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网文创礼盒,买2个减5元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为中国而战——1937-1945年中日战争军事历史论文集

为中国而战——1937-1945年中日战争军事历史论文集

出版社:文汇出版社出版时间:2021-01-01
开本: 23cm 页数: 604页
本类榜单:历史销量榜
中 图 价:¥61.6(5.7折) 定价  ¥108.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满69元免运费
?快递不能达地区使用邮政小包,运费14元起
云南、广西、海南、新疆、青海、西藏六省,部分地区快递不可达
本类五星书更多>

为中国而战——1937-1945年中日战争军事历史论文集 版权信息

  • ISBN:9787549629053
  • 条形码:9787549629053 ; 978-7-5496-2905-3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为中国而战——1937-1945年中日战争军事历史论文集 本书特色

《为中国而战:1937-1945年中日战争军事历史论 文集》,收录了2004年美国、英国、日本、中国(包括大陆和台湾地区)学者在美国夏威夷召开的有关中国抗日战争时期军事历史问题的国际学术研讨会的论文。论文均出自一流学者之手,译文流畅,史实准确。本书的出版,对于了解相关各国学者关于中日战争的相同和不同立场、视角和观点,以及他们争论的焦点问题,对于促进学术交流,进一步总结中国抗日战争的经验教训,推进中国抗日战争史的深化和细化研究,大有裨益。

为中国而战——1937-1945年中日战争军事历史论文集 内容简介

本书是由傅高义先生倡议和一度主持的有关中国抗日战争军事历史研究项目的研究论文的合集。参加该项目的有来自中国、日本、英国和美国等该领域知名的学者。全书从不同的侧面和角度研究了日本侵略中国的原因、发生、发展和终结的过程, 论述了中国人民长期抗战所采取的各种方略以及争取包括盟友在内的国际援助的种种努力, 从不同侧面总结了抗日战争的经验和教训。

为中国而战——1937-1945年中日战争军事历史论文集 目录

序一 序二 译者的话 插图目录 表格目录 作者介绍 英文版序言 答谢 **部分 战争概况 1937~1945,中日战争年表 作者:方德万/爱德华·J·德利亚 **章 1937~1945.中日战争重要军事战役 概况 作者:爱德华·J·德利亚/方德万 第二章 龙的种子:战争的起源 作者:马克·皮蒂 第二部分 战争前夜双方军队 第三章 战争前夜的国民党军队 作者:张瑞德 第四章 战争前夜的日本军队 作者:爱德华·J·德利亚 第三部分 1937年7月卢沟桥事变~1938年10月武汉陷落 第五章 蒋介石与1937年的淞沪、南京之战 作者:杨天石 第六章 日军作战(1937年7月~12月) 作者:服部聪/爱德华·德利亚 第七章长江中游的防御战 作者:斯蒂芬·麦金农 第八章 华中日军第十一军(1938年~1941年) 作者:户部良一 第四部分 战争中期与寻求军事解决方式 第九章 日军在中国发动的空战(1937年~1945年) 作者:获原充 第十章 重庆大轰炸和1937年~1945年的抗日战争 作者:埃德娜·陶 第十一章 中国为抗日寻求外国军事援助与合作的经历 作者:章百家 第十二章抗战期间国共两党的敌后游击战 作者:杨奎松 第十三章 日军作战士气(第三十七师团案例) 作者:河野仁 第五部分 中日战争后期的日军攻势:缅甸战役和“一号作战” 第十四章 日军在滇西缅北的军事行动 作者:浅野丰美 第十五章论滇西缅北会战中的中国远征军及其战术 作者:臧运祜 第十六章 日军“一号作战” 作者:原刚 第十七章湖南会战和中国军队对日军“一号作战”的回应 作者:王奇生 第六部分 历史观点 第十八章 中日战争和太平洋战争的战略相关性 作者:等松春夫 第十九章 历史上的中日战争 作者:汉斯·方德万 第二十章 世界历史背景下的中日战争 作者:罗纳德·斯佩克特 参考目录:注解 英语文献资料的部分参考书目 编辑:史蒂夫·飞利浦 中文文献资料的部分参考书目 编辑:史蒂夫·飞利浦 日本语文献资料的部分参考书目 编辑:爱德华·J·德利亚、户部良一
展开全部

为中国而战——1937-1945年中日战争军事历史论文集 节选

书 译者的话 让历史说话 用史实发言 83年前的今天,“七七卢沟桥事变”爆发,成为中国全面族抗战的开 端。89年前的“九一八事变”成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起点,从此揭开了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5周年,抗战 的胜利既是中国人民,也是中国人民同世界反法西斯盟国以及世界爱好 和平和正义的各国人民并肩战斗,取得的伟大胜利。 本人对二战军事历史颇有爱好,基于中英文有关书籍的广泛阅读和 跨越国界和文化的国际视野,*终使我自然而然把眼光聚焦到浩渺太平 洋上的海岛———夏威夷,那里在2004年举行了一次由各个主要交战国, 也包括中国台湾地区在内的历史学家们参加的,有关中国战场军事历史 的学术研讨会。他们以各自的角度和立场重新审视着这场战争,特别是 中日双方学者也坐在一起研讨这个痛苦而又敏感的课题。这要归功于哈 佛大学傅高义教授,这位荣获“世界中国学贡献奖”,并被认为是美国唯一 的一位对中日两国事务都精通的学者的动议、邀集和其他种种努力与支 持。这次会议的主要成果之一就是英文版论文集《TheBattlefor China》。本人向中国读者译介这本书,目的就是要把该书中不同立场和 视角对这场战争认知的国际视野、国际观点,集中地全方位地展现给中国 读者,冀望能够对中国学者继续全面深入地研究抗战、总结抗战有所裨 益。本书的翻译、编辑出版历经四年半时间,其间的艰辛和无奈非一言可 以道尽。傅高义先生和中美英日其他学者对于本书的出版延宕,深表理 解。就在本书得到出版许可的前夜,傅高义先生不幸辞世。本书*终成 功出版,也可告慰傅高义先生的在天之灵。 由于这主要是一部抗日战争的军事历史著作,因此,对抗战时期中美 英苏日在这一时期及其前后的复杂的国际关系基本没有涉及。我想,那 本应就是另一部宏伟巨著才可以理清的。不过,由于这段时间的国际关 系始终影响着战争的起因、发生、发展和结局,影响着战后东亚乃至世界 历史的发展进程,影响着战后国际关系的发展,本书未曾涉及,未尝不是 一种巨大的缺憾。从而也使这部军事史未能揭示它本应揭示的更为深刻 的历史意义。 此外,正如书稿中很多教授指出的,由于本书将抗日战争的期间定为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至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战争的主要 主体为国民政府和日本政府,对“九一八事变”前及其后至全面抗战时这 个全民抗战的准备阶段的历史,包括军事斗争史,都没有或少有涉及,因 而让人感觉不够全面———它对国军正面抗战的叙述与对中共敌后战场的 叙述都不够全面、充分,对国民政府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抗战态度和努力的 描述,甚至是偏颇和文饰的。日本方面学者的一些立场和叙述同样也具 有天然的片面性———至少在材料的来源、使用和观点上是如此,他们不仅 企图否定日本政府蓄意发动侵略战争,而且还蓄意贬低中国抗战在二战 中的历史地位,虽然笔法是如此地曲折隐晦。 战争走向的逻辑,使西方学者认同了人民战争的威力 但即使如此,正如傅高义教授在他的序言中所说,《为中国而战》依然 是“世界上任何语言出版物中论述中日战争*为完整的综合军事史”。其 力求全面、完整和专门的解读,既为中国读者和研究者开阔了新的视野, 也为他们的研究拓展了新领域和新方法。 西方学者已经普遍认同日本对中国的侵略所带来的深重的灾难是无 法用统计来归纳的。无论日本方面怎样蓄意掩盖、篡改,甚至企图漂白它 罪恶累累的侵略历史,都不能丝毫改变日本侵略者的残暴和倒行逆施,它 是人类历史上*为黑暗*为残忍*为丑恶的那一页,它将日本侵略者永 久地钉在了历史的耻辱柱上。日军的入侵使中国无数的城市和农村遭到 破坏,亿万人口背井离乡,家破人亡。日本侵略者还实行就地补给,“以战 养战”,对中国占领区实行了大规模的广泛的有组织的制度性的疯狂掠 2 为 中 国 而 战 夺、破坏和毁灭。 西方学者把中日战争相比一个世纪前的西班牙战争。在整个交战过 程中,特别是全面抗战的初期,中国人几乎每场会战都失败了,但是中国 却*终赢得了战争。1938年~1939年保卫长江的会战结果让日本和外 国专家们大吃一惊,西方学者基本认为它代表着中日战争的转折点。接 下去的南昌、长沙会战的结果就是进入相持阶段。中国人民更是建立了 全面的抗日统一战线,实行全面抗战,如同西班牙当年的农村一样,不论 占领军多么强大、占领政策多么残酷,抗日力量却日益成长壮大。 在《为中国而战》中,美国现代军事历史学家斯佩克特有这样一段论 述:毛泽东的军队“从战争初期的土枪土炮到战争末期装备比较精良的正 规部队,他们在整个战争的每个阶段都是奉行一个不变的、崭新的作战思 想:‘人民战争’。这是毛泽东倡导的在社会、政治和经济上动员农村人民 群众进行的军事斗争。这点过去是、直到现在都是中国对战争历史的* 大贡献”。不论中国正面战场的结局如何、不论国际的风云莫测,有了人 民战争就保证了中国不会灭亡,就能保证抗日战争的*终胜利。西方学 者能够看到并认同这点,难能可贵。 《为中国而战》中西方学者对中国战场的意义、日军战前情报误判和 战争起源、杂牌军(特别是桂系)和保定军校派系在抗战中的贡献、抗日统 一战线、蒋介石个人能力、中国边疆区域和保甲制度、日军战略轰炸的失 败等等方面都做了独特的分析。 日本学者偏爱“假设”,是对战争不彻底反省的一种表现 对中国读者*大的挑战,即是日本学者们的观念。日本学者的论文 基于自己单方面的战时资料,研究细腻、数字明确、逻辑性强。其中对日 本军人的剖析值得一读(比如第三十七师团案例),对日本人作战内部的 作业、战略判断、人物世界观的描述也有某种现实意义。但是,我们分明 从他们的字里行间里读到了那么一点狡辩,那么一点抵赖,那么一点不 甘,甚至那么一点得意,那么一点轻蔑,那么一点“优等民族”的优越。无 论是有意的,还是无意的,正如中日战争之初的日本军人强于战术而弱于 译 者 的 话 3 战略一样,日本学者们缺乏宏观意识,他们只看到他们愿意看到的历史材 料,熟视无睹和竭力抹杀那些他们所不愿面对的。除了对战争中的暴行 轻描淡写、把他们在台儿庄和长沙会战的失败说成是“没有挫折感”的撤 退外,其基本论调就是极力辩解日本没有败给中国,而是败给了美国,中 国不过是乘上了顺风车而已,否则…… 比如,在洋洋洒洒的文字中,他们乐道来自侵略军自己片面的伤亡数 字,潜台词是日军十分优秀,常常以一当十,甚至以一当百。这种历史叙 述非常雷同于众多二战德国将军们的战后回忆录,例如西方人非常欣赏 的FriedrichWilhelmVonMellenthin将军的《坦克战》。作为德军第四 十八装甲军参谋长的 Mellenthin,在书中叙述他是如何协同军长Balck 将军在1943年~1944年冬季(在另外一个战后抱怨失败的曼斯坦因元 帅的指挥下)出神入化地在强大的苏军装甲部队和机械化部队的攻击波 中左右突击。以上的代表作品尽其所能表现德军如何英勇、技战术如何 高超,而苏军是如何笨挫、无知、不专业。乍一看,读者会产生误解,究竟 是德军胜了还是苏军胜了?异口而同声,这难道不是典型的失败者自我 狡辩、美化自己、逃脱责任的思维么? 此外,日本学者还像某些德国人一样:他们喜欢对外部因素提出责 怪,有对历史作出各种“假设”的偏爱。其中典型的例子就是日本学者对 日军不能攻占重庆、消灭国民党中央政府念念不忘,这个情节同德国人喜 欢讨论1941年8月德军中央集团军群应该继续进攻莫斯科而不是分兵 南下攻占基辅一样。他们似乎是在向历史喊冤啊!其实他们都忘了一个 真正的现实:拿下重庆(或者拿下莫斯科),中国(或者苏联)就亡国了么? 真是坐井观天,仰面自唾! 中国战场的作用毋庸置疑,盟国集体力量的胜利 传统西方学者非常习惯以现代化战争的观念,来评判甚至贬低中国 对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的贡献。平心而论,这点在本书中已经有很大改 观。许多西方观点的表述相对客观,也对中国抗战事业表示同情,但是他 们对中国的历史还是缺乏全面的了解。他们还是以美国和英国战胜德国 4 为 中 国 而 战 和日本的胜利者观点出发,来评论中国战场。对此,中国的读者也无需感 到愤愤不平。在这里,我们可以再次举例前苏联来观察西方的胜利观,即 英美主流长期贬低苏德战场的重要性。现在世界上人们只知道诺曼底登 陆,根本没有人听说过1944年6月同月在苏德战场上发生的“巴格拉季 昂行动”。要知道,当年苏军在苏德战场中央战线发起攻击,几乎全歼德 军实力*强悍的中央集团军群、突入波兰。这两个发生在同一个月的战 役,后者的规模和对德国的打击是前者无法相比的。况且,诺曼底登陆是 在红军已经将全部入侵德军赶出国土后,正向波兰实施战略反攻,二战胜 利已成定局时,英美盟军才发动的。 西方历史学界的狭隘和偏见可见一斑,那么他们对中国战场的看法 也就不足为怪了。英美的确在北非、欧洲和整个太平洋战争作战中起到 了很大的作用,但是须知德意日轴心国(特别是德国)是一个非常强大的 军事集团,不是哪一个国家、哪一支部队、哪一个军种、哪一位领袖,或哪 一种战略单挑能够决定性地战胜他们的。本人认为,是英美苏中等世界 反法西斯统一战线和中国*广泛的全国抗日战争统一战线的共同力量, 包括中国各个党派、抗日团体和武装的集体力量*终击败了他们。 美国学者斯佩克特认为中国长期顽强抗战、在艰难困境下保持不倒, 这本身就是对盟军在军事上、政治和精神上的*大贡献。日本法西斯标 榜要从西方帝国主义手中“解放”全亚洲,但是只要亚洲人口*多、土地* 广的中国能够坚持抗战,能够站在盟军这一边,日本人的罪恶嘴脸就会原 形毕露,战争才得以避免种族战争的错觉。不管怎样,中国人民进行了长 期抗战、忍受了艰难万苦,付出了巨大牺牲,这一切不仅仅是为了给盟军 作战做贡献,他们是在日本人的铁蹄下解放自己的国土,维护中华民族的 尊严。中国人民*终完成自我解放,是他们的牺牲和正义的*终回报。 史实说话,“文战”把侵略者永远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 历史的启迪和教训是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世 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成果不容置疑,几千万人为独立、自由、和平付出 的牺牲不容否定。一切否定侵略战争性质的言行,一切歪曲甚至美化侵 译 者 的 话 5 略战争的言行,一切逃避侵略战争罪责的言行,不论以什么形式什么面目 出现,不论打扮得多么花枝招展,宣讲得如何冠冕堂皇,都是自欺欺人的, 也是不攻自破和不能容忍的。 我们在本书的的中文译本中,之所以保留了各个国家和地区的不同 立场的学者的观点,一是为尊重学术自由和学术问难的精神,因为只有这 样,真理真知才会越发地明确,越发地颠扑不破,越发地传播久远,越发地 为广大读者所掌握而具有无法撼动的力量;一是为了中国的读者更加全 面了解国际上对中国抗日战争历史研究现状,了解他们的立场、方法和观 点,从而推动中国对抗日战争的更加全面深入的研究,推动对抗战时期中 国处理国际关系全面深入的研究,不断提高中国抗战历史研究的水准。 中国研究抗日战争的权威杨天石教授在他的序中提出过“文战代替 武战”的研究思想。人类要消灭战争,就要正确地揭示战争的残酷,战争 的因果关系,防止悲剧再次发生。在有人否认战争责任和贬低中国抗战 的时候,我们更需要一种“文战”,将自己的“故事”讲好。在学术层面上, 打好“文战”,我们首先就要将国外优秀的研究著作引进来,也要将中国优 秀的研究著作送出去;要在国际和国内两个层面上,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 的牺牲和贡献令人信服地讲清楚,讲全面,确立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历史 研究上的主导的话语权。 我们要借鉴前苏联(俄罗斯)的教训:阵亡三千万人,打断了希特勒德 国的脊梁骨,结果在历史和“文战”中却没有确立苏德战场是第二次世界 大战**主要战场的地位。 我们要借鉴犹太人的智慧:被害几百万人就能让德国人忏悔、赔偿几 十年。他们能够出版书籍、电影千千万,受害博物馆遍布全世界的主要大 城市;要借鉴他们用国际语言创立独特的名词,比如 Holocaust(“大屠 杀”)。一个大大的“H”就是一座高大的墓碑,它牢牢地铸立在人们的 心中。 在重温历史的同时,衷心答谢和崇高的致礼 在这里,本人要衷心地感谢哈佛大学傅高义教授和中国社科院杨天 6 为 中 国 而 战 石教授的鼓励和支持并为本书作序;还要感谢剑桥大学中国军事历史学 家方德万先生为本书出版做出的联络、协调和文字帮助等出色工作。方 德万教授是本人顺利拿到中文版权的关键;感谢所有中方学者在百忙 之中提供他们的原始论文。他们是杨天石、张瑞德、章百家、杨奎松、臧 运祜、王奇生。正是这些学者的共同努力为本书中文版画上了完美的 句号。本书的翻译实属艰难,中文地名、日本人名、各参战国部队和军种建 制名称由于统一在英文基础上,经过再次翻译很容易出现误差。而且西 方学者某些挑选会战地点、作战单位以及会战动态方向的叙述和里程的 换算,与我们传统的描述有所不同,需要详细核对每个细节。特别是一些 重要历史人物原文的翻译和引述,特别困难。本人再次感谢中国大陆和 台湾学者能够提供他们的原始文件,使得历史人物能够逼真地还原给读 者。译文难免的差错之处,请读者批评指正。 此外,本书的翻译版权的事务性工作量也超乎寻常。由于本书是由 二十多位学者个人分别完成的,许多版权只限于文字的“英文”作品,而其 中文版需要取得作者们的个人授权。在此,必须感谢剑桥大学方德万教 授和斯坦福大学出版社的 FrederoeleSimdarm 和 ArianedePree- Kajfez的努力和配合,所有的中文版协议才得以顺利完成。每个学者都 衷心希望本书中文版及早问世。 除了购买本书的中文版权之外,本人还投资购买了包括日本方面的 照片版权和地图版权。不仅如此,还购买了原来英文版图书中没有的八 张中国方面的照片版权。这些照片将尽可能地全面反映中国抗战的各个 方面。*后,本人要衷心感谢复旦大学教授臧志军先生审读了本书,臧教授 还提出了许多中肯的修改意见,厘定和校译了中文译本中的大量日文译 文,纠正了中文译文和英文原版著作中的日文错误;臧志军教授的敬业精 神和专业水准令人敬服。感谢我的老同学徐利刚先生对本书能够在中国 出版所做的努力和对本人在项目策划上的全面指导;感谢地图制图师 DavidRennie、日文名称翻译赵宏嗣先生、文字指导黄福海先生、文法提 点的陈发奎先生、日本ToyomiAsano教授和图片供应商Aflo的紧密配 译 者 的 话 7 合,以及海石资本孙晖先生支持,他们为本书的如期出版做出了自己的 贡献。*后,本人要真诚地向在十四年抗战中遇难的中国同胞默哀!向包 括国民党系统的军队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以及全国各族人民的 抗日武装、全国各界救国会、各抗日民主党派、地方自发的抗日团体和抗 日武装、向全体抗日将士和志士们致敬!!同时,我们也不会忘记为中国 抗战作出贡献的所有国际盟友、国际组织、国际友人、志愿军、反战人士, 广大的爱国华人华侨,无论他们来自什么国家,无论他们属于什么民族, 无论他们来自什么军队,无论他们操着什么语言。陈力行(LloydChen) 2020年12月20日于美国纽约长岛 8 为 中 国 而 战

为中国而战——1937-1945年中日战争军事历史论文集 作者简介

马克*皮蒂,斯坦福大学舒思深亚太研究中心的访问学者,兼斯坦福大学胡佛研究所研究院。出版有《石原莞尔和日本与西方的对峙》等专著多部。其中《日本海军:日本帝国海军战略、战术和技术》为1999年美国军事历史协会年度最佳图书。 陈力行,美籍华人,祖籍上海,精通英语和中文。移民美国后,长期从事国际贸易工作。作者长期研究抗日战争史,同英美日等国和中国国内抗战史研究专家学者有广泛的联系。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