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网文创礼盒,买2个减5元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跨文化美术史年鉴2:“欧罗巴”的诞生

跨文化美术史年鉴2:“欧罗巴”的诞生

作者:李军
出版社:山东美术出版社出版时间:2021-01-01
开本: 其他 页数: 520
本类榜单:艺术销量榜
中 图 价:¥184.8(6.2折) 定价  ¥298.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满69元免运费
?快递不能达地区使用邮政小包,运费14元起
云南、广西、海南、新疆、青海、西藏六省,部分地区快递不可达
本类五星书更多>

跨文化美术史年鉴2:“欧罗巴”的诞生 版权信息

  • ISBN:9787533084899
  • 条形码:9787533084899 ; 978-7-5330-8489-9
  • 装帧:暂无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跨文化美术史年鉴2:“欧罗巴”的诞生 本书特色

本丛书是学术前沿专业图书,在人类文化命运共同体的主旨下的世界“总体史”的强调,*新提出的更接近本质的艺术史研究方法。东西方之间文化、艺术自古以来不是孤立而是一种双向选择、双向回授的影响关系,既有纵向流传,也有横向交流——贸易往来、宗教传播、民族迁徙、工艺提升、审美情感等互融,都左右着文化变迁和艺术走向。而现有的美术史研究和美术理论丛书都沿袭了以前记录式的历史书写方式,各国之间的美术史是孤立研究的。“艺术史研究进入总体史研究的必要性在于需要还原对象的真实”,因为对象本身是跨文化、跨学科的,所以我们的研究方法也要“跨越”单一领域的局限。《跨文化美术史年鉴》希望通过一年出一本辑刊的方式,持续性地研究作为中西文化交流重要纽带的“一带一路”,展现人类文明互融共生的历史真相;也希望读者感悟到人类平等交往、和平发展、共同进步的重要性,为在新时代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人类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做出努力。

跨文化美术史年鉴2:“欧罗巴”的诞生 内容简介

学术前沿专业图书,世界“总体史”的强调,近期新提出的更接近本质的艺术史研究方法。东西方之间文化、艺术自古以来不是孤立而是一种双向选择、双向回授的影响关系,既有纵向流传,也有横向交流——贸易往来、宗教传播、民族迁徙、工艺提升、审美情感等互溶,都左右着文化变迁和艺术走向。而现有的美术史研究和美术理论丛书都沿袭了以前记录式的历史书写方式,各国之间的美术史是孤立研究的。本书在跨地域和跨文化研究的宏观视野下,探寻世界范围下的艺术的文化语境、生成机制、艺术类型、本体论特征及不同文化、艺术间的交互影响关系。文化是在交流中产生的,研究不同民族、不同国家多文化的存在和交流,在技术、艺术、观念的层面下跨学科研究历史和文化,是世界“总体史”的强调。“艺术史研究进入总体史研究的必要性在于需要还原对象的真实”,因为,对象本身是跨文化、跨学科的,所以我们的研究方法也要“跨越”单一领域的局限。

跨文化美术史年鉴2:“欧罗巴”的诞生 目录

导论:疫情时代的艺术史 方法论视野 “球纹”流转——从高丽青瓷和宋代的球纹谈起 圣哲的衣装——半偏袒式袈裟溯源 跨文化视野下的图像改造——长沙窑椰枣树纹新探 丝绸之路上的跨文化文艺复兴:安布罗乔·洛伦采蒂《好政府的寓言》与楼璹《耕 织图》再研究 图绘恶行:异域之物、国际贸易与跨文化视角下的《考卡雷利抄本》 虚构罗丹砍手——一则艺术故事的跨文化生成和传播 图像、时尚与物质文化(早期现代欧亚专辑) “欧罗巴”的诞生——焦秉贞、冷枚传派美人图与弗朗索瓦·布歇的女神形象 “称他为圣者”:利玛窦肖像在欧洲的传播与变形 明清时期基督教主题瓷器再考察 风尚的铸造者:法国奢侈品商人与18世纪金属镶嵌的中国瓷器 17世纪末至18世纪初中国丝绸在俄罗斯的传播:中俄文化交流的一面 Rostislav Berezkin(白若思) Maria L. Menshikova(缅西科娃) 大书小书 重回托斯卡纳——读古斯塔夫·苏里埃《托斯卡纳绘画中的东方影响》 《艺术与能动性:一种人类学理论》精览 眼睛的寓言——汉斯·贝尔廷的《佛罗伦萨与巴格达:文艺复兴艺术与阿拉伯 科学》 视角切换——跨文化视野中的透视法起源问题 现场 世界中的明清:“明清中国与世界艺术”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
展开全部

跨文化美术史年鉴2:“欧罗巴”的诞生 节选

导论:疫情时代的美术史 本书的组稿和编辑是在今年4月份完成的。那时候的中国与世界,疫情尚处在如火如荼中。与所有国人一样,我们的每一天,几乎都在隔绝与封闭、流言与焦虑中度过。世界之大,早已安不下一张平静的书桌,但与此同时,又隐隐觉得,这样下去难以为继。正是在这样的纠结和牵扯中,几个出版社几乎不约而同的电话和联系,将我于无所作为中拯救出来。接下来的几个月时间,每日继续着因疫情而停顿下来的工作,心情逐渐恢复了平静。屈指数来,居然有三部书,是在这一阶段*后编定和出版的,但这三部书都深刻地烙上了疫情的痕迹。 *早出版的书,是与吉男和西川二兄合著的《八日谈:我们能摸准艺术的脉搏吗?》(中国艺文出版社,2020年5月)。书的内容虽说是源自数年前我们三人海阔天空的八次“神聊”,但《八日谈》这个题目却是新加的——无疑是因为与《十日谈》十分相似的疫情和体验,把这本新书镶嵌在当年薄伽丘名著的旧语境之中。 第二、三部书即我的个人专著《跨文化的艺术史:图像及其重影》(北京大学出版社,2020 年 10 月)和我所主编的本书《跨文化美术史年鉴 2:“欧罗巴”的诞生》(山东美术出版社,2021 年 1 月),两部书均冠有“跨文化的艺术史”或“跨文化美术史”之名。我也是在疫情期间,才意识到出版的这两部书,冥冥中与 2020年出现的疫情,存在着不解之缘。 首先,尽管专著的标题早已出现于去年出版的《年鉴1》中,似与今年的疫情无关,但是,鉴于专著的副标题“图像及其重影”的灵感来源,缘于法国戏剧家、诗人安托南阿尔托的名著《戏剧及其重影》(La théâtre et son double,1938),故实际上仍间接关乎瘟疫。该书**章《戏剧与瘟疫》的开篇,描绘了一个发生在1720年的奇异故事:撒丁岛的副王圣雷米因为晚上梦见了鼠疫,醒来后出于恐惧而拒绝一艘商船靠岸;这艘商船事实上真的带着鼠疫,无奈之下只好去了法国马赛,结果为马赛城带来了灭顶之灾。在阿尔托看来,戏剧的本质正如鼠疫,它揭示生活的残酷真相,即“宇宙的严峻、无可取代的命运及无法改变的、绝对的必然性”,而揭示生活真相的戏剧,正是“东方戏剧”。无独有偶,我专著的**编“跨越东西:丝绸之路上的文艺复兴”研究13-16世纪中国与欧洲的跨文化交流,其核心线索恰恰也与瘟疫和病毒相关。13世纪蒙元世界帝国的建立,形成一个早期的全球化时代。帝国的驿道既是文化传播的渠道,同时也是传播鼠疫的通道。早期文艺复兴的一个高潮,实际上就在14世纪中叶,大约1346年左右,因为黑死病而告一段落。 我在书中研究的锡耶纳画派画家洛伦采蒂兄弟的作品,尤其是《好政府的寓言》中的很多场景,与中国南宋的《耕织图》及其元代摹本,存在着紧密的联系(该文的英文版收在本书)。按照全球史家麦克尼尔的说法,这次瘟疫的源头可能来自中国和印度的边界。当时忽必烈要征服南宋,开始把军队派往那个地方。这种病毒本身寄生于类似土拨鼠那样的啮齿类小动物身上,当地民族与这类动物打交道吃过亏,故而发展出一种文化禁忌,如不能碰土拨鼠,只能用箭远远的把它射死,从而将病毒始终局限为一种地方性疾病,类似于一种地方性文化,不会得到真正的扩散。但是,一旦病毒遇到某些传播式民族(比如蒙古人)的扩张,因为后者并不懂当地民族的文化禁忌,病毒就会随着蒙古人的全球征服,被带至整个欧亚大陆。洛伦采蒂兄弟就死于1348年。但是,这种跨文化交往的结果,却为以后的意大利和欧洲的文艺复兴奠定了基础——这种文艺复兴,用我的话来说,其实质是发生在“丝绸之路上的跨文化文艺复兴”。 其次,在编辑本书的过程中,我也深刻地体悟到,跨文化交往的路径和方式,亦与疫情和病毒的传播方式相近。今天我们正好遇上了新冠病毒的肆虐,但实际上病毒不会自己传播,而是随着人的扩散而扩散的。病毒随人一起跨越千山万水,从这个人传到那个人,从这地传到那地,实际上是一种与人类活动相并存的现象。从这个角度来说,我们不仅要看到病毒的传播,更要看到人类文化的传播。病毒仅仅是人类文化传播的一个伴生现象。我们今天看到,要阻止病毒的传播非常困难,但要阻止人类文化的传播就更加困难。 艺术更是如此。我们需要探寻一种新的方法论,探寻如何沿着事物的轨迹,追踪物品、技术、观念和图像跨文化传播的路径,一站一站地还原出人类文化交往的真相。法国年鉴学派提出的“总体史观”是一种宏观的方法论,如若我们补足一种微观的视角,从或围绕某个实物、艺术品出发,去考察它们具体的路径走向、前因后果和来龙去脉,考察它们的影响、传播和变化,它们在新的文化形态中的蛛丝马迹、似曾相识和改头换面,以及所扮演的新功能,实际上我们就会发现十分丰富的新文化景观。 今天,跨文化艺术史研究好像又成为一个时尚,但实际上,还原事物的真相,还原并恢复在文化边界建立之前,那种人类自由交往的真相,这样的事业刚刚开始。

跨文化美术史年鉴2:“欧罗巴”的诞生 作者简介

李军 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院长、教授,跨文化艺术史学者。中国美术家协会 理论委员会委员,中国紫禁城学会理事,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八届艺术学理论学 科评议组成员。曾任巴黎第一大学、法国国家遗产学院、哈佛大学艺术史系高访 学者,哈佛大学佛罗伦萨文艺复兴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员,意大利博洛尼亚大学客 座教授。 已出版专著《跨文化的艺术史:图像及其重影》(2020)《可视的艺术史:从教 堂到博物馆》(2016)《穿越理论与历史:李军自选集》(2012)《出生前的踌 躇:卡夫卡新解》(2011)《希腊艺术与希腊精神》(2003)《家的寓言:当代 文艺的身份与性别》(1996)、合著《八日谈——我们能摸准艺术的脉搏吗?》 (2020),译著《拉斐尔的异象灵见》(2014)《宗教艺术论》(1992),担任 《跨文化美术史年鉴》(2019-)《眼睛与心灵:艺术史新视野译丛》(2013-) 主编、大型国际展览“在最遥远的地方寻找故乡——13-16 世纪中国与意大利的 跨文化交流”(2018,湖南省博物馆;同名图录,2018,商务印书馆)“无问西 东:从丝绸之路到文艺复兴”(2018,中国国家博物馆;同名图录,2018,北京 时代华文出版社)总策展人。获第七、八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 社会科学)三等奖(2015)、一等奖(2020)。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