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值优惠券
¥50
100可用 有效期2天

全场图书通用(淘书团除外)

不再提示
关闭
图书盲袋,以书为“药”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中国古代纺织史话

中国古代纺织史话

出版社: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20-12-01
开本: 23cm 页数: 303页
读者评分:5分1条评论
本类榜单:历史销量榜
中 图 价:¥17.4(3.5折) 定价  ¥49.8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满39元免运费
?新疆、西藏除外
温馨提示:5折以下图书主要为出版社尾货,大部分为全新(有塑封/无塑封),个别图书品相8-9成新、切口
有划线标记、光盘等附件不全详细品相说明>>
本类五星书更多>
买过本商品的人还买了

中国古代纺织史话 版权信息

  • ISBN:9787568066969
  • 条形码:9787568066969 ; 978-7-5680-6696-9
  • 装帧:70g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中国古代纺织史话 本书特色

1.图文并茂,并有动画演示,直观展现纺织机械各个部件和运转机制,极具科普价值,对于青少年而言是不可多得的科普读物。。 2.武汉纺织大学学术出版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权威推荐,列入湖北省服饰艺术与文化研究中心基地重点项目。 3.纺织史权威专家全新力作,逐一探讨纺织起源与机械及度量、纤维出现、丝与植物纤维处理、甲骨文中的纺织、中国孝文化及经典中的纺织等十几个核心问题,从而再现中国古代纺织史全貌。 4.东华大学人文学博士生导师杨小明、武汉纺织大学教授李建强倾力推荐。

中国古代纺织史话 内容简介

本书对中国古代纺织技术史中的纺织起源与机械及度量、纤维出现、丝与植物纤维处理、甲骨文中的纺织、中国孝文化及经典中的纺织等十几个核心问题, 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解读, 完成了对中国古代纺织技术与文化的系统梳理, 展现了戥学术的研究方法, 从中窥见中国古代纺织技术史的全貌。

中国古代纺织史话 目录

Part 1纺织起源篇001
1 史前时代石球的功用与纺织起源的困惑003
2 石球利用技术中的纺织之源考证006
3 原始纺织体系在人类进化中的蝴蝶效应012
4 对嫘祖的籍贯和发明丝织的疑问016

Part 2纤维出现篇021
1 中国利用植物茎皮纤维的时间023
2 丝织起源的一些疑问026
3 中国古代棉花植物的名辨031
4 棉花内传路径及长时期传播受阻的原因033
5 矿物纤维石棉在中国古代出现的记载和研究035

Part 3丝处理篇039
1 中国古代的茧蛹处理方法变迁041
2 中国古代缫丝工艺的变迁046
3 缫丝器具的演变055
4 缫车的形制与操作057
5 络丝、并丝、整经器具及工艺060

Part 4植物纤维处理篇067
1 植物茎皮纤维的初加工069
2 棉花的初加工073

Part 5纺织机械篇081
1 中国古代纺纱工具的变迁083
2 原始腰机096
3 双轴织机096
4 综蹑织机的起源—手提综竿式斜织机的假说098
5 综蹑织机101
6 小花楼提花织机121
7 大花楼提花织机128

Part 6甲骨文中的纺织篇133
1 “桑”“丧”的甲骨文新解135
2 “学”“教”同体的纺织考源139
3“糸”(mì)、“丝”在甲骨文中的悖论思考142
4 甲骨文中的纺织生产再究145

Part 7纺织度量篇147
1 鼎铭文中“匹马束丝”之“束”“丝”新解149
2 对南唐徐锴关于蚕丝度量的献疑153
3 对织物度量的补充和再考154
4 对织物古代精密程度表述的现代表征156

Part 8中国孝文化中的纺织篇159
1 基于纺织图像信息研究的中国古代单向度孝文
化内涵的问疑161
2 中国古代寿衣及丧服密度的孝诠释165
3 纺织服饰史背景下民间孝故事的考辨168

Part 9《论语》中的纺织服饰考辨篇173
1 前素与后素、绘与绣之辨175
2 身份象征之辨176
3 质与文之辨180
4 《论语》中的纺织度量之辨180
5 君子服饰搭配、穿着与形制之辨182

Part 10《诗经》中的纺织篇185
1 《诗经》中的葛及其葛产品187
2 《诗经》中的麻类植物及麻类织物189
3 《诗经》中的植物染料及其工艺191
4 《诗经》中的毛类制品192
5 《诗经》中的丝织过程195

Part 11成语中的纺织篇197
1 “作茧自缚”中的纺织知识199
2 “满腹经纶”“余音绕梁”“络绎不绝”的解说200
3 成语中的织造工艺201
4 成语中纺织文化的表达206

Part 12古代笔记小说中的纺织篇209
1 《神异经》《海内十洲记》中的纺织211
2 《南方草木状》中的纺织纤维212
3 《续齐谐记》中的纺织214
4 《荆楚岁时记》中的纺织215
5 《鸡肋编》中的缂丝218
6 《齐东野语》中的纺织220

Part 13纺织祭祀篇227
1 “先蚕”和“先棉”的共同性229
2 “先蚕”和“先棉”的相异性234

Part 14纺织非遗篇239
1 缂丝起源的疑问241
2 缂丝传播过程问疑247
3 缂丝称谓问疑249
4 杭罗的品种和特征251
5 南通蓝印花布的起源257
6 宋锦工艺的起源262
7 宋锦之名的起源264
8 宋锦出现的原因分析268
9 南京云锦织机的出现272
10 织金和妆花技术的产生278
11 南京丝织业与云锦的产生280
12 阳新布贴研究现状和发展模式的系统性缺席284
13 新疆维吾尔族艾德莱斯的名考288
14 艾德莱斯工艺的新疆考究292
参考文献296
后记302
展开全部

中国古代纺织史话 节选

1 中国古代纺纱工具的变迁 中国古代纺纱经历了徒手纺纱、纺专纺纱、纺车纺纱(手摇纺车纺纱、脚踏纺车纺纱)、大纺车(水转大纺车)纺纱的发展过程,每一步都是当时纺纱技术的伟大成就。 (1)徒手纺纱 徒手纺纱应该是在新石器时代以前,在纺专纺纱之前出现的纺纱方式。这从近代关于徒手制麻绳的民俗调查中可见一斑,再则也可从中国各地夏布的生产得到证实,夏布纺麻就是徒手进行的。另外,世界著名的科学技术史学家李约瑟曾经在江西进行纺纱史方面的调查时,发现当地妇女用脸、大腿、瓦片作为平面进行麻线的搓揉加捻,并徒手绩接。 (2)纺专纺纱 纺专纺纱在中国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址中非常普遍,以纺轮形式出现,且在近代少数民族地区广泛存在。譬如彝族、独龙族、拉祜族、基诺族、哈尼族、布朗族、佤族、怒族、德昂族、普米族、摩梭人、纳西族、藏族等均以纺专纺纱。 纺专由捻杆和纺轮两部分组成。捻杆多是木、竹、骨、金属制成,甚至还有玉制捻杆。早期纺专的捻杆的形制为直的,战国时期以后其顶端增置屈钩。(图5-1)纺轮多是石、木、陶、骨制成,多为中间穿孔的圆饼状物体。纺专多是将捻杆插入纺轮,捻杆和纺轮正是通过这种“榫卯”结构固定,组装成为*简单的纺专。 纺专纺纱的操作程序如下:先把要纺的麻、葛、毛等纤维捻一段缠在捻杆上,然后垂下,一手通过绕在纺专上的纤维线将纺专提起,一手转动纺轮。纺专自身重力将一堆乱麻似的纤维牵伸拉细,纺轮旋转时所产生的力偶,使拉细的纤维加捻而成麻花状。在纺专不断旋转的过程中,纤维牵伸和加捻的力也不断沿着与纺轮垂直的方向,即捻杆的方向,向上传递,纤维不断被牵伸加捻。当使纺轮产生转动的力消耗完的时候,纺轮便停止转动,这时将加捻过的纱缠绕在捻杆上,然后再次给纺轮施加外力旋转,使它继续“纺纱”。待纺到一定的长度后,就把已纺的纱缠绕到捻杆上去,如此反复,一直到纺专上绕满纱为止。 (3)纺车纺纱纺车不仅被用于纺纱,还用于络丝。络丝是指将多根丝并在一起的丝缕,通过丝钩并合加捻,络到纺车的竹管上的操作。用纺车纺纱和络丝的发明在古代绝对可以称得上是一项技术革命,因为从纺专到纺车的应用完成了简单纺纱工具到纺纱机械的巨变。纺纱机械包括三个构件:动力装置、传动装置、工作装置。纺专是一件没有动力装置和传动装置的工具,所以它并不是机械设备。而纺车的结构完全具备纺纱机械的三个构件,它的动力装置包括绳轮、曲柄;其传动装置则是连接着动力装置和工作装置的绳或皮带;其工作装置就是锭子。如果站在纺车发明的那个年代来考察这件机械,不得不惊叹它是一项“高科技”发明,因为纺车的发明很像一件工业设计品,它的设计展现了当时对轮轴传动等机械原理的认识,完全符合科学原理,真正做到了“科学”(可能当时仅仅只是一种经验认识,因为当时不可能出现科学)与技术的完美结合。 中国古代纺车的技术水平发展经历了小纺车阶段、大纺车阶段、水转大纺车阶段。小纺车包括手摇纺车和脚踏纺车,形制相对大纺车要小得多,锭子*多不超过五锭,而且只需一人操作;大纺车包括人力操作的大纺车和畜力操作的大纺车,形制相对小纺车要大得多,锭子数量很多;水转大纺车则是在大纺车的基础上,采用水力作为动力进行操作的纺车。 中国古代手摇纺车经历了手拨轮辐传动纺车(估计战国已出现,*晚在西汉时出现,图5-2)→手摇曲柄轮辐传动纺车(*晚北宋,图5-3)→手摇曲柄轮制传动纺车(绳为辋,*晚南宋,钱选《子别母》中出现,图5-4)→手摇曲柄轮制传动纺车(木为辋,*晚出现在元代,图5-5)的发展过程。 中国古代脚踏纺车经历了脚踏单锭、二锭纺车(估计西晋末年,因为当时家用坐具传入汉族,图5-6)→脚踏三锭纺车(估计东晋,图5-7)→脚踏五锭纺车(*晚元代,图5-8)的发展过程。 (4)大纺车纺纱 大纺车相对于小纺车而言,具有锭子多、形制大的特点。现存*早关于大纺车的记载见于元代《王祯农书·农器图谱》(图5-9),明末徐光启的《农政全书》中亦有介绍,清末卫杰的《蚕桑萃编》中也介绍了江浙水纺车(它是大纺车,并不是水转大纺车)。大纺车一直沿用到近代,直到近代纺纱机出现才退出历史舞台。水转大纺车和大纺车结构大体相似,它比大纺车多了一个驱动水轮,它的图像信息仅出现在《王祯农书》中(图5-10)。水转大纺车似乎在元代存在过,但是它却没有大纺车那么幸运,据相关文献考证,它似乎在明代就已消失。大纺车以人力、畜力为动力纺纱,而水转大纺车以水力为动力纺纱,两者本质上是一样的。 由于水转大纺车的工作机、传输机的结构和大纺车一致,加之《王祯农书》对水转大纺车的描述仅寥寥十几字,因此,水转大纺车的工作机和传输机部分可以大纺车的结构为参照。根据《王祯农书》卷二十二中对大纺车的结构和工作的描述,水转大纺车的复原图见图5-11、锭子的结构见图5-12、纱线卷绕的部件和卷绕过程见图5-13。

中国古代纺织史话 作者简介

李强,博士、武汉纺织大学《服饰导刊》编辑部副编审、湖北省科学技术史学会常务理事、武汉纺织大学纺织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员,主要从事中国纺织史、编辑学方面的研究和工作。 李斌,博士、武汉纺织大学服装学院副教授、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武汉纺织大学)研究成员,主要从事纺织服装史、染织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服装设计等方面的研究。 梁文倩,东华大学人文学院纺织科技史专业博士、江西服装学院服装设计学院专职教师,主要从事纺织服饰技术史方面的研究。 韩敏,博士、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武汉纺织大学《服饰导刊》特邀编辑,主要从事中国文化史方面的研究和教学工作。

商品评论(1条)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