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西洋镜第三十三辑 :中华考古图志
-
>
(花口本)(精)读一页就上瘾的唐朝史(全4册)
-
>
长安梦华录
-
>
安史之乱
-
>
埃及法老图坦卡蒙
-
>
纸上起风雷:中国文人(1900—1949)
-
>
西洋镜:第二十三辑 五脊六兽
从莫卧儿帝国到英属印度
¥37.4¥68.0印度民族问题研究
¥52.9¥108.0古代印度波斯文明文献萃编
¥99.2¥148.0梵澄译丛 他山之玉:印度文化导论
¥37.4¥49.8印度近现代哲学史
¥131.6¥188.0
印度次大陆:文明五千年:brief history of a equalisation 版权信息
- ISBN:9787509015919
- 条形码:9787509015919 ; 978-7-5090-1591-9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印度次大陆:文明五千年:brief history of a equalisation 本书特色
1 【从地缘政治视角看印度次大陆文明】 了解印度,就能掌握整个南亚历史的主要脉络。 掌握南雅历史的脉络,就能读懂环太平洋、印度洋海域的国家间竞争。 2 【简明性、基础性、权威性】 ◎简明扼要:300页篇幅,勾勒5000年印度文明史脉络 ◎基础通俗:美国密歇根大学本科生“印度文明通史”讲义 ◎大家小书:美国著名印度史、南亚史教授托马斯·R.特劳特曼,专为初学者量身打造 3 【聚焦主流印度史忽视的印度古典文明】 【从历史的延续性理解当今南亚政治格局】 ◎本书重视吠陀文明对古典文明的奠基性影响 ◎从前2900年的摩亨佐达罗遗址到甘地、拉曼与泰戈尔的现代 ◎梳理印度次大陆种类繁多的信仰 4 【从全球史视角认识印度次大陆文明与世界文明的关系】 ◎欧非亚文明贸易的十字路口 ——地中海—红海—阿拉伯海—印度次大陆—马六甲海峡—太平洋 ——希腊、罗马—北非—阿拉伯—两河流域—印度次大陆—东南亚—中国广州 ◎印度次大陆的“山海关”——开伯尔山口 ??雅利安人,波斯帝国的大流士一世,马其顿帝国的亚历山大,蒙古帝国,帖木儿帝国,莫卧儿帝国,纷纷从山口进入腹地。 ??次大陆上的孔雀帝国、锡克王国和殖民印度的大英帝国也通过山口向外扩张。 ◎欧非亚文明、农牧文明的熔炉 ??印度知识分子早在远古时代就参与了以美索不达米亚为中心的天文、占星与数学思想的国际交流; ??印度首创的十进位制和数字0,传入阿拉伯帝国,进而传向西欧、北非等地; ??晋朝高僧法显和唐朝玄奘法师经此山口,来到印度访求佛法,佛教从次大陆向中国、中亚、东亚扩散开来。 5 【牛津大学出版社权威简明读本,国外读者口碑连连,你shouxuan的印度史入门佳作】
印度次大陆:文明五千年:brief history of a equalisation 内容简介
本书是作者为密歇根大学本科生开设的“印度文明通史”课程讲义,简要概述了世界古老文明之一的印度次大陆文明的发展历程。印度次大陆是世界古文明发祥地之一,孕育出了领受河流滋养的大河文明,其独特的地缘强有力地塑造着次大陆文明。从印度河流域的哈拉帕文化和摩亨佐-达罗遗址,一直到现代的巴基斯坦和印度等南亚民族国家,世世代代的印度人在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创造着属于自己的辉煌灿烂的文化。这里也是古代国际贸易的十字路口。阿拉伯海和孟加拉湾环绕着印度次大陆,见证着多元文明的交流和融合。早在公元1世纪,来自地中海和阿拉伯海的希腊商人已经学会利用季风的周期性,勇敢地驶向印度及更远的地方;同时,中国人也建造了可以航行于海洋进行国际贸易的巨大帆船。奢侈品海洋贸易快速发展起来,连接了罗马、希腊化中东、印度、东南亚与中国的港口。阿拉伯海上密密麻麻的大帆船将印度文明的智慧与富庶,载向了东亚、西亚、北非和欧洲。作者摒弃繁复的专业术语和概念,用十分简洁通俗的文字和*短的篇幅,生动叙述了印度次大陆从古典文明的发祥到现代文明建构的历程,上至印度河流域的哈拉帕文化兴起,下迄南亚民族国家的建立,涵盖印度次大陆从古至今的政治、经济、社会、科学和艺术等方面,展现了印度次大陆5000年丰厚的文明史全景。
印度次大陆:文明五千年:brief history of a equalisation 目录
**章导论
印度、印度人和印度文明〃。。3
印度文明史〃012
印度文明的地理概貌//015
第二章印度文明的起源
摩亨佐-达罗与哈拉帕//027
经济、工艺与文字〃032
宗教〃035
印度河流域文明的起源及其宿命//037
第三章吠陀时代
《梨俱吠陀》//047
经济、技术与社会〃051
印欧语系、印度-伊朗语族、印度-雅利安语支〃052
吠陀后期〃058
史诗:《摩诃婆罗多》与《罗摩衍那》//069
第四章新宗教、新帝国
遁世思想//078
摩揭陀的崛起〃083
孔雀王朝//085
第五章古典印度时期
古典印度文明形成期(前187—公元320年)//093
古典时期(320—600年)//106
古典印度文明后期(600—1000年)〃116
第六章家庭、社会与政体
家庭〃125
社会//136
政体//141
第七章思想
宗教〃151
法律〃166
科学//172
古典艺术文学〃179
第八章印度文明与世界
中亚//186
东亚//187
III
东南亚//190
中东与欧洲〃193
第九章突厥人与莫卧儿人
伊斯兰教与印度〃203
突厥人〃210
莫卧儿人〃217
第十章欧洲人
欧洲商人〃230
英国统治〃235
印度与欧洲文明〃242
第十一章民族国家
印度民族主义的兴起〃256
甘地与真纳〃265
印巴分治与独立〃274
第十二章新国家
印度共和国〃280
巴基斯坦和孟加拉国//286
尼泊尔、斯里兰卡、不丹和马尔代夫〃290
印度文明的未来〃294
延伸阅读"299
参考文献〃305
印度次大陆:文明五千年:brief history of a equalisation 节选
自8世纪左右起,伊斯兰文明成功地扩张到了欧洲和亚洲的 大部分地区,印度深受影响。这一扩张创造了一个贸易、外交、 品位与知识的国际化世界,这个世界以不同方式深入并融合了印 度文明,并对其加以借鉴和补充。通过伊斯兰世界,印度思想和 发明得以在中古晚期传至欧洲。9世纪波斯象棋大师巴格达的阿 德勒(al-Adli)认为印度对世界有三大贡献:恰图兰卡(古印度 象棋),《五卷书)(Panchatantra, 一本民间故事与动物寓言集), 以及0的发明(意即数位记数法)。所谓的阿拉伯数字,实际上 来自印度。 伊斯兰在亚洲扩张了 8个多世纪后,欧洲国家自哥伦布时代 开始扩张势力,横跨亚非,远达新大陆。这是一场真正的世界性 扩张,比伊斯兰扩张范围更广,却建立在伊斯兰国家积累的地理 知识和新的航海科技之上。通过不同的途径和崭新的方式,印度 文明再一次受到深刻影响。 欧洲商人 欧洲势力向世界扩张前,对中古基督教欧洲来说,印度位 于地球的边陲,在遥远的地平线,是一切事物都与欧洲截然不 同的奇异之地。对欧洲人来说,由于缺乏经验佐证,印度的奇 特性毫无限制地发展成怪异或美好的形象。例如,中古时期的 动物图鉴经常写道,大象的腿像柱子一样,没有膝关节,一旦 倒下就无法起身,因此必须靠在树干上站着睡觉。接着又说, 猎人经常将树伐到一半,等大象靠上去跌倒而无法起身后将之 捕获。各种关于印度的奇思异想,是古希腊作者留下来的,并 被不断地转述。 中古欧洲对印度的印象十分梦幻,但并非是凭空捏造的, 也有历史渊源。古希腊-罗马的遗产是这类印象的重要来源, 中古欧洲人从中撷取了*富异国情调的图像。例如,大航海 时代刚拉开序幕,欧洲商人冒险家前往印度之际,西方印刷 术方兴未艾,《纽伦堡编年史)(Nuremberg Chronicle )于 1493年出版面世,其中有对神奇的印度人种的描述一靠 气味为生的无嘴人和脚掌向后的人,这些都可追溯到公元前5 世纪希腊作家克特西亚斯的道听途说。除了令人不悦的、奇异 的想象外,欧洲人同时也对印度怀抱着美好的想象,认为它是 奢华、富裕之地,有引人渴求的昂贵商品,比如钻石、丝绸、 异国动物和香料。富有的声名自然是古代贸易的结果,如前 所述,只有*珍贵的商品才能负担得起远程运输的高额费用。 从《圣经》的所罗门王开始,印度一直是异国昂贵商品贸易的 源头、古罗马奢侈品的供应地,比如珍珠、象牙、丝绸和宝 石。如第八章所述,印度贸易导致的财富外流,甚至引起了当 权者的警戒。罗马帝国崩毁后,欧洲经济逐渐恢复,在中古时 期开始缓慢成长,印度商品再次涌向欧洲。然而,这时的印度 是伊斯兰扩张时开创的庞大亚洲贸易世界的一员,伊斯兰商人 和国家则成了欧洲与印度的中介。奥斯曼帝国在土耳其的建立 ( 1299年)和发展,不仅恢复了哈里发在伊斯兰社群的领导地 位,还进一步稳固了欧亚贸易中伊斯兰的核心地位。与欧洲国 家不同,伊斯兰国家通过贸易、探险对印度有直接的认知,对 欧亚地理也有更真实合理的了解。欧洲人撷取这些地理知识, 再加上与印度及其他区域进行贸易而获得的经验,真实的印度 才开始清晰起来。 威尼斯通过与东方的伊斯兰国家进行奢侈品贸易而致富,其 他欧洲国家的商人迅速开始寻求绕过伊斯兰直接通往印度的通 道。哥伦布猜测持续向西航行,终将到达印度,当他抵达新大陆 时,他认为自己已抵达印度。哥伦布的假设是依据早期印刷的世 界地图得出的。这些依据托勒密(约公元150年)的地理学所绘 的地图有两个特点。一方面,当时并无确定经度的有效方法,根 据托勒密提供的信息绘制的世界地图,过度估算了欧亚大陆的东 西距离。由于地图将亚洲海岸画得过于靠东,导致观者可能认为 欧洲到亚洲在另一方向的距离即跨越大西洋的距离不是太远。这 些地图的另一个特点是,国家虽标了名称,却未标出疆界,看上 去印度似乎包含整个亚洲,向东直达海岸。在托勒密的地图上, 印度本土被称为“恒河内的印度”;“恒河外的印度”则指东南亚 (恒河被认为向南流,分隔两个印度);在中国北部则可见“上印 度”字样:看上去印度就像是整个亚洲的名字。1545年的托勒密 地图是以欧洲大航海时代增进的印度知识为基础修正的。[托勒密地图(Ptolemaeus, 1545 )是根据托勒密地理学绘制的早期地图。] [达??伽马航行开始时间应为1497年,1498年是其达到印度的时间。——编者注] 西班牙很快占领了美洲和菲律宾,葡萄牙人则首先完成了另 一个方向的成功探险。从公元1498年“达??伽马的航行开始,葡 萄牙人釆取南向航线,绕过非洲前往印度海岸。接下来一个世 纪,葡萄牙人创造了一个海上贸易帝国,从印度西海岸的果阿到 中国南部的澳门,通过与当地政府签订条约,这个帝国建立了许 多小型陆上据点。葡萄牙人以纵横交错的武装船舰网络掌控海 洋贸易,要求其他国家的船只向葡萄牙人申请特许状(car/az), 并规定某些商品只能与葡萄牙人进行交易。通过这个方式,葡萄 牙掌握了香料及其他商品的贸易。相对地,葡萄牙人也从美洲带 回了影响深远的亚洲农作物:适应当地土地和气候的马铃薯和玉 米;新的奢侈品如烟草与凤梨以及番茄与辣椒,难以想象这两种 已深刻融入印度烹饪的作物,竟是在近代才引进印度的。如第九 章所述,葡萄牙人在南印度的毗奢耶那伽罗王国的兴起中扮演 了重要角色,即为其提供南方缺乏却又是对抗北方邻国所需要 的马匹。 葡萄牙人还将天主教带到了印度,来自不同国家的天主教 传教士开始学习印度语言、寻求信徒改宗,并试图在南印度古老 的圣多马派基督徒(Thomas Christian)团体之上树立教皇至高 无上的权威。圣多马派基督徒宣称由耶稣的门徒多马(Thomas) 领入基督信仰。天主教的传教活动受到不同方向的拉扯,有时寻 求融入印度文化,有时则想要脱离。在一个极端案例中,耶稣会 士试图以印度人可接纳的方式介绍基督信仰,导致意大利耶稣会 士罗伯特??诺比利(Roberto Nobili)采行婆罗门隐士的穿着与 言行。然而,这种行为导致了印度的“礼仪之争”及稍晚教皇 对耶稣会士的压制,*终被罗马禁止。另一个极端案例,则是在 果阿建立的宗教法庭——因为担忧基督教受到印度教信仰与实践 的影响,通过这种方式强化天主教徒的正统信仰。葡萄牙人控制 印度贸易的高峰期,作为交易媒介的葡萄牙语在印度两侧海岸广 泛使用,部分葡萄牙语词汇也进入印度语言中。例如印地语中的 “almari”(英语为“almirah”,指衣柜或斗柜)及“tauliya”(毛 巾),显示出那个时代留下的痕迹。 西班牙与葡萄牙的野心很快发生冲突,*后由教皇解决了 争端。教皇划下了一条穿过南美洲的子午线,给予葡萄牙巴西 以东区域,以西区域则归西班牙。其他欧洲国家及公司也开始 争取利益。公元1600年前后,在欧洲内部竞争的推动下,欧洲 的政治、经济势力开始向世界各地扩张。英国人、荷兰人、丹 麦人、法国人及其他国家的人共同成立东印度公司,垄断了母 国与印度的贸易。这些公司中经营*得力者为荷兰东印度公司 和英国东印度公司,它们与葡萄牙人在印度贸易竞争上形成三 足鼎立之势。这场竞争的*后结果是,葡萄牙人被局限于印度 海岸的一些小型贸易据点,荷兰人将力量集中在印度尼西亚和 香料群岛’,英国人则逐步主导了印度的贸易。 在殖民统治之前,欧洲与印度的贸易在许多方面延续了旧日 的罗马贸易,即印度向欧洲供应各种稀有商品,比如香料、宝石 和奢侈的制成品,特别是织物,来换取欧洲的金银。虽然这些贸 易关系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大体上是稳定的,但欧洲扩张时期的贸 易方式却相当新颖,其中涉及创立贸易公司,这些贸易公司拥有 本国在亚洲贸易的垄断权,利用武器自卫并压制竞争对手。这些 *即东印度群岛。一编者注 公司并没有促进自由和平的贸易,而是以武力维持垄断。他们与 印度政权建立政治关系,建立并维持陆上的小块飞地,在飞地收 集具有交易价值的商品运送回国,同时也出售来自欧洲的商品。 欧洲各国的东印度贸易公司并不仅仅是商业投机,他们必须发挥 政治作用,与印度统治者进行谈判。这些情况导致了欧洲通过一 群商人统治印度领土及其人民,这在印度史无前例。 英国统治 欧洲国家之间的竞争推动着17世纪以降欧洲帝国强权向国 际扩张,而这些竞争也投射到全世界。英法竞争在18世纪中期 产生了特别重大的影响:英国终结了法国在加拿大的统治;北美 13个殖民地在法国协助下反抗英国统治;英国在印度东部(孟加 拉)建立属地统治。征服印度领土,正是发生在英属东印度公司 军队与其印度盟友对抗法国东印度公司与其东印度盟友的时期。 这是英属印度帝国的开端。 在欧洲和加拿大,法属国家和英属国家的战争方兴未艾,法 国东印度公司与英国东印度公司也在印度掀起战局,并将双方的 印度盟友牵连其中。因此在印度,英法的竞争并非两国政府直接 对抗,而是通过商人和印度王公组成的联盟。这些印度王公给予 商人贸易优惠,并出租海岸小块地区作为贸易站。这些地方虽被 称为商馆(factory),但并非商品制造地,而是仓储场所,因负 责管理的东印度公司商务代表被称为馆员(factor)而得名。某 些商馆配备武力,由欧洲军官带领印度士兵守卫。贸易公司的武 装力量,现在成了战争实体,也将印度政府和军队卷入英法的商 贸与国家竞争之中。长期复杂竞争的*后结果,是英国东印度公 司的军队在罗伯特??克莱武(Robert Clive )的带领下,于公元 1757年在普拉西(Plassey)击败了莫卧儿帝国的孟加拉总督西 拉杰??乌德??达乌拉(Siraj ud-Daulah)o克莱武的胜利是因为 事先与西拉杰??乌德??达乌拉的两名将领订下秘密协定,两人按 兵不珈克莱武则以其中之一的米尔??贾法尔(Mir Jafar)取代 西拉杰??乌德??达乌拉,成为孟加拉总督。不到数年时间,英国 东印度公司成了孟加拉实际上的共治者,并获得了德里莫卧儿皇 帝的敕令,权力正式得到认可。莫卧儿皇帝赐予英国东印度公司 迪万尼权(diwani,即国家的财政管理权),与既有的政治、军 事管理者并行。这一情况前所未闻:一家英格兰来的商贸公司, 在印度皇帝授权下,变成孟加拉的统治者。某种意义上说,英国 东印度公司是莫卧儿的诸侯之一,但这不过是为公司的军事力量 和外交策略披上了一件合法外衣。 在之后的岁月里,英国人总爱说他们稀里糊涂地就在印度建 立了一个帝国。然而过程并非这句话所暗示的那般轻率和清白。 英国东印度公司过去确实想效仿荷兰掌控领土,却未成功——荷 兰人在锡兰(斯里兰卡)统治着大片土地,而锡兰王国则撤退到 内陆山区。英国统治印度的直接原因是英法在世界范围内的争 霸,两国的东印度公司也加入争霸,而英国接管了孟加拉的财政 管理权,这是始料未及的结果。 无论如何,英国东印度公司的转变都是深刻的:从一家在印 度海岸拥有微不足道的领土以获利的贸易公司,转变成了一个治 理型政权,治理着广阔而不断扩大的农业领土,它必须向这些领 土征税,并在其上维持法律和秩序。这是“东印度公司统治”时 期(Company Rule )的开始。从1765年英国东印度公司接管孟 加拉财政管理权,到1858年印度民族大起义被镇压,约有一百 年时间。镇压起义后,英国政府结束了 “东印度公司统治”,改 为“直辖统治"(Crown rule ),意即英属印度改由英国政府直接 统治。“直辖统治”同样延续近百年,从1858年起到1947年印 度独立为止。 英国东印度公司在印度创造出全新的帝国。先前的外国统 治者都是以征服者的身份带着陆军来的;这次却是从商贸公司转 变成领土统治者。先前入侵者进入印度后开始定居,视印度为自 己和后代的家园;英国人则派出十七八岁的年轻男性担任文官和 武官,但他们都计划在退休后回归英国,仍将英国视为自己的家 乡,留在印度的,多是大批英年早逝而不得不葬在印度的部分英 国人。虽然不时浮现出釆取殖民美国、加拿大和南非的模式来殖 民印度,但英国东印度公司还是忍住了。东印度公司不希望大批 自视甚高的欧洲移民与占人口多数的印度人发生冲突,因为这类 冲突将危及英国统治。出于同样的理由,英国东印度公司也尽力 阻止官员以外的欧洲人前往印度,包括传教士。事实上,英属印 度政府中的欧洲人始终相当少——文官约有3000到5000名,军 中的欧洲人相对较多——负责督导一大群印度雇员。他们与家乡 的联系仰赖船只,尽管船只的设计和航速有所改善,但航程通常 仍需六个月。这种相对快速的沟通方式造就了全新的帝国:人数 不多的英国东印度公司职员在英国出生、受教育并归葬英国(若 活得够久),但成人后的大半时光却在印度度过,在远在伦敦的 公司总部——东印度大楼的指挥下,参与行政管理或参与英国东 印度公司的商贸活动。基于以上原因,英国治下的印度与欧洲的 关系,在政治、组织和宗教特征上,都和印度与伊斯兰世界的关 系截然不同。同时,印度作为扩张中的大英帝国的殖民地,其统 治情况相较于其他的英国殖民地,如加拿大、北美13个州、澳 大利亚、新西兰、西印度群岛乃至稍晚的南非等,迥然不同。 英国东印度公司在印度的军事胜利,是由英国人指挥的占多 数的印度士兵和占少数的英国士兵取得的。成功的关键并非军事 技术,比起当时已全盘进入火药时代的莫卧儿帝国及其他印度政 权,英国在使用大炮、火绳枪和燧发枪上并未十分领先。欧洲的 优势在于运用训练良好的士兵紧密组阵,形成快速、密集的火力。 新的军事组织技术在一开始就取得巨大胜利,英国指挥小股兵力 击败了大批印军。然而这一优势无法长存,事实上印度王公也快 速学会聘用欧洲军官(特别是拿破仑战败后失业的军官),向自 己的军官和军队传授欧洲战阵组织技巧。因此,英国需要组织更 大规模的军队和盟友来对抗印度对手。 英国在印度取得军事胜利的另一个关键因素,在于英国与部 分印度统治者联手,共同对抗其他印度敌手。这些盟友在英国统 治期间,仍旧保有领土统治权,但也需付出代价,包括将外交事 务交付英属印度政府管辖,同时贡献资源维持印度军队,有时甚 至要通过割让领土来完成。这些“土邦”(princely states )持续 存在于英属印度之外,自行管理税收、行政和武装力量,但皆有 英国所派的“驻扎官”(resident),这些驻扎官向各土邦传达英 国政策,并不时插手土邦内部事务和王位继承。印度王公在扩大 并巩固英国在印度统治的联盟策略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但是, 随着时间流逝,王公的政治功能不断萎缩,英国开始视其军队为 英属印军,在两次世界大战时又视其为便宜又管用的储备军。英 国统治的两个世纪中,土邦的存在让印度的政治版图呈现出拼凑 状态:英国直接统治的大片地域夹杂着土邦,有些土邦的面积比 英国的更大,有些则比美国的一个县还小。整体来说,直到英国 结束统治为止,这些土邦占据着印度这片大陆约三分之一的面积。 1857年,印度土兵(sepoy)在德里附近的密拉特(Meerut) 哗变,反抗英国军官,哗变继而更扩散、转变成对英国统治的 全面起义行动,席卷了北印度多数区域。造成这波不满的原因众 多,但主要导火线却是恩菲尔德来复枪(Enfield rifle)的引入。 来复枪的子弹须要用动物油脂润滑,因为多涂用牛油和猪油,激 怒了印度教徒和伊斯兰教士兵。之前也发生过哗变,*知名的 是1806年南印度韦洛尔(Vellore)的哗变。那一次的哗变也有 宗教信仰受到冒犯的成分:下令釆用新的穿着规范,要求戴欧式 帽子并禁止蓄胡、戴耳环及在前额画宗教记号。不过,韦洛尔和 其他驻地的哗变很快就被压制,并未扩散;1857年的哗变及引发 起义的怨愤快速发酵,掺杂了印度王公对自身待遇和持续丧失权 力的不满。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之一是所谓的“无嗣失权” (lapse)政策,在这项政策下若土邦没有直系继承人,就会被取 缔,长此以往,所有的土邦都会被取缔并被纳入英属印度。这场 哗变很快发展成全面性的军事起义,试图重建英国统治之前的莫 卧儿帝国,恢复马拉地的统治者“佩什瓦” (Peshwa)和印度 王公的统治,并将英国人逐出印度。起义军占领了德里,宣布 莫卧儿皇帝巴哈杜尔??沙二世(Bahadur Shah II)为印度皇帝。 事实上,莫卧儿皇帝一直是正式的印度皇帝,如前所述正是他 将孟加拉的财政统治权赐予英国东印度公司,开始了英属印度 时期。起义扩散到了坎普尔(Kanpur),由*后一任佩什瓦的 儿子那那??萨希布领导,此外起义还扩散到勒克瑙(Lucknow) 和中印度部分区域。在中印度,英勇的反抗势力由章西女王 (Rani of Jhansi)领导。起义扩散至北印度各地军区,但其他 军区仍旧维持对英国的忠诚,并镇压起义军。经过一年,起义 终于平息。这是一场由军队和旧土邦精英领导的独立战争,但 力量并未联合在一起。起义行动*终失败了,印度脱离英国统 治的独立,要等到近一世纪后才会在新精英的领导下到来,这 些精英对于国家有十分不同的设想。1857年的起义并未扩散到 印度全境,但是却在全印度备受瞩目,宣示了许多印度人对殖 民政权的不满。 起义失败后,英国人一面压制一面尝试和解。哗变者,至少 是那些被认为直接参与杀害英国人的哗变者,受到了严厉的公开 惩处,有些被绑在大炮口,轰成了两半。莫卧儿帝国正式灭亡, 巴哈杜尔??沙被流放缅甸,并在那里度过了晚年。1858年11月 1日,维多利亚女王正式下诏,直接管辖印度;从这时起,公司 统治正式结束,印度改由伦敦的议会直接管辖,而非由议会授权 英国东印度公司代管。英国王室声明,确保印度宗教将不受干涉, 土邦的领土和权利不受侵犯,并将英国试图改造印度社会所引起 的宗教恐慌和盟友的不满归为哗变主因,似乎要放弃19世纪30 年代制定的印度社会改革计划。军队也被重组了。印度长期以来 有两种军队:一种是英国军官、印度军士和印度土兵组成的印度 军;另一种则是英国军官和士兵组成的英国军。现在,印度军中 的英国军官人数增加了,英国军的规模也扩大了。而*重要的后 果也许是,起义者杀死英国人以及起义失败后英国人对起义者的 严厉惩罚所造成的英国人与印度人之间的裂痕。之后,对英国统 治的反抗在新领袖的带领下,有了全新的形式,也有了全新的目 标:将印度变成像欧美一样的民族国家。 印度与欧洲文明 英国的殖民统治,是印度与欧洲文明亲密接触的通道,统治 的特性决定了印度受欧洲影响的方式。 英国在印度推行欧洲文明的政策是逐步形成的。英国统治初 期的条件更适合推行相反的政策,也就是尽量少涉入印度人的传 统和习俗。在印度的英国人是股份公司的员工,前来印度是要为 英国股东谋取利润,而非为了印度社会的欧洲化进行某些困难又 无利可图的计划。因此,当时的政府是*低限度的政府,功能仅 限于维护法律和秩序。虽然在英国议会要求下,东印度公司曾拨 出可怜的10万印度卢比以推动教育和知识复兴,但这只是个便 宜行事的政府,对教育、改革和改善人民生活并无责任感。此外, 当时人们认为,英国东印度公司的统治不会长久,若采取冒犯行 动,激起印度人民动乱,统治会更早结束。外国人的统治必然不 受欢迎,用**任总督沃伦??黑斯廷斯(Warren Hastings )的话
印度次大陆:文明五千年:brief history of a equalisation 作者简介
托马斯·罗杰·特劳特曼(Thomas R. Trautmann) ——美国历史学家、文化人类学家,密歇根大学历史与人类学荣休教授,曾任密歇根大学历史系主任和南亚研究中心主任。1997—2006年,担任《社会与历史比较研究》(Comparative Studies in Society and History)主编。 ——著有《大象与国王:一部环境史》(Elephants and Kings: An Environmental History,2015年)、《语言与国家》(Languages and Nations,2006年)、《雅利安人与英属印度》(Aryans and British India,2004年)。 特劳特曼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古代印度历史、人类学史和其他相关学科,尤其专精于研究古印度梵语论典。他还撰写了有关印度达罗毗荼人亲属关系和美国印第安人亲属关系的大部头著作。特劳特曼常年在密歇根大学为本科生开设印度文明史通识课、专题课,有丰富的教学经验,擅长用通俗浅显的方式讲授印度文明史专业知识。
- >
人文阅读与收藏·良友文学丛书:一天的工作
人文阅读与收藏·良友文学丛书:一天的工作
¥14.7¥45.8 - >
名家带你读鲁迅:故事新编
名家带你读鲁迅:故事新编
¥13.0¥26.0 - >
新文学天穹两巨星--鲁迅与胡适/红烛学术丛书(红烛学术丛书)
新文学天穹两巨星--鲁迅与胡适/红烛学术丛书(红烛学术丛书)
¥9.9¥23.0 - >
诗经-先民的歌唱
诗经-先民的歌唱
¥18.7¥39.8 - >
我与地坛
我与地坛
¥15.4¥28.0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有舍有得是人生
¥20.1¥45.0 - >
龙榆生:词曲概论/大家小书
龙榆生:词曲概论/大家小书
¥7.7¥24.0 - >
大红狗在马戏团-大红狗克里弗-助人
大红狗在马戏团-大红狗克里弗-助人
¥3.5¥10.0
-
日本现代史(1868-1928)(精装)
¥15.9¥49.8 -
事典:江户大名
¥18.4¥49.8 -
亚洲的奥斯威辛-日军侵华集中营揭秘
¥17.1¥39.8 -
清史九讲
¥39.7¥90 -
亚洲简史
¥19.7¥49.8 -
明治维新逸史
¥17.1¥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