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网文创礼盒,买2个减5元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教学论(第2版)(本科教材)

教学论(第2版)(本科教材)

作者:李朝辉
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21-02-01
开本: 16开 页数: 306
中 图 价:¥28.4(4.9折) 定价  ¥58.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满69元免运费
?快递不能达地区使用邮政小包,运费14元起
云南、广西、海南、新疆、青海、西藏六省,部分地区快递不可达
温馨提示:5折以下图书主要为出版社尾货,大部分为全新(有塑封/无塑封),个别图书品相8-9成新、切口
有划线标记、光盘等附件不全详细品相说明>>
本类五星书更多>

教学论(第2版)(本科教材) 版权信息

  • ISBN:9787302437291
  • 条形码:9787302437291 ; 978-7-302-43729-1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教学论(第2版)(本科教材) 内容简介

  《教学论(第2版)》是编者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在借鉴国内外同行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编写而成的。该书以教学基本理论和教学实践为线索,主要介绍教学论的学科性质及其发展历史、教学目标、教学主体、教学过程、教学规律与原则、课程理论、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环境、课堂管理、教学评价及教学艺术与风格等内容。  《教学论(第2版)》旨在突出针对性、实践性、主体性和可持续性的特点,在编写过程中采用案例引导、实践课堂等方式突出其实践性,同时也关注教学理论的拓展。教学理论能否重新焕发生命、能否适应新课程改革需要的关键在于教师能否掌握现代教学理论,使教学理论从“自在”走向“自为”,唤醒教师的理论意识,提升其实践能力。基于上述考虑,该书既可作为高师院校本科生的教材,也可以作为教师自学之用。

教学论(第2版)(本科教材) 目录

**章 绪论
**节 教学的含义、地位和作用
一、教学含义的分析
二、教学的地位和作用
第二节 教学论的研究对象与任务
一、教学论的研究对象
二、教学论的任务
三、教学论与课程论的关系
第三节 教学论发展的历史沿革
一、教学论的萌芽阶段(16世纪以前)
二、教学论的发展阶段(17世纪20世纪初)
三、教学论的繁荣阶段(20世纪初现在)
四、当代教学观的演变趋势
第四节 教学论的基础
一、教学论的哲学基础
二、教学论的心理学基础
三、教学论的文化和社会学基础
本章小结
思考与练习

第二章 教学目标
**节 教学目标概述
一、教学目标的含义
二、教学目标的功能
第二节 当代教学目标分类理论
一、布卢姆的教学目标分类理论
二、加涅的教学目标分类理论
三、新课程三维目标分类
第三节 教学目标的设计与表述
一、教学目标的设计
二、教学目标的表述
三、三维教学目标的设计
本章小结
思考与练习

第三章 教学主体
**节 教师
一、教师的角色
二、教师的专业素养
三、教师的专业发展
第二节 学生
一、学生的本质特点
二、教师学生观的更新
第三节 师生关系
一、师生关系概述
二、不良师生关系(师生冲突)的表现
及解决策略
三、良好师生关系的特点及构建
本章小结
思考与练习

第四章 教学过程
**节 教学过程概述
一、教学过程的概念
二、教学过程的基本要素
三、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
第二节 教学过程的动力
一、教学过程动力的内涵
二、教学过程动力矛盾说
第三节 教学过程的本质
一、教学过程的本质观
二、教学过程本质研究之慎思
本章小结
思考与练习

第五章 教学规律与原则
**节 教学规律
一、教学规律的概念
二、教学规律的来源
三、教学的基本规律
第二节 教学原则
一、教学原则的概念
二、教学原则制定的依据
三、教学原则的作用
四、我国中小学常用的教学原则
本章小结
思考与练习

第六章 课程理论
**节 课程的概念及类型
一、课程的基本概念
二、课程的类型
第二节 课程理论流派
一、知识中心课程理论
二、学生中心课程理论
三、社会中心课程理论
第三节 课程标准与课程内容
一、课程标准
二、课程内容
第四节 课程实施与课程开发
一、课程实施
二、课程开发
第五节 课程资源
一、对课程资源的理解
二、课程资源的作用
三、课程资源的开发原则
四、教师是重要的课程资源
本章小结
思考与练习

第七章 教学组织形式
**节 教学组织形式概述
一、教学组织形式的概念
二、教学组织形式的演变
三、教学组织形式的分类
四、研究教学组织形式的意义
第二节 教学组织形式及其改革趋势
一、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课堂教学
二、教学的辅助形式
三、教学的特殊形式——复式教学
四、教学组织形式的改革
五、教学组织形式的发展趋势
第三节 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
一、备课
二、上课
三、作业的布置与批改
四、课外辅导
五、学生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
第四节 教案与学案的研制
一、教案的研制
二、学案的研制
本章小结
思考与练习

第八章 教学模式
**节 教学模式概述
一、教学模式的概念
二、教学模式的结构
三、教学模式的特点
四、教学模式的功能
第二节 当代国外教学模式简介
一、范例教学模式
二、抛锚式教学模式
三、发现学习教学模式
四、掌握学习教学模式
五、暗示教学模式
六、非指导性教学模式
第三节 我国教学模式简介
一、传递一接受教学模式
二、引导一发现教学模式
三、情境一陶冶教学模式
四、目标一导控教学模式
五、自学一辅导式教学模式
第四节 教学模式的发展趋势与应用
一、教学模式的演变
……
第九章 教学方法与手段
第十章 教学环境
第十一章 课堂管理
第十二章 教学评价
第十三章 教学艺术与风格
参考文献
展开全部

教学论(第2版)(本科教材) 节选

  《教学论(第2版)》:  (一)学生是发展中的人  在学校教育中,中小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发展尚未成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阶段,蕴藏着极大的发展可能性和可塑性。一方面,学生是具有发展潜能的人。在中小学阶段,学生身心发展*迅速,而且持续时间长,因此处于这个时期的学生具有极大的可塑性。另一方面,学生是具有发展需要的人。在这一阶段,涉世未深的学生对外界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和旺盛的求知欲,其自我价值往往需要通过个体的自身努力与外界客观现实的相互作用才能得以实现。所以没有活动,没有个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也就没有学生个体的发展。因而,在学生的发展过程中,既要了解学生发展的潜力,又须把握学生发展的需要,以促使学生在发展中走向成熟。  (二)学生是具有主体性的人  作为教育对象的学生,既因其是一个自然的人而具有自然属性,又因其是一个社会的人而具有社会性和主体性。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①学生在各种社会因素的影响下,成为社会的人,具有社会关系所决定的社会性。与此同时,在接受社会因素影响的过程中,又会做出不同的选择和反应,体现出在社会活动中的主体性。学生的主体性也就是主观能动性,它包括独立性、选择性、创造性、自我意识等。应该看到,学生的发展既不是一种先天的“内发”,也不是一种完全由“外铄”决定的反应模式,而是作为一种生物和社会个体运用自我调节机制的活动结果。换句话说,学生的主体活动是学生发展的源泉。这里的学生主体活动是指学生依据自我调节水平对内外刺激进行有意义的构建过程。因而在教育活动中,教师应该注意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引导他们主动参与教育活动,发挥学生在教育活动中的主体作用。  (三)学生具有个体差异性  人与人之间是存在差异的,这种差异可以概括地称为个性的差异。正如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一样,也不存在两个个性完全相同的人。在教育实践中,教师如何对待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也是其学生观的一个重要部分。人们认识到,由于遗传和环境的不同作用,每一个个体都具有其独特性,亦即个性。个性是个体的总的精神面貌,反映了该个体同其他人之间稳定特征上的差异性,它具有主体性、独特性、社会倾向性和完整性等特征。教育应该遵循学生的个性,按照每个学生不同的兴趣、能力、气质和性格特点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的个性心理品质和能力特征都在原有的基点和可能的发展水平上获得长足的进步,使学生在思想品德、智力水平、劳动习惯和身体与心理素质等方面得到生动活泼的发展。与强调整齐划一、强调共性的传统教育相反,当代教育强调培养学生的独特个性和创造性。二、教师学生观的更新  在当前推行新课程改革的过程中,落后的学生观还是存在的,另外,随着教育理论和实践的发展,新的观念也在不断涌现,这都要求教师必须随时更新学生观。  (一)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  学生是发展着的个体,由于受到先天遗传和后天教养等因素的影响,不同地域、不同年龄的学生具有不同的心理和行为特点,同一个学生也会因为时间、环境的变化而有不同的表现。教师要有效地实施教育教学活动,必须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深入了解和研究自己的教育对象。否则,单凭主观臆断、想当然地去对待学生,很可能会导致错误的教育行为。在我们进行的一项关于教师对学生注意问题准确性的研究中发现,随着教龄的增加,教师对学生是否存在注意方面问题的判断越来越不准确,大家公认有经验的教师,其对学生的认识却未必是更准确的。之所以出现这一现象,固然可能与教龄延长而带来的知识、观念老化有关,但同时也提醒我们,了解和研究学生是非常重要的。  具体来说,教师需要研究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研究他们的同龄共鸣现象和人际关系状况,研究他们受时代、社会、环境影响所产生的兴趣、爱好、特长、个性,以及所具有的知识背景和智力背景,进而深入他们的内心世界去研究他们的精神需要、渴望与追求等。除了共性的特征以外,教师还要了解每一个学生个性特征,不仅了解其当前的学习成绩和行为习惯,更要了解其潜在能力和各种非智力因素等。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帮助他们更好地发展。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VA.Sukhomlinsky)在教育实践中就特别重视了解和研究学生,他一生曾研究了3700名学生,并作了详细的记录。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看到那些有经验的教师一接新班,往往会立即查阅学籍卡片,建立学习档案,随时记录新情况,适时与家长联系,统一教育要求,定期交流情况,分析学生的进步水平和存在的问题以便采取相应的方法,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  ……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