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网文创礼盒,买2个减5元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于天上看见深渊

于天上看见深渊

作者:残雪等
出版社: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时间:2021-02-01
开本: 32开 页数: 528
本类榜单:文化销量榜
中 图 价:¥61.6(7.0折) 定价  ¥88.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满69元免运费
?快递不能达地区使用邮政小包,运费14元起
云南、广西、海南、新疆、青海、西藏六省,部分地区快递不可达
本类五星书更多>

于天上看见深渊 版权信息

  • ISBN:9787224139389
  • 条形码:9787224139389 ; 978-7-224-13938-9
  • 装帧:一般纯质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于天上看见深渊 本书特色

★诺贝尔文学奖人气作家残雪与著名哲学家邓晓芒强强联手,通过11场深度跨界对话,大胆尝试打通文学和哲学壁垒,初步构建起新型文学理论——新经典主义文学,在传统现实主义文学之外,挖掘人的精神图景里的“真实”,帮助人类逃离庸常的生活——深渊,学会凝视“自我”,找回心灵的平静——天上。 ★本书采取对话录的形式,将感性与理性、自我意识、客观与主观、存在与灵魂、艺术与哲学,美、死亡等哲学、文学命题,通过口语化的表达,进行抽丝剥茧、深入浅出式的解读,既是一本西方哲学通识课、哲学思维训练课,也是一本近现代西方文学作品鉴赏课。 ★残雪被誉为文学界的女巫,她的作品既神秘又难懂。在本书中,残雪生动详细地解读了自己众多代表作品的创作意图,对于想了解残雪及其作品的读者,本书可以作为解锁残雪文学迷宫的密钥。 ★小32开,裸背装帧,别致小巧,便于随身携带,内文双色印刷,黑色的深邃与蓝色的明快,让对话泾渭分明、观点一目了然,可随时随地在哲学与文学的碰撞中获得思维拓展的快感。

于天上看见深渊 内容简介

《于天上看见深渊》是一本特别且深刻的对话录,书名语出鲁迅“于浩歌之际中寒,于天上看见深渊”。书中,诺奖候选女作家残雪与其胞兄、著名哲学家邓晓芒分别从文学和哲学的角度出发,分数次进行了一场二人都感到“很累”又“很有必要”的世纪对话。作为亲兄妹,两位作者在血缘及思想成长经历上的联系,令他们得以基于各自领域丰富的学识而作跨领域的拓展性讨论,较之一般对谈更具亲和性和启发性,亦为对话这一文体结构,添加了更丰富的色彩和思辨的张力。 话题营养丰富,涉及中西哲学、美学、文学,中西文化比较,宗教和无神论及自然主义,文学创作心理,作家批评家和欣赏者的心灵结构或层次,古典主义和现代主义,文学和现实的关系,信仰与生命的关系,艺术与认识的关系,文学在人类精神生活中和一般生活中的位置与作用,等等,系10年间的二度出版,足见热度不减。

于天上看见深渊 目录

代序??审美与自然 /残雪

文学艺术中的宗教感,理性,审美机制,认识论,弗洛伊德

两种认识论,纯理性和纯感性。我们以感性直观建立起体系,过艺术生活,把感觉搞得越来越高级,越来越多元化,越来越美,建立起*高级的直观和另类理性认识论。

中西艺术精神,海德格尔和胡塞尔,艺术的起源,艺术和哲学中的否定与肯定

中国的生命是顺其自然,过得去,有没有内容他不管,也不是你管的事。自然界本身就是那样生的,生生不息,大自然当然有很多内容,但那不是你的内容,那是自然而然的内容。西方人讲的生命力,是自己要用这个生命创造出丰富多彩的内容,你没有生命力,你的生命就等于没有。你作品中的这个生命力的概念可能介乎于中西的这两者之间。

认识论的层次,艺术中的矛盾,批判与歌颂

人的灵魂有三个层次,一个是植物灵魂,就是那个生命力,一个是动物灵魂,动物有情感,有欲望,去追求,动物到处跑,去追逐,一个是理性的,动物灵魂和植物灵魂都是有死的,理性灵魂是不死的,人死了以后理性灵魂到上帝那里去了,到神那里去了,理性灵魂就是努斯。

感性和理性在艺术中的关系,梦和非梦,感性直观和理性直观

原始之力就是灵魂,心灵。理性就是逻各斯。我的那个机制启动起来之后,那种奇妙的情形——好像自然在通过我说话,但又不完全是那样。应该说,是我自己努力挤压,打通了自然和我。如果我不说话,自然就沉默,就没有残雪的艺术这回事。正因为我说了,我就变成自然,变成逻各斯了。

文学艺术应在人类认识论发展中占据一个什么位置?现代主义文学的精神层次

哲学是从客观来看主观的客观真理,艺术是从主观来看客观的客观真理。艺术家创造的世界就是客观世界,哲学呢,就是说,客观世界就是我们的主观世界,客观世界是我们所看到的客观世界,这是哲学家讲的。艺术家呢,他说我的主观世界就是客观世界的样子,客观世界没有什么, 就是我主观世界的样子。

审美活动到底是不是认识活动?艺术家应如何看待生活?

艺术是对精神领域的认识,它也是认识,但是它首先是着眼于主观世界,不是着眼客观世界。它也可以成为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但是它一定首先是在主观世界的立场上面,这是两个不同的层次。

如何阅读康德哲学

康德*大的功劳就是把日常的唯物主义、朴素唯物主义的信念,把它解构了,突然一下展开了一个崭新的世界……你要理解现代的东西,必须从这里开始,有的人不是从他,而是从海德格尔啊,也是从海德格尔里面的康德的东西开始,所以你找到康德,等于找到它的源头了。现代性的原理。

从哲学到文学,从文学到哲学

美也有两种规范,一种是讲沟通的美,引起共鸣,还有一种就是跟自然沟通的美,终极的美。崇高美,博大美,阴森美。这就是自然,更深层次的。一般的,你交流了,产生了共鸣,就美了,就美得一塌糊涂。现在还不满足,还要有那种终极的,目的性的东西。每一个情节,每一个片段,透过那些词,让你产生那种东西,哲学一样的那种东西。

“千年文学备忘录”和哲学文学中的自然

人跟死亡的对抗,那种力量。我*喜欢这种东西,这就是美。因为它里面的机制钳制了他,才有美的。自然实现了自己。要不然你怎样实现呢?你像他们那样把束缚都解脱解脱去实现, 那叫什么自然?自然它要在你人身上实现自己,它是有很复杂的机制的,这里钳制了那里,那里钳制了这里。

关于创造中的时空结构

希腊人讲逻各斯是命运,是人逃脱不了的命运。这就是在时间的意义上讲的。当然它形成结构也可以是空间结构,但根子里还是时间。

文学作品中的深层结构

文学的发展方向,文学*终的*高的追求肯定是形而上学。如果没有这个东西,你搞到一定的时候,就江郎才尽。江郎才尽以后你想突破的话,就会搞怪。

跋 /邓晓芒


展开全部

于天上看见深渊 节选

文学艺术中的宗教感,理性,审美机制, 认识论,弗洛伊德 (这篇从一位德国画家为残雪作的插图谈起) 残雪 所谓艺术的直觉就是这种东西,我的看法是,对艺术的直觉有很多层次。 晓芒 你那里头好像讲,有一句话你好像讲,你不太相信直觉啊,**印象啊那些。 残雪 不是,我是说艺术的直觉和一般谈话的那种直觉是有质的区别的,艺术的直觉,它是一个长期训练的过程。 晓芒 那就要有积累,要有积淀。 残雪 有了积淀之后,再看到的那种东西,一眼看出,也不一定是一眼看出,甚至四五天,一个月,一年也可以,那还是直觉。就是说,一般人讲的直觉,不能算是艺术的直觉。大多数是心理直觉,不是审美直觉。这里面有质的区别。 晓芒 就是我刚才说的,它恰好合了你的心态。 残雪 对,就是你所讲的那种情境,叫什么来着,对,叫“情调”。 晓芒 合了你的情调,你一看,你就跟它有共鸣,一般的人不见得有。 残雪 对,一般的人没有。 晓芒 一般的人,哪怕是感觉再好,他都没有,因为没有背景。 残雪 要经过训练,我特别强调的就是这一点:艺术的直觉是要经过训练的。当然也有的有先天素质。那个先天素质它也是训练的积累,上辈人和其他的一些原因,它必须是同人的认识,就是那个“知”,你说的“知、意、情”(即自我意识)里面的知,它必须是同那个知交织在一起的。我开始根本就没有把它(指德国画家画的残雪短篇插图)放在眼里,把这本书拿到手里,一打开,哎呀,真的很美啊。(笑) 晓芒 他什么时候跟你联系的呢? 残雪 那很久了,他不一定个个做得好,就是配我的短篇的画做得好。有的也好,但是大部分很一般。 我把这些话说出去,没有几个人能理解,就是刚才跟你讲的关于直觉的看法。我的马上要来的美国客人也不理解,其他人就更不理解。他们的直觉还都是传统的,一般人的直觉不是艺术的直觉,我的看法是,艺术的直觉是另外的一种东西。 晓芒 一般人的直觉是初级的,凭感觉,凭感官,凭敏感。 残雪 很初级,初级心理学社会学的,没有经过交织的过程。 晓芒 比如画家,他的色彩感很好,音乐家的听力很好。 残雪 那就是经过了训练的,画家和音乐家是经过了很多交织的,就不是一般的。我是说,一般人,没有经过艺术训练的人,他的直觉还是初级的,心理社会学的。如果你是艺术家的话,就是经过了长期训练的,必须要训练,要不就是遗传素质好,环境好。但光有这些还不行。 晓芒 这本书全部都是这种风格的吗? 残雪 对,每个短篇配一幅画。 晓芒 画的人脸上有苍蝇。 残雪 有些很有味,有些一般。 晓芒 你是给的哪篇?(指让画家画插图) 残雪 我是给的《趋光运动》中的《医院里的玫瑰花》,幻想的一个故事,写一个女孩的心理。 晓芒 他画这些画是有模特的吗? 残雪 我估计没有。 晓芒 凭印象。 残雪 我另外一个朋友是搞雕塑的,相类似的,也不用模特。当然原来有基本功,后来就不要那些了。信手做。 晓芒 你那部歌剧怎么样了? 残雪 正在由不来梅歌剧团排练,明年五月,要在慕尼黑音乐节上演出。所有看过剧本的人都说很美。我后来又写了一部,更美。 我的核心的问题就是这个问题:艺术的起源,艺术到底是什么东西。有些必读书我还没有读。前人也许还没有都把它搞清楚,我非要把它搞清楚。比如说,他们在国外宣传我的作品,包括我在美国的粉丝,准备在美国做网站,来宣传残雪作品的,所有的人无非是两个归属,一个就是神秘,梦。再一个就是古典的,宗教的东西。它的起源就是这两个。我想把它翻过来。 *近我在读一位东欧作家的作品,我以前也和你讲过的,叫舒尔兹。我在美国时,有记者,包括我的编辑,都说我的作品和他的很像。这次我看了,确实很像。是**流的,但是他没有我写得好。我仔仔细细地读了他所有的英文版的小说,他只有两部长一些的作品,几个短的,从头至尾我看了无数遍。我就在想这个问题,他为什么没有我写得好。这个人是一个非常有想象力的天才的作家,四十多岁,被纳粹杀掉了。他看过很多哲学书。你如果看了他的小说,就可以看出,他作品里都是些哲学思想,他看的是西方哲学。他的弱点其实就是西方思想的弱点。他的小说大部分的地方都写得很好,简直令人叫绝。但是,有一些地方露出了他的短处,我起码看出了他七八处地方有破绽,没有我的作品好,也没有卡尔维诺的成熟的作品好。 晓芒 东欧哪个国家的? 残雪 波兰的,那里出过很多艺术家。 晓芒 是德国人吗?波兰有很多人有德国血统。 残雪 那也有可能,叫布鲁诺·舒尔兹。是那种很有理性的人。他们说他的小说是自传式的,跟我的《黄泥街》一样,也有自传的成分。他家里可能还是那种比较有钱的,有教养的,他父亲看来有很高的教养。他好在哪里呢,好在他有理性,那就是德国血统所具有的那种东西。差又差在哪里呢,差就差在西方思想。他没有把艺术起源搞清楚,他同样是两个归属,一个是他那很浓重的宗教感,一会儿跳出来发议论,造物主什么的。有一个*高的自然,他把它叫作造物主,顶礼膜拜,说艺术是次一等的病态美,徒劳的美,永远比不上自然。他把艺术归结为梦。他有很长的段落是发议论的,想讲清艺术的起源,但他没有讲清。他说造物主主宰一切,自然到处都是,我们人自己是做不了什么事的,只能在宇宙间留下一些记号。再就是,艺术就是梦,他的梦写得很好,但还是露出了马脚。我就在想,他为什么不能像我们这样,一头扎在那里面,而总是有马脚露出来呢?就是起源这个问题没有搞清楚,没有意识到自己里面的那个力量,那个力量是两个东西。他有很多地方都写出来了,但没有意识到。他作品中也有那种人物,所谓逻各斯味道的人物,但跳出来一下又隐去了,没有写下去,不像卡夫卡的《城堡》一类作品,贯穿始终。*后他没有找到答案。他的两篇小说都有这种缺陷,我觉得好可惜的。他的有些作品露了马脚,但写出来的还是算**流的。确实是西方思想自身有它的弱点,他看过很多哲学书,而且还沉浸在那里面,他父亲也是那样的人。他*后被纳粹枪杀了。现在都说他是伟大的作家,要是没死就好了。我想,即使他没死,这个弱点也难解决。 晓芒 这是他的文化背景决定的。 残雪 他的这两篇小说已经是他成熟的作品,反正没有我们的好。我们一头扎在里面什么都不管,不把它归结为梦,也没有宗教感。我们就是纯创造。 晓芒 看穿了,看破红尘了。这种眼光,东方人要么就是使它变得很脆弱,要么就是使它变得很强。 残雪 对,异常的强,比西方人还要强。 晓芒 就是说,如果他自己没有立起来的话,就会很脆弱。 残雪 在这之前,我根本没有想过什么梦不梦的,就是一种操练,一种发力。 晓芒 那时你还说你是现实主义呢。 残雪 我就是按着那种模式不断地操练。所以我一直认为,我和过去的作家的区别在于,他们一般认为自然赋予了那个人什么东西,那个人就是一个天才,他就有重任。我说,这个东西是靠不住的,全靠你自己操练,我就是把生活看成是一种操练。它赋予你,你没意识到,就会把它丢掉,慢慢就没有了,而且你不能接续,就会显得后劲不足。我们是一种操练,越操练越有劲,越操练越多,你掌握了那种创作的机制之后,自觉地去搞。我以前虽然没有分析这种东西,但实际上也是在那里自觉地搞,觉得只有这样搞才有味,因为不断地搞,哪个的意见都不听,慢慢地就意识到了那种机制。而到了认识了这种机制后,还能宣讲给别人,告诉读者就是有一种这样的生活。艺术生活,既不是神,也不是梦,是一种操练。我提倡这样的生活方式,我和他们的分歧就在这里。那些美国读者都是把它归结为神秘,和舒尔兹一样的。而谈到我的直觉,我说不太清,要讨论这种问题,我的英语还不够,所以那个美国读者说他还不太理解,我就赶快不跟他说了,担心他理解错了反而不好,他很着急,因为他很想知道我到底是怎样想的,可能觉得很新奇。美国人也想把我说成梦。 晓芒 那就太脆弱了,搞了半天,结果是一场梦。 残雪 不然哪里会有出路呢。我把他那个梦批判了一通。讨论没继续下去,反正他坚持他的,我坚持我的。 晓芒 西方人这种背景是没有办法的,就像海德格尔,讲了很多,讲到*后面还是要承认有一个上帝。 残雪 对,是这样的。有时候把名字改一下,比如:造物主、自然。 晓芒 海德格尔在西方人里面是*不信上帝的,还是有这种背景。 残雪 后来我想到这样的问题:既然我把艺术看成是一种操练,那我从一开始,就不是完全的非理性,两个东西就是结合在一起的。我现在回忆起我很小的时候,大概是两三岁的时候,我也经常做梦,我做梦的时候确实有点特异功能,我知道自己在做梦,而且在梦里我可以想办法使自己醒来,我总是走到一座悬崖上,往下一跳,醒来算了。(笑) 晓芒 你两三岁时做的梦,你还记得啊。 残雪 可能是三四岁,反正很小。我*喜欢做的一个动作就是,这个梦不好,就跳下去算了。跳下去就会醒来。我就是说,理性和非理性这两个东西不是分开的,是一个东西的阴和阳两个面一样,是一个东西。所以关于审美,我就要这样来讲,合起来讲。 晓芒 但是你又要把它分开。不分开也搞不成器。 残雪 对,就是要在合中间去分开,总是在一个整体里面斗。只有我才可以把它分开,在我的作品里总是有很多个角色,让他们相互对话。这一点跟西方人是不同的。我看到这些西方作家都没有解决,包括和我对过话的,耶鲁大学的布鲁姆,也没有解决。他写那样长的一本书,书名叫《影响的焦虑》,他还是那两个归属。关于宗教,他把它归结为远古时候,一个什么教派,他说艺术在那个时候是*有活力的,现在远远达不到那种伟大的时代、伟大的作品。我认为这是错误的,因为那个时候*有原始力,但是那个原始力,不经过人的理性(逻各斯)的钳制,不可能达到*高峰。那个时候的原始力大,钳制力肯定会小些。所以他没有办法分析作品,他都是一些感叹:好啊,你看,无人能超越的莎士比亚,一个人就把现在所有的作家都盖过了,你们再怎么做都超不过他,他就是这样的。我在想,你这样还不如写首诗算了。你是搞评论的。 晓芒 古代倒是柏拉图有过这样一种说法:人的灵魂就像是一个人驾了两匹马,一匹马要往这边,一匹马要往那边。有一匹属于理性的,有一匹属于本能的。就要看这个人有没有技巧把这两匹马协调起来。 残雪 是啊,后来发展了没有? 晓芒 这种说法一直是很有影响。 残雪 但西方为什么一直是分开的呢? 晓芒 它反正对这个分非常敏感,像对理性和感性,善和恶,包括歌德都说人有两个灵魂,一个要往天上,一个要沉沦。这个观念是一直从柏拉图传下来的,但是这个神的背景,造物主这个概念就是柏拉图的概念,他讲的造物主还不是明确讲是上帝,其实也是自然,造物主本身它就是自然。自然创造里面的那个“自然”,所以西方人讲自然有两个层次,一个是创造自然的自然,一个是被创造的自然。 残雪 已有的。 晓芒 他们的自然分成两个层次,这和中国的不一样。中国的自然就是自然,是非人工的,但西方的创造自然的自然就是人工的,是有为的,做出来的,所以柏拉图的造物主概念,后来到新柏拉图主义的概念就把它变成上帝的概念。当时还不是上帝的概念,当时还是造物主,是自然的中心创造自己的肉体,他是这样一种关系。 残雪 我还比较倾向于早期的。 晓芒 我们当然是天人合一的,创造的自然和自然是合为一体的,不分的,但是我们这儿又太不分了,太不分就成了无为,成了混沌。 残雪 中国的是浅层次的,它不承认那个高的,只有一个低的。 晓芒 西方呢,就是分开不知道怎么搞,到了基督教的时候就完全分裂了,包括在上的神和底下的信徒,精神和肉体分裂了就没有办法,到了近代人文主义兴起以后,才又把这两个东西捏在一起,人也是一个小神,但是上帝的背景始终在那里。 残雪 它把人和这个的关系没有讲清。 晓芒 它也不是没有讲清,它的模式已经定了,它就是那个模式。你想跳还不行,你跳到*后还是要落到它里头。 残雪 那个是*高的。 晓芒 因为西方人对人的有限性非常敏感,所谓原罪,人是有限的,你想成为神,那是不可能的,所以*后还是要有个上帝来拯救。 残雪 所以,根本的分歧就在这里。 ……

于天上看见深渊 作者简介

残雪,本名邓小华,出生于1953年。在全球范围内的当代中国作家中,残雪有“三多”:作品被翻译得最多,作品入选外国高校教材最多,研究其作品的专门研究机构最多。2019-2022连续四年获诺贝尔文学奖提名,2021年再次入选布克国际文学奖长名单,是唯一入选的中国作家,同时也被誉为“中国最被低估的作家”。邓晓芒,残雪的胞兄,中国著名哲学家、美学家、批评家,德国古典主义哲学研究专家,创立“新实践美学”和“新批判主义”,重视学术批评和文化批判,对当代中国思想进程和精神建构作出许多贡献,在学术界及思想界影响力广泛。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