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网文创礼盒,买2个减5元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沧桑碉楼

沧桑碉楼

作者:梁小恩
出版社:花城出版社出版时间:2021-09-01
开本: 16开 页数: 212
本类榜单:历史销量榜
中 图 价:¥47.6(7.0折) 定价  ¥68.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满69元免运费
?快递不能达地区使用邮政小包,运费14元起
云南、广西、海南、新疆、青海、西藏六省,部分地区快递不可达
本类五星书更多>

沧桑碉楼 版权信息

  • ISBN:9787536094413
  • 条形码:9787536094413 ; 978-7-5360-9441-3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沧桑碉楼 本书特色

入选广东省文化繁荣发展专项扶持项目 一封写给世界文化遗产——开平碉楼的情书 一部历史厚重感强烈、思想性与艺术性俱佳,具有鲜明岭南风格和特色,弘扬主旋律的佳作

沧桑碉楼 内容简介

《沧桑碉楼》是一部关于开平碉楼的非虚构作品。作者以独到的视角和饱蘸深情的笔触,用感性而优美的语言、诗意的氛围、独特的历史和人生感悟,深情抒写了广东省专享的世界文化遗产开平碉楼与村落。作品从历史层面与现实层面多方面展开细腻的描写,真实生动地讲述着一个个与人生风云命运相关的故事,一层层揭开开平碉楼神秘的面纱,突现开平碉楼深刻丰富的文化内涵,塑造出开平碉楼历经沧桑的历史形象,展示了开平碉楼与村落独特的文化形象和艺术魅力。书中介绍了碉楼的悠久历史、碉楼的建筑材料、碉楼的内部结构、碉楼的防范功能、碉楼的文化积淀、碉楼的文物价值等等。在描述碉楼的同时,也不忘描述建设碉楼的人,如黄璧秀的英雄气、谢维立的儿女情,尤其是开平碉楼在抗战和解放战争时起到的重要作用,情感真挚,文字优美,主题深刻,富有艺术感染力,是一部历史厚重感强烈、思想性与艺术性俱佳,具有鲜明岭南风格和特色,弘扬主旋律的佳作。

沧桑碉楼 目录

引?? 言

**章???? 形似而不神似的传说

第二章???? 当年明月照碉楼

第三章???? 水漫金山,身在异乡

第四章???? 只缘身在此“楼”中

第五章???? 梦里花落知多少

第六章???? 柳暗花明又一村

第七章???? 表里不一的渐进

第八章???? 石头间的诗情画意

第九章???? *熟悉的陌生人

第十章???? 刻骨铭心的历史见证

第十一章 世界遗产的告白


展开全部

沧桑碉楼 节选

第十章 刻骨铭心的历史见证 ——抗日碉楼的使命 如果把开平碉楼比作一种人生,那么它华丽的崛起就是那段难忘的童年和青春,肆意挥洒着激情的汗水,那时的它骄傲、冲动、任性。而随着光阴的故事在流转,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年少无忧无虑的它终于走到了时代的风口浪尖。那一声声炮火,打破了古老大地的平静,家、国和它一样,在这一刻摇摇欲坠。此时的碉楼才知人世的残酷,曾经的簇拥一去不返,曾经的宠爱烟消云散,养尊处优的它面对的是人生路上前所未有的挑战。当怀疑和怜悯并存,碉楼是否还依然坚强,是否可以扛下这保家卫国的使命,谱写一曲荡气回肠的不朽赞歌呢——每个人都拭目以待! 开平碉楼一开始就是为防盗、防匪而生的,这也许就是它一生的宿命。即使它越来越华丽,越来越挺拔,一如“开平**楼”瑞石楼的雄伟壮观,一如屹立四百载的迎龙楼,历久弥新。可是,岁月转过四季,厌倦了平静,厌倦了单一,似乎又想来考验这些碉楼们的信仰,于是,在烽火连三月的残酷中,宿命再次降临! 那段中国历史上*屈辱的故事,在侵略者的铁蹄之下,在法西斯的残暴之中,许多人的命运仅仅一夜之间,就这样被改变了。而他们,也曾经主宰过命运,那些金山映衬的荣耀,仿佛在昨天,仍旧历历在目。 1937年7月7日,一个本应该平常的日子,可是冥冥之中却成为了历史的开端。横跨永定河的卢沟桥上,日本军队以莫须有的罪名,悍然进攻宛平城,炮火之中,中国人民全面抗战的序幕徐徐拉开!开平的寂静终于没有持续多久,1938年,日军入侵广州市,正式展开了蓄谋已久的 “南进计划”。而到了1941年12月8日,震惊世界的一幕出现了:日军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偷袭了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同一时间,大举进攻中国的香港,马来西亚和菲律宾等地,直到12月25日,与开平咫尺相邻的香港沦陷。此时,一批批正在香港做生意的开平乡民遭遇了灭顶之灾,而“开平**楼”瑞石楼的主人黄璧秀便不幸成了其中之一。战争开始后,他的生意纷纷倒闭,一落千丈,*惨的时候,只能靠吃炸过油的花生饼度日。为了不连累家人,黄璧秀把家眷亲属都赶回了开平老家,只留下自己的两个儿子困兽犹斗。父子三人在凄凄惨惨中,偶然误吃了发霉的花生饼,竟然全部中毒身亡,死于非命了…… 对于那些身处异地的华侨们来说,虽然相隔万里,可是家乡的一切都无不成为自己*执着的牵挂,尤其当抗战的消息传来,那种撕心裂肺般的思念就一直挥之不去。众多的开平碉楼中有一座名为“六也居庐”,他的主人叫谭华强,抗战开始后,身在美国做生意的他就与家人中断了联系,那些寄出去的信件都如石沉大海,杳无音信。1934年的除夕之夜,当所有人都沉浸在合家团聚的幸福中时,谭华强却独自一人,痛苦万分。那一夜,他忽然晕倒,不省人事。没想到,这一次他再也没有醒来,第二天就去世了,年仅48岁。一个人的离去,往往让一个家族绝望。消息传回国内,“六也居庐”上空愁云密布——这个家,失去了*坚强的依靠,今后的路,该何去何从? 谭华强有一个儿子叫谭国材,父亲去世时他才读小学。而就在不久前,他还用自己稚嫩的小手给远方的谭华强写信,信中他满怀希望地想让父亲给自己带来一个外国的玩具,再加上一块钱美金作纪念。这个小家伙从来就没有见过美金,他只知道这就是父亲为之奋斗的金山!可惜,就连这个小小的愿望,也再也实现不了了。父亲的离去仿佛让小国材一夜之间长大了,年幼的他退学在家,帮助辛劳的母亲料理生活、插秧、除草、挑水。由于家里一下子变得拮据,这个14岁的孩子还要和母亲一起卖衣服维持生计。一次由于装衣服的袋子太大了,他被绊倒在地,膝盖上渗出了血。可是坚强的小国材费力地爬起来,笑着对母亲说:“没事,妈妈,我不疼,爸爸要是在天上看见了会说我不像男子汉的……” 时代的悲剧无人幸免,而这里更像是一座围城,外面的人想走进来,里面的人却想走出去。还记得立园大花园后面那个未完成的梦吗?在如今这个叫作“读书亭”的地方,园主谢维立本来想修建一所学校,树木树人,可是随着抗日战争的爆发,所有的计划只能被搁浅,他被迫前往美国躲避灾难,从此以后就再也没有回来。 在开平,在香港,在美国,战争之殇不断在上演。无论是离去还是回归,无论是忧伤还是愤慨,在国家、在民族生死存亡的时刻,任何小爱都抵不过大义。峥嵘岁月中,永远会有呐喊,这呐喊,回响在开平碉楼的上空,激励着不屈的灵魂,保家卫国! 1941年3月3日,日军出动数千兵力**次踏上了开平的土地,开平终未幸免。同年9月20日,日寇对开平的第二次扫荡开始了,这一次,整整持续了八天。还要无动于衷吗——抗日战争中,没有人可以坐以待毙!开平的人民不会就此屈服,他们毅然走出了图书馆和电影院,走上大街,不断掀起救亡运动的高潮。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各种爱国团体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教师抗日会、政治抗日大队和广东青年抗日先锋队等等。这种热情同样感染了远在他乡的开平华侨们,他们同样是抗日运动*坚强的后盾!这些曾经的金山伯们联系港澳同胞,积极捐款捐物,用行动支持祖国抗日。像已经去世的谭华强,他生前就一直在美国奔走呼号,宣传抗日,后来在他的遗物中还发现了“航空救国券”这样的集资物品。为了抗日,美国华侨还开办飞机工厂,帮助祖国生产战机与日军作战。为了阻止美国卖废钢铁给日本,侨胞们开展“不供给运动”,拦阻运载废铁的轮船装货、启航到日本。红心汇聚,勇不可当,在这片已经被怒火点燃的土地上,还有什么可以阻挡如汪洋大海一般的爱国意志? 在这些可爱的开平人民身后,永远矗立着那一排排目光如炬的碉楼,它们的命运却忽然走到了十字路口,差一点,我们就再也看不见它们的身影了。1944年6月24日到29日,短短五天时间,水口、公益、三埠、斗山,这些开平周围的乡村相继沦陷。唇亡齿寒,日军轻易地攻入,占领开平当作据点,很多民居和祠堂都成了日军临时的军营——开平*大的危机来临了! 敏感的国民政府把目光停留在了开平的碉楼身上——日军在华北地区时曾大量修建了类似的碉堡等防御设施,而开平如此庞大的碉楼群会不会被敌人利用呢?于是,心惊胆战的国民党省政府在开平城乡之中广而告之:要求民众把碉楼拆除!碉楼和战争,这无法逃避的联系,瞬间让它们的未来变得如此岌岌可危。但这一次,早已把碉楼当作生命伴侣的侨乡民众却展现出了前所未有的反抗精神,他们坚决抵制这样的行为,而陈述的理由也如此义正词严:这些碉楼本就具有防御的功能,而我们自己也有抵御土匪时留下的武器,完全可以自己保护自己。而且,这些碉楼都是我们的私有财产,保护着我们的生命,如果拆除,那么安全就更没有保障了!孰轻孰重,一目了然! 如果在其他的地方,这些诉求也许只能深埋心底,传统的逆来顺受会支配所有的选择。可是,这里是开平,这里是沐浴过西方文明的崭新土地,人们知道什么属于自己,什么应该争取,对于这些亲人们留下的精神寄托,任谁也不可亵渎,任谁也不可侵犯!强大的舆论压力*终让政府妥协了,他们重新做出了决定:如果有条件用碉楼进行抗日的可以保留,否则还是要拆除…… 碉楼终于保住了,是曾经忠心护卫的主人,给予了它们第二次的生命。我们不知道,究竟是人们拯救了碉楼,还是碉楼拯救了人们?是谁赋予了开平民众如此大的勇气和执着,是谁在潜移默化中改变着人们的性格和灵魂?“自助者天助之”,不抛弃,不放弃,人与碉楼早已融为了一体,难分你我。这种气质,唤醒的不仅是涅槃的斗志,还有传承的信念! 碉楼,就这样被卷入了抗日大潮的洪流之中,成为开平部署防守反击战略的一分子。有碉楼的地方,就一定有故事,但似乎没有哪一次,如这般可歌可泣,因为这里有七张曾经青春洋溢的面孔,他们和那座碉楼一起,渴望放飞生命,换回那梦想中的太平盛世! 在那个动荡的岁月里,很多海外的热血青年们纷纷回国参军,投入到家乡热火朝天的抗日洪流中,仅从日本归国参加抗战的青年就有8000人,从缅甸归国参加抗战的青年160人。而只有30多岁的开平华侨司徒煦就是其中的一员——司徒氏,这个赤坎镇首屈一指的大家族,在每个历史的十字路口,都会涌现许多被后人铭记的风云人物,指引着这片岭南土地上*壮丽的传奇。司徒煦原本旅居南洋,抗战爆发后,他毅然回到了家乡开平的赤坎镇参军,后来在广西经过严格的军事训练,逐渐成长为一名出色的战士。1944年6月,司徒煦被任命为“司徒氏四乡自卫团队”驻南楼分队副队长,这个全部由司徒氏的后辈青年们组成的民间自卫组织,把活动的基地选择在了一座碉楼里,它的名字叫作“南楼”。 “放眼潭江岸,四乡多碉楼,黑夜防盗贼,卫国抗日寇,英雄儿女名垂千古,且看潭江江岸屹立南楼……”这首《潭江小唱》在开平妇孺皆知,连小孩子唱起来都有滋有味。南楼,这座连一个别致文雅的名字都没有的碉楼,在日日夜夜的传唱中,竟化身为了开平、化身为了抗日精神的图腾,如今的千疮百孔,每一处都是一种呐喊,都是一份沉甸甸的坚守。 滚滚的潭江水养育了万千开平儿女,也见证了南楼的诞生。它就矗立在潭江北岸岸边,周围没有一座与之并肩的伙伴,形单影只,却意义非凡。南楼是由司徒氏家族的村民与海外华侨于1912年集资修建的,楼高19米,整个楼用钢筋混凝土筑成,没有一丝的花哨和雕琢,肃穆异常。因为建造它的目的性很强,所以碉楼的防御性便凸显得淋漓尽致。南楼共有七层,每一层都设置了枪眼,或明或隐,而用钢板打造的门窗厚度足足有4厘米,坚固的墙体牢不可破,身在其中,顿感高枕无忧。站在南楼顶俯瞰潭江,每个细节都一览无余,一丁点的风吹草动都逃不过它的双眼。碉楼北靠东降龙公路,扼守着潭江和陆路的交通要塞,这天然的地理优势难怪会让它成为兵家必争之地,而它的命运,和它背负的使命一样,在抗日战争的炮火中淬炼、坚守、挣扎、涅槃。 1945年7月,历经十四年之久的抗日战争进入到了全面反攻的阶段,日本侵略者终于陷入到了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之中,四面楚歌,再也掀不起任何的波澜了。此时,占据着海南岛的日军也如丧家之犬一般决定越过潭江北上广州,而当他们踏过雷州半岛准备继续往开平前进时,却发现在水上交通要道的线路图上赫然出现了一座伟岸的碉楼,它就是南楼。危机终于降临:7月12日,作为开平屏障的阳春、阳江两县迅速被日军攻占,开平的部分地区也相继被侵占。好在南楼所在的赤坎镇仍处于抗日武装的保卫之中,尚有喘息之机。但是到了7月16日,狗急跳墙的日本人还是集中3000多兵力攻陷了赤坎镇,中国抗日自卫军死伤无数,就连那个著名的司徒氏图书馆竟然也成了日军的指挥部。现在,在这些侵略者的眼中,只剩下了*后一个眼中钉、肉中刺,那便是仍然还有着武器装备的南楼。这一刻,南楼背后流淌的已经不是潭江,而变成了韩信身后的汉水,变成了霸王身后的乌江,是背水一战还是自刎取义,答案由谁来解答? 南楼之中,此刻只剩下了七个人!这是为掩护当地群众和大部分自卫队员撤退、自愿留下阻击日军的“南楼七壮士”! 英雄们就在这样悲壮的舞台上登场了!一切的选择都取决于碉楼中这七名同为司徒氏的壮士们,其中就包括那个归国参军,名叫司徒煦的年轻人。他们中*大的有38岁,*小的只有17岁,花一般的年纪,未曾绽放就要枯萎吗?没有人知道那时候他们七兄弟心中的感受,恐惧?麻木?还是坚强?无畏?历史把他们推到了生死一线,接下来的每日每夜,每分每秒,注定不会平静! 7月18日,日军趁着夜色包围了南楼,随即用机枪对碉楼进行了**次攻击。一阵扫射之后,子弹遇到钢筋混凝土的墙体后,除了擦出星星点点的火光,脱落了几片墙皮外,就再也没有留下任何大的痕迹了。敌军们心中暗暗惊讶,想不到这个中国乡野间的简陋建筑竟然会如此牢固!于是第二天,日本侵略者用大船顺江而下运来了多门大炮,在南楼潭江对面和西面依次排好,炮口就正对着南楼,这一次,他们似乎志在必得。几声轰鸣之后,只见南楼巨大的身躯猛然开始晃动,随即就只留下死一般的寂静。日军立刻欢呼起来,都以为如此大的威力早已把楼内的人震成碎片了。很快,一个得意扬扬的日本兵蹦出掩护的队伍奔向南楼,想亲自来邀功。忽然,从碉楼的枪眼中冷不丁地飞出一颗子弹,毫无戒备的小鬼子应声倒地——似乎神灵保佑,碉楼内的自卫队七壮士竟全都安然无恙! 日军又一次被惊呆了,南楼的坚固程度远远超乎了他们的想象!后来的几天里,他们又陆续调来了大量的炮弹,轰炸一次比一次猛烈。终于,南楼的北墙被打穿了几个大洞。可是神奇依然在继续,一阵沉寂过后,冒失的敌军重蹈覆辙,又有两名日军被碉楼内射出的子弹击毙。他们看到的只是不断破损的碉楼,但是却完全看不到胜利的希望。碉楼的秘密在哪里呢?原来当时的南楼被大量茂密的竹林掩盖,日军炮击的目标仅仅是高出竹林的碉楼的上面部分,而七位聪明的勇士已经悄悄地躲到了底部三四层之中,从而隔岸观火,幸免于难。 这一切日军当然不会知道,在他们眼中,南楼似乎被神化了,至少现在他们所能做的就只有等待,因为谁都明白,时间就是这七个人*大的敌人!7月23日,这一天已经是七位勇士坚守南楼的第五天了,碉楼中*初储备的30多斤大米、一大缸清水、一盒火柴、200斤石灰粉、千余发机枪子弹,还有几条步枪和短枪,都已经快被消耗完了。面对就要弹尽粮绝的困境,其中一个勇士来到楼顶,把一个碗倒转过来高举着,向远处的村民们做着求救的手势,告诉村民已经水尽粮绝了。可惜南楼被重重包围,村民无法靠近半步,更别说支援救助了!束手无策的群众只能祈祷着老天的眷顾,可是一连几天,连一丝雨水都没有下,无粮又无水——七个饥饿的身躯该如何抵挡冰冷的刺刀?这个问题连他们自己都没有答案,有那么一瞬间,他们不约而同地想到了自杀就义,以免落入敌手受尽凌辱。于是,在南楼第三层的

沧桑碉楼 作者简介

梁小恩,华南师范大学中文系毕业,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广东省文学院签约作家。大学开始在省级以上报刊发表作品,迄今已于《文艺报》《中国作家》《中国报告文学》《作品》《鸭绿江》等数十种报刊发表报告文学、散文、中短篇小说、诗歌、文学评论等作品,著有长篇纪实文学、散文集、文集等多部,发表作品二百多万字。曾获中华宝石文学奖,广东省鲁迅文学艺术奖、首届广东省青年文学奖、广东省大型报告文学评选金奖,全国征文一等奖, 主创的电视片获广东省广播电视节目奖(电视文学)一等奖。 作品被报刊转载和收入作家出版社、中国文联出版社、花城出版社等出版的《中国作家名篇欣赏》《辉煌四十年——广东省改革开放报告文学集》《千里驰援:广东作家“抗疫”主题作品选》等二十多种选本。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