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网文创礼盒,买2个减5元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桂子山语丝

作者:范军著
出版社:崇文书局出版时间:2021-02-01
开本: 24cm 页数: 14,313页
本类榜单:文学销量榜
¥49.1(6.3折)?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中 图 价:¥54.6(7.0折)定价  ¥78.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全场折上9折期间 满39元包邮
?快递不能达地区使用邮政小包,运费14元起
云南、广西、海南、新疆、青海、西藏六省,部分地区快递不可达
本类五星书更多>

桂子山语丝 版权信息

  • ISBN:9787540361679
  • 条形码:9787540361679 ; 978-7-5403-6167-9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桂子山语丝 本书特色

本书收入作年来撰写的文化随笔与杂60篇。内括:从章开沅先生两篇长文谈起;大学必须有“大楼”;桂子山上的种树人;介公在艰难困苦中的庚子年等。本书还有不少议论文字,特别是针对学术界时弊而发的有锋芒的意见,在网上推出时就引起热烈反响,比如《“四唯”“五唯”如果只破不立则危害更大》《比“四唯”危害更大的是“唯项目”》。

桂子山语丝 内容简介

本书收入作者近年来撰写的文化随笔与杂文近60篇。内容包括: 从章开沅先生两篇长文谈起 ; 大学必须有“大楼” ; 桂子山上的种树人 ; 介公在艰难困苦中的庚子年等。

桂子山语丝 目录

桂苑忆旧
从章开沅先生两篇长文谈起
大学必须有“大楼”
桂子山上的种树人
“要多宣传教学科研**线”
介公在艰难困苦中的庚子年
介公:不忘初心的人
我将来只评个讲师就够了
秋风秋雨忆故人
传承老校
耶鲁的学生与教授
老武大理学院院长让女儿报考华中大学
做大学校长本身就是一个大事业
高庆赐教授给干部讲汉语和公文写作
投鼠不必忌器
别具一格的人才
做研究从人物入手是不错的方法
熊铁基老师的故事
老馆长设巧计保护“坟典”
一枝寒梅香如故
杏坛琐语
那些摆地摊的教授们
桂子山杰出学人的学术定力
读书的“勇气”与“傻气”
吴敬琏对复旦学派梦的反思
学派的形成起码要三五十年
大学的口号
“网红教授”戴建业和他写的书
“戴网红”原是“好导师”
本科生论文答辩原来可以“这样玩”
研究生原来是这样炼成的
大规模“扩大博士生招生”实在不是好建议
为清华大学博士生培养“新规”点赞
从“翟天临事件”看论文写作的重要性
“百度”“国学”与价值导向
坐上武汉地铁二号线,你去哪个“华中大”
校友记忆中的华中大学英语教学
校友记忆中的华中大学音乐教育
部属师大还能未来中学教育吗
师范教育真有鲜明吗
关于文化传播学学科建设的几个问题
学林漫步
那套书,那些人,那些事
一本学术著作出版前后的“众月捧星”
“尽量使每一期刊物上出现一个新作者”
博士c刊论文及其他
办学术期刊当敬畏学术
“四唯”“五唯”如果只破不立则危害更大
比“四唯”危害更大的是“唯项目”
奇书安经》是如何通过三审的
“双”建设更需要的大学出版
打造独立自主的社科期刊
打造高等教育研究与出版的重镇
回眸:书业春秋十八载
高度重视出版学的基本理论研究
关注中外大学出版的历史与现状
厦门大学社的靓丽名片
中国出版史研究的新探索
王夫之史论的思想家底色
由“佛钻”引起的联想
天下**件好事还是读书
数字阅读的深与浅
后记
展开全部

桂子山语丝 节选

从章开沅先生两篇长文谈起 在《难忘风雨同舟情——忆陶军》一文中,章开沅先生深情地回忆起他年轻时候发表的两篇文章,文中这样写道: 陶军作为副教务长,协助书记、院长统筹调度,工作极为出色。他对青年教师的培养特别关注,鼓励我们参加校内外各种学术活动,并且在1955年创刊的《华中师范学院学报》连续刊登了我的长篇论文《关于中国近代史分期问题》与《关于太平天国土地政策的若干问题》,对我真是极大的鼓励与鞭策。 章开沅先生这篇回忆文章作为“代序”,收入了《永远的怀念——忆陶军》一书中。作为该书策划人和主编,阅读这段文字时很自然地勾起了25年前自己撰写《(华中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史略》(刊载于学报1992年第6期)的往事。《史略》是为华师学报创刊100期受时任主编肖汉森教授安排所写。当时仔细阅读了100期的新旧学报,记得创刊号到处找不到,还是我在武昌的旧书店里淘回来的。从1955年到1957年,是华师学报的创办时期,总共6期刊物发表论文、译文62篇,大约100万字。我在《史略》中把这个阶段的特点归纳为三点,一是注重学术质量;二是注重学习苏联、译介苏联的科研成果;三是注重培养和扶持青年学者。关于第三点,是这样写的: 创刊号上就发表有当时的青年教师陈安湖的论文《论(狂人日记)的思想》,1956年的学报载有7篇论文,“作者很多都是年轻的科学研究工作者”(此期“编后记”语);1957年,学报先后发表了当时的青年学者章开沅的两篇长文:《关于中国近代史分期问题》(第1期)、《关于太平天国土地政策若干问题》(第3期),前者约2.5万字,后者更长达4万多字。创办之初的学报在繁荣学术的同时,便以扶持学术新秀、培养人才成长为己任,并且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章开沅先生是1926年7月出生的,1957年刊登这两篇文章时当在他31岁前后(学报第1期推出时章先生应不满31周岁),属于标准的青年教师、青年作者。难怪年逾九旬的章老还对60年前的那段学术经历、那两篇破格刊’登的长文念念不忘。作为学校副教务长、学报编委之一的陶军同志,当时比较全面具体地负责刊物的编辑组稿工作(学报《发刊词》就是出自他之手)。上级领导的激励与关怀,学术期刊的帮扶与提携,对于年轻学者的健康成长、日后成才往往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没想到,章先生对早年发文的回忆和我那篇学报史料钩沉性质的文章在今日还引起一些学人、同道的关注与共鸣。中秋节后国庆节前,老朋友许耀桐教授(国家行政学院一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回母校华师讲学,小聚时我们互赠了近年的著作,我2017年出版的《岁月书痕》便是其中之一。小聚后没两天,许耀桐兄微信留言:“范军好,这两天一有空余时间,就看你的赠书,已匆匆浏览了大部,其中一些重要文章更给我留下深刻印象,如华师学报哲社版史略,好看,耐读,唤起美好同忆。我非常认可你说的学报不拘一格,重视小人物的一贯作风,真是不简单。本人就深有感触,我曾在1984年第2期和1990年第5期的学报上分别以首篇和第二篇发表了论文。1984年时,我不过区区一个硕士生,1990年时,我也不过一个年轻教师而已。”写到此,许兄意犹未尽,还赋诗一首《读范军大著有感》,自然不乏溢美之辞: 雷声隆隆记岁月,溪流涓涓留书痕。 敬业勤恳数十载,主编社长当良臣。 诚心仰仗老学者,着力扶持青年人。 文化事业有担当,光大传统见精神。 许耀桐教授数十年潜心向学,成果丰硕,出版的专著、教材有20多部,发表的论文和其他各类文章500多篇。而这两篇分别发表于34年前和28年前的“少年之作”他很快就记起来了,可见其在他学术生涯中所留印象之深、激励作用之大。如果说学术刊物发表老辈名家论文是“锦上添花”的话,刊用籍籍无名的研究生和青年教师文章无疑是“雪中送炭”。有时候,“雪中”送的一块“碳”就足以点燃一个苦闷徘徊中青年学人的学术激情之火,使其熊熊燃烧。 过了将近20年后重回学术期刊岗位,发现一个明显的变化是刊物越来越重视量化的考核,如引用率、转载量、下载次数、影响因子等等。因为这些决定了期刊的座次和地位,也在某种程度决定了刊物和办刊人的待遇甚至命运。在这种情况下,期刊编辑纷纷约名家文章、拉“大牛”稿件就成了“新常态”。*近看到西部某大学文科学报介绍办刊经验,总结说该刊2016年、2017年连续两年的复合影响因子、综合影响因子、人文社科影响因子“均居中国高校人文社科综合类学报**位”。显然,北大、清华不在话下,南开、复旦甩得老远,人大、南大似乎也望尘莫及了。看了具体介绍,我才大致搞清楚个中奥妙,其中之一就是“向学术名家和实力专家约稿”,其实着力点就是“名家”。且有典型例证:“截至2017年12月10日,胡鞍钢先生的《“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内涵、定位和实现路径》被读者下载14676次,被引用445次,打破了……学报即年引用的*高纪录。”看来,学术期刊确实与名家“大牛”的文章有着非同小可的直接联系。有同行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