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网文创礼盒,买2个减5元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中国美学史大纲

中国美学史大纲

作者:叶朗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时间:2020-09-01
开本: 32开 页数: 336
本类榜单:哲学/宗教销量榜
中 图 价:¥42.2(6.2折) 定价  ¥68.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满69元免运费
?快递不能达地区使用邮政小包,运费14元起
云南、广西、海南、新疆、青海、西藏六省,部分地区快递不可达
本类五星书更多>

中国美学史大纲 版权信息

  • ISBN:9787208027398
  • 条形码:9787208027398 ; 978-7-208-02739-8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中国美学史大纲 内容简介

《中国美学史大纲》是北京大学教授叶朗先生的名作,出版十多年来受到广泛好评,被许多大学选为教材。全书分为四篇:中国古典美学的发端、中国古典美学的展开、中国古典美学的总结、中国近代美学。论述的时间跨度为先秦至近代,内容涉及哲学、文学理论、诗歌、小说、戏剧、书画、园林等等。作者采用“略小而存大,举重以明轻”的方法,抓住每个时代具有代表性的美学思想和美学著作,注重把握美学范畴和美学命题的演变和发展,因此《中国美学史大纲》又可看作一部中国美学思想史或中国美学范畴史。

中国美学史大纲 目录

绪论
**节 系统研究中国美学史是建立现代美学体系的迫切需要
第二节 中国美学史的对象和范围
第三节 中国美学史的分期
第四节 对有关中国古典美学的一些流行观念的考察

**篇 中国古典美学的发端
**章 老子的美学
**节 中国美学史从哪儿开始
第二节 老子论“道”、“气”、“象”
第三节 老子论“有”、“无”、“虚”、“实”
第四节 老子论“美”、“妙”、“味”
第五节 老子论“涤除玄鉴”
第二章 孔子的美学
**节 孔子论艺术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
第二节 孔子论“美”与“善”、“文”与“质”
第三节 孔子论“兴”、“观”、“群”、“怨”
第四节 孔子论“大”
第五节 孔子论“知者乐水,仁者乐山”
第六节 墨子的“非乐”
第七节 孟子论人格美和共同美感
第三章 《易传》的美学
**节 《易传》和《易》象
第二节 “立象以尽意”
第三节 “观物取象”
第四节 《易传》辩证法对美学思想发展的影响
第五节 “赋”、“比”、“兴”的美学本义
第四章 《管子》四篇与中国美学
**节 《管子》四篇及其在美学史上的重要性
第二节 《管子》四篇论“气”
第三节 《管子》四篇论“虚壹而静”
第四节 孟子的养气说
第五章 庄子的美学
**节 庄子的性格、情趣和著作
第二节 庄子论自由和美(一)
第三节 庄子论自由和美(二)
第四节 庄子论“厉与西施,道通为一”
第五节 庄子论兀者、支离者、瓮(央瓦)大瘿
第六节 庄子论“象罔”
第六章 荀子的美学
**节 荀子的哲学和美学
第二节 荀子论化性起伪而成美
第三节 荀子对墨子“非乐”的批判
第七章 《乐记》的美学
**节 《乐记》的作者和成书年代
第二节 《乐记》论音乐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
第三节 《乐记》对音乐本质的分析
第八章 汉代美学
**节 汉代美学的过渡性特点
第二节 汉代的元气自然论
……

第二篇 中国古典美学的展开
第三篇 中国古典美学的总结
第四篇 中国近代美学
展开全部

中国美学史大纲 节选

  《中国美学史大纲》:《易传》和《老子》,构成了中国古代哲学史上辩证法传统的两个源头。《易传》和《老子》,同样也构成了中国古代美学史上辩证法传统的两个源头。《易传》认为宇宙万物是不断变化的。这是《易传》的一个中心思想。《系辞传》说:“日新之为盛德,生生之谓易。”“易之为书也不可远,为道也屡迁,变动不居,周流六虚,上下无常,刚柔相推,不可为典要,唯变所适。”又说:“爻也者,效天下之动者也。”又说:“爻者,言乎变者也。”在《系辞传》作者看来,《易经》就是一部讲宇宙万物发展变化的书。《易传》的这种辩证法思想,对美学思想的发展有着多方面的、深刻的影响。下面我们就其中的几个主要方面来谈一谈。(一)《易传》阴阳刚柔的思想确立了中国古典美学关于美的两大类型的统一观。《系辞传》认为,宇宙万物变化的原因,是事物内部两种对立因素的互相作用。这两种对立的因素,就是阴和阳,也就是柔和刚。所以说:“刚柔相摩,八卦相荡”,“刚柔相推,变在其中矣”。《系辞传》的这个思想,对美学思想的发展影响很大。它影响美的分类。在这个思想影响下,中国古典美学把美区分为两大基本类型:壮美和优美。或者叫阳刚之美和阴柔之美。美的这两大基本类型,同时也就是艺术意象、艺术典型、艺术风格的两大基本类型。清代桐城派文论家姚鼐有两段话,是人们常引用的:吾尝以谓文章之原,本乎天地。天地之道,阴阳刚柔而已。苟有得乎阴阳刚柔之精,皆可以为文章之美。阴阳刚柔并行而不容偏废,有其一端而绝亡其一,刚者至于偾强而拂戾,柔者至于颓废而暗幽,则必无与于文者矣。然古君子称为文章之至,虽兼具二者之用,亦不能无所偏优于其间,其故何哉?天地之道,协合以为体,而时发奇出以为用者,理固然也。(《惜抱轩文集》卷四《海愚诗钞序》)鼐闻天地之道,阴阳刚柔而已。文者,天地之精英,而阴阳刚柔之发也。惟圣人之言,统二气之会而弗偏,然而《易》、《诗》、《书》、《论语》所载,亦间有可以刚柔分矣。值其时其人,告语之体各有宜也。自诸子而降,其为文无弗有偏者。其得于阳与刚之美者,则其文如霆,如电,如长风之出谷,如崇山峻崖,如决大川,如奔骐骥;其光也,如果日,如火,如金镠铁;其于人也,如凭高视远,如君而朝万众,如鼓万勇士而战之。其得于阴与柔之美者,则其文如升初日,如清风,如云,如霞,如烟,如幽林曲涧,如沦,如漾,如珠玉之辉,如鸿鹄之鸣而入寥廓;其于人也,漻乎其如叹,邈乎其如有思,(日耎)乎其如喜,愀乎其如悲。观其文,讽其音,则为文者之性情形状举以殊焉。且夫阴阳刚柔,其本二端,造物者糅而气有多寡进绌,则品次亿万,以至于不可穷,万物生焉。故曰:一阴一阳之为道。夫文之多变,亦若是已。糅而偏胜可也,偏胜之极,一有一绝无,与夫刚不足为刚,柔不足为柔者,皆不可以言文。(《惜抱轩文集》卷六《复鲁絮非书》)姚鼐举了一些形象的例子来说明这两种不同类型的美,很生动,所以大家常常引用这两段话。但是我们要注意两点:**,姚鼐对这两种美的类型并没有作出理论上的规定;第二,区别这两种美的类型并不是姚鼐**次提出来的,而是早就有了。所以姚鼐在这个问题上的贡献是有限的。《易传》的影响不仅在于这两类美的区分,而且更在于这两类美的统一。《系辞传》说:“一阴一阳之为道。”就是说,阳和阴,刚和柔,不但是对立的,而且是统一的,都是“道”所不可缺少的。在这种思想影响下,中国古典美学中的壮美和优美的关系,就不是相互分裂的,不是绝对对立的,而是相互渗透、相互统一的。所以姚鼐说,阳刚之美和阴柔之美可以“偏胜”,但却不可以“偏废”。这是中国古典美学的一个重要观点。在西方美学中,崇高(Sublime)和美是对立的。美是内容与形式的和谐的统一,崇高则是理性内容压倒和冲破感性形式。中国古典美学的壮美,却并不破坏感性形式的和谐。它仍然是美的一种,是阳刚之美。它和优美(阴柔之美)并不那么绝对对立,也并不互相隔绝。相反,它们常常互相连接,互相渗透,融合成统一的艺术形象。在中国古典美学的系统中,壮美的形象不仅要雄伟、劲健,而且同时要表现出内在的韵味;优美的形象不仅要秀丽、柔婉,而且同时要表现出内在的骨力。中国古典美学论书法时讲究“书要兼备阴阳二气”,讲究“力”和“韵”的互相渗透;论画时讲究“寓刚健于婀娜之中,行遒劲于婉媚之内”;论词时讲究“壮语要有韵,秀语要有骨”,讲究“豪放”和“妩媚”的互相渗透;论小说时讲究“疾雷之余,忽观好月”,“山摇地撼之后,忽又柳丝花朵”,讲究“龙争虎斗”之后,“忽写燕语莺声,温柔旖旎”,讲究要有“笙箫夹鼓,琴瑟间钟”之妙,等等,都反映了中国古典美学的这种观点。……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