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网文创礼盒,买2个减5元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外国语言文学高被引学术丛书:翻译学:一个建构主义的视角

外国语言文学高被引学术丛书:翻译学:一个建构主义的视角

出版社: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出版时间:2021-05-01
开本: 其他 页数: 288
本类榜单:社会科学销量榜
中 图 价:¥40.3(7.2折) 定价  ¥56.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满69元免运费
?快递不能达地区使用邮政小包,运费14元起
云南、广西、海南、新疆、青海、西藏六省,部分地区快递不可达
本类五星书更多>

外国语言文学高被引学术丛书:翻译学:一个建构主义的视角 版权信息

  • ISBN:9787544667029
  • 条形码:9787544667029 ; 978-7-5446-6702-9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外国语言文学高被引学术丛书:翻译学:一个建构主义的视角 内容简介

《翻译学:一个建构主义的视角》于2006年出版,2015年入选“中文学术图书引文索引”数据库。作者在对语文学、结构主义语言学和解构主义等几种翻译学研究范式的梳理、反思和批评的基础上,提出了建构主义翻译学。建构主义的翻译学旨在返回翻译本体,重建翻译本体体的知识体系,对一系列的基本问题进行重新思考并指出:建构的翻译学的哲学基础是实践哲学,认识论基础是广义认识论理性基础是交往理性,真理观是共识性真理,语言学基础是言语行为理论。因此,建构主义翻译学的研究范式具有不同于以往的特点,主要表现在开放性、实践性、社会性和“主干清晰、多元丰富”的研究模式等方面。

外国语言文学高被引学术丛书:翻译学:一个建构主义的视角 目录

译学探索之路——《翻译学——一个建构主义的视角》序
关于建构主义翻译学之构想(代前言)

**章 关于翻译学的学科学思考
1.1 增强学科意识,促进翻译学的发展
1.1.1 学科学的发展与翻译学的孕育
1.1.2 作为独立学科的必要条件与要求
1.2 翻译学的学科性质与特点
1.2.1 翻译学是一门综合学科
1.2.2 综合学科内部结构的特点
1.2.3 综合学科内部的科际整合
1.3 翻译学的机体结构模式
1.3.1 为什么要选择传播学的结构模式作为翻译学的机体结构模式
1.3.2 传播学观照下的翻译研究的特点
1.3.3 传播学的丰富理论成果是翻译学的雄厚理论资源
1.4 翻译学的理论结构框架模式
1.4.1 以言语学作为主干理论框架的建构性研究
1.4.2 言语的语言学与语言的语言学
1.5 增强理论意识,促进翻译学的建设
1.5.1 在翻译研究中轻视理论的倾向
1.5.2 理论的构成、性质与功能
1.5.3 在翻译研究中轻视理论的缘由

第二章 对已有几种翻译研究范式的反思与批评
2.1 我国译学研究的几次范式演变
2.2 语文学范式的翻译研究及其批评
2.3 结构主义语言学范式的翻译研究及其特点
2.4 结构主义语言学范式的翻译研究中的盲点与误区
2.4.1 结构主义把翻译研究置于天真的假设基础上
2.4.2 对结构主义意义观的解构
2.5 解构主义范式的翻译研究与批评
2.5.1 解构主义范式的翻译研究对翻译学的贡献
2.5.2 哲学的语言论转向:一种认知范式的转变
2.5.3 翻译观念:从独白走向对话
2.5.4 翻译的过程:一种对话的参与
2.5.5 理解中的偏见与翻译的再创造
2.6 解构主义范式的翻译研究——缺少主体框架的研究范式
2.6.1 翻译学的框架结构问题
2.6.2 为什么解构主义的翻译理论不能成为本体理论框架
2.6.3 翻译学主体理论框架的性质与特点
2.7 如何看待解构主义的研究范式
2.7.1 我们应从解构主义那里学些什么
2.7.2 在学习中应避免的几个倾向
2.8 对翻译研究“文化转向”的反思
2.8.1 为什么译学研究出现文化转向
2.8.2 如何看待这种文化转向
2.8.3 回归本体之路与双重解读的策略
……

第三章 建构主义翻译学之知识基础
第四章 建构主义的翻译学
第五章 翻译伦理学

后记
展开全部

外国语言文学高被引学术丛书:翻译学:一个建构主义的视角 节选

  《外国语言文学高被引学术丛书:翻译学:一个建构主义的视角》:  2.6.1 翻译学的框架结构问题  在承认翻译学应该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的前提下,仍有一个问题在争论着,那就是翻译学是否已建立起来了?对此,有人说是,有人说否。肯定派认为翻译研究已历时长久,积累了丰富的理论,如语言学的、文艺学的、符号学的、文化学的……在解构主义之后又出现了诸如目的论派、诠释学派、操控学派、文化建构派等诸多学派。难道说把这么多理论都加起来,还不够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吗?更何况西方的苏珊·巴斯奈特、勒菲弗尔等人在20世纪80年代就在他们的书中宣称“翻译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已经牢固地建立起来了”。难道这还有什么疑问吗?但否定派也不甘示弱,尖锐地指出:虽说有众多学科理论介入了翻译研究,20世纪八九十年代又有不少翻译学派的形成,但它们就如“装进一个麻袋里的马铃薯,笼而不统”,各种理论、不同流派互相争论,既不协调,更不一致,又怎么能说翻译学已经建立起来了呢?  看来,这一问题是应该认真地讨论一下的。正如英国著名哲学家卡尔·波普尔所说,这类科学划界问题是“认识论基本问题”,这一问题的意义“并不是因为它对理论具有内在价值,而是由于科学逻辑的所有重要问题都与之相关”。波普尔的话可以说一语破的。即,不是说翻译学建立起来了或尚未建立起来这一问题本身有多少理论价值,但它涉及这一学科的理论发展和如何构建的许多重大问题。  我们认为这一问题的争论是和翻译学主体框架的确立与否有很大关系的。在结构主义语言学框架被解构之后并没有一个更有效的机体框架形成,而解构主义的多元范式又缺乏主干,是互不相关的分散研究。翻译学也同其他许多综合性学科一样,其理论框架应是“多支共干”的,并体现为“主干清晰,多元丰富”。其本体理论框架应是主干框架,它必须是反映翻译这种活动的本质性特征的。它对其他分支性理论有调整、协调,即笼而统之的作用,是这些分支理论的中心和参照系。没有它,其余的分支理论就会如三军失帅,成为一盘散沙。因为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它有着不同于其他学科的特殊的工作任务与工作对象,那么它的主框架理论,即本体理论就应针对其工作对象与任务来确定,这是其他任何一门学科的理论所代替不了的,否则它就没有必要另立门户成为独立的学科。但作为一门独立的综合性学科,它又不可能不借用其他学科的理论与方法,而这些理论和方法又会不同于它们在原学科中使用的情况,因为它被借用到翻译学中完成翻译学所提出的任务,这时这些理论和方法就须根据翻译学的本体理论来调整,由它来选择,受它支配与统领。这些理论是对翻译学本体理论的补充和完善。所以这些理论和流派的不同观点都只能是在本体理论框架确立之后,才能更好地发挥作用。如果没有本体理论的制约与统领,这些理论会失去正常的方向,并由于过分强调翻译活动的某一方面因素而破坏基本甚至消解翻译活动。  解构主义范式的研究就有这种趋势和危险。  2.6.2 为什么解构主义的翻译理论不能成为本体理论框架  目前,国外翻译理论出现了多元发展的趋势,并形成了如目的论派、操控学派、诠释学派、文化建构派等不同派别。我们应该看到,这正是20世纪六七十年代盛行于西方的解构主义思潮所带来的积极性成果。解构主义是一种怀疑主义思潮,是非理性的,它不具备建构性特征,但给人们提供另类的视野和不同的思维方式。它打破了原来的结构和系统,让人们看到在原来旧的理性的内部存在的非理性因素,并使得结构内部的因素与外部因素自由结合。这样一来,结构主义语义一句法的翻译模式就被打破了。原来占据统治与中心地位的结构主义语言学范式的翻译研究只关注语言内部的语义一句法层面的静态关系,而忽视了语言的主体性与主体间性,忽视了语言外部情境性的影响以及文化传统与意识形态等长期积淀在人们思想深处留下的潜意识的作用,更忽视了在实施翻译活动时一些社会“把关人”的制约。由于解构主义思潮的冲击,这种天真、理想的翻译模式被冲垮了,人们认识到翻译活动远不是一种不受外部因素干扰的、完全在真空条件下进行的工作,而是在不同文化的双重权力话语制约下、在不同文化传统的冲撞中、在人为目的性参与下进行的。原来的编码与解码的纯技术性操作由于诸多外部因素的参与和介入变得更为复杂,翻译研究的疆域与视野也极大地拓展开了。这样,西方译界的诸多学派便应运而生。那么这些理论又为什么不可以挑起本体理论主干框架的重任呢?让我们分析一下它们的性质便可清楚了。  ……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