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3文创礼盒,买2个减5元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全媒体素养

作者:曾静平
出版社: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21-08-01
开本: 16开 页数: 205
本类榜单:社会科学销量榜
中 图 价:¥28.0(7.0折) 定价  ¥40.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满69元免运费
?快递不能达地区使用邮政小包,运费14元起
云南、广西、海南、新疆、青海、西藏六省,部分地区快递不可达
本类五星书更多>

全媒体素养 版权信息

全媒体素养 本书特色

《全媒体素养》是系统阐释全媒体素养的理论著作。全书共分为9章,内容包括全媒体素养的定义、分类、构件等。作者寻求全媒体传播中的理论、规制、技术、内容、渠道、管理融合、创新创意的解决方案和实现路径,不仅论述了新闻传播领域的思想意识创新、技术创新、理论创新、内容创新、管理创新,还涉及中国社会经济文化生活等领域,其对全媒体素养理论探索与实践,打破了西方经典新闻传播学壁垒。

全媒体素养 内容简介

《全媒体素养》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理论先行,是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引领作用在社会科学领域的具体实践,是坚持更加重视运用人工智能、互联网、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全面提升治理能力和治理现代化水平的舆论先行和素养保障。

全媒体素养 目录

**章 概述1 **节 研究背景2 一、国家大计3 二、多位叠合3 三、未来期许5 第二节 基本定义7 一、素养7 二、媒介素养9 三、全媒体素养11 第三节 基本分类14 一、管理素养15 二、传者素养16 三、受者素养18 四、交互素养20 第四节 基本特征21 一、全员媒体素养参差不齐21 二、全息媒体素养无所不包25 三、全效媒体素养优化组合27 第二章 素养构件31 节 政治信仰32 一、国际视野32 二、建章立制33 三、课堂思政34 四、人文情怀34 第二节 快捷反应35 一、快速选择36 二、快速协调36 三、快速创造37 第三节 专业敏感38 一、环境敏感38 二、技术敏感39 三、产业敏感40 第四节 媒体全能40 一、全能管理41 二、全能采编41 三、全能后台42 第三章 技术素养43 节 素养环境44 一、顶层设计45 二、科技实力47 三、基础设施48 第二节 电报电话素养49 一、发展状况50 二、适机素养51 三、适地素养53 四、屏蔽素养54 第三节 电信传播素养54 一、电子邮件素养54 二、网站传播素养56 三、即时通信传播素养57 第四节 智能媒体素养58 一、发展背景59 二、赋能素养61 三、伦理素养62 第四章 道德素养64 节 基本概念65 一、伦理道德65 二、道德素养66 第二节 内涵要求67 一、道德责任67 二、写作道德69 三、场景道德70 第三节 内化价值71 一、渠道拓展72 二、终极目标75 第四节 衔接形塑79 一、高度契合80 二、直面挑战82 第五章 文化素养86 节 基本概念86 一、文化大观87 二、全媒体文化91 三、全媒体文化素养93 第二节 素养特征94 一、时间性95 二、叠合性97 三、地域性98 四、全球性99 第三节 培育价值100 一、丰富文化生活100 二、刺激文化消费101 三、拓展文化认知102 第四节 培育途径103 一、明辨是非104 二、勤思善想105 三、兼收并蓄105 四、尊重原创106 第六章 艺术素养107 节 定义与价值107 一、丰富艺术内涵109 二、降低创作成本109 三、营造艺术氛围110 第二节 主要特征111 一、组合性112 二、观念性和创意性112 三、人机互动性和时效性113 四、虚拟性、技术性和连接性113 第三节 培育路径114 一、专业场景114 二、日常生活116 三、专门教育117 第四节 创新创造118 一、历史渊源119 二、艺术创造119 三、艺术再造120 第七章 创意素养123 节 理念培养123 一、社会共识125 二、融合创意125 第二节 创意思维127 一、逆向思维127 二、联动思维129 三、灵感思维129 第三节 创意场景130 一、赛事场景130 二、产业场景131 第四节 创意培育132 一、创意直觉133 二、体察美感134 三、拓展想象135 第八章 政府主导136 节 指导原则139 一、主体性原则140 二、整体性原则142 三、科学性原则143 四、创新性原则144 五、渗透性原则145 第二节 实施路径146 一、搭建平台147 二、深化内容147 三、完善形式148 四、创造氛围149 五、资源整合150 第三节 中国探索151 一、品牌铸造152 二、学术探索155 三、传媒特色160 四、学校示范161 第四节 境外经验166 一、构建体系167 二、全民培育170 三、专业特色172 第九章 绩效评价176 节 评价现状176 一、发展背景177 二、问题分析182 第二节 目标原则183 一、渐进性原则185 二、重要性原则186 三、关联性原则188 四、大众化原则188 第三节 基本步骤190 一、确定评价对象190 二、选择评价指标191 三、设计权重比例192 四、创新体系编制193 第四节 保障措施197 一、政府保障197 二、资源保障200 三、组织保障201 后记205
展开全部

全媒体素养 节选

**节研究背景 2019年1月25日,习近平在全媒体时代和媒体融合发展第十二次集体学习中强调“要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加快推动媒体融合,使主流媒体具有强大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要实现这一宏伟目标,需构建并强化全媒体素养培育体系机制,确立全媒体传播素养是实现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的基本要求和根本保障。 先进技术、核心技术是全媒体传播得以顺利进行的核心保障,中国领先的人工智能技术和中国主导的5G通信技术等为中国全媒体传播创造了极其有利的现实条件。2019年6月6日,工信部向三大运营商发放5G牌照,宣告我国正式进入5G时代,这为媒体转型升级提供了绝佳契机。2019年以来的“两会”新闻报道及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的春晚和中秋晚会直播等,5G通信技术与4K、8K及VR等技术深度互渗,打造出一系列现象级的新闻传播新景观。新华社、人民日报社、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等国家级媒体单位借助5G网络,将“两会”现场、大型晚会、直播现场以实时全景的方式呈现给受众。虚拟主播有效地增加了“两会”的热度,增强了大型晚会的场景互动、受众互动,Vlog、3D动画短视频、H5、漫画等内容形式全面提升了“两会”报道和大型晚会的新鲜度和活跃度。在博鳌亚洲论坛2019年会上,5G+VR/AR的技术融合,同样给观众带来莫大的视听获得感和幸福感。在专业人士以及普通百姓的心目中,5G通信与全媒体传播已经紧紧地绑定在一起。 当前,国内外针对全媒体传播、全媒体素养等相关研究日益火爆,国家政策法规、社会发展、经济飞跃带给技术创新、产业创新的影响,技术叠合交融给全媒体传播发展提供的保障和可能、全媒体传播形式、传播内容、传播技术当下与未来的需求和挑战,提出了“全媒体素养”这一崭新命题。 一、国家大计 中国5G牌照发放,释放出电信通信行业从信息传播的幕后走向信息传播台前的强大信号,“全媒体传播”之概念与内涵为越来越多人所理解和接受,形成与大众传播并驾齐驱的竞合态势,全媒体传播纳入大众传播体系水到渠成。全媒体传播、智能传播共同汇聚而成的“新大众传播”在更多范围更深层次展开了实践应用。按照经典传播学理论的概念,大众传播是由专业化的传播机构,运用复杂的技术手段面向不定量多数的受众进行的大面积传播活动。根据这一概念,当下活跃着的各类全媒体传播现象全部可以“对号入座”。如果说大众传播是高扬主旋律、实现国家政权“意识形态”的重要手段,带着深深的“权利”印痕,具有明确意义的“喉舌”功能。那么,电信通信传播则是一个权力机构“喉舌”与普通百姓“自媒体”缠绕其中的多面体,带有政府机构的权利和权威,在应急事件和危机传播中大显身手。同时,电信通信传播又是电信通信行业技术创新与理论创新的有机融合,具有浓厚的市场经济印迹,是普通老百姓畅所欲言的传播殿堂,并有着极为巨大的产业规模和无限未来空间。 全媒体是新闻传播媒体顺应时代变迁的自然变化升级,是镌刻着中国印记中国标符的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在新技术、新网络、新空间的有机“合体”,是中国新闻传播理论与实践在中国社会全面迈向复兴之路征程的应时应景,是广大民众能够*大程度行使“公民记者”权责指点江山激扬文字并创造与再造时代标签文化的重要平台。全媒体素养内涵丰富,包括“全员”的“四个看齐”素养:技术素养、语词素养、符号素养和组合素养,包括“全程”的传者素养、受者素养、互动素养和联动素养,也包括“全员”在“全程”对各种资讯、关系、场景信息(全息)甄别采集拍摄录制发送等能力。 二、多位叠合 在移动互联网、大数据、超级计算、云技术、传感网、脑科学、神经科学和北斗导航系统等新技术、新系统、新理论以及全球化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发展高度协同的多元驱动下,5G与智能技术在各个学科领域产生跨界融合、跨业融合、跨域融合等趋势。新闻资讯经过超级计算机等海量信息深度学习,新闻传播领域的人机协同、人智协同已逐渐展示出强大生命力和后发潜能,智能新闻写作、智能广告创意与创作、智能新闻纠错、智能音视频检索和智能场景创造与再造等的现代新闻传播领域的技术应用,似乎标志着人工智能与新闻传播无缝对接所展示出的无处不在无所不能的“超能传播”“超智传播”地位越来越凸显,与传统大众传播交相辉映的全媒体素养理论呼之欲出。 随着5G技术的强势赋能,全媒体传播已经跨上中国自主研发的“传播高铁”,开启了人们追求和享受美好生活的新天地。北京邮电大学于全、张平两位院士指出,5G并不仅仅是让通道变宽、网速加快那么简单,它对我们的社交方式、通信方式、生活方式和体育娱乐等诸多方面将产生深刻的影响,将足以改变全社会的全部生活,以至于催生多个相关的产业生态链。于全,张平.5G时代的物联网变局、短视频红利与智能传播渗透[J].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18,25(6):2-9.正如人们所期盼的,5G正在以前所未有的多元优势深远地影响着物联网、短视频、人工智能、VR/AR等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并由此而带来传媒格局的重大改变。 正是中国5G技术的迅捷开发和全面商用,使得传统媒体、形态多样的新兴媒体、智能媒体以及基于互联网传播技术的网站、E-mail、QQ、博客、微博和微信等新型电信通信媒体互融互补,构建起了媒介融合向纵深发展的全媒体业态。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博士后宣晓晏认为,智能技术的创新是文化创意的诱发源与合适载体,人工智能技术的运用,将会深入地影响文化产业结构,在大幅降低生产成本的同时带来效能的提高,继而引发供给侧结构性变化,它可以带动传统行业实现跨越式升级,为全媒体传播扫清行进道路上的障碍。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所长唐绪军深入研究了“智能+”为媒体产业转型升级赋能,他认为人工智能卓有成效地改变了人与信息的连接方式和沟通机会,既从广度更从深度上推动着媒体融合发展。智能推荐、新闻写作、机器视觉等越来越多样化和精细化的智能应用不断革新着信息生产和传播流程。中国传媒大学电视学院曾祥敏教授就5G技术的特点作了归总:一是全面提升速率,借助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混合现实(MR)等有利于强化媒体场景化使用功能;二是打破设备之间的技术壁垒,无须端口即能实现任意两个设备之间数据的自由交换,万物皆媒体也就成为可能;三是超低时延催生万物智能化,优化和全面提升场景媒体的传播效果。这样的技术特点正是全媒体传播如虎添翼的重要保障。新华智云副总裁、首席新闻官商艳青认为,在5G时代,资源云端化,内容垂直化,服务场景化,产业智能化。突发事件识别机器人、安全核查机器人、字幕生成机器人等将与人类并肩工作,以更好、更快、更准确地采集和处理新闻资源和数据,确保全媒体传播的*高效传播。 三、未来期许 5G赋能已经是不争的事实,传媒界已经对其寄予了巨大的期待,5G与全媒体传播实现怎样的结合才能发挥*大的效应更是业界和学界研究的关键。中国传媒大学新媒体研究院教授赵子忠在梳理媒体融合所经历的“原生相加”“理论指导融合试水”“融合深水区”“全媒体传播体系建构”四个发展阶段的基础上,结合社会发展的现实需求,提出全媒体传播体系应当遵循的科学发展、技术赋能创新发展和持续发展的路径,强调“基于5G、人工智能、物联网的大生态群,将从底层逻辑上改变传播的生态与格局”。并探讨了全媒体建设如何实现内容与技术的融合、内容与场景的融合,提出关注用户、内容价值、机制创新和社会力量几个关键要素,为有效推进新型全媒体传播体系构建提供科学参考。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博士研究生赵睿、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喻国明教授在分析传统广电媒体发展面临的外部和内生困境的基础上,梳理并呈现了5G大视频时代对广播电视媒体的新期盼新要求,指出5G时代开启了全新的信息技术革命,彻底改变了原有的媒体生态。基于5G的技术逻辑,重点解读了受益于5G技术支持的边缘音视频内容生产、沉浸式内容分发服务以及超高清移动实时传输等三大广电媒体场景应用,强调人始终是*具生产力的要素,关于技术赋能下的人机协同问题是媒体融合发展研究的关键。中国传媒大学新媒体研究院副教授卢迪对5G与全媒体对接的应用场景进行了研究,他认为5G作为网络技术的一个巨大飞跃,不单单是对新媒体信息传播的应用场景进行了大幅拓展,同时也为社会各大领域以及相关垂直行业创新新媒体传播生态提供了现实可能。家庭、交通车载、个人媒体,作为5G时代三个*为重要的应用场景,在技术、产业和市场的推动下,将在全媒体传播体系的构建中发挥关键作用。 5G带给人们足够的遐想,带给新时期传媒产业足够的飞翔高度,但5G并不是万能的,甚至还有可能带来一些“副作用”,这就要求全媒体传播在贴合5G时,还需要把握自己的触角,防止火花殃及无辜。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吴悠指出,以超高速带宽、超低时延、超大链接为突出特点的5G技术,推动着数据新闻和融媒体传播的深度变革。同时,5G时代数据新闻的发展也面临着内容质量参差不齐及侵权盗版、发展不均衡且与既有传播模态联动性有待提高,以及专业人才数据素养的培养滞后等方面的问题,如果不正确看待、科学处理将会造成不必要的麻烦。北京师范大学喻国明教授认为,移动边缘计算(MEC,mobile edge computing)作为5G时代各产业数字化转型的关键应用加速器应运而生,在全媒体传播领域也将发挥重要作用。但边缘计算也带来了隐私担忧、知识鸿沟和数字鸿沟等一系列困惑,由于大数据源主要掌握在政府及大公司手中,开放大数据源的使用,并保证信息安全,需要强有力的制度给予保障。中国社会科学院新媒体研究中心黄楚新教授就5G技术在新闻传播领域的主要应用场景进行了畅想,认为5G与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前沿技术的融合将大大地赋能媒体行业,为新闻传播工作提供强有力支撑。他从基于5G的视频制播、助力融媒体平台建设、全面提升网络舆情应对能力等方面研究了5G技术在新闻传播领域的主要应用场景。同时也特别强调,基于技术的双刃性和媒体传播的特殊性,全媒体应对技术时必须保持科学理性的态度,既要善于把握技术发展所带来的驱动力,也应避免被技术绑架。新闻媒体一方面要积极拥抱新技术,加快建设全媒体的步伐;另一方面又要理性地使用新技术,防止技术这把“双刃剑”的负面效应。 纵观现有研究成果,关于5G时代全媒体传播全媒体素养研究,既有管理者层面政策制定和行业管理方面的思考,也不乏报纸、杂志、广播、电视和网络新媒体等来自新闻传播一线的业界宏论,还有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新闻传播理论工作者的真知灼见。关于这一热点的研究,还只是经历了一个短短的时长,但取得的成果却非常丰富。同时,作为一种传播新事物新趋势,在某些方面还亟待我们做更广泛、更深入的创新研究。

全媒体素养 作者简介

曾静平,湖南工业大学大学教授,博士,中国电信传播研究中心主任,商业体育理论创始人,编著了《中外新媒体产业》《传媒社会学》《拒绝负联网—互联网乱象与治理》和《网络文化概论》等10多本学术著作。 王友良,湖南工业大学教师,发表论文多篇。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