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野菊花
-
>
我的父亲母亲 - 民国大家笔下的父母
-
>
吴宓日记续编.第7册.1965-1966
-
>
吴宓日记续编.第4册:1959-1960
-
>
吴宓日记续编.第3册:1957-1958
-
>
吴宓日记续编.第2册:1954-1956
-
>
吴宓日记续编.第1册:1949-1953
也是冬天,也是春天(迟子建散文力作升级彩插版)
¥29.9¥49.8人间热闹事
¥30.2¥58.0以欢喜之心 慢度日常
¥20.9¥55.0新书--正是橙黄橘绿时
¥27.4¥48.0我从未如此眷恋人间
¥15.9¥49.8
一眨眼,算不算少年 一辈子,算不算永远 版权信息
- ISBN:9787550040540
- 条形码:9787550040540 ; 978-7-5500-4054-0
- 装帧:简裝本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一眨眼,算不算少年 一辈子,算不算永远 本书特色
★精心选篇,经典散文读来唇齿生香 区别于市面上大量篇幅的堆砌,此版本散文精心选取余光中散文集中具代表性的篇目,这些篇目既包括选入教材的经典篇目,像《听听那冷雨》,也包括其他脍炙名篇,如《花鸟》《故国神游》《猛虎和蔷薇》等。不仅篇目经典,章节划分也具层次性,选取的文章更是少年与回忆的交织,青春与成长的力量碰撞,思念与怀旧的流淌。 ★文字盛宴之外,精选高度契合作者文风的绝美插图 图片,是文字的补充和延伸。契合作者风格的插画无疑锦上添花。翻阅插图,便是跟着作者回到了烟雨迷蒙的江南,回到了抗战时期的四川,看见了星空当天,也听到了滴滴冷雨。文质兼美的内容加上栩栩如生的图画,给读者充分自在的阅读体验。 ★ 旧日时光好,少年正天真;后来江湖中,一生被惦念 天真自许的时光,当时不以为意,过后觉得很好。眨眼刹那,一生永远。被铭记的少年时光潇洒自如。书名《一眨眼,算不算少年 一辈子,算不算永远》取自作者诗作《江湖中》,少年弟子江湖老,可走过的每一步都算数。 ★自成一格的包装方式,浑然一体的封面彩图,是文学书中另类别致却优雅的存在 为了更好地突出书名,我们特意将封一的书脊外露,这样的包装方式更突显了书名;封面彩插画手认为“画为心声”,作者的文字,言为心声。画里意蕴不灭,书中少年永存。
一眨眼,算不算少年 一辈子,算不算永远 内容简介
本书散文意在阐发其主题“人生只有一次, 不要留遗憾”。包括三方面内容: 勇于追梦、壮志在胸的情怀, 爱情、亲情、友情、乡情等情感的抒发, 对人生意义和生活现实的思索。读者能在余光中先生的文字中获得对现实生活的感悟。主要内容包括: 花鸟、满亭星月、故国神游等。
一眨眼,算不算少年 一辈子,算不算永远 目录
第1章满亭星月在,不见故人归
花?? 鸟
把一个幻想的半岛推向户外,向山和海,向半空晚霞和一夜星斗
满亭星月
落日还没落,我们的心却沉落了
故国神游
凡中国的心灵都会共鸣
望乡的牧神
曾经恋过的,再恋一次
听听那冷雨
杏花春雨江南,那是他的少年时代了
走过洛阳桥
多少人走过了洛阳桥?多少船开出了泉州湾
山中十日,世上千年
他们都是*纯真、*可爱的青年。我爱他们,每一个人
第2章金陵子弟江湖客
思?? 蜀
在我少年记忆的深处,我早已是蜀人
山东甘旅
一点点的传说总能激动一整个民族绵绵的诗情
日不落家
黄昏,是一日*敏感、*容易受伤的时辰
一笑人间万事
妙语连珠而来,笑声叠浪而起
假如我有九条命
多看他人,多阅他乡
金陵子弟江湖客
掉头一去是风吹黑发,回首再来已雪满白头
自豪与自幸——我的国文启蒙
每个人的童年未必都像童话,但是至少该像童年
第3章 人间万事皆成文
失帽记
长寿的代价,是沧桑
片瓦渡海
时光的迷雾岂能一拨就开
诗与哲学
世事纷纭,有时是递加,有时是交射,有时却巧结连环
盖棺不定论
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
论朱自清的散文
咀嚼之余,总有一点中年人的味道
猛虎和蔷薇
踏碎了的蔷薇犹能盛开,醉倒了的猛虎有时醒来
樵夫的烂柯
时间这种新鲜而又名贵的水果,却无冰箱可藏
一眨眼,算不算少年 一辈子,算不算永远 作者简介
余光中(1928—2017),当代著名作家。出生于江苏南京,母亲原籍江苏武进,故自称“江南人”。 1952年毕业于台湾大学外文系。1959年获美国爱荷华大学( LOWA )艺术硕士。先后任教于台湾东吴大学、台湾师范大学、台湾大学、台湾政治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台湾中山大学。还曾赴美国多所大学任客座教授。2012年4月,84岁的余光中受聘为北京大学“驻校诗人”。2015年7月,获得第13届花踪世界华文文学大奖。 余光中一生从事诗歌、散文、评论、翻译,他自称这是自己写作的“四度空间”,代表作诗歌《乡愁》、散文《听听那冷雨》《假如我有九条命》等,翻译英国诗人经典诗句为“心有猛虎,细嗅蔷薇。”他的散文极爱用典、也喜用排比句式,学者气息浓厚。梁实秋赞誉其:“余光中右手写诗,左手写散文,成就之高,一时无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