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值优惠券
¥50
100可用 有效期2天

全场图书通用(淘书团除外)

不再提示
关闭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新书--深海探秘——换一个角度看地球

新书--深海探秘——换一个角度看地球

作者:张建松
出版社: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时间:2021-06-01
开本: 16开 页数: 383
本类榜单:科普读物销量榜
中 图 价:¥37.1(2.9折) 定价  ¥128.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满39元免运费
?新疆、西藏除外
温馨提示:5折以下图书主要为出版社尾货,大部分为全新(有塑封/无塑封),个别图书品相8-9成新、切口
有划线标记、光盘等附件不全详细品相说明>>
本类五星书更多>
买过本商品的人还买了

新书--深海探秘——换一个角度看地球 版权信息

  • ISBN:9787532656745
  • 条形码:9787532656745 ; 978-7-5326-5674-5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新书--深海探秘——换一个角度看地球 本书特色

本书记录的是一位“战地记者”在深海探索前线的亲身经历。书中,这位文科出身的记者用自己的语言,表达了地质学家对岩石圈演化进程的疑问,描述了生物学家对底栖动物群生态特征的追踪。读着这本书,既能让你感受海洋学家在科学前线的生活情趣,又向你转述深海探索所追求的科学内容。

新书--深海探秘——换一个角度看地球 内容简介

这是一本集科学、探险、人文、风光、精神于一体的原创海洋科普图书,汪品先院士欣然为该书作序,将其誉为“海上徐霞客游记”。全书图文并茂,穿插了作者拍摄的数百张精美照片;在每个篇章之后,还附有精彩的现场视频,读者通过扫描书上的二维码,即可点击观看,是融媒体时代的创新之书。在这本书中,您可以在西南印度洋中脊,见证中外科学再一次向地球莫霍面发起的大洋钻探有多么艰难,深入了解科学家为什么要钻穿地球的莫霍面。也可以在北印度洋,目睹莫克兰海沟,奇异的海上生花、神秘的荧光海、大规模的藻华等自然景象,有多么令人震撼。

新书--深海探秘——换一个角度看地球 目录

这是一本海上的“《徐霞客游记》” 汪品先
印度洋篇
开篇的话
西南印度洋 打穿地球莫霍面的科学梦想
科考探秘
引子
“决心”号如何开展海上钻探?
科普 打穿莫霍面的SLOMO计划
一波三折的艰难钻探
科普 神秘的亚特兰蒂斯浅滩
追寻“蛇绿岩”的踪迹
科普 复杂的西南印度洋中脊
探寻生命的极限
科普 地幔的未解之谜
品读“辉长岩”的故事
科普 大洋钻探有多牛?
科考手记
“决心”号上的生活
钻探是一种文化
海底留名
中国何时拥有大洋钻探船?
北印度洋 美丽神秘昀莫克兰海淘
科考探秘
引子
“误入银河”与“海上生花”
“CT扫描”莫克兰海沟
科普 “不安分”的莫克兰俯冲带
“海中森林”和“夜光海”的梦幻奇景
科普 寻找神秘的古菌
直面大洋下的深渊海沟
科考手记
海上老兵,壮心不已
以海为伴,与浪共舞
中巴携手,共探海洋
太平洋篇
开篇的话
南太平洋 与“彩虹鱼”一起追梦
科考探秘
引子
巴布亚新几内亚“玻璃海”里的世界
**次爬上热气蒸腾的活火山
邀游在新不列颠海沟的“彩虹鱼”
科普 科学家为何执着探秘深渊?
深渊抓鱼记
在新不列颠海沟现场直播
科普 “冥界之王”啥迪斯统治的深渊世界
科考手记
一群追梦的海洋人
张謇、张謇精神、“张謇”号首任船长
年轻能干的“彩虹鱼”技术团队
西太平洋 海山如此多娇
科考探秘
引子
在麦哲伦海山的上方“犁田”
海山上的“奇花异草”知多少?
科普 海山是海底的大花园
“艳遇”海底珊瑚林
鲜为人知的海底宝藏
科普 “追捕”趋磁细菌
海底“平顶山”
来!给海山起一个“中国名”
科考手记
蓝色大海上的“红色风景线”
这是你的船!
南海篇
开篇的话
南海深钻 研读南海天书
科考探秘
引子
维多利亚海湾的月圆之夜
科普 解析南海基底岩石的“构造密码”
南海的“历史档案”是怎样的?
科普 南海收藏了台湾自然灾害的“历史档案”
南海的春天印象
科普 南海,请问你的“芳龄”几何?
南海海底:“海雪”飞扬
科普 有机质在海洋沉积物中长期保存的“奥秘”
南海海底惊现“大洋红层”
科普 追溯南海的“岁月之歌”
镶嵌在“大洋红层”里的“花蕊”
科普 探寻南海古环境“蛛丝马迹”
邂逅南海的美丽有孔虫
科普 在南海基底岩石里寻找“时间胶囊”
读懂“超微世界”的语言
科普 在海陆变迁“经典地区”探索科学前沿
科考手记
追梦南海,巾帼不让须眉
在大海挥洒青春的中国“80后”
*新鲜的科普课
南海“探海神针”深度达到全球第七
南海深潜 八旬院士三潜南海
科考探秘
引子
“深海勇士”号上年龄*大的乘客
海阔凭“鱼”跃
目击南海“夜潜”
藏在海底的生命绿洲
首次发现冷水珊瑚林
走进饱经沧桑的“探索一号”
科考手记
科学大家的赤子之心
“南海之谜”揭开神秘面纱
东海篇
开篇的话
给东海“体检”有多难?
科考探秘
监测“污染因子”
“号脉”长江口“贫氧区”
海面上惊现“红褐色幽灵”
东海区“体检报告”是怎样写成的?
海岛故事知多少?
科考手记
花鸟岛:大海的眼睛
北麂岛:*浪漫的志愿者
佘山岛:“上海**哨”
崇明岛:保护生态艰辛知多少?
后记 我们都是地球的“岛民”
展开全部

新书--深海探秘——换一个角度看地球 节选

入夜的西南印度洋,月晦星稀,万顷波涛淹没在无边的静寂中。 唯有“决心”号大洋钻探船上灯火通明,上千米长的钻杆不停地旋转下探。悬挂在钻塔中间的升降补偿器,随着起伏的波涛缓缓移动,发出巨大轰鸣声。 在海底安装好返孔锥以后,“决心”号就从U1473A孔钻顺利钻取出**管岩芯,大家都非常兴奋。 此后,每钻取一管岩芯,工作人员都在黑板上注明时间、岩芯的深度和长度。船上的科学家也不分昼夜地忙碌起来。他们按专业分成岩芯描述组、地球化学组、岩石物理组、古地磁组和微生物组,日夜轮流值守在岩芯的周围,描述、分析与研究。 69岁的美国科学家吉姆·纳特兰教授(Jim NaUand)已是第7次登上“决心”号。虽然是船上年龄*大的人,但依然与年轻人一样忙碌。“我总是不停地出海,经常有人问我为什么,难道是为了钱吗?当然不是。人生有很多东西比钱更重要,比如说探寻科学的真相。”吉姆说。 为了追求科学梦想,20年前,克里斯托夫·马克一里德教授就和西南印度洋中脊亚特兰蒂斯浅滩结下了不解之缘。他曾经利用当年*先进的海洋调查技术,对亚特兰蒂斯浅滩进行过区域构造地质调查。也是从那时起,他与亨利·迪克教授成为志同道合的好朋友。 如今,他们共同提出的SLOMO计划正在付诸实施。“地球是我们人类生活的家园,海洋面积占地球的三分之二。但我们在探索海洋上投入的资金非常少,甚至我们对月球的了解,比我们对海洋的了解还要多。这是非常令人诧异的,也是亟待改变的。”亨利·迪克说:“海洋如此之大,科学研究必须有国际视野,要联合全世界的科学家一起探索。中国科学家是这个团队的重要组成部分,我经常去上海,和同济大学周怀阳教授合作研究西南印度洋中脊。” 在“决心”号岩芯甲板,长达10米的透明岩芯管从钻杆里取出后,里面几乎装满了大大小小、形状不一的灰黑色岩芯。技术人员首先要将透明的岩芯管切成1.5米的小段。两端盖上不同颜色的盖子,蓝色盖子表示上方,透明盖子表示下方。技术人员右手拿着管子上方,左手拿着下方,方向也不能弄错。 钻取出来的岩芯,为防止人为的污染,首先要由船上的微生物学家采样。然后,由船上经验丰富的技术人员将岩芯按顺序进行拼装和清洗,不完整的部分放上分隔片,紧接着送到物理实验室的各种仪器上进行“体检”。 技术人员使用不同功能的全岩芯记录仪器,首先为它们拍下360度的“全身像”,然后进行快速、非破坏性的密度、磁性、辐射等指标检测。完成“体检”后的岩芯,被切割成相等的两半,一半用于研究,一半用于存档。无论大小,每块岩芯都贴上“身份证编码”,包括航次、钻孔、岩芯段等编号。 用于研究的岩芯样品,在“决心”号上现场切割、磨片,供科学家**时间在船上研究。同时还在本航次结束后,邮寄给船上的各国科学家。用于存档的岩芯,船上科学家则将对它们进行详细的特征描述,以及更加深入的“专项体检”,各类数据都将与岩芯一起存入岩芯库。 国际大洋发现计划共设有三个岩芯库,美国得克萨斯农工大学的海湾岩芯库、德国不莱梅大学的不莱梅岩芯库和日本高知大学的高知岩芯中心。自1968年开展科学大洋钻探以来,这些岩芯库里存储的岩芯总长度已超过360千米。 就在大家日复一日,昼夜忙碌的时候,好景不常。 “决心”号钻进到海底下410米左右的时候,遭遇到了断层带,钻探工作很不顺利。 当第44管岩芯取上来后,钻杆就在钻孔里被卡住。据推测,可能是由于什么物体从钻头上方落下来,并堵塞了钻孔。船上的钻探工人经过3个小时的艰苦努力,终于将钻杆从钻孔里拔了出来。 但随后一检查,发现原本有4个球状牙轮的钻头,只剩下了1个球状牙轮。其余的3个可能被拧坏,滞留在钻孔里。必须将它们打捞上来,否则钻孔就要作废了。 第二天,钻探工人们决定采用磁铁“钓鱼”的方法,把3个滞留的球状牙轮从钻孔里“钓”出来。一个与钻杆一般粗细的巨大超强磁铁,被安装在钻杆*底端,在水底摄像机的引导下,通过返孔锥伸进钻孔。但直到晚上,还是没有“钓”到这几个球状牙轮。 就在大家都感到焦头烂额之际,屋漏偏逢连夜雨。 12月31日晚,是2015年的*后一天。我们忽然接到通知,船上一位工作人员眼睛出现了问题,虽然没有生命危险,但船上医生无法确诊和治疗。*安全的方法,是前往*近的国家毛里求斯附近海域,安排直升机把病人接走,然后再返回目标钻探海域。 如果一切顺利,来回至少需要五六天时间。 P29-32

新书--深海探秘——换一个角度看地球 作者简介

张建松,新华社高级记者,安徽岳西县人。中国“2014年度海洋人物”,2015年度“新华社十佳记者”,新华社上海分社首席记者。 2007-2008年参加中国第24次南极科学考察,是新华社历史上第一位赴南极采访的女记者。 201O年参加中国第四次北极科学考察,是新华社历史上第一位抵达北极点采访的女记者。 2012-2013年,五次赴我国钓鱼岛领海采访,见证了中国人民坚决捍卫我国钓鱼岛主权的历史性时刻,记者证被国家博物馆收藏。采写的报道荣获中国新闻奖,并入选小学课本读物。拍摄的照片成为我国出版的钓鱼岛地图封面、新版记者证防伪照片。 2013-2014年参加中国第30次南极科学考察,全媒体报道了“雪龙”号在南极救援遇险的俄罗斯船、自身被困、成功突围、紧急搜寻马航MH370失联客机等被国际关注的重大新闻。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