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网文创礼盒,买2个减5元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西方的智慧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时间:2020-11-01
开本: 其他 页数: 640
本类榜单:哲学/宗教销量榜
¥128.5(7.6折)?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中 图 价:¥142.8(8.5折)定价  ¥168.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全场折上9折期间 满39元包邮
?快递不能达地区使用邮政小包,运费14元起
云南、广西、海南、新疆、青海、西藏六省,部分地区快递不可达
本类五星书更多>

西方的智慧 版权信息

西方的智慧 本书特色

适读人群 :广大读者《西方的智慧》虽然是一本关于西方文明的入门读物,但这本书不是一般的入门读物,而是现代西方哲学大师罗素在87岁的高龄,用炉火纯青的思想和通俗优雅的语言对西方文明发展的总结,它浓缩了使罗素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西方哲学史》的精华,是一本非专业人士了解西方文明的优秀经典读物。罗素年轻时雄心勃勃,二十出头就立下宏愿,要写两个系列的“大书”:一个涵盖所有的科学领域;另一个涵盖所有的社会科学领域。《西方的智慧》即是罗素的后一个宏愿。因此,《西方的智慧》不仅在西方是一本优秀且不断流传的优秀读物,而且在中国也是一部广受欢迎的读本,有七八个中译本就说明了这个问题。 已有译本的翻译错误 我翻阅了已经出版的《西方的智慧》译本,看完以后的感受是,这些译本的翻译和编校质量都有待提高,其中有几个译本的翻译甚至大同小异。在这些译本中,还发现了不少翻译错误。比如,将“波吕克拉底僭主统治时期”译为“坡力克拉提专制的时期”;把白痴(idiot)译为“伊底奥特”;把“克吕西普(公元前280—前207)”译成“克鲁西普(公元前280—207)”;把“公元前606年”和“公元前586年”译为“606年”和“586年”;把“亚琛(Aixlachapelle)大教堂”译为“艾拉沙白勒大教堂”;把“大阿尔伯图斯(Albertus Magnus)”译为“艾伯塔·麦格那”;把“慕尼黑的路易皇帝”译为“鲁意皇帝”;把“一圣教瑜(Unam Sanctam)”译为“乌南散克顿”;把“圣餐变体论(transubstantiation)教义”译为“面包和葡萄酒化为耶稣的血和肉的这种化体学说”,如此等等,从年代的错误到人名和地名的错误,再到内容的错误,多多少少出现在书中。这不仅传播错误,误导读者,也是对作者罗素的不敬。 老老实实编校 上海人民出版社2017年1月出版的《西方的智慧——从苏格拉底到维特根斯坦》(全译本),较之现有的各种译本质量要高得多,不仅纠错修误,拾遗补缺,而且译文信达,全彩全译。 首先,译者有哲学专业背景,本科硕士读哲学专业,在复旦哲学系教学多年,对罗素的思想、哲学概念把握准确,保证了译文的质量。其次,出版社编校严格,主要表现在:**,根据原文核对译稿,为了统一译名手编一份索引。凡人名、地名、书名、篇名、名词概念,每一次出现都要记下来并注明页码,逐个统一与核对;在**次出现的人名、地名、书名、篇名、名词概念后面标注英文,以后出现则不再用英文标注,防止重复标注或漏标。书中提到的人名和地名就有590多个。第二,把译稿中出现的人名、地名、书名、篇名、名词概念、年代等和各类词典核对。人名的翻译改用约定俗成,比如,“泰利士”改为“泰勒斯”等等。地名,特别是古希腊的地名不仅多,而且许多没有听说过,花了很多时间核对和修改,主要翻阅大英百科全书和地名词典、相关的历史书。比如,“提佛”改为“底比斯”,“克诺苏斯”改为“克诺索斯”,等等。书名、篇名、名词概念的翻译前后统一,比如,维柯的一句名言“真理即行动”出现过几次,苏格拉底的一句名言“对人类而言,未经审视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也出现过几次,每个译者的翻译都不一样。书中提到的哲学家的生平翻译有疑问的,需要查阅大英百科全书和哲学词典;对哲学思想的翻译有疑问的,还需要查阅罗素的《西方哲学史》。 第三,根据原文纠错。翻译过程中丢词漏句时常发生,偶尔也会出现错译,不核对原文,就不好发现这些问题。比如,把“生理学”译成了“哲学”,把“give over to”译成了“放弃”,由于读不通,就必须查原文、查英汉字典改正;“15个春秋”译成了“13个春秋”,等等。第四,对年代的表述形式、图片与说明文字的距离、说明文字后面的句号、正文用词与说明文字、一字线、半字空格等所有这些小到不会引起读者注意的问题,也做了认真的统一。尽管这不会损害译文本身的质量,但为了保证译本的编校质量都一一改正。与此同时,修改病句、错字,保证语句通顺,符合汉语表达习惯,都是**基本的工作了。所有这些琐碎费时的核对及编校工作,都保证了这个译本的编校质量和出版价值,真正把好书做好。 再现原著的风采 罗素在这本书的前言中说:“为有助于阐述,书中有人物、地点、文献的图片集,这些图片尽可能选自它们所涉及时期的原始资料。”新版《西方的智慧》(全译本)保留了英文版的全部图片,按照英文版的版式排版,再现了原书的特有风采。原书中的图片,有的由于年代久远模糊不清,有的印制质量不高,为了保证和提高图片的印制质量,美编与出版技术人员花费了大量精力,多次调色看样,精选用纸,使这本全译本图片的层次和色彩不输原著。 罗素对希腊文明的评价 《西方的智慧》“试图概述从泰勒斯到维特根斯坦的西方哲学史,同时揭示这一史话展开的历史环境”,罗素用了三分之一多的篇幅讨论希腊文明。罗素认为,希腊人在不长的两个世纪内,在艺术、文学、科学和哲学方面杰作迭出,为西方文明确立了一般标准。我们今天所知的哲学和科学是希腊人的发明,希腊文明引起的思想活动的大暴发,是人类历史上*壮观的事件,也是空*绝后的事件。只有在希腊文明中,哲学运动与科学传统携手并进,正是这个双重传统塑造了西方的文明。西方文明的特征建筑在精神事业的伦理之上,这种伦理本质是希腊的。罗素对希腊文明评价极高,在西方文明的思想结构中,全部*好的东西依然可以追溯到希腊思想家的传统,英国的绅士教育思想也来自希腊的柏拉图。 概观式的百科全书 哲学可以指引我们生活。如果读者问从这本书中会有何收益,罗素的回答是:对于外行甚至学者来说,有时坐在旁边并作概观,颇有意义。既不庞大亦非详细,尤其是一个已通过专一头脑的概观。哲学史不会是孤零零的哲学史,而是一幅有环境有背景有主题精彩纷呈的发展长卷。罗素花了许多笔墨阐述科学特别是数学与经济的发展,表明这些发展成就背后的思想以及与哲学思想发展的相互推动;同时对宗教、心理学、建筑、绘画、重要的文学作品等对哲学思想的影响,也做了详细的分析。《西方的智慧》不是一部文字意义上的百科全书,只是提供了一个西方文明发展的轮廓,突出从早期古希腊到我们时代的西方文化传统的连续性。罗素是谦逊的,事实上,《西方的智慧》是一部全景描述西方文明发展的百科全书。

西方的智慧 内容简介

本书的副标题是“从苏格拉底到维特根斯坦”,罗素试图提供由泰勒斯至维特根斯坦的西方哲学史概观,同时叙述其发展的历史环境,还涉及了同时期的科学、经济、政治等方面的内容,简洁明快地勾勒出西方哲学史的流变。

西方的智慧 目录

001前言

002序

006苏格拉底以前

050雅典

114希腊化时代

138早期基督教

162经院哲学

198近代哲学的兴起

248不列颠经验主义

270启蒙运动与浪漫主义

306功利主义以来

334当代

365结语

370索引



377译后记

378修订后记


展开全部

西方的智慧 节选

  结语310 我们已经到了叙述的尾声。跟随我们至此的读者也许会自问,他从中有何收益。对他我们必须发出一句警告。我们讨论的每一个主要题目,都有着作问世。在本书的写作过程中,考虑了众多材料中的一小部分。阅读一本书籍,无论它篇幅多大,也绝不能使读者成为专家。的确,即使再多的单纯阅读,也不自行改善你对任何事物的理解。除了获取信息,所需要的是对收集的若干问题作一定程度的认真反思。这也是各种哲学史的一个理由,就每个哲学家选出议题,提出来讨论,这时就遇到专家提供的那么多的详尽着作。对于外行甚至学者来说,有时坐在旁边并作概观,颇有意义。为此,他需要一个概观,既不庞大亦非详细的,尤其是一个已通过专一脑袋的概观。我们的叙述不是文字意义上的百科全书,无论人物还是思想,必定有所选择。充其量你能希望提供一个总趋势的轮廓。同样,历史的背景材料也是相当纲要式的和浓缩的。本书无意向读者教授历史,而是不时地使他想到历史,以至于想到不该忘却的哲学观点成长的背景。与此同时,本书突出从早期古希腊到我们时代的西方文化传统的连续性。 也许有人会问,在西方哲学史里,为何我们不给通常称为东方智慧的东西一席之地。对于这一问题,也许有数种回答。首先,东西方世界彼此孤立地发展,因之,西方思想独立自足的叙述是可行的。其次,这已是足以使人望而生畏的任务;我们已决定把自己的范围限于这一学科。但是,我们这样做,还有一个令人信服的理由。因为在某些至关重要的方面,西方的哲学传统不同于东方心灵的沉思。只有在希腊文明中,哲学运动与科学传统携手并进。正是这点给希腊事业以特定的范围;正是这个双重传统塑造了西方的文明。 当前重要的是澄清这一特定关系。某一领域的科学探究工作不同于哲学。但是,哲学反思的一个来源是科学。当我们认为它存在的样子一般说来是科学的时候,我们正在处理一个哲学问题。对科学方法准则的研究是哲学探究。使哲学家倾心一个常在问题是,世界在总体特征上是什么样的,他们试图对此作出一个说明。这里让我们仔细加以区别。以科学的方法来描述事实,这不是哲学研究的合适目的。没有重视这一限制,导致自成体系的唯心论者有时误入歧途。哲学所能提供的是检查经验研究成果的方式,可以说,哲学提供一种框架,以便把科学的发现纳入某种秩序。唯心主义的所作所为只要不逾越这个方式,就完全在它的适当限度之内。同时,我们应该指出,当我们开始科学研究时,我们已经卷入某种哲学世界观。因为我们称作普通常识的态度,其实是一套关于事物本质的一般不言而喻的假定。注意到这一情形也许是批判哲学的主要优点。提醒我们自己记住,科学理论旨在陈述适合于世界的某种东西,不管它们会使我们采取什么有益的行为,这无论如何不是无谓之举。这一点有时为那些把理论仅仅视作抽象形式体系的人所忘记,正如他们忘记数字是用来计数的那样。 作为研究对象的世界不是我们的创造物。我们确实制造我们自己的错误和幻觉,并经常难以发觉我们处于错误之中。但是,绝不是某一信念提供给我们的欢乐和舒适使其成为真。一个人也许设想他具有无穷无尽的财源,因为这一看法给他带来某些满足。确实有些人接受这一看法,但是银行经理和法庭一般不会赞成他们的观点。研究的结果有时是错误的,但这并不使它们成为主观的。错误至少要有一个犯错者,这一说法也许不无道理。自然本身不会犯错误,因为她不作陈述。当人提出主张时,他也许陷于错误。也许实用主义理论的一个动机,即源于这一事实。因为如果错误是主观的,这一主观的意义在于,错误总是与犯错误者相联系,进一步不能担保不犯错误,那么或许会感到我们始终囿于我们自己的主观意见。然而,这全然是错误的。说错误可能悄悄进入是一回事,但断定我们从未正确过,完全是另一回事。如果我说某事如此这般,而事实上也确实如此,那么,这一判断就丝毫没有主观性。错误的情形亦复如斯,如果我是错误的,那么我的错误是关于世界的一个事实。强调不偏不倚研究的客观品性以及这种研究所追求的真理的独立性,尤为重要。那些坚持真理是有几分可塑的、主观的人不能觉察到,根据这种观点,探究是不可能的。另外,他们错误地认为,一个探究者完全不顾哲学家,当代人的眼光。 他发现中的收益或有用性,就不能听从自己的好奇心。没有人否认许多研究不属于这种类型,但有一些则属于这种类型。用实用主义的观念无法解释科学史。对客观真理的尊重可抑制源于主观主义偏见的无限权力的幻觉。 这把我们带到哲学思辨的另一个主要动机。目前为止,我们只提到科学及其操作的一般原则,这是哲学研究的一个客体。但是作为社会动物的人不仅关心认识世界:人的任务之一是在世界中行动。科学的一方与手段有关,我们一方则涉及目的。正是主要由于人的社会本性才使他面临伦理问题。科学能够告诉他如何可能以*佳方式达到某些目的,但它不能告诉他应该追求这一目的,而非其他目的。 至于伦理问题,我们已经看到了许多不同的处理方式。在柏拉图那里,伦理与科学*终融合为一。善等同于知识。若果真是这样,那太令人欣慰了。然而不幸的是,柏拉图的观点总的说来过于乐观了。那些*富有知识的人,有时也许将知识用于邪恶的利益。不管怎样,不论一个人所知多少,这本身不能解决将要做什么的问题。 这是理性和意志的普遍问题。如果一个人反对两者在相当范围内得到一致的观点,他必须像奥卡姆那样,承认理性与意志是彼此独立的。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它们毫无联系。理性能够而且确实起到控制和指导意志与感情的作用;但是严格说来,正是意志选择目的。 这一事实的结果是,我们无法为我们应该追求的目标或采纳的伦理原则提供科学的正当理由。只有从一开始就承认某一伦理前提,我们才能进行争论。因之,人们应理所当然地认为,你应该这样行动,以保护人们生活于其中的社会;或许人们可能认为,你的行动应该促进社会体制转变。无论什么伦理前提,在这样的基础上,有可能产生论据,证明为何要沿着这一或那一行动路线走。要强调的关键要点是,没有一个包含“应当”的前提,我们便无法得出结论,告诉我们应该做什么。 十分清楚,伦理要求因人而异,而且人们常常就这种问题意见不合,这是寻常的事。随之而来的问题是,是否有可能找到一条在一定程度上普遍有效的伦理原则。无论如何,就其 “对人类而言,未经审视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申辩篇》,38a)? 可接受性而言,伦理要求不能依赖提出这一要求的个人。由此我们得出结论,如果有普适范围的伦理原则,它们必须适用于整个人类社会。这并不等于说,所有的人在所有方面都是平等的。无疑,以为人人平等,那真是太愚蠢了,因为事实上并非如此。人在机会、能力以及许多其他方面都千差万别。但就制定伦理判断来说,不必使它们局限于某一群体。比如,如果有人主张一个人应该行为诚实,那么就要求人们无论遇到什么人,也无论其地位、外形或肤色,都要以诚相待。在这个意义上,伦理问题产生了四海之内皆兄弟的观念。这一观点,首先在斯多葛哲学的伦理准则中得到清楚的阐明,后来进入基督教。 大多数为文明生活制定的原则都具有这种伦理品性。为什么说肆意残暴地虐待同伴是恶的,无法给出科学的理由。对我来说,这似乎是恶的,我设想这一观点相当广泛地被接受。至于为何残暴是坏事,我不敢肯定我能提供令人满意的理由。这些是困难的问题,需要时间来解决,也许通过适当的途径可以找到答案。但是,同时*好建议那些持相反观点的人自问,他们关于这些事情的意见是否不顾他们持有这些意见的事实。于是这或许显示,貌似普遍的伦理原则只不过是一项特殊的恳求。 刚才我说过,尽管真正的伦理原则是一视同仁的,但这并不意味着人人平等。有不少众所周知的差别,其中特别显着的是知识上的差别。知识不仅仅指信息,而且是连为一体的知识。在苏格拉底的观点中,我们已经看到,知识往往等同于善,我们批评过这一理论过于理性主义了。然而,这里有一个重要之点不能忽视。苏格拉底非常坦率地承认,一个人的知识总量是微小的。*终显得更为重要的是,人应该追求知识。不偏不倚的探究就是善。这是肇自毕达哥拉斯的伦理原则。追求不赖于追求者公认的真理,从泰勒斯的时代开始,一直是科学运动背后的驱动力。毋庸讳言,这尚未提及可能利用和滥用发明产生出来的伦理问题。但是,当人们必须面对这一问题时,如果我们混淆这些性质迥然有别、各自独立的议题,它并不有助于我们理解这些有争议的问题。 探究者因之面临双重任务。一方面,他责无旁贷、尽其所本书的作者·368· 能地寻求独立研究目标。他必须这样做,不管他的发现将给人类带来安慰还是不安。正如伦理原则一视同仁一样,探究的结果并不尊重我们的情感。另一方面,还有一个问题,即在伦理的意义上,把发现转变为正当的利益。 还有一个疑点,我们如何接受这一伦理原则——追求真理是善事。因为显而易见,并非每个人都具有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也不可能在所有场合都不下判断。人必须行动,也必须思想。但有一件人人都可以做的事情,那就是允许别人对某些他本人不愿意存疑的事情不下判断的自由。这同时显示,从事不偏不倚的探究如何与自由相联系,自由被认作另一个善。宽忍是学术繁荣的社会的**条件。言论和思想自由是自由社会的强大推动力,在自由社会里有可能使探究者跟着真理前进。到这一地步,每个人便能献身于现在受到威胁的善。这并不意味着对每一件事我们将拥有相同的见解,但这确保没有一条道路被人为的限制阻塞。对人类而言,未经审视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 ……

西方的智慧 作者简介

伯特兰·罗素(1872—1970),20世纪英国哲学家、数理逻辑学家、历史学家,分析哲学的主要创始人。1890年进入剑桥大学三一学院,后两度在该校任教,1908年当选为英国皇家学会会员。罗素一生致力于探讨教育、伦理、历史、政治、婚姻、社会改革以及和平运动等问题,著述颇丰,其文字有一种独特的幽默机智,因其“以丰富而重要的著作为倡导人道主义理想和思想自由所作的贡献”,1950年被授予诺贝尔文学奖。此外,他也是20世纪西方著名的反战人士、和平主义社会活动家。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