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网文创礼盒,买2个减5元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中国“差生”逆袭:一个山区县的发展求索

中国“差生”逆袭:一个山区县的发展求索

作者:谢文哲
出版社:福建教育出版社出版时间:2021-10-01
开本: 16开 页数: 464
本类榜单:社会科学销量榜
中 图 价:¥54.7(7.2折) 定价  ¥76.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满69元免运费
?快递不能达地区使用邮政小包,运费14元起
云南、广西、海南、新疆、青海、西藏六省,部分地区快递不可达
本类五星书更多>

中国“差生”逆袭:一个山区县的发展求索 版权信息

中国“差生”逆袭:一个山区县的发展求索 本书特色

1.“安溪县发展县域经济所走的特色道路有一定典型意义” 2000年,由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主办的《管理世界》,专门出版一期专刊《中国县域经济发展之路——福建省安溪模式的研究与启示》,组织专家赴安溪实地调研,总结探讨安溪经济发展的成功案例和实践经验。时任福建省长的习近平,专门为专刊撰写了一篇主题文章——《必须高度重视县域经济》,文章中写道“安溪县发展县域经济所走的特色道路有一定典型意义。” 地处福建东南部的安溪县,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在中央、省、市各级党委政府的大力关心指导下,实现了由福建省蕞大的国定贫困县跻身为全国百强县的巨大历史跨越。安溪的发展巨变,是中国改革开放成功的一个缩影,也可为全国县域改革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 2.安溪的发展可以见证中国的发展 四十年来,安溪实现了三个跨越,即:从计划到市场,从农业到工业,从农村到城市。安溪的发展得益于国家改革开放的机遇,得益于从中央到地方各级党委政府的关心指导,得益于历届县委县政府一届接着一届干的持之以恒。同时安溪人勇于先行先试,在改革开放中探索出安溪特色的发展之路。 本书通过聚焦安溪40年的发展,提炼出一个有中国特色山区县的改革发展成果。安溪以其翻天覆地的变化,为中国的发展进步提供了一个缩影。 3.存史资政育人,向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献礼 在安溪经济社会发展中,安溪县委县政府一直按照习近平《必须高度重视县域经济》的指导精神,推动安溪县域经济搞质量发展,安溪的县域综合实力不断进位靠前。 安溪在改革开放四十年来所创造的安溪奇迹、安溪精神、安溪样本、安溪经验,是新时代安溪砥砺前行的不竭动力。为进一步挖掘习近平有关县域经济的思想内涵,加强改革开放县域生动实践的研究宣传,同时也为开展安溪改革开放史教育提供生动鲜活的教材,2020年年初召开的安溪县“两会”上,有多位县人大代表提议编纂一奔反映安溪改革开放发展变迁的纪实性专著,总结提升改革开放宏大战略和习近平县域经济思想在安溪的成功实践,为存史资政育人提供重要的史料,向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献礼。

中国“差生”逆袭:一个山区县的发展求索 内容简介

福建安溪是中国乌龙茶之乡、世界名茶铁观音的 原产地,也是中国著名侨台大县、文化之乡和世界藤铁工艺之都。由于历史、地理等多方面原因,时至1985年,安溪县仍是福建省蕞大的国定贫困县。在国家改革开放和扶贫政策的指引下,海内外安溪人民在当地历届党委政府的带领下,负重拼搏,闯出一条特色发展之路,告别贫困,“逆袭”成为全国县域经济综合实力百强县。本书聚焦安溪40年的发展之路,忠实记录各个时期的主要历史事件,见证着“政府能力”和“人民创造”的双向互动。阅读这些历史事件,不仅可以理解一个县域艰难的探索实践,而且可以更深刻地理解中国的改革开放。

中国“差生”逆袭:一个山区县的发展求索 目录

序一 溪村的“热”与“冷” 王铭铭 1 序二 安溪:“差生”逆袭的宝贵经验 雷 颐 11 引 言 1 **篇 突破困境 (1985—1992) **章 赤贫安溪 7 **节 沿海开放县的贫困 7 第二节 省政府的调查10 第三节 青苑村与厦门的差距 14 第二章 聚力治穷 17 **节 从厦门到安溪17 第二节 思想脱贫 19 第三节 内外攻坚 24 第三章 老城突围 30 **节 “破城而出” 30 第二节 “三联单”探索房改 33 第三节 全国首个温泉城 35 第四章 以茶脱贫 37 **节 茶史悠久 37 第二节 管理松绑 39 第三节 办企兴茶 43 第四节 从南洋到东洋 52 第五章 开放县门 56 **节 安溪改革开放的启明星 56 第二节 一条短裤打天下 69 第三节 “三资”绽放 73 第六章 乡亲归来 77 **节 侨台大县 77 第二节 情暖侨心 79 第三节 玉燕返巢 82 第四节 世界安溪乡亲大联谊 95 第二篇 突飞猛进 (1993—2002) 第七章 夯基壮骨 105 **节 打开山门向大海 105 第二节 争来的“先行工程” 113 第三节 40 年终圆“铁路梦” 120 第四节 建成光明之城 123 第八章 兴茶富民 129 **节 艰难争得茶叶自营出口权129 第二节 茶业发展“三步走”132 第三节 3 万元建起中国大茶都 137 第四节 茶文化“点铁成金” 144 第九章 工业强县 150 **节 乡镇企业异军突起 150 第二节 台企旺旺落户安溪 155 第三节 工艺业从零到大产业 158 第十章 文化赋能 162 **节 中国历史文化名镇 162 第二节 《玉珠串》囊括国家三大奖 167 第三节 发展茶文化旅游 172 第三篇 跨越赶超 (2003—2012) 第十一章 思想跨越 181 **节 确立“沿海县”新站位 181 第二节 政务公开成为全国典型 190 第三节 “忧患、梦想、担当”大讨论 193 第四节 安溪铁观音兴茶新理念 198 第十二章 城市繁华 202 **节 一城“夹”两翼 202 第二节 修建城区二环路 211 第三节 城东崛起新区 213 第四节 满城山水半城湖 218 第五节 培育城市新业态 226 第十三章 茶界明珠 **节 建设 20 万亩生态茶园 230 第二节 全国首创茶叶质量监管模式 233 第三节 茶界首枚中国驰名商标 237 第四节 制作技艺入选国家“非遗”245 第五节 安溪铁观音“走遍”神州 248 第六节 茶产业“接二连三” 252 第十四章 新型工业 **节 全省率先退出石材业 259 第二节 水泥业整合升级 264 第三节 以矿救灾“三赢” 268 第四节 不断成长的三安钢铁 273 第四篇 进位逆袭 (2013—2021) 第十五章 壮大实体 **节 布局园区 281 第二节 对接产业 285 第三节 招商选资 292 第四节 产业聚集 302 第十六章 民生幸福 **节 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309 第二节 构筑大卫生格局 319 第三节 新县城新生活 330 第四节 新时代新生态 336 第十七章 乡村振兴 **节 精准扶贫的安溪样板 343 第二节 建设美丽茶乡 353 第三节 特色小城镇 359 第四节 电商发展百强县 364 第十八章 “三铁”扬名 **节 铁观音成为中国文化符号 369 第二节 获评世界藤铁工艺之都 384 第三节 青阳冶铁遗址列入世界文化遗产 392 第十九章 布局未来 **节 大交通通山达海 396 第二节 大产业蓄积动能 407 第三节 大白濑“渴望”成真 410 第四节 大三环逐梦新时代 415 结语 安溪气韵生动 419 后 记 431
展开全部

中国“差生”逆袭:一个山区县的发展求索 节选

**节 打开山门向大海 一、持一张照片硬闯交通部 1991 年春节假期刚过,北京城内依然寒风凛冽,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交通部的大门前来了一位特殊的访客。接待室的办公人员一问,顿时傻了眼,这位来访者不知道自己具体要找哪个部门,就拿出一张两人合影,一个劲儿地说要找照片里的主角之一、交通部部长钱永昌。拿张照片就要找部长,也算是一件奇事了。这位冒失的来访者,正是当时的安溪县县长陈长昭,而那张照片里的另一位主角,则是安溪籍著名侨胞唐裕。“持一张照片硬闯交通部”的好戏,完全源于百万安溪乡亲几十年的一个夙愿——打通龙门岭。龙门岭,安溪与厦门的分界线,这座海拔 750 米的高山,是一道不可逾越的屏障。抗日战争期间,它曾把日军的侵略部队完全挡在门外,保卫了安 溪县城的一方平安。但在和平年代,它却变成了阻挡茶乡人快速前进的拦路虎:山那边,是繁荣发达的厦门经济特区;山这边,却是全省*大的国定贫困县。 此前,安溪通往厦门只有一条公路——安同公路,由厦门安溪公会发起成立的安溪民办汽车路股份有限公司募建于 1928 年,是安溪历史上的**条公路。安同公路从海拔 110 米的龙门圩后观林山,连续上坡十多千米,翻越龙门岭至海拔 745 米的东岭格,然后急转直下至厦门同安县,全程 61 千米。由于建设时间早,公路陡峭难行,坡陡弯急,九曲盘旋,等级标准低。唐裕先生用四个字形容这条路——“车比路大”。 改革开放后,许多心系桑梓的旅外安溪乡亲很想返乡投资兴业,帮助家乡致富。然而,重山险阻令他们谈路色变,车毁人亡的惨剧也时有发生。仅1987 年一年,龙门岭、东岭就先后发生 3 起交通事故,1 名回乡的新加坡侨胞和 4 名乘客死亡,29 人受伤。曾有一位侨亲回来考察投资办厂,但还没到安溪,车便翻在山路上。大难不死的侨亲就此打道回府,只留下一份遗憾和感慨——从前只闻蜀道难,现今才知,龙门岭之难,不让蜀道。安溪的产品想运出去,海外乡亲想回乡探亲或投资办厂,均被这条山路所阻。龙门岭、东岭成为制约安溪对外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天然屏障。“跃过龙门,奔向大海”,成为数百万海内外安溪人魂牵梦绕的一桩心愿。 二、寻找*优建设方案 1988 年,县委、县政府正式把改造安同公路作为安溪摆脱贫困、发展经济的一项重要工作摆上议事日程。同年 6 月,省长王兆国来安溪考察工作,县领导在汇报工作时请求省长对安同公路改建给予支持。与此同时,海外侨亲们也为这条“归乡路”献计献策,多方奔走,寻求支持,其中的领头人便是唐裕先生。1990—1991 年间,他多次往返北京,向商业部部长胡平(原福建省省长),两任交通部部长钱永昌、黄镇东等有关领导,反映海内外安溪乡亲希望国家支持改建龙门岭公路的强烈愿望。正因如此,才发生了“一张照片硬闯交通部”的故事。 1991 年初,陈长昭拜访钱永昌部长之后,同年 9 月 20—25 日,唐裕先生又陪同县委书记李天乙一行到北京,就安溪县乌龙茶出口、蓝田水电站、龙门线公路改线工程等问题,向国家有关部门进行了汇报。 安同公路改线项目的推动并不顺利。一方面,道路工程款项过于巨大,在 20 世纪 90 年代初,近乎一笔天文数字。另一方面,当时泉州市对于改造安同公路存有顾虑,担心产生“虹吸效应”,导致安溪的人才和资源大量流向厦门。故而,虽然书记、县长先后到北京汇报,但安同公路改造工程并没有立刻得到批复。 1990 年 3 月,在政协七届全国委员会第三次会议上,福建籍全国政协委员陈乃昌(安溪籍)、柯雪琪、蔡载经、李登嵩四位委员,向大会提交 1894号提案,即关于“厦门特区与安溪县间的龙门岭东岭路段亟应改线,以利三胞的经济、贸易、旅游的交往的提案”。在京的安溪籍老干部以及关心安溪的老领导,也通过各种途径向中央有关部门提出建议。交通部高度重视,随后 函示福建省交通厅统筹考虑,提出实施意见。 1991 年 12 月 17 日,省计划委员会以闽计交〔1991〕150 号《关于安溪龙门岭公路改建工程计划任务书的批复》批准立项,同意对龙门岭公路进行改建,改建工期三年,计划总投资 2500 万元。 1992 年 2 月 8 日,交通部以交计发〔1992〕236 号《关于下达 1992 年老、少、边、穷地区公路建设项目补助资金的通知》,给予龙门岭公路改建补助 700 万元。10 月 8 日,省公路局向安溪、同安两县下达龙门岭公路改建工程任务的函,同意安溪、同安两县开始施工建设,预算总投资 2500 万元。 没想到,新的问题又出现了。1992 年,李天乙到新加坡考察,把即将改建龙门岭公路的消息告诉给心系此事的侨亲们。侨亲们高兴之余,提出一个重要建议——改线并不是*优方案,因为货运难题依然无法解决,集装箱还是进不了安溪。*好的办法是学习国外的隧道技术,打通龙门岭。 1992 年 9 月 2 日,李天乙、李锦裕等到新疆招商,转道北京,召开在京乡亲座谈会,与会乡亲一致提议开凿隧道,彻底解决龙门岭公路问题。综合海内外乡亲的意见,县委、县政府决定放弃此前花了 100 万元设计费的公路改线方案,下决心重新设计,以隧道工程为主,拉近安溪与厦门的距离。 9 月 19 日,县委书记李天乙、县长陈长昭、县人大常委会主任郑梦集等,和县交通局有关人员,一行 15 人从龙门桂林村到马鞍格实地勘察地形,初步认定从马鞍格贯通隧道是*佳方案。但这个方案势必增加巨额投资,于县情而言,是完全无法负担的。

中国“差生”逆袭:一个山区县的发展求索 作者简介

毕竞悦,法学与管理学交叉学科博士,有多年智库工作经历。先后出版专著《中国四十年社会变迁》《社会视野下的民初政治转型》《大国兴替》等,在报刊、新媒体发表论文、评论百余篇。出版图书获评清华大学出版社年度十佳图书。 谢文哲,先后出版《门里门外》《茶之原乡:铁观音风土考察》《香火:闽南文化札记》《天下清水:闽南人的信仰和生活》等专著,主编图书曾获“中国最美图书”奖,列入“经典中国”对外推广书目。 李晋西,1986年开始发表作品。口述历史作品有《我仍在苦苦跋涉—牛汉自述》《生正逢时—屠岸自述》《大馆奴—樊建川的记忆与梦想》《曾彦修访谈录》。 倪伏笙,担任《清水岩志》《安溪县革命老区发展史》等多部志书的副主编。文学作品获中国人口文化奖、刺桐文艺奖。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