另一只手也就忘掉了这码事。接着又过了几个月,但这段时间里的事情他记不清了。然后,有一次他从楼梯上摔了下来,每一级梯阶都像一个邪恶的木匣一般狠狠地撞击他,他的前额磕碰得非常厉害。他一声不吭,惊吓和想要啼哭纠缠到了一起,反倒结成了一个沉默的死结。待到恐惧放开了对声带令人瘫痪的扼制,凄厉的哭声响彻了整栋房子。于是他们闻声而至,房门被砰然推开。他被扶了起来,又拍又哄地被抱进房里去。从厨房里散发出来刚刚磨好的芥末的辛辣气味,他在尖叫啼哭之际还被那股气味呛得连连打喷嚏。于是他忍无可忍,狂暴得手脚乱打乱踢,一面尖声号哭,一面拿手去抓他们。 前额上隆起了一个大肿块。他至今还记得头上那个大包。“比鼻子还大哪。”那些站在他周围仔细端详着他的人说道。 他们站在四周小心翼翼地看着他,这是他习以为常的,对他来说,他们是理所应当的。他啼哭的时候,他们务必要跑过来,把他扶起来抱一会儿。然而那时候他还不懂得后来生活当中称为手足情深的那种温暖。她们只不过被叫作姊姊罢了。对于妈妈,他一味地要求疼爱和照顾,不惜撒娇耍赖,有时还怒气冲冲。要是有人能为他哼一首别开生面从未听过的儿歌,他会喜欢得不得了,而那个为他哼歌的姊姊也就马上成了他*贴心的人了。当儿歌哼完后, 这种感情就会陡然凉下来。他正好是一个3岁孩子似懂非懂的阶段,集混沌与敏感于一身,既有点明白事理,却又无比自私。现在他尖叫大哭啦!他在被抱起来的时候俨然像个小霸王,而家里所有人都成了他颐指气使的奴仆,都慌得手忙脚乱,尽管在他大喊大哭的作威作福面前不免心里暗自烦厌和怨怼。过了个把小时之后,他从人家捧到他面前来的一面镜子里看到自己头上的那个肿包。他看到了镜中的自己,便朝着镜中人的脸上一拳打了过去。 他对再小一点时候的事情什么都想不起来了。当他长大成人之后,这才明白个中原委:他只是个婴孩,还没有能力分辨青红皂白、是非好歹。在妈妈眼里,他不过是个吃奶的孩子、一个听从摆布的附属物、一个希望的寄托,或者说是一个肉团团、圆滚滚的,两只大眼睛骨碌碌的小生命,有嘴巴有眼睛有手脚会动来动去的小东西。其实在那时候,他的小脑袋里就已经渐渐有了朦胧不明的、盲目地保护自己的意识和饥则啼、饱则眠的求生欲念了。不过那时候小脑袋里没有留住什么东西来多想想。再说那时候完全与外界隔绝的生活方式委实也没有留下多少东西可以叫人养成再想一想的习惯。而从出生时起就生活在户外草丛中经风雨见世面的蛞蝓幼蛇要比他更聪明灵活得多,更能自我生存和更有主见,其奥秘也在于此。 后来他还记得,3岁时他有了思维,那是有了距离的观念,他明白过来距离是怎么回事,明白了时间和空间的远近。不过这也是他用整个身心经受了初通人性的惊吓和喜悦才明白过来的,才醒悟出的模糊晦涩、一知半解的道理,其实那是别的动物也能明白的。他的自私自利之心增大起来,而同时也渐渐形成了一些别的个性,比方说灵活开朗啦、随机应变啦。这时候他**次有了自己的立场态度。 到了4岁,他像他的姊姊们一样,走到甬道外边,把小屁股撅得老高,俯身侧耳去细听路边点缀的那些埃及贝壳不断发出的呜咽声。他也会独自一人跑过去看看“船上的男孩”,那是一棵生长在靠近大门口的花圃里的花。从这时候起,他对青草和形状有点扭曲的圆花坛,还有远处的森林边沿和四周的开阔有了一些认识。这是他**次鼓起勇气来想点什么,是**次隐隐约约的沉思遐想。同时,他的鼻孔里吸进清新的空气,感觉到了一股湿润而舒服的芬芳,那是夜空中荡漾着的绿草、露华和泥土的幽香气息。从那以后,他有一段时日安生得多,不大喜欢吵闹啼哭了。 这种心态发展得很快,不久后遇到有人无缘无故地纵声大笑时,他就干脆挑明了说他不喜欢。这样他就开始涉足人生,非但自己要在世上扎根下来,而且还想要去影响周围的世界。 二 那以后有段日子,当他走到“船上的男孩”眼前,他会发现伊纳兹也在那里。她是大姊姊,也是他心目中*好的姊姊。她用双手做出手势来表明世界是多么大。她画出一条地平线,双眼凝视着远方,很远很远的地方。 青草、卵石、飞蛾,这些使他忙得不亦乐乎。而她却在沙土上画着地球是圆的。 他老爱问伊纳兹各式各样的问题,而她也尽其所能地回答,并且娓娓地解说,还用双手不停地比画。有时候他就躺在她的怀里睡熟了。她给他讲了一个又一个他并不太懂的故事,大多是叫他安静和催眠的故事。 随着夏天一天天过去,他愈来愈黏在伊纳兹的身边。 她是众姐妹中*文静的,也是*懂事的。其实她对他倒真是长姊如母了。 三 伊纳兹是个细高挑儿,人长得很瘦削。她的前额高大宽阔,朝外隆起。她长着一双金鱼眼,鼓囊囊朝外凸出,而且分得很开。她的双腿瘦骨嶙峋,十分难看。由于是**胎,而且是婚前怀孕的,说不定想过办法打胎或服用麻醉药,这就难免使胎儿受到影响。再说,她又是出生在女人流行穿紧身衣服的年代,胎儿也只好跟着母亲随遇而安,适应时尚了。结果,她的背脊十分软弱,要花很大力气才能挺直腰板走路,正因为这样,她走路的姿势也是做作的、不自然的。她的双手瘦得几乎透明,甚至清洗剂和去污粉都无法使它们变得红润起来。这是一个羸弱多病的女孩子的双手。她有一把红松木镶嵌表面的吉他,这是她10岁生日时候得到的礼物。她要求店里的伙计用清漆把它漆得锃光雪亮,可以映照出糊墙纸的花纹和房间里半明半暗的光线。没有人能碰它一下,她在任何情况下都戒心重重地站在吉他旁边看住它,别的姐妹们都嘲笑她太小气,可是她却寸步不让。她想要把吉他保养得十分整洁漂亮。“这是我得到的礼物,”她说道,“说不定给我的礼物是*小的。不过等我长大了,孤零零一个人的时候,我终究可以拿出来看看呀。”她是大姐姐,把事情看得*透彻,所以也就比别人明白事理。二姐和三姐常常半带惊愕、半带倨傲地瞅着她那张苍白的面孔。她就像一个脸色死灰的、会算命的人那样坐在吉他底下,这样就在姐妹之间造成了一些猜妒。她把生活弄得不可知起来。为什么她要那样走路,而且还偏偏爱“动那样的脑筋”呢?

北欧文学译丛:荨麻开花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 哈里??马丁松(Harry Martinson,1904—1978)出生于瑞典南部布莱金厄省的亚姆斯霍格镇。他幼年丧父,6岁时母亲离家移居美国,他成为各教区轮流收养的孤儿。15岁当海员,随船跑遍南美及印度。此后他浪迹天涯。马丁松没有受过正规的文化教育和艺术熏陶,他的文学天才是在流浪生涯中生发的,因此被称为“文学界的流浪儿”。1926年,马丁松以海员生涯为题材,发表处女诗集《鬼船》。1929年,他和另外四个青年作家合写了一部瑞典文学编年史《五个年轻人》,赢得盛誉。此后,他发表了大量的诗歌和相当数量的游记、随笔、小说、回忆录等。他的主要诗作有《现代抒情诗选》(1931)、《再见吧,好望角》(1933)、《自然》(1934)、《海风之路》(1945)、《蝉》(1958)、《德由勒之草》(1958)、《车》(1960)、《光与暗之诗》(1971)、《草之山》(1973)等诗集,散文《无目标的旅行》(1932),长篇小说《荨麻开花》(1935)、《通向钟国之路》(1948),被公认的代表作是发表于1956年的科幻大空长诗《阿尼阿拉号》。 译者简介: 斯文,原名王建兴,中国前外交官,在北欧工作生活二十多年,1998年以中华人民共和国驻冰岛大使的身份退休,结束了外交生涯。在五十多年的岁月里,他翻译出版了许多北欧作品,如《萨迦》《埃达》《红房间》等,并为大百科全书文学卷、历史卷和戏剧卷撰写北欧词条。 石琴娥,1936年生于上海。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北欧文学专家。曾任中国-北欧文学会副会长。长期在我国驻瑞典和冰岛使馆工作。曾是瑞典斯德哥尔摩大学、丹麦哥本哈根大学和挪威奥斯陆大学访问学者和教授。主编《北欧当代短篇小说》、冰岛《萨迦选集》等,为《中国大百科全书》及多种词典撰写北欧文学、历史、戏剧等词条。著有《北欧文学史》、《欧洲文学史》(北欧五国部分)、“九五”重大项目《20世纪外国文学史》(北欧五国部分)等。主要译著有《埃达》《萨迦》《尼尔斯骑鹅旅行记》《安徒生童话与故事全集》等。曾获瑞典作家基金奖、2001年和2003年国家图书奖提名奖、第五届(2001)和第六届(2003)全国优秀外国文学图书奖一等奖、安徒生国际大奖(2006)。荣获中国翻译家协会资深荣誉证书(2007)、丹麦国旗骑士勋章(2010)、瑞典皇家北极星勋章(2017)等。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