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网文创礼盒,买2个减5元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水产养殖生态学(第二版)

水产养殖生态学(第二版)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21-11-01
开本: 其他 页数: 460
本类榜单:农业/林业销量榜
¥140.8(7.1折)?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中 图 价:¥156.4(7.9折)定价  ¥198.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全场折上9折期间 满39元包邮
?快递不能达地区使用邮政小包,运费14元起
云南、广西、海南、新疆、青海、西藏六省,部分地区快递不可达
本类五星书更多>

水产养殖生态学(第二版) 版权信息

水产养殖生态学(第二版) 内容简介

本书是科学出版社出版的《水产养殖生态学》的第二版,反映了我国作为世界水产养殖大国为步入可持续发展之路而进行的系统性探索。我国水产养殖模式在世界上很为多样,遇到的和已研究的问题也很多,因此,本书对他国家也有借鉴价值。第二版是为适应靠前上对本教材广泛的需求所写,每一章都增加了靠前上典型的研究成果,并增加养殖水体底质和网箱养殖生态学两章,合并、删减了原第三章生物群落。

水产养殖生态学(第二版) 目录

目录
前言
第1章 绪论 1
1.1 水产养殖与水产养殖生态学 1
1.1.1 水产养殖与水产养殖学 2
1.1.2 水产养殖生态学与水产养殖学的关系 2
1.2 水产养殖生态学的发展 3
1.2.1 水产养殖生态学的萌发阶段 3
1.2.2 水产养殖生态学的发展阶段 3
1.2.3 水产养殖生态学的完善阶段 5
1.3 水产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 5
1.3.1 水产养殖业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6
1.3.2 水产养殖业发展面临的主要挑战 10
1.3.3 先辈们的智慧与启示 13
1.3.4 水产养殖系统的生态集约化 14
1.3.5 迎接绿色养殖新时代 17
1.4 水产养殖生态学的研究方向和特色 19
1.4.1 水产养殖生态学的主要研究方向 19
1.4.2 水产养殖生态学的特色 20
小结 23
第2章 水产养殖生态系统 25
2.1 水产养殖系统的分类 25
2.1.1 水产养殖系统的特点 25
2.1.2 水产养殖系统的传统分类 26
2.1.3 基于系统能量来源的分类 27
2.1.4 基于系统代谢特征的分类 29
2.1.5 基于系统的物质收支分类 29
2.1.6 基于生态限制因子的分类 30
2.2 水产养殖生物的主要物理环境 35
2.2.1 水的物理特性 35
2.2.2 水体的光照 36
2.2.3 水温 39
2.2.4 水体的含盐量 45
2.3 水产养殖生物的主要化学环境 47
2.3.1 溶解氧 47
2.3.2 pH及其缓冲系统 52
2.3.3 氨与硫化氢 54
2.4 水产养殖生物的生物环境 55
2.4.1 养殖生物的微生物环境 55
2.4.2 养殖池塘食物网结构 56
2.5 养殖水体间生态学差异 59
2.5.1 不同类型水库的生态效率 60
2.5.2 养殖水体的生态学差异 62
2.5.3 养殖水体的限制性营养元素 65
2.5.4 养殖水体的生态演替 65
2.6 水产养殖生态系统的生态金字塔结构 67
小结 69
第3章 养殖水体的生产力和养殖容量 72
3.1 养殖水体生产力及其影响因素 72
3.1.1 养殖水体生产力 72
3.1.2 影响养殖生产力的因素 73
3.2 养殖水体生产力评估 75
3.2.1 池塘养殖生产力评估 76
3.2.2 大型水体养殖生产力评估 77
3.3 水体的养殖容量及其影响因素 84
3.3.1 养殖容量的定义 84
3.3.2 影响养殖容量的因素 85
3.4 水体养殖容量的评估 87
3.4.1 海水池塘对虾养殖容量评估 88
3.4.2 水库网箱养鱼养殖容量评估 91
3.4.3 海湾海带养殖容量评估 92
3.4.4 滤食性贝类养殖容量评估 93
3.4.5 以营养负荷法评估大水域养殖容量 95
3.4.6 养殖容量评估的模型 96
小结 97
第4章 水产养殖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99
4.1 水产养殖对水质的要求 99
4.2 外源污染物对水产养殖的影响 100
4.2.1 来源于农业和城市排污的营养物质 100
4.2.2 有害水华(赤潮)101
4.2.3 油污染 101
4.2.4 重金属 102
4.2.5 有机锡 102
4.3 水产养殖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103
4.3.1 对海流的阻碍及沉积作用 103
4.3.2 营养物质排放 104
4.3.3 化学药物排放 106
4.3.4 养殖鱼类逃逸与外来物种入侵 108
4.3.5 破坏红树林 109
4.3.6 对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 109
4.3.7 水产养殖与其他用途的矛盾 111
4.4 全球气候变化对水产养殖的影响 112
4.4.1 全球气候变化对水域生态系统的影响 112
4.4.2 全球气候变化对水产养殖的影响 114
4.5 水产养殖与温室气体排放 115
4.5.1 水产养殖的直接能耗及碳排放 115
4.5.2 养殖生物捕获产生的碳输出 117
4.5.3 养殖水体对碳的封存 117
4.5.4 池塘水—气界面温室气体通量 119
4.5.5 碳汇渔业 122
小结 123
第5章 水产养殖动物的生长 125
5.1 水生动物的生长模式 125
5.1.1 水生动物生长的特点和个体大小 125
5.1.2 水生动物的生长模型 127
5.2 温度对水产养殖动物生长的影响 131
5.2.1 水生动物对温度的适应性 131
5.2.2 水温对养殖动物生长的影响 133
5.3 含盐量对水产养殖动物生长的影响 138
5.3.1 水生动物对含盐量的适应性 138
5.3.2 含盐量对养殖动物生长的影响 140
5.4 溶解氧对水产养殖动物生长的影响 143
5.4.1 水生动物对溶解氧的适应性 143
5.4.2 溶解氧对养殖动物生长的影响 144
5.5 光照对水产养殖动物生长的影响 145
5.5.1 水生动物对光照的适应性 145
5.5.2 光照对养殖动物生长的影响 147
5.6 水产养殖动物生长的个体变异 150
5.6.1 影响个体生长变异的因素 150
5.6.2 饲料投喂和放养密度与个体生长变异 154
5.6.3 放养规格与个体生长变异 157
5.7 周期性饥饿后水生动物的补偿生长 159
5.7.1 水生动物的补偿生长现象和特点 159
5.7.2 周期性饥饿后水生动物的补偿生长 160
5.7.3 影响补偿生长的因素 162
5.7.4 补偿生长的生理生态学机制 167
5.7.5 补偿生长理论应用实践 168
小结 168
第6章 环境因子周期性变动对水生生物的影响 171
6.1 温度周期性变动对水生生物生长的影响 171
6.1.1 温度日周期性变动对大型海藻的影响 172
6.1.2 温度周期性变动对水生动物的影响 172
6.2 盐度周期性变动对水生生物生长的影响 180
6.2.1 盐度周期性变动对大型海藻的影响 180
6.2.2 盐度周期性变动对对虾的影响 181
6.3 周期性干露对大型海藻生长的影响 182
6.4 光照周期性变动对水生生物的影响 184
6.4.1 光照周期性变动对孔石莼的影响 184
6.4.2 光照周期性变动对对虾的影响 186
6.4.3 渐变光照时间对虹鳟的影响 187
6.5 水中Ca2+和pH周期性变动对对虾的影响 188
6.5.1 水环境Ca2+浓度波动对对虾的影响 188
6.5.2 pH变动幅度对凡纳滨对虾的影响 189
6.5.3 pH变动周期对对虾的影响 190
6.6 营养因子周期性变动对对虾生长的影响 191
小结 192
第7章 养殖水质的生物调控 194
7.1 水域生态系统的生物操纵 194
7.2 浮游植物的生产及其限制因子 197
7.2.1 浮游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 197
7.2.2 影响浮游植物生长的理化因子 198
7.2.3 养殖池塘的浮游植物群落 201
7.3 大型海藻营养吸收动力学 202
7.3.1 大型海藻的营养需求 203
7.3.2 铁限制对大型海藻的影响 204
7.3.3 大型海藻对氮的吸收动力学 205
7.3.4 大型海藻对磷的吸收动力学 210
7.3.5 大型海藻对养殖水质的净化作用 213
7.4 大型海藻与微藻的相互作用 214
7.4.1 大型海藻与微藻的营养竞争 215
7.4.2 大型海藻对微藻的克生作用 218
7.5 滤食性贝类和滤食性鱼类的摄食 221
7.5.1 滤食性动物摄食的测定 221
7.5.2 滤食性动物的滤食能力 224
7.5.3 滤食性鱼类的摄食节律和对食粒的选择性 229
7.5.4 滤食性鲢呼吸与摄食的关系 231
7.6 贝类代谢产物对浮游植物的增殖作用 234
7.6.1 滤食性贝类的呼吸和排泄 234
7.6.2 贝类的代谢产物对微藻的增殖作用 236
7.7 滤食性贝类对水质和底质的影响 237
7.7.1 贝类对养殖池塘水质的影响 237
7.7.2 贝类对养殖池塘底质的影响 240
7.8 滤食性鱼类放养对水质的影响 241
7.8.1 滤食性鱼类对水质的影响 241
7.8.2 滤食性鱼类对浮游细菌的影响 244
7.8.3 放养鲢对水体物质循环格局的影响 245
小结 245
第8章 养殖池塘的底质及其修复 248
8.1 养殖池塘的土壤 248
8.1.1 池塘土壤的特征 248
8.1.2 池塘土壤与水体之间的离子交换 251
8.1.3 池塘土壤的酸度 252
8.2 养殖池塘的沉降作用 253
8.3 养殖池塘底泥的呼吸作用 255
8.3.1 池塘底泥的好氧呼吸 255
8.3.2 池塘底泥的厌氧呼吸 257
8.4 养殖池塘底泥与上覆水间的氮磷交换 259
8.4.1 底泥与上覆水间的氮交换 259
8.4.2 底泥与上覆水间的磷交换 260
8.4.3 影响底泥与上覆水间氮磷交换的因素 261
8.5 养殖池塘底质的修复 263
8.5.1 物理修复 263
8.5.2 化学修复 264
8.5.3 生物修复 265
小结 268
第9章 综合水产养殖及其结构优化 269
9.1 我国综合水产养殖的历史沿革 269
9.1.1 综合水产养殖的定义 269
9.1.2 我国综合水产养殖的历史沿革 270
9.2 综合水产养殖的基本原理 272
9.2.1 养殖废物的资源化利用 272
9.2.2 通过互补机制稳定水质 273
9.2.3 通过下行效应调控水质 275
9.2.4 养殖水体资源的充分利用 275
9.2.5 生态防病 277
9.2.6 多生产活动有机结合以提高效益 277
9.2.7 综合水产养殖中的辩证思维 277
9.3 综合水产养殖系统的分类 278
9.3.1 养殖种类综合型 279
9.3.2 系统综合型 282
9.4 综合水产养殖结构优化的原理和方法 284
9.4.1 综合水产养殖结构优化的原理 284
9.4.2 综合水产养殖结构优化的方法 286
9.5 综合养殖结构的优化 287
9.5.1 水库综合养殖结构优化 288
9.5.2 池塘综合养殖结构优化 289
9.5.3 海湾综合养殖结构优化 291
9.6 综合水产养殖的发展 292
9.6.1 综合养殖模式的集约化水平有待提升 293
9.6.2 研究、推广、应用三个环节缺一不可 293
9.6.3 规模化发展与第三方认证 293
9.6.4 综合养殖食品的安全性和海藻销路 293
9.6.
展开全部

水产养殖生态学(第二版) 节选

第1章 绪论 2018年全球水产养殖总产量(鲜重)达到1.145亿 t,其中8210万 t养殖动物产量,3240万 t水生植物,总产值2636亿美元。几十年来,水产养殖产业是全球食物生产领域年均产量增速*快的产业,为人们提供大量优质动物蛋白质,也是人类食物微量营养素的重要来源(FAO,2020)。 我国是全球水产养殖大国。2018年水产养殖总产量已达4991万 t,产值3572亿元人民币。如果不考虑水生植物(干重235.1万 t),2018年我国水产养殖产量约占世界水产养殖总产量的57.9%。2018年,我国水产品人均占有量为46.3kg,超过世界人均占有量的一倍(农业农村部渔业渔政管理局等,2019)。 水产养殖业肩负着改善民生、发展经济、减贫、保障人类食物安全的使命。然而,世界水产养殖业,特别是我国水产养殖业的发展,已面临一些诸如环境污染、资源消耗过多等问题,并且正在受到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这些问题不仅会影响水产养殖业的效益,也关乎其可持续发展的问题,更关乎人类未来食物安全。水产养殖业的发展应该采取什么样的养殖模式、走什么样的发展道路值得深思和研究。水产养殖生态学正是研究这类问题的学问。 1.1 水产养殖与水产养殖生态学 水产养殖(Aquaculture)一词本身有三重含义:一是指一手技艺,二是指一门科学,三是指一个产业。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FAO)的定义,作为技艺的含义,是指在人为控制条件下,为了增加产量饲养或栽培水生生物。水产养殖的科学含义,是指系统地阐述养殖技术及其原理,是养殖生物生理学、生态学、水环境化学、工程学等的交叉学科。水产养殖生态学属应用生态学范畴,是研究水生经济生物及其养殖生产活动与环境相互作用、阐释养殖模式(系统)构建原理的学问。水产养殖学是20世纪50年代形成的学问,而水产养殖生态学是那个时期才开始逐渐形成的学问。 1.1.1 水产养殖与水产养殖学 人类利用水生生物资源已有100多万年的历史(Nakajima et al.,2019)。在距今约2万多年的周口店山顶洞人文化遗址中发现的很多鱼骨表明原始人类就开始食用鱼类。在新石器时代有了鱼钩、鱼镖,后来出现了鱼类养殖活动。我国河南新石器时代早期(约公元前6000年)贾湖遗址出土的鲤就是人们养殖的鲤(Nakajima et al.,2019)。古埃及4000年前的金字塔壁画中也有河道中养殖的罗非鱼图画。在公元前11世纪中国的甲骨文中就有养鱼的记载,如“贞其雨,在圃渔”“在圃渔,十一月”。《诗经》(公元前1142~前1135)中更是确切记载有“王在灵沼,于牣鱼跃”(刘建康和何碧梧,1992)。 至公元前460年的春秋战国时期,范蠡所著世界*早的养鱼著作《养鱼经》,更是详细描述了养鲤的池塘条件和人工繁殖技术、放养方法等。那时的鱼类养殖已具一定规模和技术水平。中国是世界公认的水产养殖的摇篮(Nakajima et al.,2019;Nash,2011; Pillay & Kutty,2005;Parker,2002)。后来,中国的养鲤技术传到了亚洲其他国家。日本养鲤已有1900多年的历史(Ling,1977)。 欧洲养鱼的历史*早可追溯至11世纪末12世纪初,修道士从中国带回养鲤技术,并在池塘养殖中国鲤鱼(Pillay & Kutty,2005)。池塘养殖的鱼类已成为中世纪僧侣和贫民的重要食物。现在,中欧、东欧水产养殖产量的80%以上还是来自鲤科鱼类。 虽然20世纪初一些国家就开设了水产养殖课程,但主要教学内容还是一些靠经验或试错法获得的养殖技术。直到20世纪中期,由于科学技术的介入,水产养殖才从一门手艺或技术成为一门多学科交叉的科学(Stickney & Treece,2011)。1952年,M. Huet用法文撰写了《鱼类养殖教本》(Trwité de Pisciculture),1976年曾文阳先生根据英文版将该书译成中文。1957年,苏联学者苏赫维尔霍夫的《池塘养鱼学》中译本出版。1959年,我国鱼类学、水生生物学研究者和水产养殖科技工作者联合在一起,开始总结我国传统淡水鱼类养殖经验,并对原理进行了科学阐述,编著了《中国淡水鱼类养殖学》(中国淡水养鱼经验总结委员会,1961)。该书总结出的我国“水、种、饵、密、混、轮、防、管”八字精养技术,指导、推动了我国淡水渔业的发展。之后,其他鱼类养殖著作也相继出版(Bardach et al.,1972;Hickling,1962)。 水产养殖与渔业增殖的目标都是提高水域的渔产量,但前者主要关注养殖生物个体或群体重量的增加,如池塘养殖对虾等,而后者更强调种群数量的增加,继而实现产量的增加。鲢和鳙通常不能在水库自然繁殖,因此水库放养鲢和鳙属于养殖活动;而鲤则可在水库繁殖,因此水库放养鲤应称为水库增养殖。De Silva(2003)将较大水体放养鲤等可天然繁殖的水生动物称为基于养殖的渔业(Culture-based fisheries)。 1.1.2 水产养殖生态学与水产养殖学的关系 水产养殖生态学属应用生态学范畴,是研究水生经济生物及其养殖生产活动与环境相互作用关系,阐释养殖模式构建原理的学问。其目标是为水产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即保护水域生态环境、合理利用资源和提高经济效益,奠定生态学基础。 因为水产养殖生物本身就是水生生物,所以水产养殖生态学的一些研究内容与水生生物学有很多相同之处。但是,前者研究的问题更宽泛,如养殖活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养殖系统生态经济学、养殖业可持续发展等。水产养殖生态学与产业发展息息相关,一方面,其理论成果的技术化,即新理论指导下产生的技术革新,能相应地推动产业的发展;另一方面,它本身也随着产业规模的扩大、空间的拓展、养殖品种的增加而发展,即其发展受产业发展强烈驱动。 水产养殖是在人工干预下经济水生生物的生产活动,是自然过程和人工过程的有机结合。水产养殖学作为一门科学主要关注养殖苗种繁育、放养量确定、天然饵料的培养和利用、人工饲料合理投喂、养殖水体生物量调节(如轮捕轮放等)、水质调控、病害防治等技术,比较不同生产方式的生产性能等(刘焕亮和黄樟翰,2008;Parker,2002;刘焕亮,2000)。水产养殖生态学除关注养殖技术所依据的生态学原理外,更关注水产养殖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养殖生产活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及某些养殖方式通过能源、饲料和淡水消耗对人类社会产生的总体影响等。概括地说,养殖学更注重个体或群体生长和实际的养殖效益,生态学更注重生态学效率、生产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和可持续性等问题。 1.2 水产养殖生态学的发展 水产养殖生态学的发展可分为萌发、发展和完善三个阶段。经过60多年的发展,水产养殖生态学已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应用生态学的分支学科,也是水产养殖的分支学科。 1.2.1 水产养殖生态学的萌发阶段 人类开展水产养殖活动已有几千年的历史,而如果将1866年德国动物学家 Haeckel提出“Ecology”一词作为生态学学科的开端,迄今生态学发展历史也仅155年。如果将瑞典人 Forel在1869年提出“ Limnology”一词作为湖沼学和水生生物学诞生的年代(李辛夫和陈宜瑜,1996),则水生生物学的历史仅152年。20世纪50年代以前,尽管水生生物学家或水域生态学家就某些水生经济生物的生态学进行了大量研究,但只是在20世纪50年代才真正出现水产养殖与生态学有意识地实质性交叉研究工作。虽然历史上我国在公元800多年就出现了稻田养草鱼生态养殖技术,但直到20世纪50年代末才出现水产养殖生态学的萌芽。1959年,我国科技工作者开始有意识地运用生态学原理解释、总结我国传统鱼类池塘养殖的实践经验,并已认识了一些养殖鱼类的生态学特征,养殖鱼类人工繁殖与营养、温度、光照、水流等的关系,施肥原理,稻田养鱼原理,池塘水质与病害发生的关系等(中国淡水养鱼经验总结委员会,1961)。与此同时,以生态学原理指导水产养殖科学研究和生产实践的工作思路开始盛行,这使我国水产养殖技术和理论,特别是综合水产养殖(简称综合养殖)理论在国际上处于领先地位。 1.2.2 水产养殖生态学的发展阶段 20世纪六七十年代我国在水产养殖生态学研究方面取得了一些令世人瞩目的成果,并为80年代我国大水面(湖泊和水库)水产养殖的大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在淡水鱼类池塘养殖方面,人们阐释了不同生态位鱼类合理混养的精养和半精养原理、混养密放和轮捕轮放以提高池塘养殖负载量的原理、精养池塘水质调控原理等。同时,稻田养鱼理论更加完善,并形成了鱼—畜(禽)—林等多种形式的水陆复合生态系统(刘建康和何碧梧,1992)。 20世纪60年代初,海藻生理生态学的研究推动了海带养殖区域南移和紫菜、裙带菜养殖的开展。70年代鱼类生理生态学和水质管理理论的研究推动了工厂化养鱼的发展。 在大水面方面,20世纪60年代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在武汉东湖系统地开展了养殖水域生物群落各组分定性、定量分析。70年代后期大水面养殖生态学蓬勃发展,研究者结合湖泊、水库渔业增产试验,探讨了浮游植物生产量等与鱼产力间的关系,并用于指导鱼类放养实践(李德尚,1986,1980;何志辉和李永函,1983a,1983b;王骥和梁彦龄,1981);水库、湖泊网箱养殖鱼类生理生态学研究为网箱养殖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撑。这一时期我国池塘养殖和大水面养殖(放养)的实践和理论均在国际上处于领先地位。这一时期的部分成果已整理在《东湖生态学研究(一)》(刘建康,1990)、《中国淡水鱼类养殖学(第三版)》(刘建康和何碧梧,1992)等著作中。进入20世纪80年代,我国全面开展了以水体供饵能力指导放养数量和放养种类的“鱼产力”研究,这些研究有力地促进了我国湖泊、水库鱼类放养业的蓬勃发展。同时伴随水库综合养殖理论的发展及网箱投饵养殖和围栏养殖在湖泊与水库的应用、推广,我国湖泊、水库的鱼产量遥遥领先于世界其他国家。这一时期我国浅水湖泊渔业生态学、湖泊富营养化对水产养殖的影响等研究也令世人瞩目。这一时期的研究成果部分地反映在《山东省大中型水库鱼产力的综合评估》(李德尚等,1993a)、《东湖生态学研究(二)》(刘建康,1995)等著作中。 1989年开始,李德尚及其实验室开始使用中型人工模拟生态系统——围隔来研究水产养殖生态学问题(李德尚等,1993b),如水库和配养滤食性鱼对投饵网箱养鱼负荷力的影响。与此同时, Xie和 Liu(1992)也利用中型人工模拟生态系统(原位围隔)在武汉东湖开展了放养滤食性鱼类对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影响等的研究。围隔实验方法的应用使得水产养殖生态学的野外现场研究步入了受控实验的研究阶段。随后,李德尚及其实验室又使用陆基池塘中型围隔进行了中国对虾养殖结构的优化和盐碱地池塘养殖结构优化等研究(李德尚等,1998;赵文等,2000a)。 20世纪90年代,我国在一些湖泊和水库片面追求渔业高产而过度放养、过量投饲、大量施肥、湖区滥围的负面效应逐渐显现,海水池塘对虾养殖高投饲率、大排大灌的养殖方式也开始受到质疑。因此,人们开始研究渔业发展与水域环境保护问题,并着手研究无公害渔业的原理与技术,如开展了水库养鱼负荷力、湖泊天然渔业资源调控及优质高效渔业模式、对虾封闭式综合养殖等研究。形成了《水库对投饵网箱养鱼的负荷力》(李德尚等,1994)、《对虾与鱼、贝类的封闭式综合养殖》(李德尚等,1999)、《草型湖泊资源、环境与渔业生态学管理》(梁彦龄和刘伙泉,1995)、《长江流域湖泊的渔业资源与环境保护》(崔奕波和李钟杰,2005)等论文和专著。 尽管国际上有关水产养殖生态学的研究起步较我国晚一些,但发展很快,且一些基础性研究工作做得扎实、深入。代表性论著有《水产养殖系统中腐屑和微生物生态学》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