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网文创礼盒,买2个减5元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小学生心理健康与辅导

包邮 小学生心理健康与辅导

作者:邹萍编著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21-01-01
开本: 26cm 页数: 230页
本类榜单:教材销量榜
¥33.5(7.4折)?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中 图 价:¥33.5(7.4折)定价  ¥45.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暑期大促, 全场包邮
?快递不能达地区使用邮政小包,运费14元起
云南、广西、海南、新疆、青海、西藏六省,部分地区快递不可达
本类五星书更多>

小学生心理健康与辅导 版权信息

小学生心理健康与辅导 内容简介

本书既注重心理咨询理论、心理咨询技术、典型案例的有机结合,也反映了小学生心理健康与辅导领域的前沿教学研究与应用成果。本书系统阐释了小学生心理健康与辅导的理论与实践,从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基本定义和现状出发,针对小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介绍了小学生心理能力提升与训练的基本方法以及绘画分析技术、沙盘心理技术、校园心理剧等经典心理疗法。此外,针对小学教师课堂教学的实际需求,本书还编写了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程设计相关内容。本书可作高等院校小学教育及教师教育专业教材,也可作小学生心理辅导师、儿童心理辅导员及教师继续教育人员和社会工作者专业进修之参考书。

小学生心理健康与辅导 目录

目录

**章小学生心理健康概述
**节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含义及标准

第二节小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
第三节影响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
第四节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第二章小学生心理辅导概述
**节小学生心理辅导及其常用技术
第二节小学生个体心理辅导及其应用
第三节小学生心理辅导室的建设与资料管理

第三章小学生常见心理问题与辅导
**节小学生学习问题的心理辅导
第二节小学生品行问题的心理辅导
第三节小学生情绪类心理问题的个案辅导

第四章小学生团体心理辅导与训练
**节团体心理辅导概述
第二节小学生团体心理辅导应用及心理行为训练实操技术

第五章小学生学习能力及其提升
**节小学生学习能力及其提升方法
第二节小学生常见学习能力问题应对策略
第六章小学生绘画分析与心理辅导
**节绘画心理辅导概述
第二节绘画心理技术在小学生心理辅导中的应用
第七章沙盘心理技术与小学生心理辅导
**节沙盘心理技术及其发展历程
第二节结构式团体沙盘心理技术在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
第八章心理剧与小学生心理辅导
**节心理剧概述
第二节心理剧在小学生心理辅导中的应用
第九章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程设计
**节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程概述
第二节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程设计原则与注意事项

参考文献
展开全部

小学生心理健康与辅导 节选

一、健康新概念什么是真正的“健康”?很多人认为:身体没有缺陷、生理上没有疾病就是健康,过去传统定义也是这样认为的。今天,这个认识已经过时了。世界卫生组织在1948年给“健康”的定义是:“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残缺,而且应在生理上、心理上和社会适应能力都处于完好的状态。”半个多世纪过去了,这个定义依然很有概括力。评价一个人健康与否,不能只看他强不强壮、化验单上的指标是不是正常,还要看他的心理和社会功能是不是处于和谐、优良状态。引用作家毕淑敏的话:如果把人间比作原野,每个人都是在这片原野上生长着的茂盛植物,这种植物会开出美丽的三色花:一瓣是黄色的,代表我们的身体;一瓣是红色的,代表我们的心理;还有一瓣是绿色的,代表我们的社会功能。生理健康,当然令人高兴,但无论黄色花瓣多么艳丽,也只是这棵植物的一部分,只有三色花瓣都怒放,才是生机勃勃的风景。世界卫生组织还进一步确定了健康的十个标志:(1)充沛的精力,从容不迫地承担日常生活的付出和繁重的工作而不感到过分紧张与疲劳;(2)处事乐观,态度积极,乐于承担责任,事无大小,不挑剔;(3)善于休息,睡眠好;(4)应变能力强,能适应外界环境中的各种变化;(5)能够抵御一般感冒和传染病;(6)体重适当、身体匀称,站立时,头肩位置协调;(7)眼睛明亮,反应敏捷,眼睑不发炎;(8)牙齿清洁,无龉牙,不疼痛,牙龈颜色正常,无出血现象;(9)头发有光泽,无头屑;(10)肌肉丰满,皮肤有弹性。随着社会的进步、医药卫生事业的发展以及医疗水平的提高,身体疾病对人类健康的威胁已经相对减少,心理健康问题已经成为影响人类健康和人们日常生活学习的重要问题。二、心理健康的含义与标准(一)心理健康与心理卫生心理健康(mental health)的概念是由心理卫生(mental hygiene)的概念延伸过来的。心理健康通常指一种积极的心理状态,心理卫生是指一切维护心理健康的活动及研究心理健康的学问。近代心理卫生运动是20世纪初美国人比尔斯(Beers,C?W.)倡导的。比尔斯1876年出生于康涅狄格州,18岁就读于耶鲁大学商科。因其兄患癫痫,又听说此病有遗传性,怕自己也得这种病,便终日处于恐惧、焦虑中,后精神失常住进精神病院。在亲身经历3年精神病院的种种粗暴残酷待遇、目睹病友们过着非人的生活后,他病愈出院,立志把自己的余生献给精神病患者。他向相关组织呼吁,要求改善精神病患者的待遇,并开始从事预防精神病的活动,但响应者甚少。于是,他根据自己亲身的感受和体会用生动的文笔写成《自觉之心》一书并于1908年3月出版。书中再现了他住院三年间的悲惨经历,讲述了精神病院的设备简陋、肮脏寒冷,医生的冷酷无情,护士的粗暴、虐待和侮辱等非人的对待。当时美国著名心理学教授威廉?詹姆斯给此书以高度评价并为之作序。英国杰出的精神病学家阿道夫?迈耶(美国精神病学家、精神生物学创始人)读此书后,认为该书所述就是“心理卫生”。《自觉之心》问世后,比尔斯得到各方面的赞助和鼓励,于1908年5月成立了康涅狄格州心理卫生协会,世界**个心理卫生组织由此诞生。(二)心理健康的含义关于心理健康,迄今在心理卫生学界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国内外学者曾从不同角度对心理健康的含义进行了积极探索。1948年,第三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为心理健康下的定义为:“所谓心理健康是指在身体、智能以及在情感上与他人心理不相矛盾的范围内,将个人的心境发展到*佳的状态。”李铮,姚本先.心理学新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305.《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指出:“心理健康是指个体心理在本身及环境条件许可范围内所能达到的*佳功能状态,但不是指十全十美的绝对状态。”郑希付.健康心理学.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39.心理学家英格利希(English,H?B?)认为:心理健康是一种持续的心理状态,当事者在那种状态下能做出良好的适应,具有生命的活力,且能充分发展其身心的潜能。这乃是一种积极的丰富的状况,不只是免于心理疾病姚本先,方双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导论.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02:4.。国内学者陈家麟认为,“心理健康是指充分发挥个体潜能的内部心理协调与外部行为适应相统一的良好状态”陈家麟.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原理与操作.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6.。国内研究者王书荃认为,心理健康指人的一种较为稳定持久的心理机能状态。它是个体在与社会环境相互作用时,主要表现为在人际交往中,能否使自己的心态保持平衡,使情绪、需要、认知保持一种稳定状态,并表现出一个真实自我的相对稳定的人格特征。她认为如果用简单的一个词来定义心理健康,就是“和谐”。个体不仅自我感觉良好,与社会发展和谐,发挥*佳的心理效能,而且能进行自我保健,自觉减少行为问题和精神疾病王书荃.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概论.北京:华夏出版社,2005:23.。尽管目前国内外关于心理健康的定义说法不一,但通过分析我们仍然能够从中找出它们的若干共同点:**,心理健康应该包含完整的人格,能够进行自我调控,并使人格发展逐渐完善;第二,心理健康指的是一种持续的心理状态。在这种状态下,个体具有生命的活力、积极的内心体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够有效地发挥个人的潜力与积极的社会功能。(三)心理健康的标准人的心理怎样才算是健康的?以什么作为健康的标准?国内外学者对此的观点不尽相同,并且随着社会文化和时代的不同,心理健康的标准也在不断发展和变化。 美国著名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等提出了心理健康的十条标准:(1)充分的安全感;(2)充分了解自己,并对自己的能力做适当的评估;(3)生活的目标能切合实际;(4)能与现实环境保持接触;(5)能保持人格的完整与和谐;(6)具有从经验中学习的能力;(7)能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8)适当的情绪表达及控制;(9)在不违背集体要求的前提下,能做有限度的个性发挥;(10)在不违背社会规范的前提下,对个人的需要能做恰如其分的满足林仲贤,武连江.儿童心理健康与咨询.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0:245.。 心理健康与人格有着密切的联系,美国著名人格心理学家奥尔波特(G?W?Allport)对心理健康提出了七条标准:(1)自我意识广延;(2)良好的人际关系;(3)情绪上的安全性;(4)知觉客观;(5)具有各种技能,并专注于工作;(6)现实的自我形象;(7)内在统一的人生观段鑫星,赵玲.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530.。我国著名心理学家林崇德认为:“心理健康标准的核心是:凡对一切有益于心理健康的事件或活动做出积极反应的人,其心理便是健康的。”他认为心理健康主要有以下十条标准:(1)了解自我,对自己有充分的认识和了解,并能恰当地评价自己的能力;(2)信任自我,对自己有充分的信任感,能克服困难,面对挫折能泰然处之,并能正确地评价自己的失败;(3)悦纳自我,对自己的外形特征、人格、智力、能力等都能愉快地接纳认同;(4)控制自我,能适度地表达和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行为;(5)调节自我,对自己不切实际的行为目标、心理不平衡状态、与环境的不适应性,能做出及时的反馈、修正、选择、变革和调整;(6)完善自我,能不断地完善自己,保持人格的完整与和谐;(7)发展自我,具备从经验中学习的能力,充分发展自己的智力,能根据自身的特点,在集体允许的前提下,发展自己的人格;(8)调适自我,对环境有充分的安全感,能与环境保持良好的接触,理解他人,悦纳他人,能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9)设计自我,有自己的生活理想,理想与目标能切合实际;(10)满足自我,在社会规范的范围内,适度地满足个人的基本需求俞国良.心理健康教育(学生用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4.。 郭念锋在其所著《临床心理学导论》一书中提出应从以下十个方面判断心理健康的水平:(1)心理活动强度;(2)心理活动耐受力;(3)周期节律性;(4)意识水平;(5)受暗示性;(6)康复能力;(7)心理自控力;(8)自信心;(9)社会交往;(10)环境适应能力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心理咨询师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材.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326328.。结合小学生心理发展的实际,本书将小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1.智力发育正常智力发育正常与否是衡量小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准之一。正常的智力是小学生学习、生活和成长所必需的*基本的心理条件。如果一个小学生的智力明显低于同龄人的水平,则属于智力发育不正常。一般认为智商在90~110之间为中等,在110~120之间为偏上,在120~130之间为聪明,在130以上者为天才。相反,当智商在80~90之间时为中下,在70以下为智力落后。智力落后的儿童会遭遇学习的困难和应付复杂社会生活的困难。2.情绪稳定、乐观,反应适度心理健康的儿童情绪稳定、乐观积极、热爱生活,能保持良好的心境。面对外界环境的不良刺激,虽然也会产生焦虑、悲伤、忧愁等消极情绪,但持续时间不会很长,并善于控制、调节和转移消极情绪。在正常的情况下,儿童的情绪虽不如成年人稳定,但相对还是比较稳定的,情绪反应是适度的。如果儿童情绪经常波动,时好时坏、喜怒无常,比如,受到父母、老师的责骂、惩罚时无动于衷,甚至嬉皮笑脸,对大人的爱护、小朋友的友好反应冷淡或大发脾气,则说明心理不正常。3.意志品质健全意志品质是衡量儿童心理健康的主要意志标准。健全的意志品质主要有行动的自觉性、果断性、坚持性和自制性。行动的自觉性是对自己的行动目的有正确的认识,能主动支配自己的行动,以达到预期的目标;果断性是善于明辨是非,适时而又当机立断地做决定并执行决定;坚持性是在行动中持之以恒,但又不执拗、不顽固;自制性是指在行动中适度地控制自己的情绪、约束自己言行的能力,不任性也不怯懦。4.人际关系协调、和谐具备健康心理的小学生,善于理解、尊重、信任和帮助他人,以真诚、谦让的态度发展和保持和谐的人际关系,善于与人交往。与父母有良好的沟通,与老师、同学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与同伴关系。相反,如果儿童经常远离亲友、集体,独来独往,可能意味着开始出现人际关系的失调。与集体总是格格不入,没有友伴,很少与人往来,是人际关系不良的表现。5.行为反应适度尽管人们在对同一刺激的行为反应上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但总在一个正常的限度内。心理健康的人对刺激的反应是适度的。当喜则喜,当忧则忧,恰如其分,与外部环境保持基本平衡,获得良好的适应能力。人的行为反应是存在差异的,有的反应敏捷,有的反应迟缓。但是,这种差异有一定的限度,超出一定的限度就不正常了。反应敏捷并非反应过敏,反应迟缓不等于无反应。对事物的反应强度应视事物的作用的大小而定。反应异常敏感或异常迟钝都属不健康的表现。对外界事物毫无反应,这是患了严重的心理疾病;对重大刺激无动于衷,反应微弱也是不正常的现象;而对任何事物都反应强烈,一点小事就大惊小怪、心惊肉跳,稍有意外就惶惶不可终日,偶遇挫折就无法忍受等,都是心理反应不良的表现。6.心理行为与年龄特点相符一个人的心理行为的发展,总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发展变化。认识、情感和言谈举止等心理行为表现基本符合年龄特征,是心理健康的表现;严重偏离年龄特征,则是行为异常和心理不健康的表现。不同的年龄阶段有不同的心理和行为特征。心理健康的小学生,应具有与自己年龄特征相符的心理和行为。如果心理和行为经常偏离自己所属的年龄而表现出老气横秋、老态龙钟或天真撒娇等特征,都是不正常的。7.能够适应学习生活一个心理健康的小学生通常喜欢上学,觉得学习是一件令人愉快的事,感到轻松,对学习内容往往抱有浓厚的兴趣,乐于克服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学习效率较高。正确理解心理健康标准须注意以下三点:**,心理健康与不健康没有明显分界线。心理健康与不健康不是泾渭分明的两种心理状态,而是一种连续状态,从良好的心理状态到严重的心理疾病之间有一个过渡带。在许多情况下,异常心理与正常心理、变态心理与常态心理之间没有绝对界限,只是程度上的差异。第二,心理健康的状态是一个动态过程。心理健康状态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处在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之中。随着人的成长、经验的积累、环境的改变,心理健康状况也会有所改变。第三,心理健康标准是一种理想心理状态。心理健康标准不仅是一种客观尺度,更是一种理想的心理状态,从而为小学生指明了发展心理健康的方向,每一个小学生在自己现有的基础上做不同程度的努力,都可能提高自身的心理健康水平,充分发挥自身的潜能。知识百科心理学有一种“灰色理论”认为,人的心理正常和不正常之间并没有明确的界限,而是一个连续变化的过程。如果将人的心理完全正常比作白色,完全异常比作黑色,那么在白色与黑色之间存在着一个巨大的缓冲区域――“灰色区”, 现实中的人们大多生活在这个区域。灰色区是非器质性精神痛苦的总和,又可以进一步划分为浅灰色与深灰色两个区域。浅灰色区的人只有心理冲突而无人格变态,其突出表现为因失恋、丧亲、人际关系失调、学习工作不顺心等生活矛盾带来的心理不平衡与精神压抑,是心理咨询的对象。深灰色区的人有种种异常人格,患有精神病,有强迫症、恐人症、癔症等症状,是心理治疗的对象。白色代表完全健康,黑色代表十分严重的心理疾病,即精神疾病。

小学生心理健康与辅导 作者简介

邹萍,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博士,大连大学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为儿童心理治疗、家庭治疗等。现任中国心理学会科学普及工作委员会沙盘学组成员,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国家心理咨询师培训师与考评专家,高级沙盘督导师及沙盘心理技术与绘画心理技术培训师等。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